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1)

1. 脈云

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血虛者。必數而無力。痰者。寸關沉滑。氣滯者。寸關沉而滯澀。

白話文:

氣虛的人,脈搏必定緩慢且缺乏力量。血虛的人,脈搏必定頻繁但缺乏力量。有痰的人,寸關部位的脈搏沈滑。氣滯的人,寸關部位的脈搏沈且有滯塞感。

2. 立方

透關散,治噎膈不通。痞滿氣結。飲食難下。

白豆蔻,子丁香,沉香(各四錢),青皮(醋炒),香附(醋炒),橘紅,枳實(各五錢),青礞石(煆過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煮酒送下。

神仙蒸臍法,治噎膈。極危重症。服藥不效。用此法神驗。並一切五勞七傷。諸虛百損。遺精白濁。痞塊蠱脹。中風不語。婦人赤白帶下。效妙種種。不能盡述。

白話文:

透關散,用於治療食道阻塞,消化不良,以及食物難以吞嚥的情況。配方如下:

  • 白豆蔻子(四錢)
  • 丁香(四錢)
  • 沈香(三錢,經燻製)
  • 青皮(醋炒,五錢)
  • 香附(醋炒,五錢)
  • 橘紅(五錢)
  • 枳實(五錢)
  • 青礞石(經燻製,三錢)

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空腹時用酒送服。

神仙蒸臍法,用於治療食道阻塞,特別是生命垂危或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此方法奇效。適用於五勞七傷、各種虛弱病症、遺精、白濁、腹部腫塊、脹大、中風失語、婦女赤白帶下等多種疾病,療效顯著,無法一一細述。

大附子(一個重一兩童便浸焙),人參,白茯苓,鹿茸,青鹽,蓮蕊,真川椒(各一錢)

上為細末。填入臍中。外用槐錢蓋上。將蘄艾灸五壯為度。

黃金散,治噎膈。湯水不能下。

螺螄(淘淨養於瓷盆內俟吐出殼內之泥曬乾五錢),牛黃(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燒酒送下。

又方,治鼠噎。

鼠糞(燒灰存性),萊菔子(炒),白豆蔻(炒),沉香(各五錢),

白話文:

【大附子散】

  • 大附子(重量約30公克,先用水浸泡後烘焙),人參,白茯苓,鹿茸,青鹽,蓮蕊,真川椒(每種材料各3公克)
  •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填入肚臍中央。再在外圍覆蓋槐錢,使用蘄艾灸至五次為止。

【黃金散】

  • 治療食道阻塞症狀(噎膈)。無法飲用湯水。
  • 螺蝸(清洗乾淨,放入瓷盆中等待吐出內部泥土,約50公克),牛黃(2.5公克)
  •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3公克,用燒酒送服。

【又方,治療鼠噎】

  • 鼠糞(燒焦後保留其活性成分),萊菔子(炒熟),白豆蔻(炒熟),沈香(每種各15公克)
  •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5公克,用熱水送服。

請注意:這些古方是中醫傳統的藥方,但使用前應諮詢專業醫師或中醫師,因為現代醫學環境與古代有許多差異,且可能有藥物相互作用、個體差異等風險。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酒送下。

分氣飲,治遠年近日噎膈神效。

藿香,枇杷葉,貝母(去心),陳皮(各一錢),當歸,厚朴(薑汁炒),沉香,香附(醋炒)蘇子(炒),白豆蔻(各一錢五分),生薑五片煎服。

二豆靈丹,治噎膈如神。

雄黃(二錢),百草霜(五錢),乳香,硇砂(各一錢五分),烏梅(十二個),綠豆,黑豆(各四十九粒)

白話文:

上等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酒送服。

「分氣飲」,對於久病新發的噎食有神奇療效。

藿香、枇杷葉、貝母(去除中心部分)、陳皮(各一錢)、當歸、厚朴(用薑汁炒)、沈香、香附(用醋炒)、蘇子(炒過)、白豆蔻(各一錢五分),加上生薑五片一起煎煮服用。

「二豆靈丹」,對治療噎食效果極佳。

雄黃(二錢)、百草霜(五錢)、乳香、硇砂(各一錢五分)、烏梅(十二個)、綠豆、黑豆(各四十九粒)

