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傷寒門
大傷寒者。冬月天氣嚴寒。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體弱之人。觸犯之者。中則即病。名曰正傷寒。不即病者。乃寒邪藏於肌膚之間。伏於榮衛之內。至春因溫暖之氣而發者。名曰溫病。至夏因暑熱而發者名曰熱病。雖曰傷寒。實為熱病。凡治傷寒。必先辨明六經。而後可以用藥。
如初發於一二日之間。便覺頭頂痛腰脊強。而發熱惡寒者。乃足太陽膀胱之受病也。而診之則尺寸俱浮。浮緊有力為傷寒。浮緩無力為傷風。而太陽經症可辨矣。太陽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胃。發於一三日之間。便覺目疼鼻乾不得眠。日晡潮熱。不惡寒而反惡熱者。乃太陽陽明胃經受病也。
白話文:
大傷寒指的是冬天寒冷季節,由於天氣極度寒冷,冰凍的地面和空氣都產生了致命的氣氛。身體虛弱的人如果受到這種氣氛的影響,會立刻出現病症,這被稱為正傷寒。有些人可能沒有立即出現症狀,這時,寒冷的邪氣已經潛伏在皮膚和肌肉之間,藏匿在榮衛之內,到了春天,因為溫暖的氣候而發作,這被稱為溫病;到了夏天,因為熱度而發作,則被稱為熱病。儘管稱為傷寒,實際上是熱病。治療傷寒,首先必須分辨出六經的症狀,然後才能使用藥物。
例如,在疾病初期一兩天內,如果開始感到頭頂疼痛、腰脊僵硬,並伴有發熱畏寒的情況,這表示足太陽膀胱部位受到影響。診斷時,脈象呈現浮現且緊密有力,這是傷寒的特徵;如果脈象浮現但緩慢,力量不足,這可能是傷風。這兩個症狀可以分辨出太陽經的症狀。當太陽病已經得到治療,接著會傳到胃部。在一個三日之間,如果開始感到眼睛疼痛、鼻腔乾燥,難以入眠,下午發熱,不再畏寒反而畏熱,這表示太陽陽明胃經受到了影響。
而診之則尺寸俱長。長而微洪者臟病。長而沉數者腑病。而陽明症可辨矣。陽明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膽。發於三四日之間。便覺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為之苦。乃足少陽膽經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弦。弦而滑數者病發厥。弦而和者病欲散。而少陽經病可辨矣。少陽病已。
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脾。發四五日間。便覺腹滿或痛。而咽喉乾燥。大便不通。小便如常。或自利。手足溫而渴者。為傳經腑熱。起無頭疼發熱。但惡寒自利不渴。手足冷者。為直中陰經。乃是太陰脾經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沉。沉實有力為裡實熱。沉遲無力為裡虛寒。而太陰經症可辨矣。
白話文:
當診察病人的脈象時,如果發現脈象長而微帶洪大,這表示是內臟(五臟)有病。如果脈象長而沈且跳動頻速,則表示是六腑(六腑)有病。這樣就可以分辨出是否為陽明病了。當陽明病已經得到治療後,依序傳經,下一個將會傳至膽經。在三到四天的時間內,病人會感到胸脅疼痛,聽力下降,出現寒熱、嘔吐,口中感到苦澀,這是足少陽膽經生病的症狀。
當用診法(如脈診)檢查時,如果脈象長而均勻且有彈性,這是病情開始轉變的徵兆;如果脈象長而平和,這表示病情正在緩解。這樣就能分辨出是否為少陽病了。當少陽病已經得到治療後,依序傳經,下一個將會傳至脾經。在四到五天的時間內,病人會感到腹部滿脹或疼痛,咽喉乾燥,大便不通暢,小便正常,或者自行排便,手腳溫暖且有口渴感,這是傳至經絡中的六腑有熱的症狀。如果沒有頭痛發熱,只感到畏寒,自行排便但不口渴,手腳寒冷,這是直中陰經的症狀,表示是太陰脾經生病。
