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卷之一 (5)
卷之一 (5)
1. 先天脈鏡論云
夫結滯積聚。多屬陰脈何也。蓋陰性收斂。向實歸之意。若陽性則主發散衝開。何積聚之有。所以經云。陰搏陽別。是名有妊。亦以陰脈成聚。完結之意也是以有妊之婦得陽脈來。便主落胎。陽化氣。陰成形。天地生成之功用也。又云。血旺氣衰應有體。正此意也。
夫小兒痘疹。惟其右尺相火。熬煎左尺腎水。以致腎水逆克心火。乃一定之病機也。若水勝則陰勝。其痘必主氣虛不能發起。故以助陽發表之藥為主。若火勝則陽勝。其痘必主血虛。其氣之發。無所蓋覆。必難成漿。漸至乾枯。又以斂表之藥為主。愚按風熱相兼。惟治熱為主。佐以收藥。
風寒熱相兼。惟治風為主。佐以溫藥之論。大概在人消息之耳。
一論人身有十二經絡。統之五運六氣而已。運氣又不可執一也。總之者。惟一陽一陰。人能自運氣而推其陰陽之理。則軒岐脈針之旨得之矣自陰陽而根究其無極之妙。則浮沉升降之化得之矣。學者不肯溯流窮源。而惟限於局方之習。終於局方而已。其不枉人之天年者得乎。
一論人身之胃氣。乃先天之氣煎以言之矣。但此氣在人身少而壯。由此氣以漸而成也。人之大小強弱壽夭。皆由得此氣之厚薄耳。運用之盡。則有死而已。所以能養之士。固守此氣。而不使喪耳。亦不能外有所增益也。又云能延年者。如燭在風中則不耐久。移在密室之中則所差遠矣。是以常人惟損之志人固守之。
一論胃氣在人之脈固滑而和。本是或有邪淫之來。此脈渾然在中。邪淫日久。此氣殘傷。殘傷至盡。生氣殄矣。所以人須病。而脈猶有胃氣者可醫。無則不能治也。故胗之時。既是邪脈。猶當表裡之中。尋取胃氣也。此脈但可被邪脈傷。終不與邪脈混。故當審察分看。不可茫茫然無雜別也。人能知此醫理。斯過半矣。
一論大腸脈。自外而下降。三焦脈自內而上升。小腸脈。自內而下降。膀胱脈。自外而上升。故內經云。天陰自上而降。地陽自下而升。是此意也。
詳論
一論前載六淫之氣來應指下。必有太過不及之形也。倘六脈不實不堅。且散且聚。而症卻在中。此無形而有病也。殊不知人身有六氣。有五運。既無六氣有餘之邪。則必屬五運不足之邪矣。若岐伯所謂無積者求其藏。虛則補之。藥以卻之。食以隨之。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之謂歟。邪已遏。正未復。此意也。兼前論看。
一論寒熱交爭者何也。蓋陰外乘陽。陽與陰爭(此言寸也)或陽乘陰。陰與陽爭。(此言尺也)於是寒熱作也。其寒熱即陰陽之氣也。或表脈見遲滯蹇澀。或里脈弦數動滑。皆主作寒熱也。司治者在表陰邪當升發。以復其陽之性。在裡陽邪當降斂。以復其陰之性。陰陽得位。
白話文:
先天脈鏡論
關於身體內的結塊、阻塞或積聚,多半屬於陰脈的原因是,陰的性質是收斂,有向內凝聚的趨勢,而陽的性質是發散和衝開,自然不會有積聚的現象。所以《黃帝內經》說:「陰脈搏動而陽脈不同,就表示懷孕了。」也是因為陰脈會凝聚成形、完成的緣故。因此,懷孕的婦女如果出現陽脈,就表示可能會流產。陽能化生氣,陰能形成形體,這是天地生成萬物的自然規律。還有說:「血旺而氣衰,身體就應該成形。」也是這個道理。
