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卷之六 (1)
卷之六 (1)
1. 疳積門
小兒疳症。大抵多是過食甘甜膠膩之物,停積於脾,不能消化,則變而為疳。疳者甘也,脾喜甘,而凡屬於甘者,其味皆屬於脾,從病從甘,故名曰疳。其症身體常熱,形容黃瘦,小便如泔,肚腹膨脹,毛髮黃䐈,臉多白印,噁心欲吐,飲食不為肌膚,或頭面頭上多生瘡癢,而疳之大概有如此者。
此脾之症也。脾先受病,傳於他臟,故有五疳之名焉。在心則為驚疳,在肝則為風疳,在脾則為滾疳,在肺則為氣疳,在腎則為急疳。五疳分屬五臟,而其為病,亦未盡同。悉而言之,則渾身壯熱,四肢無力,面黃臉赤,怕寒愛暖,口鼻乾燥者,因驚撲而成,所謂驚疳是也。搖頭揉鼻,
白膜縵眼,揩磨多淚,面有青色,體渾瘡癬,毛髮焦豎者,因感風而成,所謂風疳是也。食物難消,愛食泥土,腹大有筋,頭髮松疏,喘息呵欠,無歡欲啼,痢多酸臭者,因傷食而成,所謂滾疳是也。多啼嗽逆,鼻頸生瘡,昏昏愛睡,體瘦腸滑,四肢軟弱,面色帶白,瀉濃吐血者,
因傷氣而成,所謂氣疳是也。瀉痢兼作吐逆,脫肛身體壯熱,手足偏冷,飲食不進者,病勢已急,所謂急疳是也。五疳之症,惟急疳為難療,以其腎氣不足,土來剋水故也。要而言之,總歸於脾。脾土一虛,則不能攝五臟之氣,故其位至於如此耳。
白話文:
小兒的疳症,大多是因為吃太多甜膩難消化的食物,這些食物停留在脾胃,無法消化,就轉變成疳。疳這個字,意思就是「甘」,脾臟喜歡甜味,而所有屬於甜味的食物,都與脾臟有關。因為疾病與甜味有關,所以稱為疳。患有疳症的症狀通常是身體發熱、形容枯槁、皮膚蠟黃、小便像米湯一樣混濁、肚子脹大、頭髮黃而豎立、臉上有很多白色斑點、噁心想吐、吃下去的食物無法轉化成肌肉、或是頭部臉上容易長瘡且癢。疳症大概就是這些情況。
這其實是脾臟的疾病,脾臟先受到影響,然後傳到其他臟器,所以才有五疳的說法。在心臟的就稱為驚疳;在肝臟的就稱為風疳;在脾臟的就稱為滾疳;在肺臟的就稱為氣疳;在腎臟的就稱為急疳。五疳分別屬於五個臟器,但它們的症狀也不完全相同。如果全身發熱、四肢無力、臉色發黃又發紅、怕冷喜歡溫暖、口鼻乾燥,這是因為受到驚嚇而引起的,也就是所謂的驚疳。如果出現搖頭揉鼻子、眼睛有白膜、容易流淚、臉色發青、身上有瘡癬、頭髮焦黃豎起,這是因為感受風邪引起的,也就是所謂的風疳。如果食物難以消化、喜歡吃泥土、肚子很大且有青筋、頭髮稀疏、呼吸急促打哈欠、不高興想哭、拉肚子且大便酸臭,這是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的,也就是所謂的滾疳。如果經常哭鬧咳嗽、鼻頸部生瘡、昏昏欲睡、身體消瘦、容易腹瀉、四肢無力、臉色蒼白、拉肚子且帶血,這是因為氣虛引起的,也就是所謂的氣疳。如果腹瀉且嘔吐、脫肛、身體發熱、手腳冰冷、不思飲食,這是病情危急,也就是所謂的急疳。五疳之中,以急疳最難治療,因為是腎氣不足,土克水所導致的。總而言之,所有疳症都與脾臟有關,脾土一旦虛弱,就無法掌控五臟的氣,才會導致這些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