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5)

1. 蓄血症

外症寒熱往來。但脈芤澀。日輕夜重。蓄於上焦。則衄血。善忘。嗽水不咽。胸脅腹皆滿痛。譫語昏憒。謂之血結胸中。用犀角地黃湯。蓄於中焦。則頭汗。發渴。發黃。用桃仁承氣湯。蓄於下焦。則如狂。便黑小腹急脹。按之則痛。用抵當湯丸。或用犀角地黃丸。加青皮。

大黃通用。小柴胡。加桃仁生地。兼梔子茵陳。一切血症藥。此皆治法不易傷寒。有用承氣大下不解。反更兼善食者。瘀血也。所以打蹼傷損症。亦類傷寒。

白話文:

外部病症表現為寒熱交替,脈象卻是芤澀,白天較輕,夜晚加重,如果病竈積聚在上焦,則會出現鼻血、記憶力減退、咳嗽時吐出清水而不吞嚥、胸部、兩側腹部都有滿脹疼痛感、神智混亂、稱為血結胸中,可用犀角地黃湯治療。

如果病竈聚集在中焦,則會有頭部多汗、口渴、尿黃等現象,可用桃仁承氣湯治療;如果病竈聚集在下焦,則可能表現為精神失常、大便黑色、小腹緊繃脹滿,按壓會感到疼痛,可用抵當湯丸或者犀角地黃丸,再加入青皮進行治療。

大黃是一種普遍使用的藥物,小柴胡加桃仁、生地、梔子和茵陳等可以治療各種血癥,這種方法對於不是由傷寒引起的疾病也適用。例如,瘀血引起的食物過量,以及因打撈、損傷等引起的病症,都可能類似於傷寒。

犀角地黃湯

犀角,牡丹皮(各一錢),白芍(一錢五分),生地(三錢)

一方有當歸錢半。如表熱。加柴胡黃芩。鼻衄。加山梔。內熱甚。加黃連。腹脹。或通瘀血未下。加桃仁紅花。大黃。小腹急痛。加青皮。陶氏加甘草。桔梗。陳皮。紅花。當歸。姜三片。臨服入藕節汁三匙。調下。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

犀角、牡丹皮(各1錢),白芍(1錢5分),生地(3錢)

另外一方有加入當歸(錢半)。若為表熱,可加上柴胡、黃芩。若出現鼻出血,可加入山梔。如果內部熱症嚴重,可加入黃連。若有腹脹的情況,或者在通瘀血但沒有得到改善的情況下,可加入桃仁、紅花、大黃。若感到小腹緊繃疼痛,可加入青皮。陶氏版本則會加入甘草、桔梗、陳皮、紅花、當歸。每劑藥物加入三片薑。服用前需加入三匙的藕節汁調和後再服用。

紫雪

治發斑。譫語。蓄血。三陽症。煩躁。作狂。氣喘。

赤金(十兩),升麻(六錢),寒水石,石膏(各四兩八錢),犀角,羚羊角(各一兩),玄參(一兩六錢),沉香,木香,丁香(各五錢),甘草(八錢)

上以水五升。以赤金同升麻先煮至三升去金。入諸藥再煎至一升濾去滓。投朴硝三兩二錢。微火煎熬。即成紫雪。

白話文:

【紫雪】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發斑、神智錯亂、瘀血積聚、三陽病症、煩躁不安、行為狂亂、呼吸困難等症狀。

所需材料如下:

  • 赤金(十兩)
  • 升麻(六錢)
  • 寒水石(各四兩八錢)
  • 石膏(各四兩八錢)
  • 犀角(各一兩)
  • 羚羊角(各一兩)
  • 玄參(一兩六錢)
  • 沈香(五錢)
  • 木香(五錢)
  • 丁香(五錢)
  • 甘草(八錢)

製作方法:首先將赤金和升麻放入五升水中,先煮至三升後取出赤金。接著加入其他所有藥材再次煮至一升,然後過濾掉藥渣。最後加入朴硝(三兩二錢)在微火上慢慢煎熬,直到形成紫雪。