如果脈象長而沈實有力,這表示經絡中有裡實熱的症狀;如果脈象長而沈遲且無力,這表示經絡中有裡虛寒的症狀。這樣就能分辨出是否為太陰經的症狀了。
太陰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腎。發於五六日間。便覺口燥舌乾而渴。手足乍溫乍冷。便秘譫語者為熱。或泄瀉清穀不渴。手指甲而青者為寒。乃足少陰腎經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沉。沉實有力知其熱。沉遲無力別其寒。而少陰經症可辨矣。少陰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肝。
發於六七日間。便覺煩懣而囊縮。譫語而渴者為熱。口吐涎沫小腹痛不渴。身冷如冰者為寒。乃足厥陰肝經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沉。沉實有力是其熱。沉遲無力定知寒浮緩者病自愈而厥陰經症可辨矣。又有兩感傷寒者何也。假如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疼為太陽邪盛於表。
口乾煩滿為少陰邪盛於裡。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身熱譫語為陽明邪盛於表。不欲食腹滿為太陰邪盛於裡。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耳聾為少陽邪盛於表。囊縮而厥。為厥陰邪盛於裡。若水漿不入。又不知人者。六日死。以其一臟一腑同受其邪。此兩感之所以不救也。然其間亦有輕重之不同。
白話文:
太陰病結束後,依照順序傳到的經絡必定會傳到腎經。在五至六天之間,會開始感到口乾舌燥並且有渴感,手腳會忽冷忽熱。如果便祕且狂亂說話,表示是熱病;或者出現下痢稀薄的穀物,沒有渴感,手指甲呈青色,則是寒病。這是足少陰腎經受病的現象。診察時,脈象在寸、尺兩處都呈現沈的狀態,沈而實、有力,表示是熱病;沈而遲、無力,則是寒病。這樣就可以分辨出少陰經的病症了。少陰病結束後,依照順序傳到的經絡必定會傳到肝經。
在六至七天之間,會開始感到煩躁和睪丸收縮,狂亂且有渴感,表示是熱病;口吐涎沫、小腹疼痛,但沒有渴感,身體像冰冷,是寒病。這是足厥陰肝經受病的現象。診察時,脈象在寸、尺兩處都呈現沈的狀態,沈而實、有力,表示是熱病;沈而遲、無力,可以確定是寒病。這樣就可以分辨出厥陰經的病症了。另外,有兩種感染傷寒的情況,是什麼呢?例如一天內同時感染太陽與少陰,頭痛表示太陽的邪氣在表層,口乾煩躁、滿脹表示少陰的邪氣在內部。兩天內同時感染陽明與太陰,身熱、狂亂說話表示陽明的邪氣在表層,不想吃東西、腹滿表示太陰的邪氣在內部。三天內同時感染少陽與厥陰,耳聾表示少陽的邪氣在表層,睪丸收縮且有癱瘓現象表示厥陰的邪氣在內部。如果飲食無法進入,又不知道自己處境的人,到了第六天就會死亡。因為一臟一腑同時受到邪氣的侵襲,這是兩感傷寒無法救治的原因。然而,這種情況之間也有輕重的不同。
表重於里者。宜先救其表。而後及於里。里重於表者。宜先救其里。而後及於表。此又求於一生於萬死之中。不得已而施治也。其不兩感於寒。更不傳經者。至七八日間。其本經之邪漸遏。至十二日則精神清爽而自愈。然傷寒傳經種種不同。未可執為一定之序。有始於太陽。
