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2)

1. 附傷風

傷風之症乃風邪客於腠里。灑淅惡寒。噴嚏呵欠。頭疼發熱類於傷寒。但見風寒即怕。亦不太甚者是也。

白話文:

所謂的傷風,指的是風邪侵入人體皮膚與肌肉的間隙。症狀會出現發冷、打噴嚏、呵欠、頭痛發熱,這些症狀和傷寒有點類似。但傷風的特點是會怕風怕冷,只是程度通常不會太嚴重。

2. 脈云

陽浮陰弱。大蓋肺部見浮者。多以此為辨。

白話文:

脈象呈現陽脈浮盛,陰脈虛弱。這種情況,大致上可以判斷肺部有病,出現浮脈的人,大多可以此做為診斷的依據。

3. 立方

加味香蘇飲

川芎,紫蘇,羌活,防風,蒼朮,香附,甘草,荊芥,白芷(各三錢),葛根,前胡(各一錢)上加蔥頭十枚。生薑三片。煎服以被覆取汗為度。

若以為小疾而不治。日久則風入於肺。必成咳嗽。即費調理矣。凡感風邪。初起忌服茯苓。以其味淡。善干滲泄。有表症服之則引邪入於陰經也。如當用補。或消痰。或消食。以香蘇飲為主方。隨症加減。不得一一細贅矣。

白話文:

加味香蘇飲

藥材包含:川芎、紫蘇、羌活、防風、蒼朮、香附、甘草、荊芥、白芷,每種各三錢;葛根、前胡,每種各一錢。另外加上蔥頭十枚、生薑三片。將這些藥材一起煎煮,煎好後喝下,然後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發汗就好。

如果覺得只是小病而不去治療,時間久了,風邪就會侵入肺部,必定會引起咳嗽,到時就得花費更多時間調理。凡是感受到風邪侵襲,剛開始的時候切忌服用茯苓,因為它味道淡,容易滲透泄瀉,如果是有表證(身體發熱、怕冷等)時服用,就會把邪氣引到身體內部。如果需要用補藥,或是化痰、幫助消化,都應該以香蘇飲作為主要方子,然後根據症狀做加減調整。詳細的加減方式就不在這裡一一贅述了。

4. 中風門

(附癇症)

夫人似乎無恙而卒然中風者。豈一朝一夕之故哉。蓋內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土必先潰也。而後水決之。木必先枯也。而後風摧之。夫物且然而況於人乎。

經曰。邪之所輳。其氣必虛風豈能以自中乎人亦人之自受乎風耳。使其內氣充足。精神完固。則榮衛調和。腠理緘密。雖有風將安入乎。惟其不戒暴怒。不節淫欲。或飢不暇於食。或寒不暇於衣。或嗜酒而好色。或勤勞而忘身。或當風而沐浴。或大汗而行房或畏熱而露臥。或冒雨而奔馳。

以致真元耗亡氣血消盡。大經細絡。積虛彌年。平時無甚痛苦。而不知榮衛皆空。徒存軀殼。正猶無心之木。將折未折。無基之牆。欲頹未頹。其勢已不可支。而方且自謂無恙。遂迷而不知戒。一旦為賊風所襲。如劇冠操刃。直入無人之境。勢若破竹。不移時而皆潰。則杯酒談笑之間。

舉步轉移之頃。卒然顛仆頓為廢人。不亦重可快哉。由是觀之。雖由外風之中。實因內氣之虛也。然人之一身。表裡上下未必皆虛。惟積虛之處。氣多不貫而勢有偏重。故一為風所入。而肢體是乎廢矣。若以臟腑言之。則又各有形症焉。中臟者。多滯九竅。故有唇緩矢音。鼻塞耳聾。

目瞀便秘之症。中腑者。多著四肢。故有半身不遂。手足不隨。左癱右瘓之形。又有中血脈者。則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澀。惟口眼歪斜。或左或右而已。而手足動靜起居。食息故無恙也。其或股不能舉。口不能言。更無別症。乃中經也。比中臟腑則為輕。比之中血脈猶為重耳。

然因其病而藥之。則中臟者。宜下。中腑者。宜汗。中經者。宜補血以養筋。中血脈者。宜養血以通氣。此皆可治之症也。而又有難易於其間。中臟為難而。中腑次之。中經又次之。其或初中於血脈。藥之而愈。苟不守禁忌。必復中而中必在於臟。中一次則虛一次。虛一次。

則重一次。故中腑雖可治也。由先中血脈與經。而後及於腑。則難治矣。中臟本難治也。由先中腑而後及於臟。則不治矣。若中腑而兼中臟與傷寒兩感者何異。其又可生耶。凡中風口開者。為心絕。手撒者。為脾絕。眼合者。為肝絕。遺尿者。為腎絕。聲如鼾睡者。為肺絕。

汗出如油者。為元氣內絕。筋痛者。為無血。髮直指而為頭上竄面赤如妝。而汗綴如珠。皆所不治之症也。其有一中即死者。何為而如此之急耶。蓋人之五臟。以心為君。心也者。所以主宰乎一身者也。五臟之中。惟心最難死。故人死氣絕一身盡冷。而心頭獨熱者。以其難死故也中臟之人。

不即死者。以四臟之氣雖絕。而心猶未絕也。一中其心則杯酒未乾。片言未盡。而魂魄先亡矣。縱有起死回生之藥。亦何所施乎。大法中風諸症。總屬風痰。初中之時。不論在表在裡。必先以攻痰祛風為主。待其甦醒。然後審其經絡。分其氣血而治之。不可因其內氣之虛。而驟用補劑。

白話文:

一個人看起來好好的,卻突然中風,難道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嗎?這一定是身體內部先腐敗,才會生蟲;土一定先崩潰,水才會潰決;樹木一定先枯萎,才會被風吹倒。萬物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人呢?

