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脈云
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又曰。沉弦細動皆氣痛心痛在寸。腹痛在關下部痛在尺。脈象顯然。
白話文:
按下去脈象是沉的,就可以知道是氣的問題。如果沉到極點就變成伏脈,這種脈象虛弱又遲滯,很難醫治。如果脈象是沉而且滑,表示氣的毛病還兼有痰飲。又說,沉、弦、細、動這些脈象都表示氣痛,心痛的部位在寸部;腹痛的部位在關部;下部疼痛的部位在尺部。從脈象可以清楚的判斷出病痛的位置。
2. 立方
利氣丹,治一切氣滯。心腹脹悶疼痛。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眩暈。或下利膿血。大小便結滯不快。鬱結等症。
沉香,木香(各二兩),黑醜(一兩半生半熟),玄胡索,檳榔,枳殼(麩炒),莪朮,烏藥(各一兩五錢),大黃(四兩),黃連(三兩),山楂肉(一兩八錢)
上為末水丸。每服二錢。空心白滾湯下。
心氣虛。則補之以炒鹽。心氣實。則瀉之以生甘草。此本經之補瀉也。然肝為心之母。虛則以姜橘補肝。脾為心之子。實則以黃連枳殼瀉脾。
肺氣虛。則補之以五味子。肺氣實。則瀉之以桑白皮。此本經之補瀉也。然脾為肺之母。虛則以炙甘草大棗補脾。腎為肺之子。實則以澤瀉瀉腎。
肝氣虛。則補之以姜橘。肝氣實。則瀉之以芍藥。此本經之補瀉也。然腎為肝之母。虛則以地黃黃柏補腎。心為肝之子。實則以生甘草瀉心。
脾氣虛。則補之以甘草大棗。脾氣實。則瀉之以黃連枳實。此本經之補瀉也。然心為脾之母。虛則以炒鹽補心。肺為脾之子。實則以桑白皮瀉肺。腎氣虛。則補之以地黃黃柏。腎氣實。則瀉之澤瀉。此本經之補瀉也。然肺為腎之母。虛則以五味子補肺。肝為腎之子。實則以芍藥瀉肝。
合而言之。諸氣之病。分為五臟。五臟之病。分為諸症。皆不可以一節言也。此之所陳。乃補瀉之大略耳。然此正藥之外。又不能無增益者焉。如炒鹽補心。甘草瀉心固矣。而麥冬亦可以補心。黃連亦可以瀉心。又如五味子補肺桑白皮瀉肺固矣。而人參亦可以補肺黃芩亦可以瀉肺。
如姜橘補肝芍藥瀉肝固矣。而細辛亦可以補肝。黃連亦可以瀉肝。如炙甘草大棗補脾。黃連枳實瀉脾固矣。而白朮亦可以補脾。石膏大黃亦可以瀉脾。如地黃黃柏補腎。澤瀉瀉腎固矣。而杜仲亦可以補腎。茯苓亦可以瀉腎。臨病用藥。其可以執一耶。
白話文:
利氣丹
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各種因為氣機阻滯引起的病症,像是胸腹脹悶疼痛、嘔吐酸水、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頭暈眼花,或者腹瀉排出膿血、大便小便不暢快、心情鬱悶等等。
藥材組成:沉香、木香(各二兩),牽牛子(黑醜,一兩半,一半生用一半炒熟),延胡索、檳榔、枳殼(麩炒)、莪朮、烏藥(各一兩五錢),大黃(四兩),黃連(三兩),山楂肉(一兩八錢)。
製成細末後用水調和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溫開水送服。
五臟氣虛實的補瀉原則:
心氣虛弱時,可以用炒鹽來補益;心氣過盛時,可以用生甘草來瀉去。這是根據心經的補瀉原則。但是,肝是心的母親,肝虛時可以用生薑和橘皮來補肝;脾是心的兒子,脾實時可以用黃連和枳殼來瀉脾。
肺氣虛弱時,可以用五味子來補益;肺氣過盛時,可以用桑白皮來瀉去。這是根據肺經的補瀉原則。但是,脾是肺的母親,脾虛時可以用炙甘草和大棗來補脾;腎是肺的兒子,腎實時可以用澤瀉來瀉腎。
肝氣虛弱時,可以用生薑和橘皮來補益;肝氣過盛時,可以用芍藥來瀉去。這是根據肝經的補瀉原則。但是,腎是肝的母親,腎虛時可以用地黃和黃柏來補腎;心是肝的兒子,心實時可以用生甘草來瀉心。
脾氣虛弱時,可以用甘草和大棗來補益;脾氣過盛時,可以用黃連和枳實來瀉去。這是根據脾經的補瀉原則。但是,心是脾的母親,心虛時可以用炒鹽來補心;肺是脾的兒子,肺實時可以用桑白皮來瀉肺。腎氣虛弱時,可以用地黃和黃柏來補益;腎氣過盛時,可以用澤瀉來瀉去。這是根據腎經的補瀉原則。但是,肺是腎的母親,肺虛時可以用五味子來補肺;肝是腎的兒子,肝實時可以用芍藥來瀉肝。
總而言之,各種氣的病症,要按照五臟來分類,而五臟的病症,又可以再細分為各種不同的症狀,不能用單一的方式來解釋。以上所說的,只是補瀉的大概原則而已。但是,除了這些主要的藥物之外,也需要適當的增減。例如,炒鹽可以補心,生甘草可以瀉心,這是一定的。但是麥冬也可以補心,黃連也可以瀉心。又例如,五味子可以補肺,桑白皮可以瀉肺,這是一定的。但是人參也可以補肺,黃芩也可以瀉肺。
又如,生薑和橘皮可以補肝,芍藥可以瀉肝,這是一定的。但是細辛也可以補肝,黃連也可以瀉肝。又如,炙甘草和大棗可以補脾,黃連和枳實可以瀉脾,這是一定的。但是白朮也可以補脾,石膏和大黃也可以瀉脾。又如,地黃和黃柏可以補腎,澤瀉可以瀉腎,這是一定的。但是杜仲也可以補腎,茯苓也可以瀉腎。臨床用藥,怎麼可以只執著於一種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