請注意:這些藥方是中醫古籍中的記載,具體使用前應諮詢專業醫生,並根據個人健康狀況進行適當調整。不適宜自行使用或誤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用一丸。噙口中。不待化盡。以白麵餅浸濕壓下。坐功取效。淨心少坐。用意在丹田。直穿過尾𠤏。尾𠤏行至泥丸。並九宮一轉。落下口中。虛咽一口送下。引至丹田。少停再行。如此三十六遍。每日做七次。夜間做五次。七日全愈。驗過數人。效妙通神。

白話文:

上藥研磨成粉末。煉製蜂蜜製成如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使用一丸,含在口中,不需完全溶解。然後用白麵餅沾濕後壓下,進行坐功以達到效果。清心寡慾,短暫坐下,專注於丹田。從尾椎穿過,尾椎移動到泥丸,並且經過九宮一次轉動。將其放入口中,空咽一口,送入丹田。稍作停頓後再次進行,如此動作共三十六遍。每日做七次,夜晚做五次,七天後痊癒。此方法已驗證多人,效果奇跡般地神奇。

3. 附梅梜氣

梅梜氣。乃七情所傷。痰氣鬱滯。結在咽喉之間。吐不出。咽不下者。是也。

白話文:

梅梜氣指的是由七種情緒所導致的疾病。這是因為體內的痰氣鬱積,堵塞在喉嚨和咽喉之間,使得這些氣體既吐不出去,又咽不下來的情況。

4. 立方

加味二陳湯,治六郁七情。神思所傷。結成痰梜芥芥喉中。咯之不出。吐之不下。

白茯苓,陳皮,半夏(各一錢),厚朴,桔梗,枳實,黃芩,貝母(去心),蘇子(各一錢二分),甘草,肉桂(各二分),生薑三片。煎服。

白話文:

加味二陳湯,主要用於治療六種內在情緒問題和七種情緒變化導致的症狀,包括因精神思慮過度而引起的痰結於喉,咳嗽無法排出,嘔吐又無效的情況。

配方如下:

  • 白茯苓(一錢):利水滌痰,健脾安神。
  • 陳皮(一錢):理氣化痰,和胃止痛。
  • 半夏(一錢):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厚朴(一錢):行氣除溼,消食導滯。
  • 桔梗(一錢):宣肺利咽,祛痰排膿。
  • 枳實(一錢):破氣消癥,化痰散結。
  • 黃芩(一錢):清熱燥濕,解毒消炎。
  • 貝母(去心)(一錢):潤肺止咳,化痰散結。
  • 蘇子(一錢):止咳平喘,下氣消痰。
  • 甘草(一錢):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 肉桂(二分):溫陽散寒,引火歸元。
  • 生薑(三片):發汗解表,溫胃止噁。

以上藥物加水煎煮後服用。

丁香透膈丹,治一切梅梜氣。

檳榔,半夏(姜礬制),木香,砂仁(炒研),枳殼(二兩芭豆四十九粒入內紫好酒醋煮乾去芭豆不用),橘紅,枳實(炒),白豆蔻(炒),沉香,貝母(各一兩),丁香(五錢),硇砂(三錢),草果(炒),益智仁(炒各八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六分。薑湯送下。

白話文:

丁香透膈丹,用來治療各種梅毒和梅毒氣。

檳榔,半夏(用姜礬製),木香,砂仁(炒後研磨),枳殼(加入二兩芭豆,四十九粒,用紫好酒和醋煮至乾燥,去除芭豆不使用),橘紅,枳實(炒過),白豆蔻(炒過),沈香,貝母(各一兩),丁香(五錢),硇砂(三錢),草果(炒過),益智仁(炒過,各八錢)。

以上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六分。用薑湯送服。

5. 脾胃門

五臟之有脾胃。猶五行之有土也。天一生水。得土之五而成六。地二生火。得土之五而成七。天三生木。得土之五而成八。地四生金。得土之五而成九。天五生土。復得土之五而成十。五行無土。不能成五行。五臟無脾胃。不能資五臟。脾胃者。五臟之本也。心肝肺腎不能容飲食。

能容之者。脾與胃也。飲食入於脾胃。而精氣行焉。味之咸者。先入於腎。所謂水得土而成水也。味之苦者。先入於心。所謂火得土而成火也。味之酸者。先入於肝。所謂木得土而成木也。味之辛者。先入於肺。所謂金得土而成金也。味之甘者。本宮受之。而實所以調和五臟。

白話文:

