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1. 卷之二
2. 傷寒門
大傷寒者。冬月天氣嚴寒。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體弱之人。觸犯之者。中則即病。名曰正傷寒。不即病者。乃寒邪藏於肌膚之間。伏於榮衛之內。至春因溫暖之氣而發者。名曰溫病。至夏因暑熱而發者名曰熱病。雖曰傷寒。實為熱病。凡治傷寒。必先辨明六經。而後可以用藥。
如初發於一二日之間。便覺頭頂痛腰脊強。而發熱惡寒者。乃足太陽膀胱之受病也。而診之則尺寸俱浮。浮緊有力為傷寒。浮緩無力為傷風。而太陽經症可辨矣。太陽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胃。發於一三日之間。便覺目疼鼻乾不得眠。日晡潮熱。不惡寒而反惡熱者。乃太陽陽明胃經受病也。
而診之則尺寸俱長。長而微洪者臟病。長而沉數者腑病。而陽明症可辨矣。陽明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膽。發於三四日之間。便覺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為之苦。乃足少陽膽經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弦。弦而滑數者病發厥。弦而和者病欲散。而少陽經病可辨矣。少陽病已。
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脾。發四五日間。便覺腹滿或痛。而咽喉乾燥。大便不通。小便如常。或自利。手足溫而渴者。為傳經腑熱。起無頭疼發熱。但惡寒自利不渴。手足冷者。為直中陰經。乃是太陰脾經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沉。沉實有力為裡實熱。沉遲無力為裡虛寒。而太陰經症可辨矣。
太陰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腎。發於五六日間。便覺口燥舌乾而渴。手足乍溫乍冷。便秘譫語者為熱。或泄瀉清穀不渴。手指甲而青者為寒。乃足少陰腎經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沉。沉實有力知其熱。沉遲無力別其寒。而少陰經症可辨矣。少陰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肝。
發於六七日間。便覺煩懣而囊縮。譫語而渴者為熱。口吐涎沫小腹痛不渴。身冷如冰者為寒。乃足厥陰肝經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沉。沉實有力是其熱。沉遲無力定知寒浮緩者病自愈而厥陰經症可辨矣。又有兩感傷寒者何也。假如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疼為太陽邪盛於表。
口乾煩滿為少陰邪盛於裡。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身熱譫語為陽明邪盛於表。不欲食腹滿為太陰邪盛於裡。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耳聾為少陽邪盛於表。囊縮而厥。為厥陰邪盛於裡。若水漿不入。又不知人者。六日死。以其一臟一腑同受其邪。此兩感之所以不救也。然其間亦有輕重之不同。
表重於里者。宜先救其表。而後及於里。里重於表者。宜先救其里。而後及於表。此又求於一生於萬死之中。不得已而施治也。其不兩感於寒。更不傳經者。至七八日間。其本經之邪漸遏。至十二日則精神清爽而自愈。然傷寒傳經種種不同。未可執為一定之序。有始於太陽。
以次而傳入陰經。而不傳少陰者。或太陽不傳陽明少陽。而即傳少陰者。或不由陽經而直入陰經者。或始終即在一經。而不傳者。或二陽三陽同受而為合病者。或太陽陽明先後受而為並病者。種種不一詳。審而治可也。又有中寒一症。或卒。中天地之寒氣。或口得寒物直中陰經。
六脈沉弱無力。身倦手足厥冷。口噤不語。非若傷寒之邪。循經漸深也。然真正傷寒。與感冒傷寒。及似傷寒。而非傷寒者。何以辨之。蓋寒者。冬月嚴凝。肅殺之氣也。自霜降以後。春分以前。皆屬冬。此時感冒而即發者。乃為真正傷寒也。若冬傷於寒不即病。至春分後而發者。
名曰溫病。其症發熱咳嗽。身痛口渴不惡寒。其脈弦數不緊。右手反盛於左手。蓋怫然在內故也。冬傷於寒春亦不病。到夏至後而發者。名曰熱病其脈洪數。其症熱渴。比春更甚。溫熱二症俱不惡寒而渴。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熱自內達於表間。有惡寒者。乃冒非時暴寒。
非若冬月之甚也。其有不因冬傷於寒。而春自傷於風。夏自傷於暑者。則自有傷風傷暑之別。而又不可以溫熱並論矣。或有感於天行時氣。而病相同者。謂之溫疫。其症頭疼身痛。發寒發熱。一家一方長幼傳染者是也。或足膝等處忽然紅腫。或軟弱發熱頭疼。謂之腳氣傷寒。
或心腹飽悶。嘔逆頭疼。發熱惡寒。右手關脈緊盛。左手三奇和平。而身不痛者。是傷食也若頭痛而身亦痛左右手俱緊盛。謂之夾食傷寒。左手脈來緊盛。右手洪滑。或寸脈沉伏。身熱惡寒。隱隱頭痛。喘咳煩悶。胸脅體痛。是夾痰傷寒。頭痛發熱惡寒。但右手脈來空虛。左手脈來緊盛。
