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六

2. 小兒科

男子婦人之病,可以問而知,可以切而得,斷死生,辨難易,審差劇,猶有所依據,而不至於大誤。若小兒者,懷抱之時,雖有所苦,而不能言,及能學語,又不能指其苦之處。欲診其脈,則骸骨短小,氣血未足,寸關尺將何以分?浮中沉將何以定?雖有一指滾取二部之說,而終未得其部位。況至數急促,豈能以悉審之?大約八九至為平,五六至為遲,十一二至為數,依稀彷彿之間而已。故啞科治療之難,每十倍於大人,而尤不可以不慎者也。惟虎口之脈稍為可驗,其脈在食指外側,每一部一關,三節為三關,男視在左,女視在右。有筋脈如系,暎於肉內。仔細觀之,紫則為風,紅則傷寒,青則為驚,白則為疳,黃則為脾困,青黑則為慢驚,入掌則為內吊。若三關通度為沉疴之候,惟此可以少知之耳。雖然,幼科之治病,當多方求之,豈可執虎口之脈法,而盡小兒之諸病哉?必於病之未形,而用意察之,庶可以為預消之地。

如小兒呵欠連綿,乃小兒臟腑受邪,病之漸也。若面赤,則知其風熱,而瀉肝之劑可以先服。面青,則知其驚風,而治驚之劑可以先服。面黃,則知其為脾虛,而補脾之劑可以先服。多睡,則知其為內熱,而清熱之劑可以先服。口中氣熱,則知其為傷風,而疏風之劑可以先服。皆當隨症形而先治之,勿俟其發而後用藥也。其有不治之症者,尤不可以不知。小兒眼上有赤脈,囟腫及陷者,一不治也。魚口氣粗,齧齒咬人者,二不治也。冷汗如雨,痰熱不退者,三不治也。臍風撮口,鎖肚吊腸者,四不治也。風攻頤頷,唇項腫硬者,五不治也。鼻有黑色者,六不治也。咳喘心痛者,七不治也。四肢浮腫者,八不治也。胸高而突起者,九不治也。五軟五硬者,十不治也。凡見此等之症,即當去矣,苟不如幾,而復藥之,則病者之死,雖不由於我,我亦何辭於彼哉?大凡小兒之病有常,多者不得所欲則易怒而啼,故肝病常多。飲食不知節,雖飽而猶求食,故脾病常多。心神未定,聞響易動,故驚病常多。性喜吮乳,甘食停積,而易感風熱,故痰病常多。治兒之病,審其所常多者,酌而施之,以己之意,參病之情,亦庶乎用藥之無誤也。然此數種,雖或常有,而肝脾之病尤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得心應手,不可以言求也。

白話文:

小兒科

成年男女的疾病,可以透過詢問來了解,可以藉由切脈來判斷,能夠預測生死,分辨病情的輕重緩急,並依照這些資訊來治療,不至於產生太大的錯誤。但是對於嬰幼兒,他們被抱在懷裡的時候,即使感到不舒服也無法表達;等到學會說話,又不能明確指出疼痛的部位。想要替他們診脈,卻因為骨骼短小、氣血不足,寸、關、尺三部要如何區分?浮、中、沉三層要如何判斷?雖然有「一指滾動取兩部脈」的說法,但終究難以確定正確的脈位。況且幼兒的脈搏跳動快速,又怎麼能夠詳細審查呢?通常脈搏跳動每分鐘八、九下算正常,五、六下算慢,十一、二下算快,只能大概模糊地判斷而已。所以說,替嬰幼兒看病治療的難度,往往比成人高出十倍,更需要謹慎小心。

唯一比較能夠驗證的是虎口脈,它位於食指外側,每段都算一個關卡,三個指節稱為三關。男童看左手,女童看右手。若能看到像細絲一樣的筋脈,隱藏在肌肉內,仔細觀察,呈現紫色代表有風邪,紅色代表傷寒,青色代表驚嚇,白色代表疳積,黃色代表脾胃虛弱,青黑色則代表慢驚風,若隱隱進入手掌則代表內吊。若三關脈象都能通透,則表示病況已深。這大概是唯一可以稍微了解病情的判斷方法。雖然如此,治療嬰幼兒的疾病,還是要從多方面著手,怎能只執著於虎口脈的診斷,就想涵蓋所有幼兒的疾病呢?必須在疾病尚未顯現之前,就用心觀察,才能有事先預防的機會。