以次而傳入陰經。而不傳少陰者。或太陽不傳陽明少陽。而即傳少陰者。或不由陽經而直入陰經者。或始終即在一經。而不傳者。或二陽三陽同受而為合病者。或太陽陽明先後受而為並病者。種種不一詳。審而治可也。又有中寒一症。或卒。中天地之寒氣。或口得寒物直中陰經。
六脈沉弱無力。身倦手足厥冷。口噤不語。非若傷寒之邪。循經漸深也。然真正傷寒。與感冒傷寒。及似傷寒。而非傷寒者。何以辨之。蓋寒者。冬月嚴凝。肅殺之氣也。自霜降以後。春分以前。皆屬冬。此時感冒而即發者。乃為真正傷寒也。若冬傷於寒不即病。至春分後而發者。
白話文:
在醫學上,有時候需要在生死之間做出選擇和治療,當病情的嚴重程度表現於外部(表)比內部(裏)時,應先處理外部的症狀,再轉向處理內部;反之,如果病情主要表現於內部比外部時,應先處理內部問題,再處理外部。這是一種在生死存亡之間的緊急治療方式。
對於沒有同時受到寒冷影響的疾病,並且沒有在經絡中傳播的病症,通常在第七到第八天之間,原本的經絡中的邪氣會逐漸被遏制,到了第十二天,就會感到精神清醒,並且可以自行痊癒。然而,風寒的傳播方式各不相同,不能簡單地套用固定的順序。例如,有些疾病可能是從太陽經開始,然後依序進入陰經,而不會傳到少陰經;或者太陽經不傳到陽明經、少陽經,卻直接傳到少陰經;或者疾病可能直接進入陰經,而不經過陽經;有些疾病可能始終只在一個經絡中,而不會傳到其他經絡;或者有些疾病可能是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受到影響,形成合病;或者太陽經和陽明經先後受到影響,形成並病。這些情況各不相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此外,還有一種中寒的情況,可能是突然受到天地間的寒冷氣體的影響,或者吃了寒冷的食物導致陰經受到影響。這種情況下,脈搏會沈弱無力,身體疲倦,手腳冰涼,嘴巴緊閉,不能說話,不像風寒邪氣從經絡逐漸深入的過程。然而,真正的風寒、感冒引起的風寒,以及看似風寒但實際上不是風寒的疾病,如何區分呢?因為「寒」是冬季嚴寒、肅殺之氣的象徵。從霜降後到春分前的時間都屬於冬季,此時感冒發病的,纔是真正的風寒。如果冬天受了寒氣但並沒有立即生病,直到春分後才發病的,則不是真正的風寒。
名曰溫病。其症發熱咳嗽。身痛口渴不惡寒。其脈弦數不緊。右手反盛於左手。蓋怫然在內故也。冬傷於寒春亦不病。到夏至後而發者。名曰熱病其脈洪數。其症熱渴。比春更甚。溫熱二症俱不惡寒而渴。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熱自內達於表間。有惡寒者。乃冒非時暴寒。
非若冬月之甚也。其有不因冬傷於寒。而春自傷於風。夏自傷於暑者。則自有傷風傷暑之別。而又不可以溫熱並論矣。或有感於天行時氣。而病相同者。謂之溫疫。其症頭疼身痛。發寒發熱。一家一方長幼傳染者是也。或足膝等處忽然紅腫。或軟弱發熱頭疼。謂之腳氣傷寒。
或心腹飽悶。嘔逆頭疼。發熱惡寒。右手關脈緊盛。左手三奇和平。而身不痛者。是傷食也若頭痛而身亦痛左右手俱緊盛。謂之夾食傷寒。左手脈來緊盛。右手洪滑。或寸脈沉伏。身熱惡寒。隱隱頭痛。喘咳煩悶。胸脅體痛。是夾痰傷寒。頭痛發熱惡寒。但右手脈來空虛。左手脈來緊盛。
白話文:
名為溫病,其症狀包括發熱、咳嗽、身體疼痛和口渴,不畏寒。脈搏快而緊張,右脈強於左脈,這是因為疾病在體內積聚所致。冬天受寒,春天不一定會生病,直到夏天過後纔出現的,稱為熱病,脈搏大且快,症狀包括熱渴,比春天更嚴重。溫病和熱病都不畏寒而口渴,不畏寒表示病源不是外來的,口渴表示熱從內部傳達到外部。有畏寒的情況,可能是因時令不合而突然受寒,並非冬季極度寒冷所致。
