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諸氣門

(附氣滯,附郁)

人得天地之氣以成形。形者氣之所猶以寓者也。氣者形之所猶於充者也。二者固相為用。而亦有輕重之差焉。形病氣不病。雖羸瘦而無害。氣病形不病雖肥壯而可憂。是形在所輕。而氣在所重也。人能安養天和。使五臟之氣。均得其平。則何病之有。惟內傷七情外感六氣。而五臟之氣病矣。

故心氣盛。則煩燥不寧。口乾舌燥。肺氣盛。則壅塞喘急。上膈煩滿。肝氣盛則暴怒時發。兩脅膨脹。脾氣盛。則中脘痞塞。腹滿飽悶。腎氣盛。則膀胱滿急。水道不通。皆氣之有餘者也。心氣虛。則精神恍惚。夢寐不寧。肺氣虛。則呼吸短淺。皮毛灑淅。肝氣虛則筋脈不和。

頭空少睡。脾氣虛則飢不欲飧。溏泄自利。腎氣虛。則腰腦不能轉側。大便與小便。前後牽引而微痛。此皆氣之不足者也。善醫者調其氣而已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又豈有虛虛實實之患乎。凡本經之虛實。或宜補而宜瀉。然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人從天地間吸取氣而形成身體。身體就像氣所居住的房子,而氣則是充滿身體的東西。兩者原本互相作用,但也有輕重之分。身體生病但氣沒病,即使身體瘦弱也沒關係;氣生病但身體沒病,即使身體肥胖強壯也令人擔憂。可見身體是次要的,而氣是重要的。人如果能好好調養,讓五臟之氣都能保持平衡,那就不會生病了。只有因為內在的情緒波動和外在的環境影響,才會導致五臟之氣失調而生病。

所以,心氣過盛,就會煩躁不安、口乾舌燥;肺氣過盛,就會胸悶氣喘、胸膈脹滿;肝氣過盛,就會容易發怒、兩脅脹痛;脾氣過盛,就會感到胃脘堵塞、腹脹悶痛;腎氣過盛,就會膀胱脹急、小便不暢。這些都是氣過剩的表現。心氣虛弱,就會精神恍惚、睡不安穩;肺氣虛弱,就會呼吸短淺、皮膚毛髮感覺發冷;肝氣虛弱,就會筋脈不舒、頭暈少眠;脾氣虛弱,就會飢餓卻不想吃東西、腹瀉不止;腎氣虛弱,就會腰部和頭腦不能靈活轉動,大小便時會感到牽引微痛。這些都是氣不足的表現。

高明的醫生會調理氣,過多的就瀉掉,不足的就補上,這樣就不會犯虛實混淆的錯誤了。凡是經絡本身的虛實,有需要補的,也有需要瀉的。但虛證要補其母,實證要瀉其子,這是需要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