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六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3)

1. 痧麻

夫痧麻。出自六腑。先動陽分。而後歸於陰經。故標屬陰。而本屬陽也。如未出時。或已出而出之不暢者即當發散。必先明其歲氣。如時令溫暖。以辛涼之藥發之。時令暄熱。以辛寒之藥發之。時令嚴寒。以辛熱之藥發之。時令或寒或熱。以辛平之藥發之。但發得出。則毒盡解若發不出。

再加藥發之。要其大綱。雖是熱症。然不可驟用涼藥。恐遏絕邪氣於內。而不得出。多有不救者。宜解毒發散為主。若發熱之時。遍身汗出者。此毒從汗散。有鼻中血出者。此毒從血解。若上吐下利。則毒從吐利解。俱不可遽止。若太過斟酌止之。痧已出。其色喜紅潤極忌紫黑。

如有咽喉腫痛。不能飲食者。此毒火拂鬱。上熏咽喉也。咳嗽口乾心煩者。此毒在心肺。發未盡也。痧已出。而瀉尤不止者。最為惡候。出已遍身。而尤拂拂煩熱。頻作嘔吐者。此毒未盡。留連於脾胃之間也。

2. 立方

解毒湯,治痧症初起。天時溫暖。

防風薄荷荊芥石膏知母(各八分),桔梗甘草牛蒡子連翹木通枳殼(各六分),竹葉二十片煎服。

清毒湯,治初起夏月大熱。

黃連黃芩,防風,荊芥(各一錢),桔梗,石膏,玄參,木通,山梔仁(各八分),淡竹葉二十片。煎服。

化毒湯,治痧症初起。冬月寒冷。

桂枝麻黃赤芍,防風(各八分),荊芥,羌活,桔梗,人參川芎(各五分),牛蒡子(一錢),生薑三片。煎服。

清寧湯,治症汗出太多。鼻血不止。

當歸,連翹,石膏,黃連(各一錢),生地,麥門冬,玄胡(各七分),甘草(二分),浮小麥一錢。煎服。

玄桔湯,治痧症。咽喉腫痛。

玄參,桔梗,牛蒡子,連翹,天花粉,甘草(各一錢),淡竹甘片。煎服。

清金飲,治痧症咳嗽。口乾心煩。

天花粉,桔梗,桑皮,知母(各七分),玄參,連翹,乾葛(各八分),燈心三十莖。煎服。

必勝飲,治痧已出。而瀉不止。

陳皮厚朴蒼朮,白茯苓,牛蒡子,澤瀉,木通(各八分),生薑一片。食前煎服。

和榮散,治痧已出。渾身發熱。

當歸,川芎,生地,麥門冬,白芍,木通,甘草(各八分),燈心三十莖。煎服。

靈功飲,治痧後痢疾。

當歸,黃連,川芎(各八分),人參(三分),廣木香,枳殼,滑石檳榔(各六分),甘草(一分),燈心三十莖。食前溫服。

治痧發不出,蔥一握。搗汁一盞。入酒漿一盞同服。

又秘方,櫻桃核四十九粒。甘草五分。煎服。

痧出紫黑。急以人糞燒存性。酒調五分。立刻變紅。

3. 瘡瘍科

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則瘡瘍之疾。非外得也。而昔人列之為外科者。以形症在外。非若內症之無形可見也。然外之所成。皆內之所發。未有不由臟腑而出者。其可視以為外症而忽之乎。瘡瘍之中。癰疽為甚。而大疔之毒。尤甚於癰疽。故治大疔者。十活其一二。治疽者。

十活其五六。治癰者。十活其八九。惟毒有淺深。故治有難易耳。然何以辨其癰疽大疔哉。亦視其腫之高下。地之廣狹。脈之浮沉而已。蓋癰者。壅之義也。氣血為毒所壅瘀而不行。故發而為癰。其初發之時。必灑淅惡寒。而身微熱。多生於背與頂。在背之上部。或左或右。

為上搭手。在背之下部。或為正發。生於腦後者。為對口。比之上下搭手。尤為毒也。凡癰皆掀然熱而腫高。其勢易大。其根不甚深。從乎陽也。疽者沮之義也。氣血為毒所阻滯而不行。故發而為疽。其初發之時。亦灑淅惡寒。先覺麻癢如㾦㿔之狀。按之內實。手推不能動。

多發於背腰肩隅之間。及小腹胸傍。其發股足之間者。名附骨疽。凡疽皆腫不甚高。勢不易大。而其根反深。惟發於背心及股者。為至重。乃五臟所發。從乎陰也。疔者。丁之似也猶釘之在木。拔之不能出。搖之不能動。其根至深。其毒至甚。其頭至硬。其初發之時。反不知痛癢。

但不覺麻木。外雖如麻。里則如瓜。及其勢甚。則痛苦異常。應心入膽。而不可忍乃五臟六腑所發之火。煆煉已久。併合於一處。而生疔者。多見於面部骨節之間。而究其毒之所從來。多由於飲食服餌之中。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凡肥甘厚味。炙爆煎熬之物。最能助火。

嗜味之人。恣供口腹。醉之以酒。勞之以色。脾土於是乎燥烈。腎水於是乎枯竭。積之既久。留於五臟。布於六腑。火鬱而不散。乘其氣血所虛之處。而發之根抵於內。而煩熾於外。其毒甚於鳩鳥。試割其肉。以飼雞犬。立見其斃。此大疔之所以多死也。若夫似疔而非疔者。

則俱以腫毒治之。而無大害。然三者之脈。何以辨之。蓋浮而數者毒氣在表。故知其為癰。沉而數者。毒氣在裡。故知其為疽。若沉而又滑。數而弦急者。必疔也。此皆有形之可見者。雖其治有難易。猶可因其症而施之。至於腸癰。腹癰。肺癰之類。皆為內癰。其狀與癥瘕痞癖無異。

苟或以為內科之症。而進以削堅破結之劑。所治非其所忍。幾何而不殞人之命也。大法瘡瘍之在外者。初發無如一灸。艾煙一透。其毒立效。若延至六七日。則不可灸矣。毒之淺者點之。毒之深者決之。毒之尤深而針刀所不及者。則烙之。未成毒膿。則用化毒。既成膿。則用托裡。

此外在人之臨症機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