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三消門

消者,易消之謂也。邪火內鑠,真陰枯竭,善渴善飢,不能滋養肌膚。飲食入胃,頃刺消盡,故名消症。以其上、中、下三焦受熱,故又曰三消。所謂三消者何?口乾不休,曰消渴;多食善消,曰消中;小便頻數,曰消腎。乃心、脾與腎三經之火症也。而心脾二經之熱,又皆由於腎虛。

蓋腎之所主者水也,真水不竭,自足以滋養乎脾,而上交於心,何至有乾枯消渴之病乎?惟腎水一虛,則無以制餘火。火旺不能撲滅,煎熬臟腑。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乾。陽盛陰衰,構成此症,而三消之患始劇矣。其根源非本於腎耶?然分而言之,又若有自為病者。

如心經既虛,邪火乘之,而又內擬心火,心火與邪火一時騰起,不能制抑,熏蒸上焦,以致口乾舌燥,咽喉如燒,引飲雖多,而煩渴不止,小便頻數而短少,所謂消渴是也。脾經既虛,邪火乘之,而內灸脾土,脾家為火所爍,胃火亦從而起,倉廩之官失職,中宮之位已空,令人消穀而易飢。

飲食大倍於平日,肌肉漸瘦,小便如泔,雖甚煩渴,而飲不多,所謂消中者是也。腎經既虛,邪火乘之,水本能勝火,而今反為火勝,一杯之水易乾,車薪之火方熾,則先天真一之精必煎熬殆盡。由是骨髓皆枯,肢節瘦細,腿膝痠疼,唇烈火燥,渴而引飲。飲雖不多,而便溺時下,

不能收攝,所謂消腎者是也。三焦雖自為病,而其本總歸腎經。真水一虛,而二病從之,醫者可以求其原矣。此病惟好酒好色,喜食炙爆,愛服丹砂金石之藥,而成之。蓋好酒則熱易積,好色則火難制,喜食炙爆則津液耗亡,愛服丹砂金石腸胃燥烈,而火症起矣。能食者必生癰疽,

不能食者必不免中滿鼓脹也。慎之!

白話文:

所謂的「消」,意思就是容易被消耗。當體內邪火過旺,耗損了真陰,導致身體津液枯竭,就會出現容易口渴、容易飢餓的情況,而且身體無法從飲食中獲得滋養,吃下去的東西很快就被消耗殆盡,所以才稱之為「消症」。因為是上、中、下三焦都受到熱邪的影響,所以又叫做「三消」。

那麼,所謂的「三消」指的是什麼呢?第一種是「消渴」,也就是不停地感到口乾舌燥;第二種是「消中」,指的是吃很多,但食物很快就被消化了,總是感到飢餓;第三種是「消腎」,指的是小便次數頻繁。這主要是心、脾、腎三經出現火熱的症狀,而心脾兩經的熱,其實又都是因為腎虛引起的。

腎臟主要掌管體內的水液,如果腎水充足,自然可以滋養脾臟,並向上滋潤心臟,哪會出現津液枯竭、口渴的毛病呢?就是因為腎水虛弱,才無法制約體內的火氣。火氣旺盛,無法撲滅,就會不斷地煎熬臟腑。火因缺水而更加旺盛,水因火旺而更加乾涸,導致體內陰陽失衡,最終形成這種病症,三消的病情才會變得嚴重。究其根源,不正是因為腎虛嗎?

不過,如果分開來看,三焦的病症又好像是各自獨立的。比如心經虛弱時,邪火就會趁虛而入,並且引動心火,導致心火與邪火同時旺盛,無法控制,向上熏蒸,造成口乾舌燥、咽喉像火燒一樣的感覺,雖然喝很多水,但還是感到煩躁口渴,而且小便次數多但量少,這就是所謂的「消渴」。脾經虛弱時,邪火也會侵入,並燒灼脾土,導致脾臟的功能失常,胃火也跟著上升。脾胃的功能失常,導致中焦空虛,使人容易消化食物,但很快又感到飢餓,食量大增,身體卻逐漸消瘦,小便像米湯一樣。雖然口渴難耐,卻喝不下太多水,這就是所謂的「消中」。腎經虛弱時,邪火也會侵入,本來水可以克制火,現在反而被火反制。一點點的水很快就會被消耗掉,就像用一車柴去燒火一樣,火勢更加旺盛,導致先天的精華被煎熬殆盡,骨髓枯竭,四肢關節變得細弱,腿膝痠痛,嘴唇乾裂,雖然也感到口渴想喝水,但喝不多,而且小便會頻繁地排出,無法控制,這就是所謂的「消腎」。

三焦的病症雖然看似獨立,但追根究柢,病根還是在於腎經。當腎水虛弱時,其他的病症就會隨之而來。醫生應該要追溯到這個根本原因才對。會得這種病的人,大多是因為喜歡喝酒、縱慾、喜好燒烤油炸的食物,以及服用丹砂、金石類的藥物。喜歡喝酒容易積熱,縱慾難以控制火氣,喜愛燒烤油炸的食物容易耗損津液,服用丹砂金石會使腸胃燥熱,火症也就因此產生。如果食慾旺盛,容易長癰疽,如果食慾不佳,則容易腹脹腹滿。所以,一定要特別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