有些情況並非由冬天受寒,而是春天受風、夏天受暑所導致的,則有分別傷風和傷暑之分,不能與溫病和熱病混為一談。有些人可能因天行時氣感染而病發,稱為溫疫,症狀包括頭痛、身體疼痛、發寒發熱、一家或一村的長幼之間相互傳染。或者腳部或膝蓋等處忽然紅腫、軟弱、發熱、頭痛,稱為腳氣傷寒。
或有腹部飽滿、噁心、頭痛、發熱畏寒、右手關脈緊盛、左手脈平和、身體不痛的情況,這可能是傷食。如果頭痛和身體都痛,雙手脈搏都緊盛,稱為夾食傷寒。左手脈搏緊盛,右手脈搏大而滑,或者寸脈深沈,身體發熱畏寒,隱隱頭痛,喘息、煩躁、胸脅、體痛,這稱為夾痰傷寒。頭痛、發熱、畏寒,但右手脈搏空虛,左手脈搏緊盛。
是勞力傷寒。左手脈來緊澀。右手脈沉芤。心胸脅下小腹有痛處。汗至脛而回。是蓄血傷寒。太陽症則如狂。陽明症則善忘。少陽症則寒熱似瘧。此皆類傷寒。而非傷寒也。其餘傷寒中雜症頗多。不能枚舉。皆諸病門中所有者。但雜症一兼傷寒。即所謂傷寒雜症。醫者以意求之。
則不言而自喻矣。
白話文:
這是在談論勞力引發的傷寒症狀。左側脈搏緊繃乾澀,右側脈搏深沈且空虛。心、胸、脹、腹部有疼痛的部位。汗液流到小腿後又會迴流。這是蓄積血液的傷寒症狀。太陽症狀表現為精神狂亂,陽明症狀則為記憶力減退,少陽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類似於瘧疾。這些都是類似傷寒的病症,但並非真正的傷寒。其他傷寒中的雜症非常多,無法一一列出,這些都是在各個疾病門類中都能找到的。但如果這些雜症同時伴有傷寒的症狀,那就稱為傷寒雜症。醫生們只需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判斷,就能明白其中的意義了。
2. 立方
神仙粥,治身熱作飽。不思飲食。頭疼。冒雨受寒。一時無覓醫處。此法取汗。
用帶皮老薑。三兩搗爛。將熱酒泡飲。出汗。輕者即愈。重者可解一時之急。
麻黃,太陽症。頭頂痛腰脊強。發熱無汗。宜此湯主治而汗之。
麻黃(一兩五錢),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五十枚)
作一劑。每服用五錢。水煎溫服汗出為度。無汗再服。春分後忌之。用此藥發汗不出。脈弱者無陽。及不至足者。為難治。身熱不退。脈愈燥者。難治。
白話文:
【神仙粥】,治療發燒感到疲憊、沒有胃口、頭痛以及因雨天受寒引起的一時找不到醫生的情況。此方法是為了引出體內的汗液。
使用帶皮的老薑,三兩份量,搗碎後加入熱酒一起飲用,可以引出汗水。輕微的情況即可痊癒,嚴重的情況可以緩解一時的緊迫感。
【麻黃】,適用於太陽經症狀,包括頭頂疼痛和腰部脊柱僵硬,伴有發熱但沒有流汗的現象。適合用這種湯方來治療並引出汗水。
材料如下:【麻黃】(一兩五錢)、【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五十枚)。
將這些材料做成一份劑量,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後溫服,直到引出汗水為止。若第一次沒有引出汗水,可以再次服用。在春分之後應避免使用此藥物引發出汗,若使用此藥物但沒有引出汗水,脈搏變得微弱,表示缺乏陽氣,或者汗液只到達腳部,這都表示病情難以治療。如果發燒不退,脈搏變得更加乾燥,那麼病情也比較難以治療。
葛根湯,陽明症。目痛鼻乾不得眠。身熱無汗者。以此湯治之。
葛根(三錢),芍藥(錢半),桂枝(一錢),姜三棗二。加黃芩。名葛根解肌湯,白虎湯,治渴而有汗不解者。
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六錢),粳米(小半合)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無汗大忌。
