《丹臺玉案》~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附氣滯

蒼天之氣,清淨不息,變為雲霧,為雷雨者,山澤濕熱熏蒸也。

人身元氣導引血液,升降三焦,周流四體,變則為火,有升無降,以致膠乎咽膈,則為嘔咳,為痞滿;充乎臟腑,則為積聚,為痃癖,而心腹脅肋刺痛;蓄於下焦,則為腰痛,為脹墜;流乎經絡,則周迴刺痛,多因七情飲食。

郁為濕熱,成痰與積,起初宜辛溫之藥,開鬱行氣,豁痰消積;稍久即以辛平之藥和之,辛寒之藥折之,如此則火易降,氣易平,而病根可除矣。

白話文:

自然界的氣,本來清淨且不停運行,變化成雲霧,再形成雷雨,是因為山間和沼澤的濕熱之氣蒸騰而上。人體的元氣引導血液運行,在三焦之間上升下降,流通全身。如果元氣運行不順,就會產生火氣,火氣只升不降,導致氣滯在咽喉胸膈之間,就會產生嘔吐、咳嗽、胸悶等症狀。如果氣滯在臟腑,就會形成積聚、痃癖,導致心腹、脅肋疼痛。如果氣滯在下焦,就會造成腰痛、腹脹下墜等症狀。如果氣滯在經絡,就會導致全身各處的刺痛。這些多半是因為情緒波動、飲食不當所引起。

氣鬱久了就會產生濕熱,進而形成痰和積滯。剛開始的時候,應該使用辛溫的藥物,來疏通鬱結之氣、暢通行氣、化痰消積。時間久了,就要改用辛平的藥物來調和,或者用辛寒的藥物來克制。這樣一來,火氣就容易降下來,氣也容易恢復平衡,病根就能夠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