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諸虛門

諸虛,先要辨陰陽。血陰而氣陽也。有暴虛而無傷損者,易復。有虛而虧損者,亦可補益。惟久虛而傷壞者,必保養,僅可半愈。

多汗又形肥而面浮白者,陽虛。形瘦而面蒼黑者,陰虛。男子久病,氣口脈弱則死,強則生。女人久病,人迎脈強則生,弱則死。虛症必食少神昏,遺精潮汗,痰嗽腰背胸脅筋骨痛。

但見一二症,便是陽損。自上而下,一損於肺,則皮聚而毛落。二損於心,則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於胃,則飲食不能消克,不為肌膚治,宜辛甘。若淡於胃,則不可治矣。陰損自下而上,一損於腎,則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於肝,則筋緩不能自收持。

三損於脾,則飲食不能消克,不為肌膚治,宜酸苦。若鹹過脾,則不可治矣。大要心肺損而色憊,汗多者為陽虛。肝腎損而形瘁,汗多者為陰虛。經云:「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補其榮血;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古庵云:「肺、

脾主氣,肺惡寒,而脾惡濕,則溫寒燥濕之藥,是補肺脾,而瀉心腎也。心腎主血,心惡熱而腎惡燥,則清熱潤燥之藥,是補心腎,而瀉肺脾也。」要之陰陽損傷,皆水火不濟。火降則血脈和暢,水升則精神充滿。或心腎俱虛,或心脾俱虛,或肺腎俱虛,或五臟俱虛。但以補和心腎為主,

兼養脾胃,則飲食進,而精神氣血生矣。

白話文:

各種虛症首先要分辨陰陽,血屬於陰,氣屬於陽。有突然虛弱而沒有受到損傷的,容易恢復。有因為虛弱而導致虧損的,也可以通過補養來改善。只有長期虛弱而導致身體損傷的,必須要好好保養,也只能恢復一半。

多汗、又體型肥胖、臉色浮腫蒼白的人,屬於陽虛。形體消瘦、臉色黯淡發黑的人,屬於陰虛。男子久病,氣口脈微弱就危險,強盛則能活。女子久病,人迎脈強盛就安全,微弱則危險。虛症必定會食慾不振、精神昏沉、遺精、潮熱盜汗、咳嗽、腰背胸脅筋骨疼痛。

如果出現以上一兩種症狀,就是陽氣受損。陽氣受損是從上而下的。首先損害到肺,就會皮膚鬆弛、毛髮脫落。其次損害到心,就會血液不足,無法滋養臟腑,婦女會月經不來。再次損害到胃,就會飲食不消化,無法轉化為肌肉,應該用辛辣甘甜的藥物來調理。如果胃功能衰弱,就難以治療了。陰氣受損是從下往上的。首先損害到腎,就會骨骼痿弱,無法從床上起來。其次損害到肝,就會筋脈鬆弛,無法自我控制。再次損害到脾,就會飲食不消化,無法轉化為肌肉,應該用酸苦的藥物來調理。如果脾功能衰弱,就難以治療了。

總的來說,心肺受損會導致面色憔悴、多汗,屬於陽虛。肝腎受損會導致形體消瘦、多汗,屬於陰虛。古籍說,損害了肺,就要補益氣;損害了心,就要補養血;損害了脾,就要調理飲食,適應寒溫變化;損害了肝,就要舒緩肝氣;損害了腎,就要補益精。古庵說,肺和脾主氣,肺不耐寒,脾不耐濕,所以用溫熱燥濕的藥物,是補肺脾,而瀉心腎。心腎主血,心不耐熱,腎不耐燥,所以用清熱潤燥的藥物,是補心腎,而瀉肺脾。

總而言之,陰陽受損都是因為水火不協調。火下降,血脈就通暢;水上升,精神就充沛。有可能是心腎都虛,也有可能是心脾都虛,還有可能是肺腎都虛,甚至可能是五臟都虛。但總體來說要以補養調和心腎為主,同時兼顧脾胃,這樣才能使飲食增加,精神氣血也才能得到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