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卷之二 (15)
卷之二 (15)
1. 類中風證
忽卒倒不語。但風必有斜歪。搐搦之症為異。有因受氣而中者。脈沉身冷。無痰故也。用薑湯調蘇合香丸灌之。至醒隨其寒熱虛實調之。輕者用烏藥順氣散。或曰。此氣暴逆而然。氣復即已。雖不藥而愈。然閉口脈絕者。亦不治。
有因停食而厥者。必胸中滿悶。
有夏月卒倒。為暑風。此類中風。而實中暑者。
有因火者。內火外火合而炎鑠。劉守真作將息失宜。一水不勝二火也。
有因痰者。火氣激搏。痰塞礙心竅也。以上四者皆用鹽湯吐之。防風至寶湯。
南星,防風,天麻,陳皮,當歸,半夏(各一錢),殭蠶(一錢二分),白芍,川芎,甘草青皮,梔仁,烏藥,羌活,黃芩,黃連,麻黃,白芷,牛膝(各八分)
水二鍾。加姜五片煎服。忌食蒜。
白話文:
突然昏倒,說不出話來。但如果是中風,一定會有口眼歪斜的狀況,如果出現抽搐的症狀就比較特別了。
有一種情況是因為受到外來的氣而導致昏倒,這種情況的脈象會是沉的,身體會感到寒冷,因為沒有痰的關係,可以使用薑湯調和蘇合香丸來灌服,等到清醒之後,再根據寒熱虛實的情況來調理。比較輕微的,可以使用烏藥順氣散。也有人說,這是因為氣突然逆亂造成的,等氣恢復正常就會好,即使不吃藥也會痊癒。但是,如果昏倒時嘴巴緊閉、脈搏消失,就無法醫治了。
有一種情況是因為食物停留在腸胃而導致昏倒,這種情況一定會感到胸口悶脹不舒服。
夏天突然昏倒,是因為中暑風,這種情況類似中風,但其實是中暑。
有一種是因為火氣引起的,可能是體內有火、體外也受熱,內外熱結合而導致的,劉守真認為這是因為調養不當,體內的水不足以抵抗過多的火氣。
有一種是因為痰引起的,火氣激發,痰堵塞了心竅。以上這四種情況,都可以用鹽水催吐,再使用防風至寶湯。
防風至寶湯的組成:
南星、防風、天麻、陳皮、當歸、半夏(各一錢)、殭蠶(一錢二分)、白芍、川芎、甘草、青皮、梔仁、烏藥、羌活、黃芩、黃連、麻黃、白芷、牛膝(各八分)。
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五片煎煮後服用。服藥期間忌食大蒜。
2. 附癇症
癇證一發即顛仆。眼直口吐痰沫。其聲類畜。不省人事。少頃即蘇。此因驚風食而得之。其症有五。而似五畜。以應五臟。原因或七情之鬱結。六淫之所感或曰大驚。神不守舍。亦有幼小受驚。以至痰迷於心竅故也。
白話文:
癲癇發作時會立刻跌倒,眼睛直瞪、口吐白沫,發出的聲音像動物叫,失去意識,過一會兒才會醒來。這通常是因為受到驚嚇、飲食不當所導致的。癲癇的症狀有五種,分別像五種動物,對應著五臟的病變。發病原因可能是情緒上的鬱悶積結、感受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或是受到極度驚嚇,導致精神無法安定。也有些是幼年時受驚,以致痰液阻塞心竅而發病。
3. 脈云
虛弦為驚。浮洪為陽癇。沉為陰癇。浮散為風癇。
白話文:
脈象呈現虛弱又帶有弦的感覺,多半是受到驚嚇。脈象浮在表面又感覺洪大,多半是陽癇。脈象沉在裡層,多半是陰癇。脈象浮在表面又散亂無力,多半是風癇。
4. 立方
育神鎮心丸(秘傳)治五種癇症。並顛狂驚恐。痰迷心竅等證。
羚羊角,犀角(各四錢),膽星(制過九次者),遠志(去心),茯神(去木),百子仁(去油)石菖蒲,橘紅(各八錢),礞石(煆過六錢),大黃(五錢),天麻(煨過七錢),牛黃(二錢),栝蔞曲(五錢),麝香(一錢二分),硃砂(二錢),真金箔(三十張)