桃仁承氣湯

大黃(四錢),桃仁(三錢),桂枝,芒硝(各二錢),甘草(一錢)

上水煎溫服。血盡為度。未盡再服。陶氏加枳殼。青皮。當歸。芍藥。柴胡。姜三片臨服入蘇木一錢。煎二沸熱服。

如傷寒犯內傷。食積蓄血。大便硬脹。不能言語神思盡脫。兩目直視。手足僵仆。難以下藥者。將紫蘇煎湯。用手巾泡熱。絞乾擁肚腹。及小腹上。輕輕探運。手巾漸冷即換熱者。連連探運。待宿糞硬塊。或積血下。才可用藥。如糞門結用蜜導法。

白話文:

【桃仁承氣湯】

大黃(四錢),桃仁(三錢),桂枝(各二錢),芒硝(各二錢),甘草(一錢)。

以上材料用水煮後溫服,直到血盡為止。若未盡,可再次服用。陶氏還會加入枳殼、青皮、當歸、芍藥、柴胡和薑三片(臨服用時加入)。煎至兩沸後熱服。

如果傷寒病影響內臟,出現食積、蓄血、大便硬脹、無法說話、精神恍惚、雙眼直視、四肢僵硬等症狀,無法正常給藥時,可以使用紫蘇煎湯,用手巾浸泡熱水後,將其擠乾,覆蓋在腹部及小腹上,輕輕按摩,直至手巾變冷更換熱手巾,持續按摩。待宿便或積血排出後,方可使用藥物。若糞門堵塞,則可使用蜂蜜導引法。

2. 江南溪毒

江東江西諸源澗有蟲。名曰短狐溪毒。又名射公。其蟲有翅能飛。有一長角橫在口前。如弩檐。臨其角端如上弓。以氣為矢。無目。有耳能聽。在山源水中。聞人聲使以氣毒射人。故謂之射公。此蟲畏鵝。鵝能食之。此症似乎傷寒。寒熱往來。身不喜冷。筋急體強。目疼頭痛。

張口呻吟。咳嗽。呼吸悶亂。始終更不能言朝輕暮重。非其土人中之。便謂之傷寒。今說其狀。以明其症。與傷寒別矣。

螺螄疔

惡寒發熱。胸膈作悶。身發紅點。如蚊跡者。類乎傷寒。此點起之於手。沿至於心前其人發狂悶亂而斃。不知者。但以傷寒發斑治之。百無一生也。

白話文:

江東和江西地區有種寄生蟲,名叫短狐溪毒,又稱射公。這種蟲子有翅膀會飛,嘴前有一根長角,形狀像弩弓,尖端像上弦一樣,利用氣息作為箭矢進行攻擊。它們沒有眼睛,但有耳朵能聽到聲音,在山泉或溪流中,聽到人的聲音就會用氣息攻擊人,因此得名射公。這蟲子怕鵝,鵝能吃掉它們。

這種病症類似於傷寒,會有寒熱交替、身體不喜歡冷、筋肉緊繃、頭痛眼疼、張開嘴巴呻吟、咳嗽、呼吸困難,病情始終加重。如果非當地人見到這種情況就診斷為傷寒,現在我們要詳細描述它的症狀,以明確區分於傷寒。

對於螺螄療傷的症狀,有惡寒發熱、胸腹感到脹悶、身上出現紅點,類似於傷寒的表現。這些紅點從手指開始出現,蔓延至心口位置。病人會發狂、呼吸困難而死亡。如果不知道實際病因,誤以為是傷寒導致的皮疹,用傷寒的治療方式處理,那麼幾乎所有人都無法存活。

3. 治法

以三角針刺其紅點之首尾處出血。外用鏽鐵釘。磨水敷之。內服犀角地黃湯立愈。(方見前)

白話文:

使用三角針在紅點的兩端刺破,使其出血。外部使用生鏽鐵釘,磨成水後敷在患處。內部服用「犀角地黃湯」,即可迅速痊癒。(詳細方法請參照前文)

