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脾胃門

五臟之有脾胃,猶五行之有土也。天一生水,得土之五而成六;地二生火,得土之五而成七;天三生木,得土之五而成八;地四生金,得土之五而成九;天五生土,復得土之五而成十。五行無土,不能成五行;五臟無脾胃,不能資五臟。脾胃者,五臟之本也。心肝肺腎不能容飲食,能容之者,脾與胃也。飲食入於脾胃,而精氣行焉。

味之咸者,先入於腎,所謂水得土而成水也;味之苦者,先入於心,所謂火得土而成火也;味之酸者,先入於肝,所謂木得土而成木也;味之辛者,先入於肺,所謂金得土而成金也;味之甘者,本宮受之,而實所以調和五臟,所謂土又得土而後成也。夫然後腎水常滋,心火常淨,肝木調達,肺金清潤,而周身脈絡無不貫通,病無自而作矣。故善保身,惟養脾胃而已。

若不節勞即傷脾,而四肢於是乎倦怠;不節食即傷胃,而中脘於是乎痞塞。濕土之氣鬱而不發,則鼓脹黃疸之疾成;濕土之氣潰而下注,則痢疾瀉泄之病作,而脾胃之症此為極矣。不但已也,脾胃一傷,則五臟皆無生氣。由是為腰痛,為煩渴,為膀胱脹滿,而腎斯病矣;為恍惚,為怔忡,為煩燥,而心始病矣;為吞酸,為吐酸,為脅脹,為多怒,而肝始病矣;為咳嗽,為喘急,為呃逆,而肺始病矣。五臟之病,

雖亦有自為病者,未可皆歸罪於脾胃也;而病之始於脾胃者居多焉。人其可以不調理脾胃乎?要而言之,飲食勞倦,皆宜有節,而二者之間又以節飲食為至要,蓋胃居脾下,飲食之所聚也。而克化之權,則在於脾,脾覆乎胃,運闔闢之機,無一時而不動。胃火上升,脾火下降,氣常溫暖,是以飲食易消。

若嗜味而過飽,則充塞胃口,上礙於脾。脾雖欲動,不能動矣,其能以克化乎?此所以調理脾胃,又莫先飲食之節也。

白話文:

脾胃之於五臟,就像土之於五行一樣重要。天一生水,有了土的配合才能生成六;地二生火,有了土的配合才能生成七;天三生木,有了土的配合才能生成八;地四生金,有了土的配合才能生成九;天五生土,再次有了土的配合才能生成十。五行如果沒有土,就無法構成五行;五臟如果沒有脾胃,就無法獲得滋養。所以說,脾胃是五臟的根本。心、肝、肺、腎都無法直接容納飲食,能容納飲食的是脾和胃。飲食進入脾胃後,才能將精氣輸送到全身。

味道鹹的食物,先進入腎臟,這就如同水有了土才能成為水一樣。味道苦的食物,先進入心臟,這就如同火有了土才能成為火一樣。味道酸的食物,先進入肝臟,這就如同木有了土才能成為木一樣。味道辛辣的食物,先進入肺臟,這就如同金有了土才能成為金一樣。味道甘甜的食物,由脾胃自身吸收,用來調和五臟,這就如同土再次有了土才能成長一樣。這樣,腎水才能得到滋養,心火才能保持清淨,肝木才能疏通調暢,肺金才能清潤,全身的脈絡也才能暢通無阻,疾病自然不會產生。

所以,要好好保養身體,最重要的是養好脾胃。如果不懂得節制勞累,就會損傷脾,導致四肢倦怠乏力。如果不懂得節制飲食,就會損傷胃,導致腹部脹悶不適。如果脾胃的濕氣鬱積不能散發,就會形成腹脹和黃疸等疾病;如果脾胃的濕氣潰散下注,就會導致痢疾和腹瀉等疾病。這就是脾胃疾病的極端情況了。不僅僅如此,脾胃一旦受損,五臟都會失去生機。因此會出現腰痛、口渴、膀胱脹滿等腎臟疾病;出現精神恍惚、心悸、煩躁等心臟疾病;出現吞酸、吐酸、脅肋脹痛、易怒等肝臟疾病;出現咳嗽、氣喘、呃逆等肺臟疾病。五臟的疾病,雖然也有自身的原因,不能都歸咎於脾胃,但是很多疾病都是因為脾胃失調引起的。所以,人怎麼能不好好調理脾胃呢?

總而言之,飲食和勞累都應該有所節制。這兩者之間,節制飲食尤其重要。胃位於脾的下方,是食物聚集的地方;而消化食物的功能則在於脾。脾就像蓋子一樣覆蓋著胃,它運轉開合的功能從未停止。胃火向上升,脾火向下行,氣血溫和,這樣食物就容易消化。如果貪圖美味而吃得過飽,就會堵塞胃口,影響到脾。脾即使想運轉,也無法運轉,又怎麼能消化食物呢?這就是說,調理脾胃,最重要的是節制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