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卷之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

1. 治痘總論秘訣

凡形色大惡,氣血不交,漿不成,似為死症。若精神爽朗,便食如故,而天庭上有一二顆悅目者,猶可發毒,作臭爛而愈。何者?毒在外不在內故也。

毒停肌肉則發腫;毒滯皮膚則作臭。肌肉陽明主之,屬土;皮膚太陰主之,屬金。癰腫土象;腥臭象金。亦各從其類也。

書謂紅斑生,紫斑者死;黑斑、藍斑,百不救一。亦有紅死,而紫斑、藍斑得生者。斑血熱也。失於解利則發斑;惡痘斑出,熱所必然。無論顏色。

但天庭疏朗,形色善而斑出,又當別論。昔一斑症,諸醫莫治。召予視之,已七日矣。斑分上中下:上紅斑,中紫斑,下青斑。視其痘則綻凸疏朗,內含清水;色雖黑黯,而精神爽健。視唇舌則多苔燥。予曰:失解故也。進以清涼,自愈。後果然。由是,書不可拘也。察形色,驗唇舌,是準。

疔之結也,亦熱毒壅甚,失於解利,內不能入而結,隨道空隙之所。惡痘疔結,逆轉為順矣。但結前後心者死;結耳門喉下者死。辨疔有法。慎無以黑毒作疔。黑痘猶痘也;疔則陷入肉中,形如螺蓋,捏之有核,割不知痛,其白根或長寸許。醫多誤認靨後疔爛,生肌散治之。

痘之所恃者,血為養而氣為充也。故眼鼻必欲封合。眼合則神不馳;鼻封則氣不逐。神氣內榮,而毒不為制伏者鮮矣。抑又有微甚:塞而有涕,美之徵也;鼻塞而竅外乾黑者死;封而有淚,生之兆也;眼封而沿眶塗煤者死。眼封當在五六日間。若未腫過而封,后必有眼疾。痘少者不封;或封而才靨即退。

氣血之分,猶清濁之本乎上下也。氣血之交,猶陰陽之互為依附也。當分不分,毒結之;當交不交,毒隔之。知升陽散郁,何不分之患?知清熱解毒,何不交之患?痘之形症有四:曰毒壅、曰血熱、曰氣虛、曰血虛。又虛實有四,表裡虛實是也。見點稠密,形不尖聳,色慘黯,而皮間欲出不出,此毒壅也。見點深紅而漸變紫黑,夾疹夾斑,血熱也。頂陷皮薄,平塌不振者,氣虛也。色淡根散,或痘色與肉色無異,血虛也。身微熱而有汗,曰表虛;壯熱、無汗、喘促、面浮、皮毛焦、肌膚痛,表實也。精神困倦,唇舌淡白,曰裡虛;狂亂氣甚,渴飲善食,唇燥而舌見黃白苔者,裡實也。毒壅也、血熱也,同為表裡之實;血虛也、氣虛也,同為表裡之虛。此又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壅者疏之;熱者涼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平調之。明此八者,思過半矣。雖然辨寒熱虛實,尤當用舌作綱領。

大都症候相似,氣運使然也。彼與此一般症狀無殊,非氣運而何?故乾涸者,火鬱勝;吐瀉而肉腫者,土鬱勝;枯燥喘促,金鬱勝;彼此凝伏,水鬱勝;鬱而不出,木鬱勝。火則清之;土則平之;金則潤之;水則溫之;木則發之。書云:責之於症,求之於經,其此之謂乎。

白話文:

大凡痘疹形狀顏色惡劣,代表體內氣血不調和,漿液無法形成,這就如同死症一般。如果病人精神還算清醒,食慾也正常,只是額頭上長了一兩顆看起來不嚴重的痘子,這還是可以透過發毒的方式來治療的。痘子會化膿潰爛而後痊癒,這是因為毒在體表,而非在體內的緣故。

毒素停留在肌肉裡就會引起腫脹,毒素滯留在皮膚就會產生腥臭味。肌肉屬於陽明經,五行屬土;皮膚屬於太陰經,五行屬金。腫塊如同土象,腥臭如同金象,各自歸屬於其五行屬性。

古書上說,痘疹出現紅色斑點還算有救,出現紫色斑點就代表危險,出現黑色或藍色斑點則幾乎無法救治。但是也有紅色斑點的病人死亡,而出現紫色或藍色斑點的病人卻活下來的案例。這原因在於斑點是血熱所導致,未能及時疏導,才會出現斑點,這是熱毒導致的必然結果,不論斑點是什麼顏色都一樣。