4. 水漬法

(陽毒漸深六脈洪大內外結熱舌卷焦黑鼻如煙煤。)

疊布數重。新水漬之。稍捩去水。搭於患人胸上。須臾蒸熱。又以別浸冷布易之。頻換熱稍退。再進陽毒藥。

驗舌形症。三十六種。

舌見紅色。內有乾硬黑色。形如小長舌。有刺者。此熱毒熾盛。堅結大腸。金受火制。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調胃承氣湯(方見前)

舌見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乃少陽半表半裡之症。宜小柴胡湯。梔子豆豉湯治之。

白話文:

【陽毒漸深六脈洪大內外結熱舌卷焦黑鼻如煙煤】:如果病情發展至深入,脈搏會變得強大,身體內部和外部會出現熱感,舌頭會捲曲變為焦黑,鼻子會呈現像煙煤般的顏色。

【疊布數重。新水漬之。稍捩去水。搭於患人胸上。須臾蒸熱。又以別浸冷布易之。頻換熱稍退。再進陽毒藥。】:將多層布疊在一起,用新水浸泡後稍微扭幹,放在病人的胸部上,不久就會感到熱度。然後換上浸過冷水的布,頻繁更換直到熱度減退,再給病人服用陽毒藥物。

【驗舌形症。三十六種。】:驗證舌頭的形狀和症狀,共有三十六種不同的情況。

【舌見紅色。內有乾硬黑色。形如小長舌。有刺者。此熱毒熾盛。堅結大腸。金受火制。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調胃承氣湯下之。】:如果舌頭出現紅色,內部有乾燥的黑色,形狀類似短小的長舌,並且有尖刺,這表示熱毒非常嚴重,阻塞大腸,金屬受火的剋制,無法抑制木質元素,應立即使用調胃承氣湯進行排便。

調胃承氣湯(方見前)】:詳細配方請參見前面的說明。

【舌見白苔滑者。邪初入裏也。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乃少陽半表半裡之症。宜小柴胡湯。梔子豆豉湯治之。】:如果舌頭表面呈白色且滑膩,這是邪氣剛進入體內的表現,丹田有熱而胸部有寒,是少陽經半表半裡的病症,適合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而梔子豆豉湯則可以作為輔助治療。

小柴胡湯(方見前)

梔子豆豉湯(方見後)

舌見紅色。熱蓄於內也。宜用透頂清神散。

透頂清神散

當歸,白芷,北細辛,豬牙皂角

上為末。等分和勻。令病人先噙水一口。以藥少許吹入鼻內。吐去水。取嚏為度。如未嚏。仍用藥再吹。

白話文:

【小柴胡湯】(詳細配方請參閱前文)

【梔子豆豉湯】(詳細配方請參閱後文)

舌頭呈現紅色,這是體內熱毒積聚的徵兆。應使用【透頂清神散】進行治療。

【透頂清神散】

【當歸】、【白芷】、【北細辛】、【豬牙皁】的角

以上四種材料研磨成粉末,按等份混合均勻。讓患者先喝一口清水,接著用少量藥粉吹入鼻腔內,吐出清水。當打噴嚏時即表示療效開始。若未打噴嚏,可以再次使用藥粉進行治療。

舌見純紅。內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熱結於裡也君火熾盛。反兼水化。宜服涼隔散。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見前)

涼隔散(方見後)

舌見紅色。而有小黑色者。熱毒乘虛入胃。蓄熱則發癍矣。宜用升麻葛根湯。加玄參化癍湯解之升麻葛根湯(方見前)

化癍湯(方見前)

舌見淡紅中有大紅星者。乃少陰君火熱之盛也。所不勝者。假火熱以侮脾土。將欲發黃之候。宜茵陳五苓散治之。

白話文:

舌頭呈現純紅色,並且有像小舌頭大小的黑色斑點,這是因為體內有邪熱聚集在內部,君火過旺,反而使體內水分減少。應當服用涼隔散或者大柴胡湯(詳細配方請參考前文)。

舌頭出現紅色,並附有小黑斑,是熱毒趁虛而入胃部,積聚熱氣會導致癍疹出現。應當使用升麻葛根湯(詳細配方請參考前文),再加入玄參化癍湯來解毒。

舌頭呈現淡紅色,其中有一個大紅星,這是少陰經君火過旺的表現。它會藉助假火熱去侵害脾土,預示著黃疸的可能。應當使用茵陳五苓散(詳細配方請參考前文)來治療。

茵陳五苓散(方見後)

舌見紅色。尖見青黑者。水虛火實。腎熱所致。宜竹葉石膏湯治之。

竹葉石膏湯(方見前)

舌見淡紅色。而中有一紅暈。沿皆純黑。乃餘毒遺於心胞絡之間。與邪火鬱結。二火亢極。故有是症。以承氣湯下之。

承氣湯(方見前)

舌見紅色。更有裂紋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熱毒炎上。故發裂也。宜服涼隔散。

涼隔散(方見後)

舌見紅色。更有深紅色癍點。如蟲蝕之狀者。乃熱毒熾盛。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濟故也。宜小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五苓散】(詳見後面)

如果舌頭出現紅色,並且舌尖呈現青黑色,這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導致火氣過旺,可能是腎部受熱所致。應使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

【竹葉石膏湯】(詳見前面)

若舌頭呈現淡紅色,但中央有一圈紅色環,周圍全為深黑色,這可能是殘留的毒素在心經和絡脈中,加上邪火積聚,兩種火氣過旺,導致這種現象。應使用承氣湯來消除它們。

【承氣湯】(詳見前面)

如果舌頭呈現紅色,並且有像「人」字形的裂紋,這是因為君火過旺,熱毒上沖,所以產生裂紋。應服用涼隔散。

【涼隔散】(詳見後面)

如果舌頭呈現紅色,還有深紅色斑點,看起來像是被蟲子啃食一樣,這是因為熱毒非常旺盛,火氣在上,水氣在下,不能互相協調所致。應使用【小承氣湯】(進行排泄)。

小承氣湯(方見前)

舌見紅色。內有黑紋者。乃陰毒厥於肝經。肝主筋。故舌見如絲形。宜理中湯。四逆湯溫之。

理中湯

四逆湯(方俱見前)

舌見黑色。水剋火明矣。患此者。百無一生。治者審之。

舌見尖白根黃。其表症未罷也。宜解表。然後方可攻之。如大便秘。用涼隔散。加硝黃泡服。小便澀者。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薑汁少許白滾湯調服。

涼隔散

五苓散(方俱見前)

白話文:

【小承氣湯】(詳細內容見前文)

舌頭出現紅色,並有黑色紋路,這表示陰毒影響到了肝經。肝主管筋絡,因此舌頭會呈現出絲狀形態。應使用【理中湯】和【四逆湯】來溫暖身體。

【理中湯】

【四逆湯】(相關內容見前文)

舌頭出現黑色,顯示體內水分過多,火氣被抑制。患有這種病症的人,存活率極低。治療時需謹慎考慮。

舌頭前端白色,根部黃色,這表示外在症狀尚未完全消失。首先應該解除外在症狀,然後才能進行內部治療。若大便乾結,可使用【涼隔散】,並加入芒硝和大黃,以泡服的方式服用。若小便不通暢,則使用【五苓散】,並加入木通,再與【益元散】混合,加入少量薑汁,以熱開水調製後服用。

【涼隔散】

【五苓散】(相關內容見前文)

舌見弦白心黑。而脈沉微者難治。脈浮滑者可汗。沉實者可下。始病即發此色。乃危殆之芒也。速進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方見前)

舌尖白苔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痛惡寒。如飲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湯下痢者。解毒湯。此亦危症也。

白虎湯(方見前)

解毒湯(方見後)

舌見白苔。中有黑小點亂生者。尚有表症。其病來之雖惡。宜涼隔散。微表之即退。速當下之。下用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方見前)