五臟之中包含著脾胃,就像五行之中包含了土。天生成了水,加上土的五行特性,成就了六種元素。地生成了火,加上土的五行特性,成就了七種元素。天生成了木,加上土的五行特性,成就了八種元素。地生成了金,加上土的五行特性,成就了九種元素。天生成了土,再次加上土的五行特性,成就了十種元素。五行之中若沒有土,則無法形成完整的五行系統。五臟若沒有脾胃,則無法提供養分給五臟。脾胃是五臟的根本,心、肝、肺、腎無法直接消化食物。

能夠消化食物的,只有脾和胃。食物進入脾和胃後,其中的精氣會被吸收。食物中的鹹味首先進入腎,這就是「水得到土,成為水」的道理。食物中的苦味首先進入心,這是「火得到土,成為火」的道理。食物中的酸味首先進入肝,這是「木得到土,成為木」的道理。食物中的辣味首先進入肺,這是「金得到土,成為金」的道理。食物中的甜味則直接進入脾,用來調節五臟的平衡。

所謂土又得土而後成也。夫然後腎水常滋。心火常淨。肝木調達。肺金清潤。而周身脈絡無不貫通。病無自而作矣。故善保身。惟養脾胃而已。若不節勞即傷脾。而四肢於是乎倦怠。不節食即傷胃。而中脘於是乎痞塞。濕土之氣鬱而不發。則鼓脹黃疸之疾成。濕土之氣潰而下注。

則痢疾瀉泄之病作。而脾胃之症此為極矣。不但已也。脾胃一傷。則五臟皆無生氣。由是為腰痛。為煩渴。為膀胱脹滿。而腎斯病矣。為恍惚。為怔忡。為煩燥。而心始病矣。為吞酸。為吐酸。為脅脹。為多怒。而肝始病矣。為咳嗽。為喘急。為呃逆。而肺始病矣。五臟之病。

雖亦有自為病者。未可皆歸罪於脾胃也。而病之始於脾胃者居多焉。人其可以不調理脾胃乎。要而言之。飲食勞倦。皆宜有節。而二者之間又以節飲食為至要蓋胃居脾下。飲食之所聚也。而克化之權。則在於脾。脾覆乎胃運闔闢之機。無一時而不動。胃火上升。脾火下降。氣常溫暖是以飲食易消。

白話文:

所謂的「土」,指的是脾胃。只有脾胃健康,才能形成穩定的身體環境。這樣腎水就能經常滋潤,心火就能保持清淨,肝木就能調和,肺金就能清潤,全身的脈絡都能暢通無阻,疾病自然不會自行出現。所以,善於保養身體,只需養護好脾胃就夠了。如果不節制勞累會傷害脾胃,導致四肢疲倦;如果不節制飲食會傷害胃,中脘處會感到堵塞。如果濕土的氣息積聚不散,會引發腹脹、黃疸等病症;如果濕土的氣息潰散下流,則會引起痢疾、腹瀉等疾病,脾胃的問題也就達到極點了。

不僅如此,脾胃一旦受損,五臟的生命力也會喪失,從此會出現腰痛、口渴、膀胱脹滿等症狀,導致腎臟生病。會感到恍惚、心悸、焦躁不安,這是心臟生病的徵兆。會出現反酸、嘔吐、脅部脹痛、易怒等症狀,這是腸胃系統的問題。會出現咳嗽、呼吸急促、打嗝等症狀,這是肺部的問題。五臟的疾病,固然有自身形成的,但不能全部歸咎於脾胃,而脾胃問題引起的疾病佔比更多。人們怎麼能不注重調整脾胃呢?

總之,飲食和勞累都要適度,而這兩者之間,又以控制飲食最爲重要。因為胃位於脾下方,是食物聚集的地方,而消化的權力在於脾。脾覆蓋在胃上,胃的開閉機制一刻不停地運轉。胃火上升,脾火下降,氣常溫暖,因此飲食很容易被消化。

若嗜味而過飽。則充塞胃口。上礙於脾。脾雖欲動。不能動矣。其能以克化乎。此所以調理脾胃。又莫先飲食之節也。

白話文:

如果過度沈溺於食物,導致吃得過飽,那麼這些食物會塞滿胃部,從而阻礙了脾臟的功能。即使脾臟想要運作,由於食物過多,脾臟無法有效運作,自然就無法消化食物。因此,調理脾胃的首要之道,就是要注意飲食的適量與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