小兒出痘疹,主要是因為右手的尺脈屬於相火過旺,煎熬左手尺脈的腎水,導致腎水反而逆向克制心火,這是痘疹一定的發病機制。如果腎水過盛,陰就勝過陽,那麼痘疹必然會因為氣虛而難以發出來,所以治療要以扶助陽氣、發散為主的藥物。如果火氣過盛,陽就勝過陰,那麼痘疹必然會因為血虛,氣的發散沒有東西覆蓋,就難以形成漿液,逐漸乾枯。所以治療要以收斂的藥物為主。我認為,如果風熱兼具,要以治療熱為主,輔助以收斂的藥物。
如果風寒熱同時出現,要以治療風邪為主,輔助以溫熱的藥物。這些大致上要根據個人的情況來判斷。
人身有十二條經絡,總歸於五運六氣。而五運六氣也不能執著於一種情況。總而言之,人體只有一陰一陽。如果人能根據自身的氣血運行,來推究陰陽的道理,就能掌握《黃帝內經》的脈診和針灸的精髓;如果能從陰陽的基礎,來探究其無窮無盡的奧妙,就能掌握浮沉升降的變化規律。現在的學醫者不肯追根溯源,只局限於現成的方劑,結果也只能停留在現成的方劑而已,這樣怎麼能不白白浪費人的天年呢?
人體的胃氣,是先天之氣所化生的。這種氣在人體由少而壯,慢慢成長起來。人的體格大小、強弱、壽命長短,都是因為得到胃氣的厚薄所決定的。胃氣用盡,人也就死亡了。所以懂得養生的人,會固守胃氣,不讓它耗損,但也無法從外在增加它。有人說,能夠延年益壽的,就像蠟燭在風中容易熄滅,如果移到密室中,就能維持很久了。所以一般人只會損耗胃氣,有養生觀念的人,才會固守它。
胃氣在脈象上表現為滑而平和。本來是這樣,如果外邪入侵,脈象就會變得混亂。外邪如果存在時間長,胃氣就會受損,直到完全消失,生命也就結束了。所以人生病時,如果脈象中還有胃氣,就可以治療;如果沒有了,就無法治療了。所以診脈時,即使發現是邪脈,也應該從表裡之中尋找胃氣。胃氣雖然會被邪脈傷害,但終究不會與邪脈混淆,所以應該仔細分辨,不要混淆不清。如果人能明白這個醫理,就成功一半了。
大腸脈是從外向下走,三焦脈是從內向上走,小腸脈是從內向下走,膀胱脈是從外向上走。所以《黃帝內經》說:「天上的陰氣從上而降,地上的陽氣從下而升」,就是這個意思。
詳細論述
前面說過,六淫邪氣侵入人體,會反應在脈象上,必然會有太過或不及的表現。如果六脈不實不堅,時而分散時而凝聚,而病症卻在體內,這就是沒有具體形態的病。卻不知人體有六氣和五運,既然沒有六氣過剩的邪氣,就一定是五運不足的邪氣。這就是岐伯所說的「沒有積聚的病要探尋其臟腑,虛弱的要補益它,用藥物去除邪氣,用食物來調理,用水來滋潤,使身體內外和諧,這樣才能徹底痊癒。」邪氣雖然被抑制,但正氣還沒恢復,這就是此話的用意,要結合前面的論述來看。
寒熱交替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陰邪侵襲到陽氣,陽氣和陰邪相爭(這是指寸脈),或是陽邪侵襲到陰氣,陰氣和陽邪相爭(這是指尺脈)。於是就會出現寒熱的症狀。所謂寒熱,其實就是陰陽之氣的表現。如果表脈出現遲緩、滯澀,或是裡脈出現弦數、躁動的脈象,都表示會出現寒熱的症狀。治療時,如果病在表而屬於陰邪,應該用升發的藥物,恢復陽氣的特性;如果病在裡而屬於陽邪,應該用降斂的藥物,恢復陰氣的特性。當陰陽都恢復正常位置時,病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