舌見如灰色。中間更有黑暈兩條。此熱乘腎與命門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湯。下三五次。遲則難治。如初服量加大黃。

白話文:

舌頭出現弦狀白色,心部黑色,且脈搏沈微的人難以治療。如果脈搏浮現且滑潤,可以使用發汗法;如果脈搏深沈且堅實,可以使用攻下法。如果一開始就出現這種舌象,這是危險的信號。應該迅速服用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詳見前文)

舌頭上出現二分之一的白色苔蘚,根部有一分黑色,一定會伴有身體疼痛、畏寒的症狀,但喝水不多的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如果出汗、口渴,可以使用白虎湯;如果腹瀉,則可以使用解毒湯。這也是危險的症狀。

白虎湯(詳見前文)

解毒湯(詳見後文)

舌頭上出現白色的苔蘚,其中夾雜著亂生的黑色小點,仍然有表層症狀。即使疾病來得惡劣,也可以使用涼隔散進行微弱的表理,然後快速進行攻下法。使用調胃承氣湯進行攻下。

調胃承氣湯(詳見前文)

舌頭呈現灰色,中央還有兩條黑色的陰影,這是熱邪侵入腎與命門的徵兆。應立即進行攻下法,服用解毒湯,進行三到五次的排便。如果拖延,治療就會變得困難。初次服藥時,可以增加大黃的用量。

解毒湯(方見後)

舌見微黃色者。初病即得之發譫語者。由於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之。以雙解散。加解毒湯。兩停主之。

雙解散

解毒湯(方俱見後)

舌中見白苔。外則微黃者。必作瀉。宜服解毒湯。惡寒者五苓散。

解毒湯

五苓散(方俱見後)

舌見微黃色者。乃表症未罷宜用小柴胡湯。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湯下之。表裡雙除。臨證時當審用之。

大柴胡湯(方俱見前)

白話文:

【解毒湯】(詳方請參閱後)

舌頭呈現微黃色,初次患病就出現神志混亂的情況,這是因為過度出汗,使得表層的邪氣進入內裡所致。此時需要使用汗法和下法並行的治療方式,以【雙解散】配合【解毒湯】來主導治療。

【雙解散】(詳方請參閱後)

舌頭中央有白色苔膚,外部微黃,這種情況必須進行通便,適合服用【解毒湯】。如果伴有畏寒的情況,則可以使用【五苓散】。

【解毒湯】

【五苓散】(詳方請參閱後)

舌頭呈現微黃色,表明表層的症狀尚未完全消失,應使用【小柴胡湯】結合【天水散】來進行治療。如果病情需要排泄,則使用【大柴胡湯】來進行治療。這是一種針對表裡雙重問題的全面治療方法,在臨牀應用時需要謹慎選擇使用。

【大柴胡湯】(詳方請參閱前)

舌見黃色者。必初白苔而變黃色也。皆表而傳裡。熱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遲必變黑色。為惡症為亢害。鬼邪氣深也。宜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方見前)

舌左白苔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湯。加人參三錢服之。

白虎湯(方見前)

舌右白苔滑者。病在肌肉。為邪在半表半裡。必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小柴胡湯(方見前)

舌左見白苔滑。此臟結之症。邪併入臟難治。

舌見四圍白而中黃者。必作煩渴嘔吐之症。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須待黃盡方可下。

益元散(方見前)

白話文:

舌頭出現黃色,通常是開始時有一層白色的苔蘚轉為黃色,這是表徵疾病從表面進展到內部,熱已經進入胃部,需要馬上進行通便治療。如果處理得太晚,可能會變成黑色,表示病情惡化,可能是邪氣深入到鬼邪之類的問題,此時應使用調胃承氣湯進行治療。

調胃承氣湯(詳細配方請參考前面)

如果舌頭左側有白色苔蘚並且伴有自行出汗的情況,不能進行通便治療。適合使用白虎湯,加上三錢的人參服用。

白虎湯(詳細配方請參考前面)

