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痢疾門

古無痢疾之名,惟曰滯下。今從病從利,故名之曰痢。然其為症,豈一朝一夕之故哉?蓋因平素飲食不節,油膩生冷恣食無忌,或飢飽不時,或冷熱不擇,停蓄於中,久而不化。又或外感暑濕,內傷七情,行房於既醉之餘,努力於過飽之後。所積之物,煆煉稠黏,有赤白相雜,與純黃之異。不見其糞,而惟見其積者,蓋籍氣血而變成也。傷於血則變為赤,傷於氣則變為白。氣血俱傷,則赤白兼。黃則脾家亦傷,而純於赤白者,亦未必非傷脾之所致也。使其無赤白,而其色純黃,則專傷脾土,而氣與血猶未甚動焉。至若下痢如黑塵之色,及屋漏水者,皆不治之症。而噤口者亦多死,以其無胃氣,而邪熱獨結於上也。

大法初起當先推蕩,而後調理。病久則帶補帶收,切不可驟用澀藥。初痢一澀,積蓄不去,多致死亡。又不可因久利之人氣血不攝,妄投黃耆升麻之類。下痢若服黃耆,即發膨脹。多服升麻,則小便與積皆升至上焦。此速死之道也。但傷血則調血,傷氣則調氣,傷脾則養脾。當寒而寒,當溫而溫,當燥而燥,當清而清。因病用藥,其可以執一乎?

白話文:

古代沒有痢疾這個名稱,只有稱作「滯下」。現在依照疾病的「利」這個特性,所以將它命名為「痢」。然而這種疾病的產生,難道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嗎?其實是因為平時飲食不節制,油膩、生冷的食物毫無顧忌地吃,或是飢餓、飽食不定時,或是不選擇冷熱食物,這些食物停留在體內,久久無法消化。又或是外感暑濕,內傷七情,在醉酒後行房事,或是在吃飽後過度用力,這些累積的食物,經過煎熬煉化變得黏稠。會有紅白色相雜,或是純黃色的不同。看不見正常的糞便,只看見這些堆積物,是因為藉由氣血轉變而成。傷到血就變成紅色,傷到氣就變成白色。氣血都傷到,就會紅白相雜。如果是黃色的,就表示脾臟也受傷了。而單純只有紅色的或白色的,也不一定不是脾臟受傷引起的。如果沒有紅色或白色,而顏色純黃,就表示是專門傷到脾胃,氣和血還沒有受到嚴重的影響。至於下痢顏色像黑灰塵或是屋簷漏水一樣的,都是無法醫治的病症。而無法進食的也大多會死亡,因為他們的胃氣已經虛弱,而邪熱卻獨自聚集在上方。治療的原則,初期應該先用推蕩的方法,之後再調理。病程久了,就要採取補養兼收斂的方法,絕對不能馬上使用收澀的藥物。剛開始痢疾就使用收澀藥,堆積的穢物無法排出,容易導致死亡。也不可以因為久痢的人氣血虛弱,就隨便使用黃耆、升麻之類的藥材。下痢的人如果服用黃耆,就會引起腹脹。服用過多升麻,小便和堆積物都會向上升到上焦,這是加速死亡的方法。只要是傷到血就調血,傷到氣就調氣,傷到脾就養脾。應該用寒藥就用寒藥,應該用溫藥就用溫藥,應該用燥藥就用燥藥,應該用清熱藥就用清熱藥。要依照病情用藥,怎麼可以執著於一種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