比如幼兒頻頻打呵欠,代表內臟受到邪氣侵襲,是疾病開始的徵兆。如果臉色發紅,就知道是風熱,可以先服用瀉肝火的藥物;臉色發青,就知道是驚風,可以先服用鎮驚的藥物;臉色發黃,就知道是脾虛,可以先服用補脾的藥物;嗜睡,就知道是內熱,可以先服用清熱的藥物;口中氣息發熱,就知道是傷風,可以先服用疏風的藥物。這些都應該根據症狀來提前治療,不要等到病情發作才用藥。

至於無法治癒的疾病,更不可不知。幼兒眼中有紅絲,囟門腫脹或凹陷,這是一種不治之症;嘴角發青,呼吸粗重,而且會咬人,這是第二種不治之症;冷汗像下雨一般,痰熱不退,這是第三種不治之症;肚臍受到風邪侵襲,嘴巴抽搐,肚子和腸子糾結,這是第四種不治之症;風邪侵犯下巴和脖子,造成唇項腫硬,這是第五種不治之症;鼻孔出現黑色,這是第六種不治之症;咳嗽喘氣、心口疼痛,這是第七種不治之症;四肢浮腫,這是第八種不治之症;胸部高高突起,這是第九種不治之症;身體有五個部位軟弱、五個部位僵硬,這是第十種不治之症。凡是出現這些症狀,就應該放棄治療。如果病情不見好轉,還繼續用藥,即使病患的死亡不是直接由於我的醫療疏失,我也難辭其咎。

一般來說,幼兒的疾病有一定的規律。大多是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容易發怒啼哭,所以肝病比較常見;飲食沒有節制,即使吃飽了還想吃,所以脾病比較常見;心神不定,聽到聲響容易受到驚嚇,所以驚病比較常見;喜歡吮吸乳汁,嗜吃甜食,容易積食,也容易感受風熱,所以痰病比較常見。治療幼兒的疾病,要仔細考量他們常患的疾病,斟酌用藥。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病患的情況,才能盡量減少用藥錯誤。雖然上述這幾種疾病都比較常見,但肝病和脾病尤其多。治療的精髓,需要個人的領悟,熟能生巧,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3. 初誕法

小兒在胎,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臟腑百骸,藉胎液以滋養,受氣既足,自然生育。出世之時,口含血塊,啼聲一出,隨即嚥下,而毒伏於命門。遇天行時氣,或飲食停滯,或外感風寒,驚風發熱等因,發為瘡疹。須急於未啼時,用軟帛裹指,挖出其血,用黃連硃砂甘草解之。

後出痘亦輕。有咽入,即時肚脹,嘔吐氣短,不乳者,用茯苓丸治之。但黃連性寒,若母稟氣膏粱積熱者,宜服;若滋味淡薄,胎元弱者,又不宜用。硃砂固能解毒,恐金石鎮墜,不若牛黃分許,蜜調與吮為佳。又有嬰兒,因其難產,或冒風寒,而垂厄者,切不可斷臍,急烘綿絮包抱懷中。

急以胎衣置火中煨燒,更大紙捻於臍帶上往來燎之,使暖氣入腹,須臾氣復自蘇。猶戒洗浴,恐腠理不密,元氣發泄,而外邪乘之也。

白話文:

嬰兒在母親肚子裡,稟受陰陽五行之氣,生成臟腑和全身骨骼。他們依靠胎液來滋養身體,當吸收的氣足夠時,自然就會出生。出生時,嘴裡會含著一塊血塊,啼哭一聲後,隨即將血塊吞下,而這毒素就潛藏在命門部位。一旦遇到流行疾病、飲食積滯、或是外感風寒,引起驚風發熱等情況,就會爆發成瘡疹。必須在嬰兒還沒啼哭時,就用軟布包著手指,挖出他口中的血塊,然後用黃連、硃砂、甘草來解毒。

這樣之後再出痘就會比較輕微。如果有吞下血塊的情況,會立刻出現肚子脹、嘔吐、呼吸短促、不肯喝奶等症狀,可以用茯苓丸來治療。但黃連藥性寒涼,如果母親體質是經常吃豐盛食物而造成體內積熱,就適合服用;但如果母親平時飲食清淡、身體虛弱,就不宜使用。硃砂雖然能解毒,但擔心它是金石類藥物會造成身體沉重下墜,不如用少許牛黃,調和蜂蜜讓嬰兒吮吸比較好。另外,有些嬰兒因為難產或受寒而有生命危險時,千萬不要立刻剪斷臍帶,要趕快用棉絮包起來抱在懷裡保暖。