是勞力傷寒。左手脈來緊澀。右手脈沉芤。心胸脅下小腹有痛處。汗至脛而回。是蓄血傷寒。太陽症則如狂。陽明症則善忘。少陽症則寒熱似瘧。此皆類傷寒。而非傷寒也。其餘傷寒中雜症頗多。不能枚舉。皆諸病門中所有者。但雜症一兼傷寒。即所謂傷寒雜症。醫者以意求之。
則不言而自喻矣。
3. 立方
神仙粥,治身熱作飽。不思飲食。頭疼。冒雨受寒。一時無覓醫處。此法取汗。
用帶皮老薑。三兩搗爛。將熱酒泡飲。出汗。輕者即愈。重者可解一時之急。
麻黃湯,太陽症。頭頂痛腰脊強。發熱無汗。宜此湯主治而汗之。
麻黃(一兩五錢),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五十枚)
作一劑。每服用五錢。水煎溫服汗出為度。無汗再服。春分後忌之。用此藥發汗不出。脈弱者無陽。及不至足者。為難治。身熱不退。脈愈燥者。難治。
葛根湯,陽明症。目痛鼻乾不得眠。身熱無汗者。以此湯治之。
葛根(三錢),芍藥(錢半),桂枝(一錢),姜三棗二。加黃芩。名葛根解肌湯,白虎湯,治渴而有汗不解者。
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六錢),粳米(小半合)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無汗大忌。
小柴胡湯,少陽症。胸肋痛而耳聾。往來寒熱。病在半表半裡。此湯為主治。
柴胡(二兩),半夏(八錢),黃芩,甘草,人參(各七錢半)作五服。每服加姜三棗二。但人參一味。亦宜斟酌。若邪氣未退。不可輕用。
大柴胡湯,治身熱譫語。不大便。惡寒。
柴胡(二兩),黃芩(七錢半),芍藥(三錢),半夏(六錢),枳實(五錢),大黃(五錢),作三服加薑棗。
桂枝大黃湯,太陰症。肚腹硬滿。燥渴咽乾。或腹痛。
大便實者為裡熱。以此湯主之。
桂枝,大黃,甘草,枳實,厚朴,人參,芍藥,檳榔,甚者加芒硝
附子理中湯,腹滿自利。不渴者。屬裡寒。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附子
四逆湯,治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者。
乾薑(五錢),附子(二錢半),甘草(一兩)水煎燉冷服。
大承氣湯,少陰症。口燥咽乾。譫語。五六日不大便手足心並腋下。濈濈痞滿。燥實俱全者。用此湯主之。
大黃,厚朴,枳實,芒硝(各二錢半)
小承氣湯,治傷寒傳裡。有痞滿。實而無燥堅者以此湯主之。
大黃(五錢),厚朴,枳實(各二錢)
調胃承氣湯,無痞滿。而有燥實堅者。
大黃(四錢),芒硝(三錢),甘草(二錢),枳實(二錢),厚朴(二錢)
若初起手指甲青。兼之腹痛。嘔吐身如彼杖。脈細沉無力。謂之陰毒。急用四逆湯溫之外灸關元。氣海。復其陽氣。不效即死。
麻附細辛湯,本經身發熱。四肢冷。指甲青。腹痛脈雖沉。亦有可汗者。此湯主治。
麻黃(二錢),附子(三錢),細辛(一錢五分),甘草(五分),人參(二錢),黃連(一錢),芍藥(一錢五分),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似太陽。假若身不發熱。豈敢輕汗之。
桂附湯,厥陰症煩滿囊拳譫語而渴者當下之三承氣湯選用。口吐涎沫小腹痛。不渴者。當此湯主之。
桂枝(一兩),附子(三錢),青皮,甘草,柴胡(各四錢),作三服每服加姜三片。
陶氏沖和湯,兩感傷寒。雖不治之症。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若胎元稟得厚者而所感得淺。間亦可生。如兩感陰陽未分。或陽先受病者。以此湯服之。
柴胡,乾葛,石膏,黑豆,生地,防風,白芷,川芎,細辛,羌活,甘草,黃芩
羌活湯,治兩感。陰陽已分。
羌活(一錢五分),獨活,防風,防己,黃芩,黃連,蒼朮(各八分),白朮,甘草,細辛(各三分),知母,川芎,生地(各一錢),煎服未解。再服三四劑。病愈則止。
又方。陰陽兩感。表裡未分。用後方主治。
麻黃,升麻,乾葛,芍藥(各二錢),甘草(五分),蘇葉,青皮,香附,白芷,川芎,陳皮(各等分)
每服三錢加薑蔥煎服。痞滿加枳殼。大抵兩感脈從陽可治。從陰難治。
九味羌活湯,春分後感冒傷寒。宜此湯主之。
羌活,蒼朮,防風(各一錢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芩(各一錢),細辛(四分)姜三棗二水煎加蔥白搗汁五匙。入藥再煎熱服復取汗。原有汗。去蒼朮加白朮溫服。汗不止。去細辛。加黃耆。再不止。加桂枝。芍藥。不作汗。加蘇葉。渴加知母。石膏。嘔逆加薑汁。
有痰去生地。加半夏。肌熱。加柴胡。葛根。喘。加杏仁。虛煩。加知母。麥門冬。竹茹。胸膈飽悶。去生地。加枳殼。桔梗。便秘。加大黃。中寒於經絡。加附子。濕土司天。倍蒼朮,久雨。加木瓜。蒼朮。太陽症。倍羌活。加藁本。陽明症。加升麻。葛根。少陽症。加柴胡。
半夏。太陰症。加厚朴。枳實。少陰症。加桔梗。知母。黃柏。厥陰症。加柴胡。倍川芎。此方通治六經傷寒。無有不驗。乃四時傷寒之聖藥也。
回陽急救湯,治直中陰經。無熱惡寒面慘。手足厥冷。唇紫舌卷。爪甲青黑身重雖於轉側。不渴臥多蜷足。大便泄利。小便青白。脈細沉微。
附子,乾薑,人參,甘草,白朮,肉桂,陳皮
嘔吐。加半夏。(薑汁拌炒)腹痛甚。加芍藥。木香老薑汁。利不止。加陳壁土炒升麻少許。口吐涎沫。加吳茱萸鹽炒。無脈。加五味子。豬膽汁。戰慄。加附子。麻黃。小腹絞痛加青皮。吳茱萸。水一鍾半。棗二。生薑自然汁半盞煎。臨服入泥漿水澄清。一匙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