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嘔吐門

(附翻胃)

嘔者,有物在中,其所來之道遠,故必嘔而出也。吐者,亦有物在中,其所來之道近,故一吐而即出也。分而言之,微有不同;合而言之,同歸於火。飲食痰涎停積不化,胃氣一升,則湧而出矣,其與翻胃相似,而實各有所屬。翻胃屬寒,嘔吐屬熱。惟其熱也,故其出也,無定時。

或隨食隨吐,或食良久而後吐。隨食隨吐者,火邪急速,不及入胃而即出,無嘔吐之苦,無揮咯之勞,是即吐之謂也。食良久而後吐者,火猶稍緩,必入胃余時,委曲而出,酸苦萬狀,傷神勞精,腸卷而腹急,是即嘔之謂也。而所出之物,亦不甚盡。惟翻也,則陰氣下結,水穀暫容。

朝食則暮吐,暮食則朝吐,或朝食至午而吐,午時至暮而吐,其吐必盡所食,日日如此,不少愆期。蓋胃家受寒,不能運化,自不容於不出,此翻胃與嘔吐所以不同也。又有吞酸吐酸者何也?蓋飲食入胃,胃弱不能消,而又挾肝火,是以作酸。浮飲停蓄,變為酸痰,肝火升即吐,肝火降即吞。

其吞與吐,皆肝火升降之所為也。故治嘔吐者,必治其熱;治翻胃者,必治其寒;治吞酸吐酸,必抑其肝,而後所投之藥無不中矣。

白話文:

(包含翻胃)

嘔吐是因為有東西在身體裡面,它來的路途比較遠,所以一定會往外湧出。吐也是因為有東西在身體裡面,它來的路途比較近,所以一下就吐出來了。分開來說,兩者稍微有點不同;合起來說,它們都跟火氣有關。飲食、痰涎堆積在體內無法消化,胃氣一上衝,就會湧出來。這種情況跟翻胃很像,但實際上各有歸屬:翻胃是屬於寒症,嘔吐是屬於熱症。正因為是熱症,所以嘔吐的時間不固定。

有時候吃下去就吐,有時候吃下去過一陣子才吐。吃下去就吐的,是火氣太急,還沒進入胃就吐出來了,沒有嘔吐的痛苦,也不需要費力咳出,這就叫做吐。吃下去過一陣子才吐的,是火氣比較緩慢,一定要進入胃一段時間,才會曲折地吐出來,會感到酸苦萬分,傷神勞累,腸子會捲縮,腹部會急痛,這就叫做嘔。而且吐出來的東西,也不一定會完全吐乾淨。至於翻胃,是陰氣在下凝結,水穀暫時停留在胃裡。

早上吃的,晚上才吐;晚上吃的,早上才吐;或者早上吃的,到中午才吐;中午吃的,到晚上才吐,而且一定會吐光當天吃的東西,每天都這樣,不會延遲。這是因為胃部受寒,無法運化,自己無法容納,所以一定要吐出來,這就是翻胃和嘔吐不同的地方。還有吞酸、吐酸又是怎麼回事呢?那是因為食物進入胃裡,胃比較虛弱不能消化,又加上肝火,所以會產生酸味。停留在胃中的液體,就會變成酸痰,肝火上升就吐出來,肝火下降就吞下去。

這種吞和吐,都是因為肝火升降所造成的。所以治療嘔吐,一定要治療熱症;治療翻胃,一定要治療寒症;治療吞酸吐酸,一定要抑制肝火,這樣用藥才能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