但是,如果額頭看起來清朗,痘疹形狀顏色正常,卻出現斑點,那就需要另外考量。以前有個病人長了斑疹,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我被請去看診時,病人已經發病七天了。他的斑疹分佈在上、中、下三處:上部是紅色斑點,中部是紫色斑點,下部是青色斑點。但是觀察他痘疹的情況,卻是膨脹凸起、稀疏清晰,內部含有清澈的液體。雖然顏色較為暗沉,但精神狀況尚佳。檢查他的嘴唇和舌頭,發現舌苔較厚且乾燥。我認為這是因為疏導不暢的緣故,於是給予清涼解毒的藥物,後來果然痊癒了。由此可見,不能拘泥於書本上的說法,要仔細觀察病人的形狀顏色和舌苔。

這就像是疔瘡形成的樣子,也是因為熱毒積聚過盛,未能及時疏導,導致毒素無法向內發散,而結聚在身體空隙之處。惡劣的痘瘡因此轉變為疔瘡,反而變成好事。但是疔瘡如果長在胸前或背後,或是耳門、喉嚨下方,就表示病情危險。辨別疔瘡的方法是:不要把黑色的痘子當作疔瘡,黑色的痘子仍然是痘瘡。疔瘡會深入肌肉,形狀如同螺蓋,摸起來有硬核,用刀割開也沒有痛覺,它的白色根部可能長達一寸左右。很多醫生會誤認為是痘疹痊癒後的疔瘡,用生肌散來治療。

痘瘡的治療關鍵在於氣血的充養。所以,眼睛和鼻子務必要封閉起來。眼睛封閉能使精神不散亂,鼻子封閉能使氣不外洩,精神和氣在體內充盈,就能夠更容易壓制毒素。另外,痘瘡有輕重之分,如果鼻塞且有鼻涕,這是好的徵兆;如果鼻塞且鼻孔外乾燥變黑,就代表情況危險。如果眼睛封閉且有淚水,代表有痊癒的希望;如果眼睛封閉卻沿著眼眶塗上黑色的東西,就表示病危。眼睛封閉通常會在發病後的五六天,如果沒有腫脹過就封閉起來,則一定會有眼疾。痘疹數量少的,可能不會封閉,或者封閉了但很快就消退。

氣與血的區別,就像是清與濁的上下之分;氣與血的交融,就像陰陽的互相依存。如果該分開的時候沒分開,毒素就會結聚;該交融的時候沒交融,毒素就會阻隔。知道疏散陽氣,解除鬱結,就能避免氣血不分的困擾。知道清熱解毒,就能避免氣血不交的困擾。痘疹的表現症狀有四種:毒素壅滯、血熱、氣虛、血虛。虛實也分為四種:表虛、裡虛、表實、裡實。痘點密集,形狀不尖聳,顏色暗淡,且痘子欲出不出,這是毒素壅滯的表現。痘點深紅,逐漸轉為紫黑,夾雜著斑疹,這是血熱的表現。痘頂凹陷、皮膚薄弱、平塌不振,這是氣虛的表現。痘色淡白、根部散開,或者痘色與皮膚顏色無異,這是血虛的表現。身體微微發熱且有汗,是表虛。高熱、無汗、喘促、面部浮腫、皮膚毛躁、肌肉疼痛,是表實。精神困倦、嘴唇和舌頭蒼白,是裡虛。狂躁不安、氣喘、口渴、食慾旺盛、嘴唇乾燥且舌苔發黃發白,是裡實。毒素壅滯和血熱,都屬於表裡實證;血虛和氣虛,都屬於表裡虛證。這是一體兩面,而又可互相轉化。毒素壅滯就應該疏通,血熱就應該清涼,氣虛就應該補氣,血虛就應該補血,不虛不實就應該用平和的方式調理。了解這些道理,就已經掌握了一半的精髓。雖然如此,辨別寒熱虛實,還應該以舌苔作為判斷的主要依據。

大致來說,很多症狀看起來相似,這是氣運運轉所導致的。不同病患可能出現相同的症狀,這正是因為氣運不同所造成的。因此,如果身體乾燥,代表火鬱過盛;如果出現嘔吐、腹瀉,且身體浮腫,代表土鬱過盛;如果身體乾燥、喘息、急促,代表金鬱過盛;如果彼此僵硬、凝結不動,代表水鬱過盛;如果鬱積而不發散,代表木鬱過盛。對於火鬱,就要清熱;對於土鬱,就要平調;對於金鬱,就要滋潤;對於水鬱,就要溫補;對於木鬱,就要發散。古書上說,要根據症狀來探討病因,也要從經典理論中尋求答案,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