經典說:「邪氣聚集的地方,一定是氣虛。」風怎麼會自己侵入人體呢?也是人自己招來的啊!如果體內氣充足,精神飽滿,身體的防禦機能調和,皮膚毛孔緊密,就算有風也進不來。就是因為人們不注意,經常暴怒、縱慾,或者飢餓了沒空吃飯,寒冷了沒空穿衣,或者嗜酒好色、過度勞累,或者迎風洗澡,大汗後行房,或者怕熱而露宿,或者冒雨奔跑。

導致身體的精氣耗盡,氣血衰竭,大小經絡長期虛弱,平時沒有什麼痛苦,卻不知道身體已經空虛,只剩下軀殼,就像沒有心的樹木,將要折斷卻還沒斷,沒有地基的牆,將要倒塌卻還沒倒。這種情況已經無法支撐,卻還自以為沒事,迷迷糊糊不知道戒備。一旦被外來的風邪侵襲,就像拿著利刃衝入無人之境,勢如破竹,很快就全面崩潰。在杯酒談笑之間,舉手投足之際,突然跌倒,就變成廢人了,不是很可悲嗎?由此看來,雖然是外風侵入,實際上是體內氣虛造成的。

然而,人體的內外上下,未必都虛弱,只有長期虛弱的地方,氣血多半不暢通,而且有偏重的情況。所以一旦風邪侵入,肢體就廢了。如果從臟腑來說,又各有不同的症狀。中臟的,多半影響九竅,所以有嘴唇鬆弛、說話不清、鼻塞耳聾、眼睛昏花、便秘等症狀。中腑的,多半影響四肢,所以有半身不遂、手腳不聽使喚、左癱右瘓等情況。還有中血脈的,外表沒有六經的症狀,內部也沒有大小便的阻礙,只有口眼歪斜,可能偏左或偏右,但手腳活動、日常生活、飲食起居都沒問題。如果大腿無法抬起、口不能言,也沒有其他症狀,這是中經絡,比中臟腑輕,但比中血脈重。

根據不同的病症來用藥,中臟的,應該用瀉下的藥物;中腑的,應該用發汗的藥物;中經絡的,應該用補血養筋的藥物;中血脈的,應該用養血通氣的藥物。這些都是可以治療的症狀。但其中又有難易之分,中臟的最難治,中腑的次之,中經絡的又次之。如果最初是中血脈,吃藥後痊癒,但如果不注意禁忌,一定會再次中風,而且會波及到臟腑。中風一次,身體就虛弱一次,虛弱一次,病情就加重一次。所以中腑雖然可以治療,但如果是先中血脈和經絡,然後才到腑,就很難治了。中臟本身就很難治,如果是先中腑然後才到臟,那就沒救了。如果中腑同時中臟,又加上傷寒,跟同時感染兩種病有什麼差別呢?還能活嗎?

凡是中風後嘴巴張開的,是心臟衰竭;手撒開的,是脾臟衰竭;眼睛閉合的,是肝臟衰竭;小便失禁的,是腎臟衰竭;呼吸像打鼾的,是肺臟衰竭;汗出如油的,是元氣耗盡。筋脈疼痛的,是血虛;頭髮豎直向上、臉色像化了妝一樣紅、汗珠如串珠的,都是不治之症。有的人一中風就死,為什麼這麼快呢?因為人體的五臟,以心臟為君主,心臟是主宰全身的。五臟之中,心臟最難死亡,所以人死後,其他地方都冷了,只有心口還熱,就是因為心臟最難死的緣故。中臟的人,之所以不會馬上死,是因為其他四臟的氣雖然衰竭,但心臟還沒衰竭。一旦中風波及到心臟,那麼在酒還沒喝完、話還沒說完的時候,魂魄就先散了。就算有起死回生的藥,也沒用了。

治療中風的原則,大多是屬於風痰之證。剛中風的時候,不論是表證還是裡證,都應該先以化痰祛風為主。等病人甦醒後,再仔細診斷經絡,分辨氣血來治療。不可以因為體內氣虛,就馬上用補藥,因為剛中風時,經絡被痰阻礙,無法進補。如果病人的情況是體虛太過,沒有口眼歪斜、手腳偏廢、大小便不暢等症狀,只是不停出汗、頭暈不定、四肢軟弱、呼吸急促,才可以考慮用獨參湯,但還必須佐以橘紅、薑汁、竹瀝才能服用。如果沒有醫生的監督,可能一時痊癒,但痰邪沒排出,將來一定會復發,或者產生癰疽等難以治療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