上為細末。竹瀝同膽星打糊為丸。硃砂金箔為衣。每服空心薑湯送下。一錢。
清心豁痰湯
石菖蒲(去毛),麥門冬(去心),茯苓(去皮),枳實(炒各一錢二分),遠志(去心),天花粉,貝母(去心),酸棗仁(去油),玄參,黃連(薑汁炒),橘紅(各一錢),甘草梢(四分)
水二鍾。加姜五片。竹茹八分。煎一鍾。溫服。
白話文:
育神鎮心丸(秘傳)
這個藥丸專門治療五種不同的癲癇症狀,以及精神錯亂、驚恐、痰液阻塞心竅等病症。
藥材包含:羚羊角、犀角(各四錢)、經過九次炮製的膽星、去除心部的遠志、去除木心的茯神、去除油脂的柏子仁、石菖蒲、橘紅(各八錢)、煅燒過的礞石(六錢)、大黃(五錢)、煨過的天麻(七錢)、牛黃(二錢)、栝蔞曲(五錢)、麝香(一錢二分)、硃砂(二錢)、純金箔(三十張)。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竹瀝和膽星調製成糊狀,製成藥丸,再用硃砂和金箔包覆藥丸外層。每次空腹用薑湯送服一錢的藥丸。
清心豁痰湯
這個湯藥的成分有:去除毛鬚的石菖蒲、去除心部的麥門冬、去除外皮的茯苓、炒過的枳實(各一錢二分)、去除心部的遠志、天花粉、去除心部的貝母、去除油脂的酸棗仁、玄參、用薑汁炒過的黃連、橘紅(各一錢)、甘草梢(四分)。
用水兩碗,加入五片生薑和八分竹茹,煎煮成一碗,溫服。
5. 癘風門
夫癘風者。即大麻風也。又名曰癩。蓋緣感受天地肅殺之氣。古人謂之癘風。以其酷烈暴悍可畏爾。人得之。須分上下治之。看其疙瘩先見上體多者。病在上也。先見下體多者。病在下也。人之一身總不外乎氣血。血隨氣以為之運化。氣所傷則為凝滯。氣滯則血必聚矣。血聚不行。
則肉爛生蟲。鼻崩眉墮。此固理之必然者。然風之入人。又有氣血之分。氣受之上身多。血受之下身多。上下俱多。氣血俱病也。凡治此症。必當審其從上從下治之。然所主。不外乎陽明一經。蓋陽明主胃。無物不受。病之所感如此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有免於死焉。按法治之。
惟宜絕厚味。斷酒色。戒勞碌。若不守此。雖或少愈。必至再舉。則無救藥矣。
白話文:
所謂癘風,就是指現在說的大麻風,也叫做癩病。這種病是因為感受了天地間肅殺之氣所引起的。古人稱之為癘風,是因為這種病症非常嚴重、兇猛、可怕。人如果得了這個病,必須要區分上身或下身來治療。觀察疙瘩先出現在上身多的人,病情就偏向上身;如果先出現在下身多的人,病情就偏向下身。
人的一身總離不開氣血,血液隨著氣的運行而運化。氣如果受傷就會凝滯,氣滯住了,血也一定會聚積。血聚積不行,就會導致肌肉腐爛生蟲,鼻子塌陷,眉毛脫落。這是理所當然的結果。然而,風邪侵入人體,又有氣與血的區分:氣受到風邪侵犯,上身病症會比較多;血受到風邪侵犯,下身病症會比較多;上下身都出現病症,那就是氣血都生病了。
凡是治療這個病症,必須要仔細判斷病情偏向上身還是下身來治療。然而,治療的主要方向不外乎陽明經。因為陽明經主管胃,沒有東西是不受影響的。病症的影響如此之大,如果不是醫者有高明的醫術,病人有堅強的意志,很少有人能逃過死亡。只要依照方法治療,就要戒除濃厚的口味,斷絕酒色,戒除勞累。如果不遵守這些禁忌,就算稍微好轉,一定會再次復發,到時候就無藥可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