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

1. 先天脈鏡論云

一論陽性無不發散。陰性無不收斂。陽性發散。散何物。不過發散乎陰耳。非外有物與陽發散也。陰性收斂。斂何物。不過收斂乎陽耳。非外又有物與陰收斂也。

或有陽收斂陰發散者。乃陽中之陰收斂。陰中之陽發散耳。而陰陽之性。未嘗先也。

一論六淫之邪。性有浮起升散者。有沉平降斂者。所風熱火者。其性屬陽。本乎天者親上其。來必浮起升散。寒濕燥者。其性屬陰。本乎地者親下其來必沉下降斂。但各得其位。受胃氣之所養。升降浮沉得遂其性。則為天地推遷運化之氣耳。何病之有哉。一不如此則陽去乘陰。

陰去乘陽。則陰陽不和。各先其職。故性相倚仗者。而變為相形者矣。漸必至於陽微陰勝。陰微陽勝。感則陰去陽雜獨守。陽去陰雜獨存。常道值此。大變可立待矣。

一論升降浮沉。在脈中貴在平和。但浮沉若夏冬二時。寒熱至此極矣。極則改常。然或有生者。猶未至於極也。升降者。若春秋寒熱未極之時也。或升降不得其平則病見矣。察病之道亦惟以此。若前寒熱浮沉之極。則陰孤陽寡。固不必治。而亦不能治也。

夫治病者。主脈不及。治之宜緩。客邪居之。治之宜急。藥性分兩不可惑也。

夫三陽之表。有邪當汗。其汗宜急。三陽之裡。有邪當下。其下宜緩。三陰之表。有邪當汗。其汗宜緩。三陰之裡。有邪當下。其下宜急。陽之表乃里之表。無形經絡受病。故宜大發其汗。陽之裡乃表之裡有形經絡受邪。故宜利小便下大便。陰之表乃里之表也。亦為經絡受病。

故宜清形以為汗。陰之裡乃里之裡也。實為有形經絡受邪。故宜大便下之。何也。蓋表乃陽之分也。陽性本浮之客。蹇滯陰邪。故宜發散以順其陽之性。里乃陰分也。陰性本沉。降之客。洪數陽邪。故宜利下。以順遂陰之性也。升降浮沉。治法須異。不過順陰陽之性。而利導之耳。

外是失之。皆為穿鑿。所以智者惡其鑿也。

夫治腫毒初得。宜發汗。亦以其所得未深。在無形經絡。久則宜下。以其漸進入里也。在有形經絡中矣。其所謂膿成而補者。以其邪熱已定。正氣已被所傷。故補其氣血之不足。非補邪也。觀此雜病皆與傷寒治法同。今人以為不同。是不知陰陽之理也。

夫十二經在三陽。外無不主。內有所受者。受小谷傳糟粕也。在三陰。內無所受。外有所主者。皮毛血脈肌肉筋骨耳。用藥主治者。在所當知。夫胞絡者。本三焦之配也。今人惟以命門為三焦之配。不知十二經惟有胞絡之名。今棄胞絡而不言者。感之甚也。吾故以三焦為氣之父。

其性輕清居上。命門為液之祖。較之於吾。則有形質矣。故次三焦之下。胞絡為血之母全屬陰矣。故此於命門之下。是以為父為祖為母。皆生生之原。不得不同居於一部也。但當以氣質而論其清濁。以定其上中下之位次可也。若經所謂審清濁而知部分歟。

白話文:

[先天脈鏡論云]

大意:

陽性的特性就是向外發散,陰性的特性就是向內收斂。陽性的發散,其實是發散體內的陰氣,並不是外面有東西讓它發散;陰性的收斂,其實是收斂體內的陽氣,也不是外面有東西讓它收斂。

有時會出現陽氣收斂、陰氣發散的情況,那是因為陽氣中也有陰的部分,陰氣中也有陽的部分。陰陽的屬性,從來沒有誰先於誰。

大意:

