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諸痛門

諸痛之症,種種不同。其患有周身骨節、肩背、手臂、項脊、腰肋、心膻、小腹之殊。其致痰之由,有風、寒、濕、熱、燥、火、痰、血、積氣之異。如周身遍體,無所不痛者,此有火或飲酒之人,素有濕痰停積於內,又為風寒邪氣所侵,以至痰不能周流疏利,留蓄於經絡關節之間,日久凝滯不散,鬱於肩背、項脊、腰肋、手臂等處,不腫則痛。須令人按之摩之,則熱氣至而痛止。故今之背痛者,痰滯也。必捶打千百,而後散可知矣。不然則為痰、為涎、為飲三者之症。蓋濕邪上浮於肺,隨氣壅嗽,發動則名為痰;濕邪聚於脾,隨氣溢於口,氣流出不禁,則名曰涎;至於胃為濕邪所乘,而為吐、為嘔、為噦,則名曰飲。此又不可不察。然大要以勝濕、消痰、順氣、和血、養脾為主。

外此,又有飲食之後,為冷氣所傷,而發熱身痛,此傷食身痛也。宜消導之。六脈浮緊,鼻塞身重,頭痛氣粗,發熱身痛者,此傷寒傷風身痛也。宜解表之。如病後汗下而身痛者,此氣血虛也。宜調補之。

至於頭痛、頭風,以發散為主。心痛即胃脘痛,有舊疾,有客寒,有積痰,以開鬱化痰為主。其腹痛、腰脅痛,宜溫經散寒,熱濕為要。若飲食過多,內傷脾氣者,宜消導之。又如小便作痛者,須問小便利不利。小便利者是蓄血,小便不利者,是溺澀。有卒然大痛者,是感寒;時痛時止者,是火。若婦人小腹為衝任之海,一遇寒冷,則血氣凝結,為之擊搏而作痛,得溫暖則氣和通,而痛自止。又有胞絡之間,陰戶之中,為房事所傷,或外寒鬱遏,亦能作痛。臀尖盡處,又有所謂尻骨痛,有痰,有血虛,死血不同。學者宜詳審之。

白話文:

各種疼痛的症狀,各有不同。有的疼痛是發生在全身的骨頭關節、肩膀、背部、手臂、脖子、脊椎、腰部、肋骨、心口、胸口、小腹等不同部位。而導致疼痛的原因,有的是因為風、寒、濕、熱、燥、火等外邪侵襲,有的是因為痰、血、積氣等體內因素所造成。

如果全身到處都痛,沒有特定位置,這通常是因為體內有火氣,或是習慣飲酒的人,原本體內就有濕痰積聚,又被風寒等外邪入侵,導致痰液無法順暢流通,滯留在經絡關節之間,時間久了就凝結不散,鬱積在肩膀、背部、脖子、脊椎、腰部、肋骨、手臂等地方,沒有腫起來卻會疼痛。這時候如果讓人按摩或按壓,會感到熱氣散發出來,疼痛就會停止。所以現在人說的背痛,大多是痰液滯留造成的。必須要捶打上百下,才能疏散開來。如果不是這樣,那可能是痰、涎、飲這三種問題引起的。

濕邪如果往上浮到肺部,會隨著氣流壅塞而咳嗽,發作時就叫做「痰」;濕邪聚集在脾胃,隨著氣流溢出口腔,不受控制流出來,就叫做「涎」;至於濕邪侵入胃部,導致嘔吐、噁心、打嗝,就叫做「飲」。這些原因都必須仔細辨別。但總的來說,治療的重點在於祛除濕氣、消除痰液、疏通氣機、調和氣血、滋養脾胃。

此外,還有因為飲食後受到冷氣侵襲,而導致發熱、身體疼痛的情況,這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疼痛,應該用消食導滯的方式治療。如果脈象浮緊、鼻塞、身體沉重、頭痛、呼吸粗重、發熱、身體疼痛,這是因為受到風寒侵襲造成的疼痛,應該用解表的方式治療。如果生病後,因為發汗或瀉下藥物而造成身體疼痛,這是因為氣血虛弱,應該用調養補益的方式治療。

至於頭痛或偏頭痛,主要以發散外邪為主。心痛就是胃脘痛,有舊病復發、外感寒邪、或痰液積聚等原因,主要以疏通鬱滯、化解痰液為主。腹痛和腰脅痛應該用溫暖經絡、驅散寒邪、清除濕熱的方式治療。如果飲食過多,損傷脾胃,應該用消食導滯的方式治療。

如果小便時感到疼痛,必須詢問小便是否順暢。小便順暢但疼痛,可能是因為體內蓄血;小便不順暢且疼痛,可能是因為排尿澀滯。突然感到劇烈疼痛,是受到寒邪侵襲;疼痛時好時壞,則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火。

女性的小腹是衝脈和任脈匯聚的地方,如果遇到寒冷,就會導致氣血凝結,互相搏擊而產生疼痛。如果得到溫暖,氣血就會調和暢通,疼痛自然停止。此外,胞絡之間、陰道內,也可能因為性行為損傷或外感寒邪而導致疼痛。臀部尖端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尾椎骨疼痛,可能是因為痰、血虛、或瘀血等不同原因,學者應該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