同時,要將胎衣放在火中煨燒,再把大紙捻放在臍帶上來回燒烤,使溫熱的氣進入腹部,過一會兒嬰兒的氣息就會恢復。還要告誡不要洗澡,以免皮膚毛孔鬆懈,元氣散失,讓外邪入侵。

4. 立方

朱蜜法,先以黃連煎湯拭兒口。吐去惡汁。再以硃砂一分研細。蜂蜜少許。抹兒口吮之。鎮心定魄。安神解毒。

牛黃法,以牛黃二分。硃砂半分。竹葉七片。煎湯調灌。益肝膽。除煩熱。祛驚邪。辟惡氣。除小兒癇病。

茯苓丸

赤茯苓,黃連(胎冷者易芍藥),枳殼(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乳汁化下。

白話文:

朱蜜法

先用黃連煎煮的湯汁擦拭嬰兒的口腔,讓嬰兒吐出不好的分泌物。然後將一分硃砂磨成細粉,加入少許蜂蜜,塗抹在嬰兒口中讓他含吮,這樣可以鎮定心神、安定魂魄、安撫神經、幫助解毒。

牛黃法

用二分牛黃、半分硃砂,加上七片竹葉一起煎煮,將藥湯調好後給嬰兒灌服。這樣可以增進肝膽功能、消除煩躁發熱、驅除驚嚇邪氣、避開穢氣,還可以治療小兒癲癇。

茯苓丸

赤茯苓、黃連(體質虛寒的嬰兒可以將黃連換成芍藥)、枳殼,這三味藥等份。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一丸,用乳汁化開後餵食。

5. 護胎法

小兒初生。肌膚未實。宜用舊絮護其背。不可太暖。更宜頻見風日。則血氣剛強。肌肉緻密。若藏於重幃密室。或厚衣過暖。則筋骨軟脆。不任風寒。多易致病。衣服當隨寒熱加減。但令背暖為佳。亦勿令出汗恐表虛風邪易傷。乳哺不宜過飽。若宿滯不化。用消孔丸治之。陳氏所謂忍三分寒。

吃七分飽。頻揉肚。少洗澡。要肚暖頭涼。皆至論也。須令乳母預慎七情六淫。厚味炙爆。則汁清寧。兒不致病。保嬰之法。未病則調治乳母。既病則審治嬰兒。亦必兼治其母為善。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時,皮膚還很嬌嫩,應該用舊棉絮保護他的背部,但不要穿太暖。更應該常常讓他接觸風和陽光,這樣他的氣血才會強壯,肌肉才會緊實。如果把他藏在厚重的帷帳或密不透風的房間裡,或是穿太厚的衣服過於保暖,他的筋骨就會軟弱脆弱,無法抵禦風寒,很容易生病。衣服要隨著天氣冷熱增減,但以背部溫暖為宜,也不要讓他出汗,以免身體虛弱,容易受到風邪侵襲。餵奶時不應該餵太飽,如果食物積滯不消化,可以用消孔丸來治療。陳氏所說的「忍三分寒,吃七分飽,勤揉肚子,少洗澡,要肚子暖和、頭部涼爽」,都是至理名言。要讓乳母事先注意情緒上的七情和外來的六淫邪氣,並避免吃濃膩和燒烤的食物,這樣乳汁才會清澈,嬰兒才不會生病。保護嬰兒的方法,在嬰兒還沒生病時,就要調理乳母的身體;如果嬰兒生病了,就要仔細治療嬰兒,而且最好也要同時治療他的母親。

6. 立方

消乳丸

砂仁(炒),蓬朮(煨),三稜,陳皮,神麯,麥芽(各五錢),香附(一兩炒)

上為末。麵糊為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白湯下。

下頦屬腎水。左腮屬肝水。天庭印堂屬心火。鼻準屬脾土。右腮屬肺金。半周兩歲為嬰兒。三四歲為孩兒。五六歲為小兒。七八歲為齠齔。九歲為童子。十歲為稚子矣。

白話文:

消乳丸

將炒過的砂仁、煨過的蓬朮、三稜、陳皮、神麯、麥芽,各取五錢,以及炒過的香附一兩,全部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將藥粉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用白開水送服。

下巴屬於腎水,左邊臉頰屬於肝水,天庭和印堂屬於心火,鼻尖屬於脾土,右邊臉頰屬於肺金。半歲到兩歲稱為嬰兒,三到四歲稱為孩兒,五到六歲稱為小兒,七到八歲稱為齠齔,九歲稱為童子,十歲就稱為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