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脈云
脈訣云。消渴脈數大者生。虛小病深厄難治。
白話文:
脈象的訣竅說,患有消渴症(糖尿病)的人,脈象如果呈現快速且強大的,病情還算樂觀。但如果脈象呈現虛弱且微小的,表示病況已經深入,治療起來會很困難。
2. 立方
生津散,治上焦之病。渴而飲水。
黃柏,天花粉,黃連,山梔(各一錢),白扁豆,生地,麥門冬,知母(各一錢五分),茯苓,乾葛(各八分)
加燈心三十莖。空心服。
清心降火湯,治消渴小便不利。
黃連,天花粉,麥門冬(去心),滑石(各二錢)五味子,木通,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加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三黃丸,治男婦消渴。不生肌肉。飲水無度。口燥咽乾。小便短澀。
春三月,大黃(二兩),黃連(四兩),黃芩(四兩)
夏三月,大黃(一兩),黃連(一兩),黃芩(六兩)
秋三月,大黃(二兩),黃連(二兩),黃芩(六兩)
冬三月,大黃(五兩),黃連(三兩),黃芩(三兩)
上三味。依時加減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一日三服。一月病愈。
神效散,治消渴。形容漸瘦。精神倦怠。
麥門冬,黃耆,天花粉,白扁豆(各一錢五分),枇杷葉,天門冬,烏梅(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煎食前服。
茯兔丸,治三消等症。並治白濁。
茯苓(四兩),菟絲子(八兩),北五味(五兩),石蓮子(肉三兩),山藥(五兩)
上為末。以山藥為粉。作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十丸。滾湯下。
加味地黃丸,治下消。
山藥(炒),山茱萸,北五味,澤瀉(去毛),黃柏(鹽水炒),知母(各四兩青鹽水炒),懷生地(八兩),牡丹皮(炒),白茯苓(去皮各二兩五錢)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空心滾湯下。
抑火理脾湯,治中消。
山梔,白朮,扁豆,寒水石(各二錢),山藥,黃連,茯苓,沙參
加蓮子七枚。煎服。
白話文:
生津散,用來治療上焦部位的疾病。症狀為口渴而想喝水。
藥材包含:黃柏、天花粉、黃連、山梔子(各四克),白扁豆、生地、麥門冬、知母(各六克),茯苓、乾葛(各三克)。
另外加入燈心草三十根。在空腹時服用。
清心降火湯,用來治療消渴症,以及小便不順暢的問題。
藥材包含:黃連、天花粉、麥門冬(去心)、滑石(各八克),五味子、木通、茯苓(各四克),甘草(二克)。另外加入燈心草三十根。在飯前服用。
三黃丸,用來治療男性和女性的消渴症。症狀為肌肉無法生長,喝水過量,口乾舌燥,小便量少且排尿困難。
春季三個月的配方:大黃(八十克),黃連(一百六十克),黃芩(一百六十克)。
夏季三個月的配方:大黃(四十克),黃連(四十克),黃芩(二百四十克)。
秋季三個月的配方:大黃(八十克),黃連(八十克),黃芩(二百四十克)。
冬季三個月的配方:大黃(二百克),黃連(一百二十克),黃芩(一百二十克)。
將以上三味藥材依照季節增減份量,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一天服用三次。一個月後病情會好轉。
神效散,用來治療消渴症。症狀為身體逐漸消瘦,精神疲憊。
藥材包含:麥門冬、黃耆、天花粉、白扁豆(各六克),枇杷葉、天門冬、烏梅(各四克),甘草(二克)。
用水煎煮,在飯前服用。
茯兔丸,用來治療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等症狀,同時也可以治療白濁(小便混濁)。
藥材包含:茯苓(一百六十克),菟絲子(三百二十克),北五味子(二百克),石蓮子(去核取肉一百二十克),山藥(二百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再取山藥磨成粉做成糊,將藥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六十丸,用溫開水送服。
加味地黃丸,用來治療下消。
藥材包含:炒山藥、山茱萸、北五味子、澤瀉(去毛)、鹽水炒黃柏、鹽水炒知母(各一百六十克),懷生地(三百二十克),炒牡丹皮、去皮白茯苓(各一百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二克,空腹時用溫開水送服。
抑火理脾湯,用來治療中消。
藥材包含:山梔子、白朮、扁豆、寒水石(各八克),山藥、黃連、茯苓、沙參。
另外加入蓮子七枚。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