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卷之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6)

1. 先天脈鏡論云

於寒熱何爭之有?若夫陽分洪數,或陰分蹇澀,此乃偏勝之脈,惟寒惟熱而已,不至於寒熱爭也。又有陽去乘陰,陰不能與陽爭,是陽獨勝也,惟主熱而已。或陰去乘陽,陽不能與陽爭,是陰獨勝也,亦惟主寒而已。三等理論,在所當知。

一論寒熱之客於人身也。寒邪多自皮毛而入筋骨,熱邪自筋骨而出皮毛。故曰寒自外入,熱自內出。如是觀之,天陰自上而降地,地陽自下而上升,其理蓋可見矣。

一論表脈乃尖之尖者。若稍平來,則似里脈之體,風寒風濕是也。里脈若尖,則反似表脈,燥火之體也。

一論脈尖數,在上為陽;平潤在下為陰。此常人之平脈也。或微有尖數在下,而不見平潤之體,此陽極也,當下之。或微有平潤在上,而不見尖數之體,此陰勝也,當升之。此篇當前論看。

一論人身之筋:過熱則縱,過寒則縮;縱則痿緩,縮則疼痛。或有痿疼痛悉備者,因受濕熱,而大筋施長,小筋耎短之謂也。

一論人之病出於六淫之邪,實不外乎四時寒熱溫涼之氣。此脈須辨升降浮沉,而以六淫參之,斯得病情矣。因以用藥,無不動也。

一師云:風淫之邪,無晴不有。若風濕風燥、風熱、風火、風寒之類。若三者兼來,如風寒濕、風濕熱類也。故前云百病不離乎風。一日問師云:水風在脈何以認?答曰:須與濕相似,而略有不同。如野馬、氤氳之意。以師言度乃渾渾不清之體。

一論凡知病處法,亦有一大理也。心腎二部,上至頂巔,下至足心,若子午上下之中正也。肝若天三生木,屬左也。肺若地四生金,屬右也。脾土雖屬於右而實在中多。三焦相火雖屬於左,而亦寄膻中也。

一論用藥之法:譬若心臟大熱,腎臟大寒;此乃陰陽各盛本位也。當涼陽分之熱,溫陰分之寒。上呼下㾀者方是。予意以黃連之類涼心,桂附之類溫腎。師云:不可也。黃連固是,而桂附不宜用,恐反助陽火矣。惟以澤瀉瀉腎之寒,則脈自轉平和。

一論藥味之甘者上行而發,苦味直行下泄;二味更相平也。辛味橫行而散,酸味收而來斂;二味更相平也。又若苦能堅軟,咸能軟堅;二味少相反也。雖然二味相兼,則以重者論,則輕者又雜為主矣。

一論脈中有輸、有經、有絡、有孫。四端縱橫錯綜,方成人形。輸者,乃氣助行,無有定體。若人生之初,可善可惡也。是以偏勝之氣而居處於飲食之間,稍得調之,則無有矣。

經脈者:乃此氣行來已有著實定體。如人之生,習學已成,善則善,惡則惡。至此病端,定已可施醫藥調養之力也。生死在此分,安危在此判。

絡脈者:得之各經受來。若經中元氣穀氣充盛,不為所因,間有發於絡脈,為病之小者,無關人之生死矣。

孫脈者:則又受之絡。為有小節之刺,可以治,可以無治,可以外用敷貼而愈矣。其脈之在人手也。其行直,經也;其行橫,絡也;其行亦橫,孫也。一橫一直,無少差也。譬若天地逆行之序焉。輸脈者:若一輸者,輸氣至於經也。經者:總而經理者也。如寸關尺三部,表裡分之兩手。

白話文:

先天脈鏡論

關於寒熱的爭論,其實沒有什麼好爭的。如果陽氣部分呈現洪大且數快的脈象,或者陰氣部分呈現遲緩且阻塞的脈象,這都屬於陰陽偏盛的脈象,只是單純的寒或熱而已,不會到陰陽互相爭鬥的地步。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陽氣過盛而侵犯到陰氣,陰氣無法與陽氣抗衡,這是陽氣獨自強盛的現象,主要表現為熱證。反之,如果陰氣過盛而侵犯到陽氣,陽氣無法與陰氣抗衡,這是陰氣獨自強盛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寒證。這三種情況的理論,應該要清楚了解。