如果舌頭的右側有白色且滑動的苔蘚,這表示疾病在肌肉部分,是邪氣在表和裏之間的狀態。需要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解表。

小柴胡湯(詳細配方請參考前面)

如果舌頭左側出現白色且滑動的苔蘚,這可能是臟腑結合的症狀,邪氣一起進入臟腑,難以治療。

如果舌頭四周呈白色,中心為黃色,這會引起煩渴和嘔吐的症狀,如果有外部病症,則需要使用五苓散和益元散一起服用,直到黃色消失後再進行通便。

益元散(詳細配方請參考前面)

五苓散(方見後)

舌見黃色。而有小黑點者。邪遍六腑。將入五臟。急服調胃承氣湯下之。次進和解散。

調胃承氣湯(方見前)

和解散

藁本,桔梗,甘草(炙各五錢),蒼朮(三錢),陳皮,厚朴(薑製各一錢)

上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渣不拘時服解毒湯。

黃連(一兩),黃柏(五錢),黃芩(五錢),山梔(六錢)

白話文:

【五苓散】(方程式詳見後面)

如果舌頭呈現黃色,並且有小黑點,這代表邪氣已經遍及六個內臟器官,正在朝向五臟發展。請立即服用調胃承氣湯來調節身體,接著再進食【和解散】。

【調胃承氣湯】(方程式詳見前面)

【和解散】

  • 葛根(11577號):五錢
  • 桔梗(1088號):五錢
  • 甘草(4號,炙過):五錢
  • 蒼朮(978號):三錢
  • 陳皮(986號):一錢
  • 厚朴(1068號,薑製):一錢

以上材料加水二鍾,加入薑三片、紅棗二枚,煮至剩餘七分水後,濾掉渣,隨時可以服用來解毒。

【黃連】(1080號):一兩 【黃柏】(1078號):五錢 【黃芩】(1082號):五錢 【山梔】(六錢)

上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煎至一鍾。熱服。

五苓散加茵陳(即茵陳五苓散)

澤瀉(二錢五分),茯苓,豬苓,白朮(各一兩),肉桂(五錢)

上每服六錢。水二鍾。煎至一鍾。溫服。

涼隔散

生甘草(二錢),連翹(四錢),山梔仁(八錢),大黃(二錢),黃芩,薄荷,朴硝(各一錢)

上作一劑。水二鍾。加竹葉二十片。煎一鍾。不拘時服。以利為度。

白話文:

  1. 每次服用五苓散加茵陳的份量為五錢,用水一鍾半,煮沸後再煮至一鍾,熱服。

  2. 五苓散加茵陳(又稱為茵陳五苓散)的配方如下:澤瀉二錢五分、茯苓、豬苓、白朮各一兩、肉桂五錢。

  3. 每次服用的份量調整為六錢,用水二鍒,煮沸後再煮至一鍒,溫服。

  4. 涼隔散的配方如下:生甘草二錢、連翹四錢、山梔仁八錢、大黃二錢、黃芩、薄荷、朴硝各一錢。

  5. 將上述所有材料混合一起做成一劑,用水二鍒,加入竹葉二十片,煮至一鍒,無固定時間服用,以達到排便的效果為止。

梔子豆豉湯

梔子(二錢),淡豆豉(五錢)

上水二鍾。煎七分。去渣服。

雙解散(加解毒湯)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藥,大黃,麻黃,連翹,芒硝(各五錢),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朮,山梔(各五錢)

白話文:

【梔子豆豉湯】

梔子(二錢),淡豆豉(五錢)

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取二鍾(約為300毫升)的湯液,去渣後服用。

【雙解散(加解毒湯)】

防風(五錢),川芎(五錢),當歸,白芍(五錢),大黃(五錢),麻黃(五錢),連翹(五錢),芒硝(五錢),石膏(一兩,約為30克),黃芩,桔梗(各一兩,約為30克),滑石(三兩,約為90克),甘草(二兩,約為60克),荊芥(五錢),白朮,山梔(各五錢)