自然界的風、熱、火等邪氣,性質是向上、向外散的,這些屬於陽邪,它們來自於天空,所以喜歡往上走,會讓人感覺到浮動、上升、發散。寒、濕、燥等邪氣,性質是向下、向內收斂的,這些屬於陰邪,它們來自於大地,所以喜歡往下走,會讓人感覺到沉重、下降、收斂。只要這些邪氣各安其位,並得到胃氣的滋養,順應著升降浮沉的特性運行,那就是天地間正常的氣機運轉,不會有疾病產生。一旦失去平衡,陽氣就會去侵犯陰氣,陰氣也會去侵犯陽氣,造成陰陽失調。原本互相依存的陰陽,就會變成互相攻擊的對象。如果情況惡化,就會導致陽氣衰弱而陰氣旺盛,或陰氣衰弱而陽氣旺盛。嚴重時,陰氣或陽氣會單獨存在,造成巨大的變故,這是很危險的。

大意:

脈象的升降浮沉,最重要的是平和。如果浮沉像夏天和冬天的寒熱一樣極端,那就超出常態了。但有時即使到了極端,人也可能還活著,這表示情況還沒到最糟糕的地步。脈象的升降,就像春秋季節的寒熱變化,還沒有達到極端。如果升降失去平衡,就會出現疾病。觀察疾病也要從這些方面入手。如果脈象出現極端的寒熱浮沉,那就是陰陽分離的狀況,不用治療也無法治療了。

大意:

治療疾病時,如果脈象顯示病邪的力量不足,就應該慢慢治療;如果脈象顯示外來的邪氣侵入,就應該趕緊治療。用藥的分量要仔細斟酌。

大意:

三陽經的病症在表,有邪氣就應該發汗,而且要趕快發汗;三陽經的病症在裡,有邪氣就應該通便,但要慢慢通。三陰經的病症在表,有邪氣就應該發汗,但要慢慢發汗;三陰經的病症在裡,有邪氣就應該通便,而且要趕快通。陽經的表,其實也是身體表面的表層,是無形的經絡受到疾病侵襲,所以要大量發汗;陽經的裡,其實也是身體表面的內層,是有形的經絡受到邪氣侵襲,所以要用利小便、通大便的方法。陰經的表,也是身體表面的表層,是經絡受到疾病侵襲,所以要用清熱的方式來發汗;陰經的裡,也是身體內層的深處,是有形的經絡受到邪氣侵襲,所以要用通大便的方法。

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表屬於陽,陽的特性是向上發散的,如果被陰邪阻礙,就要用發散的方法來順應陽的特性。裡屬於陰,陰的特性是向下沉降的,如果被陽邪侵入,就要用通利的方法來順應陰的特性。治療疾病,要根據情況來決定,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順應陰陽的特性,引導氣機運行。如果偏離這個原則,就是胡亂猜測,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那樣做的。

大意:

治療初期的腫毒,應該用發汗的方法,因為病邪還在比較淺的無形經絡。如果拖久了,病邪進入較深的內層有形經絡,就要用通下的方法。至於「膿成而補」的說法,是指邪熱已經固定,正氣受到損傷,所以要補益氣血,而不是補養邪氣。觀察這些雜病,其實和治療傷寒的方法是相同的,現在的人認為它們不同,是因為不了解陰陽的道理。

大意:

十二經脈在三陽經,對外無所不主,對內則負責接受食物消化後的殘渣。在三陰經,對內沒有接受,對外則主管皮膚、毛髮、血管、肌肉、筋骨等。用藥治療時,應該了解這些。胞絡(包絡)本來是三焦的配合,現在的人只把命門當成三焦的配合,卻不知道十二經脈只有胞絡這個名稱。現在拋棄胞絡不提,實在是太可惜了。我認為三焦是氣的父親,性質輕清,居於上方;命門是液體的祖宗,較三焦有形體,所以位於三焦之下;胞絡是血的母親,完全屬於陰,所以位於命門之下。這三者是生命之源,所以都在一個部位,但要根據氣體的清濁來確定它們的上中下位置。就像經典所說,要根據清濁來了解身體各部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