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

1. 吐瀉門

(附食積傷食)

小兒吐瀉交作。人皆以為脾胃受寒。不能容飲食。故上則為吐。下則為瀉。此據其病形而言耳。而不知脾胃受寒者。止於腹中偎偎作痛。或微泄或吐痰涎而已。其勢殊無可畏。至於大吐大瀉。一時發越。津液頓亡。面目乍瘦。豈受寒之為病哉。必是平素先傷飲食。鬱蒸作熱。

蓄之既久。將發未發。一感外之風勢。勢不可遏。故攻擊臟腑。一齊而至。遂令小兒困憊。當此之時。若以為吐瀉空虛。即投補劑。盡溫熱之藥。立見危亡。慎之慎之。如有吐而無瀉。或有瀉而無吐者。乃有寒熱之分。吐酸臭而苦者熱也。清痰則非熱矣。瀉臭穢而不可近者熱也。

白話文:

(附帶食積、傷食)

小孩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大家都會認為是脾胃受寒,無法消化食物,所以向上就嘔吐,向下就腹瀉。這只是從疾病的表象來判斷。卻不知道脾胃受寒,只會腹中隱隱作痛,或者稍微拉肚子,或者吐一些痰涎而已,情況並不可怕。至於嚴重嘔吐、嚴重腹瀉,一下子發作,身體水分迅速流失,臉色瞬間消瘦,這怎麼會是受寒造成的呢?一定是平常就先傷了飲食,積鬱產生熱,

積蓄很久,快要發作還沒發作,一旦感受到外來的風邪,病勢就無法遏止,所以會攻擊臟腑,一起發作,使得小孩非常虛弱。在這個時候,如果認為是嘔吐腹瀉導致身體空虛,就立刻使用補藥,全部都是溫熱的藥物,馬上就會有生命危險,要非常小心!如果只有嘔吐沒有腹瀉,或者只有腹瀉沒有嘔吐,那就是有寒熱之分。吐出酸臭而帶苦味的,是熱證;吐出清痰的,就不是熱證了。拉出臭穢不堪的,是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