將所有藥材用水煎煮,去渣後得到的湯液可供服用。

上每服一兩。水一鍾半。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服。

茵陳湯

茵陳(五錢),大黃(三錢),山梔仁(二錢)

上水一鍾半。煎至一鍾。去渣服。

抵當湯

大黃(三錢),水蛭(糯米炒七枚),虻蟲(炒去翅。足七枚)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煎一鍾。去渣服。

十棗湯

莞花(醋浸炒),大戟,甘遂(煨各等分)

白話文:

【茵陳湯】

每回服用一兩份量的藥材,加水半鍾杯,放入三片薑,煮沸後減至八分水量,去除藥渣後飲用。

【抵當湯】

使用三錢份量的大黃,水蛭(以糯米炒製七枚)和虻蟲(炒至去翅腳,共七枚)各一份,一同煎煮為一服,加水半鍾杯,煮至一鍾杯後,去除藥渣飲用。

【十棗湯】

莞花(醋浸泡後炒製)、大戟、甘遂(均以等分量)各一份,混合為一服,加水半鍾杯,煮至一鍾杯後,去除藥渣飲用。

上每服二錢。弱人減半。水二鍾。棗十枚。煎八分去渣服。

舌見黃而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涼隔散二服合進之脈弦者。宜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散(方見前)

舌見黃。而色有膈瓣者。熱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煩渴。急宜大承氣湯下。若身發黃者用茵陳湯下。血用抵當湯。水在脅內十棗湯。結胸甚者入陷胸湯。

大承氣湯茵陳湯抵當湯十棗湯大陷胸湯(五方俱見前)

白話文:

每一劑藥物服用二錢,體質虛弱的人可以減半。使用兩鍾的水,加入十枚的棗,煮至剩餘八分後濾除殘渣飲用。

如果舌頭出現黃色尖端並夾雜白色的情況,這表示體內表症較重而裡症較多,適合服用一次「天水散」,再服用兩次「涼隔散」進行合併治療。脈象呈弦狀的人,則適用「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散(方見前)

如果舌頭呈現黃色,且舌面有異常情況,代表熱力已經進入胃部,邪毒已深入體內。此時心火旺盛,容易感到口渴,應該迅速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排便。若出現全身黃染的情況,則使用「茵陳湯'進行治療。血液方面的問題則使用「抵當湯'。如果水腫位於肋骨內,可以使用「十棗湯'。結胸症狀嚴重時,可以加入「大陷胸湯'進行治療。

大承氣湯、茵陳湯、抵當湯、十棗湯、大陷胸湯(以上五方均見前)

舌見四邊微紅。中央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氣湯下之。熱退可愈。必下三四次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

大承氣湯(方見前)

舌見黃。而黑點亂生者。其症必渴譫語。脈實者生。脈澀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見黑糞亦不治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見前)

舌見黃中黑至尖者。熱氣已深。兩感見之十人九死。惡寒甚者亦死。不惡寒而下利者可治。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調胃承氣湯(方見前)

舌見外淡紅心淡黑者如惡風表未盡。用雙解散。加解毒湯。相半微汗之。汗罷急下。如結胸煩躁目直視者不治。

雙解散加解毒湯(方見前)

白話文:

舌頭邊緣微微泛紅,中央呈現灰黑色,這是因為長期大便不通導致的,需要用大承氣湯來通便。熱氣消退後病情就能好轉。通常需要下3到4次大便才能看到效果,如果下大便超過5次仍然沒有改善,就不適合再進行治療了。

大承氣湯(詳見前文)

舌頭出現黃色,並且有許多黑點,這表明可能出現口渴、精神錯亂的症狀。脈搏強硬的人可能會活下來,脈搏細弱的人則可能死亡。如果病人不斷摸索衣物和牀鋪,這種情況就無法救治。如果使用大承氣湯後,出現黑色的大便,同樣無法救治,應使用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詳見前文)