白話文:
【葛根湯】,適用於陽明經的病症。包括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安眠的情況,以及身體發熱但不出汗的人。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此方來治療。
【葛根】(三錢),【芍藥】(半錢),【桂枝】(一錢),生薑三棗二。若需加入【黃芩】。這種方子被稱為【葛根解肌湯】,與【白虎湯】相似,主要用於口渴但仍有汗水且未見好轉的情況。
【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六錢),【粳米】(小半合)加上【人參】。這種方子被稱為【人參白虎湯】。如果不出汗,則要特別謹慎。
小柴胡湯,少陽症。胸肋痛而耳聾。往來寒熱。病在半表半裡。此湯為主治。
柴胡(二兩),半夏(八錢),黃芩,甘草,人參(各七錢半)作五服。每服加姜三棗二。但人參一味。亦宜斟酌。若邪氣未退。不可輕用。
大柴胡湯,治身熱譫語。不大便。惡寒。
柴胡(二兩),黃芩(七錢半),芍藥(三錢),半夏(六錢),枳實(五錢),大黃(五錢),作三服加薑棗。
白話文:
【小柴胡湯】,適用於少陽病症。症狀包括胸部及兩側疼痛、耳朵聽力減弱、反覆發燒與畏寒,以及疾病處於表裡之間的狀態。這湯劑主要用於治療這些症狀。
- 柴胡(二兩)
- 半夏(八錢)
- 黃芩
- 甘草
- 人參(各七錢半)
此方需煎煮成五份,每次服用時加入薑和棗各三和二。其中的人參用量可以根據情況調整。如果病情尚未完全好轉,不應輕易使用。
【大柴胡湯】,適用於身體高熱、神智混亂、大便不通暢且伴有畏寒的情況。
- 柴胡(二兩)
- 黃芩(七錢半)
- 芍藥(三錢)
- 半夏(六錢)
- 枳實(五錢)
- 大黃(五錢)
此方需煎煮成三份,每次加入薑和棗各三和二。
桂枝大黃湯,太陰症。肚腹硬滿。燥渴咽乾。或腹痛。
大便實者為裡熱。以此湯主之。
桂枝,大黃,甘草,枳實,厚朴,人參,芍藥,檳榔,甚者加芒硝
附子理中湯,腹滿自利。不渴者。屬裡寒。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附子
四逆湯,治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者。
白話文:
【桂枝大黃湯】,針對太陰症狀,包括腹部堅硬且滿脹、口乾舌燥、喉嚨乾澀,或者腹部疼痛。若大便堅實,表明體內有熱邪,使用此湯方進行治療。主要成分有:桂枝、大黃、甘草、枳實、厚朴、人參、芍藥、檳榔,病情嚴重的可以加上芒硝。
【附子理中湯】,針對腹脹且自行排便、無口渴現象,這類症狀多屬於裡寒。主要成分有人參、白朮、乾薑、甘草、附子。
【四逆湯】,用於治療四肢冰涼、脈搏微弱接近斷絕的症狀。
乾薑(五錢),附子(二錢半),甘草(一兩)水煎燉冷服。
大承氣湯,少陰症。口燥咽乾。譫語。五六日不大便手足心並腋下。濈濈痞滿。燥實俱全者。用此湯主之。
大黃,厚朴,枳實,芒硝(各二錢半)
小承氣湯,治傷寒傳裡。有痞滿。實而無燥堅者以此湯主之。
大黃(五錢),厚朴,枳實(各二錢)
調胃承氣湯,無痞滿。而有燥實堅者。
大黃(四錢),芒硝(三錢),甘草(二錢),枳實(二錢),厚朴(二錢)
白話文:
乾薑(五錢),附子(二錢半),甘草(一兩)水煎後冷服。
這指的是「大承氣湯」,適用於少陰症狀,包含口乾舌燥、言語混亂、五到六天內未排便、手腳心和腋下出汗、腹內積聚不適感、以及乾燥與實質病症同時存在的情況,使用此方藥進行治療。
大黃,厚朴,枳實,芒硝(各二錢半)
這是「小承氣湯」,用於治療傷寒疾病轉為內部病態,出現積聚不適、實質病症但沒有乾燥堅硬的情況,使用此方藥進行治療。