寒邪侵入人體,大多從皮膚毛孔進入,然後深入到筋骨;熱邪則多從筋骨向外發散,最後從皮膚毛孔排出。所以說寒邪從外侵入,熱邪從內向外散出,如同天陰之氣從上向下運行,地陽之氣從下向上運行一樣,道理是很明顯的。

表脈的脈象應該是尖銳的,如果變得稍微平緩,就類似於裡脈的脈象,這種情況多見於風寒或風濕病邪。而裡脈如果呈現尖銳的脈象,反而像表脈,這種情況多見於燥熱火邪。

脈象尖而且數,一般表示陽氣在上;脈象平滑且潤澤,一般表示陰氣在下。這是一般人的正常脈象。如果出現脈象稍微尖數,卻在下方,而沒有看到平滑潤澤的脈象,這表示陽氣過於旺盛,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反之,如果出現脈象稍微平滑潤澤,卻在上方,而沒有看到尖數的脈象,這表示陰氣過於強盛,應該用升提的方法來治療。這些都需要與前面的理論結合起來看。

人體的筋,過熱就會鬆弛,過寒就會收縮。鬆弛就會導致痿軟無力,收縮就會導致疼痛。有些人會同時出現痿軟和疼痛的症狀,這是因為受到濕熱的影響,導致大筋伸展過長,小筋收縮變短的緣故。

人的疾病大多是由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邪引起的,但實際上不外乎是四時氣候的寒、熱、溫、涼變化。診脈時需要分辨脈的上升、下降、浮、沉,並結合六淫的特性來分析,才能了解病情,進而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治療。

有位老師說,風邪無處不在,無論晴天或雨天都可能存在,像是風濕、風燥、風熱、風火、風寒等。有時也會出現多種風邪同時侵襲的情況,像是風寒濕、風濕熱等等。所以前面說過,百病都離不開風邪的影響。

有一天,我問老師:水風的脈象要如何辨認?老師回答說:水風的脈象與濕邪相似,但又略有不同,如同野馬奔騰、霧氣瀰漫的樣子,老師所說的,脈象呈現混濁不清的狀態。

要知道疾病所在的位置,其實也有一個大的道理。心和腎這兩處的部位,向上到達頭頂,向下到達腳心,如同子午上下,保持在正中的位置。肝屬木,應在左邊;肺屬金,應在右邊。脾土雖然也偏在右邊,但主要還是位於中間。三焦相火雖然偏在左邊,但也寄託於膻中。

用藥的方法,就像心臟過熱,腎臟過寒,這是陰陽各自在本位強盛的現象,應該要用涼性的藥來降低陽氣的熱,用溫性的藥來溫補陰氣的寒,讓上部和下部都能平衡才是正確的做法。我認為可以用黃連之類的藥物來清心火,用桂附之類的藥物來溫腎陽,但是老師說不可以。黃連可以用,但桂附不適合用,恐怕反而會助長陽火。應該用澤瀉來瀉腎之寒,這樣脈象自然就會恢復平和。

藥物的味道,甘味的藥性往上升而發散,苦味的藥性直接向下瀉泄,這兩種味道可以互相平衡。辛味的藥性橫向擴散,酸味的藥性收斂,這兩種味道也可以互相平衡。苦味可以使堅硬的物質變軟,鹹味可以使軟的物質變硬,這兩種味道稍微有些相反。如果兩種味道同時存在,應該以藥性較重的為主,較輕的作為輔助。

脈中有輸脈、經脈、絡脈和孫脈。這四種脈縱橫交錯,才構成完整的人體。輸脈是氣運行的地方,沒有固定的形態,如同人生之初,可好可壞。如果氣偏盛,就會表現在飲食之間,稍加調養就可以恢復正常。

經脈是氣運行有固定路線的通道,如同人出生後學習到的習慣,如果習慣好,就會好;如果習慣不好,就會不好。到了疾病發生的階段,可以利用醫藥的力量來調養,疾病的生死安危在此決定。

絡脈是從各條經脈接受氣的支脈,如果經脈中元氣和水穀之氣充足,就不會受到影響。有時會在絡脈發生病變,這只是小病,不至於影響到人的生死。

孫脈是從絡脈分出來的更細小的脈,可以採用針刺或外用敷貼等方式來治療,也可以不治療,通常沒有大礙。脈搏在人手上的運行方式,是直行的為經脈,橫行的為絡脈,更細的橫向分支為孫脈。一橫一直,沒有絲毫偏差,如同天地運行有次序一樣。輸脈就像是氣從輸脈流向經脈,經脈負責總的運行和管理,就像寸關尺這三部分,區分表裡,兩手都要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