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卷之四 (1)
卷之四 (1)
1. 附邪祟
凡人染邪祟。皆因精神衰乏。邪從而入。其脈乍大乍小。乍長乍短是也。
白話文:
一般人受到邪祟侵擾,都是因為精神虛弱、耗損,邪氣才會趁虛而入。這種情況的脈象會忽大忽小,忽長忽短。
2. 灸法
灸鬼眼穴。以兩手大指並縛定。用大艾炷騎縫灸之。務令兩甲角。及甲後四處。著火方效。
白話文:
用艾草在鬼眼穴施灸。把兩手的大拇指併攏綁在一起固定好。用大艾炷跨在兩指的縫隙處施灸。一定要讓兩邊指甲的角和指甲後方的四個地方都接觸到火,這樣才有效。
3. 痞塊門
(附嘈雜,附呃逆)
痞者否塞之意也。從病從否。故有痞之名焉。又以其堅實有形。故又名之曰痞塊。然是物也。從何而得之哉。蓋因死血不化。宿食不消。痰飲積聚而成也。有三者並而成塊。有三者各自成塊。各自成塊者易治。並而成塊者難消然果何以辨之。察其脈視其形而已矣。脈弦為痰。
脈滑為食。脈芤為血。三脈俱見。則並而成塊也。以其形而言之。宿食成塊者。居於中脘視之則無形。按之則有質。在腸胃之間。以人之飲食。皆入於胃。故不在皮裡膜外。其在皮裡膜外者。皆痰與血。蓋痰能流注於脂膜血能運行於皮肉。痰積而不流。則脂膜之間為其所據。
而有形可見。血瘀而不行。則皮肉之間為其所礙。而亦有形可見也。欲辨痰與血之異亦審其痛之何如耳。痛甚者為血。痛不甚者為痰。又手推不動者為血。手推易動者為痰。以熱物熨之而痛緩者為血。熨之而無所覺者為痰。此痰與血之辨也。若痰血相成者。何以辨之。塊之所漸而大者是也。
蓋先有死血。而又有痰。以裹之則以漸而大。先有積痰。而又有血。以並之亦以漸而大。若單是血。或單是痰。無相併相裹之物。只如初起之形而已。何至以漸而大乎。然宿食成塊。亦未有不資於痰與血者。是何也。蓋飲食所傷者。惟中脘作痛。或按之硬實而已。初未嘗如彈丸之形者。
使不資於痰與血。何以成塊乎。必先有硬飯。或魚與肉。或餛飩米團之類。一時失嚼誤咽。停於胃中。經月不能消化。礙其道路。血流過其處。又裹一層。痰與血共相裹之。則不能不成塊矣。裹一層則大一層。故始如彈丸。久則如杯如碗。其初尚隱於胃中。猶有質而無形。其後漸大。
則腹皮頂起。而形外見矣。又有時升時降。時隱時見者。乃氣塊也。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按之不見塊。不按又若有形。而漉漉作聲。乃停飲也。非塊也。此才論其塊云耳。然以其在人而言。則雖各有專病。又不可拘也。如婦人之塊。多惡血而亦有氣成者。小兒之塊。多食積而亦有痰成者。
易怒之人。多氣癖而亦有血成者肥胖之人。多痰飲而亦有食成者。當問其得病之由。或偶傷食。自此日而起始也。或毆受氣者。自此而起。或偶因負重勞力。自此日而起者。或平素有郁痰膠固。偶發作而起者。在婦人。必審其月事之通閉。在小兒。必審其飲食之多寡。皆當以意求之不能盡述也。
白話文:
痞塊門
(包含嘈雜、呃逆)
所謂的「痞」,意思就是阻塞不通。這個字從「病」從「否」,所以才叫做「痞」。又因為它堅硬有形,所以又稱之為「痞塊」。但這種東西是怎麼形成的呢?大多是因為體內的瘀血沒有化開、積存的食物沒有消化、痰飲積聚而成的。有的是這三種因素同時形成一塊,有的是這三種因素各自形成一塊。各自形成一塊的比較好治療,同時形成的就比較難消散。那麼要如何分辨呢?只要觀察它的脈象和外形就可以了。脈象呈現弦狀,代表是痰;脈象呈現滑狀,代表是食物;脈象呈現芤狀,代表是血。如果三種脈象同時出現,那就是三種因素同時形成的塊。從外形來說,積存食物形成的塊,通常位於中脘,看起來沒有形狀,但按壓卻有實在的感覺,它在腸胃之間。因為人吃的東西都會進入胃裡,所以食物形成的塊不會在皮膚或膜外。那些在皮膚或膜外的,大多是痰和血。痰可以在脂肪膜之間流動,血可以在皮膚肌肉之間運行,痰積聚而不流動,就會佔據脂肪膜之間,形成看得到的形狀。血瘀滯而不運行,就會阻礙皮膚肌肉之間,也會形成看得到的形狀。想要分辨是痰還是血,也要仔細觀察疼痛的程度。疼痛劇烈的,是血;疼痛不太厲害的,是痰。另外,用手推不動的,是血;用手容易推動的,是痰。用熱的東西敷熨,疼痛減輕的,是血;敷熨後沒有感覺的,是痰。這就是分辨痰和血的方法。如果痰和血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塊,要如何分辨呢?觀察它逐漸變大的樣子就可以判斷。通常是先有瘀血,然後又有痰包覆在外面,所以才會慢慢變大;或是先有積痰,然後又有血附在上面,也會慢慢變大。如果是單純的血或是單純的痰,沒有互相包覆的情況,就只會像剛開始形成時的樣子,怎麼會慢慢變大呢?但是,積存的食物形成的塊,也少不了痰和血的幫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飲食造成的傷害,只會讓中脘疼痛,或是按壓時感覺硬實而已,一開始並不會像彈丸一樣有形狀。如果沒有痰和血的幫助,怎麼會形成塊呢?一定是先有沒嚼爛的飯、魚肉或餛飩米團之類的東西,一時沒有嚼碎就吞下去,停留在胃裡,經過很久都沒辦法消化,阻礙了通道。血流到這裡,又包覆了一層。痰和血共同包覆,這樣就不能不形成塊了。每包覆一層就變大一層,所以剛開始像彈丸,久了就會像杯子像碗。剛開始還隱藏在胃裡,只有硬實的感覺但沒有形狀;後來漸漸變大,腹部的皮膚就會被撐起來,外形就顯現出來了。還有一種是時而上升時而下降,時而隱藏時而出現的,那是氣形成的塊。或者偏左或者偏右,或者偏上或者偏下,按壓時摸不到塊,不按壓時又好像有形狀,而且會有水流動的聲音,那是停滯的飲水,不是塊。這裡只是討論了塊的情況。但從人的角度來說,雖然各有專屬的病因,卻也不能太過拘泥。像是婦女的塊,大多是惡血造成的,但也有氣形成的;小孩的塊,大多是積食造成的,但也有痰形成的;容易生氣的人,大多是氣鬱造成的,但也有血形成的;肥胖的人,大多是痰飲造成的,但也有食積形成的。應該詢問他們生病的原因。可能是偶爾吃壞了東西,從那天開始出現的;或是因為被打到或生氣,從那天開始出現的;或是偶爾因為搬重物勞累,從那天開始出現的;或是一直有痰鬱積,偶爾發作而形成的。在婦女,一定要仔細觀察月經是否正常;在小孩,一定要仔細觀察飲食的多少。這些都應該用心去探求,沒辦法完全列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