大黃(五錢),厚朴,枳實(各二錢)
這是「調胃承氣湯」,用於沒有積聚不適但存在乾燥實質病症的狀況。
大黃(四錢),芒硝(三錢),甘草(二錢),枳實(二錢),厚朴(二錢)
若初起手指甲青。兼之腹痛。嘔吐身如彼杖。脈細沉無力。謂之陰毒。急用四逆湯溫之外灸關元。氣海。復其陽氣。不效即死。
麻附細辛湯,本經身發熱。四肢冷。指甲青。腹痛脈雖沉。亦有可汗者。此湯主治。
麻黃(二錢),附子(三錢),細辛(一錢五分),甘草(五分),人參(二錢),黃連(一錢),芍藥(一錢五分),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似太陽。假若身不發熱。豈敢輕汗之。
桂附湯,厥陰症煩滿囊拳譫語而渴者當下之三承氣湯選用。口吐涎沫小腹痛。不渴者。當此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最初的手指甲呈現青色,並伴有腹部疼痛、嘔吐和身體虛弱的情況,脈搏微弱且沈穩,這種情況被稱為「陰毒」。應立即使用四逆湯來溫暖身體,並配合外灸關元、氣海穴位,以恢復陽氣。若治療無效,則可能導致死亡。
「麻附細辛湯」是針對身體發熱、四肢冰冷、手指甲青、腹痛,脈搏雖沈但仍有出汗可能性的病症。此湯方能有效對症。
麻黃(兩錢)、附子(三錢)、細辛(一錢五分)、甘草(五分)、人參(兩錢)、黃連(一錢)、芍藥(一錢五分)。因為沒有頭痛的症狀,所以稱為「少陰似太陽」。如果身體未出現發熱的現象,就不能輕易地使用出汗的方法。
「桂附湯」是針對厥陰病的病症,表現為煩躁、腹部脹滿、手掌蜷曲、神志混亂以及口渴的情況,需要使用下法,選擇「承氣湯」。若出現口吐涎沫、小腹疼痛、不渴的情況,則應使用此湯方。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療法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和開方。
桂枝(一兩),附子(三錢),青皮,甘草,柴胡(各四錢),作三服每服加姜三片。
陶氏沖和湯,兩感傷寒。雖不治之症。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若胎元稟得厚者而所感得淺。間亦可生。如兩感陰陽未分。或陽先受病者。以此湯服之。
柴胡,乾葛,石膏,黑豆,生地,防風,白芷,川芎,細辛,羌活,甘草,黃芩
羌活湯,治兩感。陰陽已分。
白話文:
桂枝(一兩),附子(三錢),青皮,甘草,柴胡(各四錢),作三服,每服加姜三片。
陶氏沖和湯,對於兩感傷寒,雖然是一種難治的病症。然而,根據個體的虛實不同,以及感染的程度深淺不同。如果胎元的基礎很好,但感染的程度較輕,那麼有時是可以康復的。例如在兩感陰陽未完全分開,或者陽氣先受到病菌影響的情況下,使用這種湯劑。
柴胡,乾葛,石膏,黑豆,生地,防風,白芷,川芎,細辛,羌活,甘草,黃芩
羌活湯,用於治療兩感病症,當陰陽已經分開。
羌活(一錢五分),獨活,防風,防己,黃芩,黃連,蒼朮(各八分),白朮,甘草,細辛(各三分),知母,川芎,生地(各一錢),煎服未解。再服三四劑。病愈則止。
又方。陰陽兩感。表裡未分。用後方主治。
麻黃,升麻,乾葛,芍藥(各二錢),甘草(五分),蘇葉,青皮,香附,白芷,川芎,陳皮(各等分)
每服三錢加薑蔥煎服。痞滿加枳殼。大抵兩感脈從陽可治。從陰難治。
白話文:
羌活(一錢五分)、獨活、防風、防己、黃芩、黃連、蒼朮(各八分)、白朮、甘草、細辛(各三分)、知母、川芎、生地(各一錢),這組藥物需煎煮後服用,若病症仍未解除,可再服用3-4劑。當病情痊癒時,就停止服用。