舌頭中央出現黑色直到舌尖,表示熱氣已經深入,如果同時出現兩種病徵,十個人中有九個會死亡。如果出現嚴重的寒意,也可能是死亡的跡象。如果沒有寒意,且有腹瀉的情況,那麼可以進行治療。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來進行治療。

調胃承氣湯(詳見前文)

舌頭外緣為淡紅色,但舌心為淡黑色,這可能代表著還有未散去的風邪,可以使用雙解散,並加入解毒湯,進行微汗治療。治療後,需要立即下藥,如果出現胸脹、煩躁、眼睛直視的情況,這種情況是無法救治的。

舌見灰色。尖黃而不惡寒者。脈浮可下之。若惡風惡寒者。用雙解散加解毒湯主之三四下之見糞黑不治。

雙解散加解毒湯(方見前)

舌見灰黑色。而有黑紋者。脈實急以大承氣湯下之。脈浮渴飲水者。用涼隔散。

大承氣湯

涼隔散(方見前)

舌根微黑。尖黃脈。滑者可下之。脈浮者當養陰退陽。若惡風寒者微汗之。用雙解散。若下利用解毒湯。十救七八也。

雙解散

解毒湯(方俱見前)

舌根灰黑。尖黃。隱見或有一紋者。脈實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脈浮渴飲水者。以涼膈散解之。十可救二三。大承氣湯。

白話文:

舌頭出現灰色,舌尖黃色但不畏寒的人,如果脈象浮現,可以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但如果畏寒、畏風,需要用「雙解散」加上「解毒湯」,並在三到四次後看到黑色糞便排出,病情才能得到控制。

「雙解散」、「解毒湯」的配方詳情請參考前面的說明。

舌頭呈現灰黑色,且有黑色紋路的人,如果脈象強烈緊繃,可以用「大承氣湯」進行排便。如果脈象浮現,並且口渴想喝水,可以用「涼隔散」來治療。這種情況下,每十次可以救回二至三人。

「雙解散」、「解毒湯」的詳細配方請參照前面的說明。

舌頭根部稍微呈黑色,舌尖黃色,脈象滑動的人,可以進行排便。如果脈象浮現,需要滋養陰液以退燒。如果畏寒、畏風,可以使用「雙解散」。如果需要排便,則使用「解毒湯」,這種情況下,每十次可以救回七至八人。

「大承氣湯」的詳細配方請參照前面的說明。

涼隔散(方俱見前)

以上三十六舌。乃傷寒驗證之捷要。臨症時當細心治之百無一失耳。

灸少陰(少陰吐痢手反不冷反食飲水脈不至者)

少陰即太谿穴也。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灸七壯。

灸關元穴(臟結死症不可攻宜此)

關元穴。在臍下一寸是也。乃少陰任脈之會。

灸期門穴(婦人熱入血室,咳逆,打呃)

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丈夫及乳小者。以指為率。陷中有動脈是穴。艾炷如小豆大。灸五七壯婦人熱入血室刺之下針。令病人吸五吸。停針良久起針。

白話文:

【涼隔散】(方程式詳見前文)

這三十六種舌狀特徵,是診斷傷寒疾病的重要指標。臨牀治療時應細心對待,百發百中,毫無差錯。

炙少陰穴(少陰吐瀉、手部反常不冷反而能飲食進水、脈搏摸不到的情況)

少陰穴指的是太溪穴,太溪穴有兩個,在腳踝內側,跟骨上方,動脈凹陷處,灸7壯。

炙關元穴(內部器官結塊,預示死亡的症狀,不宜進行攻擊性治療,應使用此穴)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1寸的位置,是少陰任脈的匯聚點。

炙期門穴(女性熱病進入血室,出現咳嗽逆氣、嘔吐的情況)

女性應屈曲乳頭向下的盡頭,在骨間的部位尋找穴位,男性或乳頭較小的人則以手指為參考,找到凹陷中有動脈的穴道。使用如小豆大小的艾炷,灸5-7壯。若女性熱病進入血室,則需進行下針治療,讓患者深呼吸五次,停止針灸一段時間後再拔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