另一個方子是用於治療陰陽兩感症狀,即表裏不分明的情況。此方包括麻黃、升麻、乾葛、芍藥(各二錢)、甘草(五分)、蘇葉、青皮、香附、白芷、川芎、陳皮(各等分)。
每次服用量為三錢,加入薑蔥一同煎煮服用。如果出現腹脹不消化的情況,可加入枳殼。總的來說,兩感症狀如從陽性方向發展,較容易治療;若從陰性方向發展,則較難治療。
九味羌活湯,春分後感冒傷寒。宜此湯主之。
羌活,蒼朮,防風(各一錢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芩(各一錢),細辛(四分)姜三棗二水煎加蔥白搗汁五匙。入藥再煎熱服復取汗。原有汗。去蒼朮加白朮溫服。汗不止。去細辛。加黃耆。再不止。加桂枝。芍藥。不作汗。加蘇葉。渴加知母。石膏。嘔逆加薑汁。
有痰去生地。加半夏。肌熱。加柴胡。葛根。喘。加杏仁。虛煩。加知母。麥門冬。竹茹。胸膈飽悶。去生地。加枳殼。桔梗。便秘。加大黃。中寒於經絡。加附子。濕土司天。倍蒼朮,久雨。加木瓜。蒼朮。太陽症。倍羌活。加藁本。陽明症。加升麻。葛根。少陽症。加柴胡。
白話文:
【九味羌活湯】,適合在春分後因感冒或傷寒所引起的症狀。這是一種適用的湯方。
-
羌活、蒼朮、防風(各1.5錢)、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芩(各1錢)、細辛(4分)。加上三棗二水煎煮,最後加入蔥白搗汁五匙。再次煎煮後熱服,並取汗。若有原本的汗液,則去掉蒼朮,改用白朮,溫服。若汗液不斷,則去掉細辛,加黃耆。若汗液仍然不停,則加桂枝和芍藥。若服用後仍無出汗,可加蘇葉。如有口渴,可加知母和石膏。若有噁心反胃,可加薑汁。
-
若有痰,則去掉生地,改加半夏。若有肌熱,可加柴胡和葛根。若有喘息,可加杏仁。若有虛煩,可加知母和麥門冬、竹茹。若有胸膈飽悶,則去掉生地,改加枳殼和桔梗。若有便祕,可加大黃。若中寒於經絡,則加附子。若濕土主氣,則倍量蒼朮。若久雨,則加木瓜。若為太陽症,則倍量羌活,並加藁本。若為陽明症,則加升麻和葛根。若為少陽症,則加柴胡。
半夏。太陰症。加厚朴。枳實。少陰症。加桔梗。知母。黃柏。厥陰症。加柴胡。倍川芎。此方通治六經傷寒。無有不驗。乃四時傷寒之聖藥也。
回陽急救湯,治直中陰經。無熱惡寒面慘。手足厥冷。唇紫舌卷。爪甲青黑身重雖於轉側。不渴臥多蜷足。大便泄利。小便青白。脈細沉微。
附子,乾薑,人參,甘草,白朮,肉桂,陳皮
嘔吐。加半夏。(薑汁拌炒)腹痛甚。加芍藥。木香老薑汁。利不止。加陳壁土炒升麻少許。口吐涎沫。加吳茱萸鹽炒。無脈。加五味子。豬膽汁。戰慄。加附子。麻黃。小腹絞痛加青皮。吳茱萸。水一鍾半。棗二。生薑自然汁半盞煎。臨服入泥漿水澄清。一匙溫服。
白話文:
半夏。太陰症。加厚朴。枳實。少陰症。加桔梗。知母。黃柏。厥陰症。加柴胡。倍川芎。這方子能通用治療六經傷寒病,無一例外都有效。這是四季傷寒的神藥。
回陽急救湯,用來治療直中陰經的病症,無熱但有惡寒、臉色蒼白,手腳冰冷,嘴脣發紫、舌頭捲曲,指甲呈現青黑色,身體沈重,即使轉換姿勢也覺得不舒服,不口渴但常蜷曲著腳,大便稀瀉,小便呈青白色,脈象細弱且深沈。
附子、乾薑、人參、甘草、白朮、肉桂、陳皮
如果出現嘔吐,則加入半夏(需用薑汁拌炒)。若腹部疼痛嚴重,則加入芍藥。木香和老薑汁可幫助緩解腹痛。若利尿不停,可加入陳壁土炒過的升麻一小許。若口中有涎沫,可加入吳茱萸並用鹽炒。若脈象消失,則加入五味子和豬膽汁。若出現震顫現象,則加入附子和麻黃。若小腹絞痛,可加入青皮和吳茱萸。取水一鍾半,棗子二顆,生薑的自然汁半盞,一起煎煮。臨服用前加入泥漿水澄清後的一匙,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