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六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4)

1. 發背門

陰發難治。陽發易醫。為治之法。或疏散。或消毒。或針烙。或內托。或外消。或瀉。或補。隨其虛實寒熱。而調治之。又當辨其五善七惡。如痛息自寧。飲食有味。一善。便利調勻。二善。膿腫自消。色鮮不臭。三善。神彩光明。聲音清朗。四善。體氣平和。為之五善。腹痛而渴。

瀉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膿大潰掀腫猶甚。臭敗莫近。二惡。喘粗氣促。恍惚嗜臥。三惡。毒氣攻心。藥食嘔逆。四惡。聲嘶色脫。面目如垢。唇青鼻黑。四肢浮腫五惡。

小便不通。煩燥時咳。六惡。四肢沉重。未潰先黑陷下為之七惡。

白話文:

陰病難治,陽病易醫。治療方法包括疏散、消毒、針灸、烙治、內託、外消、瀉火、補益等,根據病人的虛實、寒熱情況進行調治。此外,還需辨別五種好的症狀與七種壞的症狀。例如,疼痛減輕、飲食有味是好徵兆;排便順暢、膿腫自行消散、面色鮮明、無異味、精神飽滿、聲音清晰、身體舒適是五種好的症狀。如果出現腹痛、過度瀉利、小便如尿道刺痛、膿腫擴大、膿液惡臭、呼吸急促、恍惚嗜睡、藥物食物引起嘔吐、聲音沙啞、面色蒼白、嘴脣發青、鼻子呈黑色、四肢浮腫等是四種壞徵兆。如果小便不通、經常咳嗽、四肢沈重、在未潰瘍前就出現黑色沈陷是兩種更嚴重的壞徵兆。

2. 立方

神授衛生湯,治發背。並腦疽對口。諸惡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藥性平和。功效甚速。

羌活,防風,白芷,穿山甲,沉香,紅花,連翹,石決明(各六分),金銀花,皂角刺,當歸尾,甘草節,天花粉,乳香(各八分),大黃(酒炒二錢),水煎食遠服。

白話文:

【神授衛生湯】,用來治療發背、腦疽對口以及各種惡性毒癥。對於尚未形成的病狀可以使其消散,對於已經形成的病狀則能促其破潰。此藥性質平和,療效迅速。

【羌活】、【防風】、【白芷】、【穿山甲】、【沈香】、【紅花】、【連翹】、【石決明】(每種各六分)、【金銀花】、皁角刺、【當歸】尾、【甘草節】、【天花粉】、【乳香】(每種各八分)、【大黃】(酒炒後二錢),用水煎煮,於飯前服用。

消腫托裡散,治發背。不拘上下左右。並一切癰疽腫毒。

人參,赤茯苓,白朮,滑石,桔梗,金銀花,荊芥,山梔,當歸,川芎,黃耆(各一錢)赤芍,蒼朮,麻黃(各七分),大黃(三錢),黃芩,防風,甘草,薄荷,連翹(各八分),石膏,芒硝(各一錢五分),水酒各一鍾煎服。

白話文:

"消腫託裡散"是一種中藥方,用來治療發背這種疾病,不受發病部位(上下左右)的限制,也適用於各種癰疽和腫毒。

此方包含以下成分:

  • 人參:補益元氣。
  • 赤茯苓:利水滌膿。
  • 白朮:健脾燥濕。
  • 滑石: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 桔梗:宣肺利咽。
  • 金銀花: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 荊芥:解表散寒,祛風止痛。
  • 山梔: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 當歸:活血調經,養血滋潤。
  • 川芎:活血行氣,疏風止痛。
  • 黃耆:補氣固表,扶正祛邪。
  •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止痛。
  • 蒼朮:燥濕健脾,散寒除濕。
  •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大黃:攻下通便,清熱解毒。
  • 黃芩:清熱燥濕,涼血止血。
  • 防風:祛風解表,散寒止痛。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薄荷:清熱解毒,疏風解表。
  • 連翹: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 石膏:清熱降火,解毒消腫。
  • 芒硝:清熱潤燥,軟堅散結。

以上所有材料分別按照一錢、七分、三錢、八分、一錢五分的量混合,用水酒各一鍾(約為200毫升)一起煎煮後服用。

灸法,如發背初起時。背上微有紅腫重墜。即是發背。以此法立時消散。屢屢效驗。

用河邊水中泥。先挖去一尺許。再取一大塊。同人糞杵極熟。做一餅。如碗大。頂上以針通一細孔。放在患處。外用艾火灸之。如痛灸至不痛。不痛要灸至痛住。

熏發背奇方,治發背七日後。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不起發者即發。不腐潰者即腐

。雄黃,硃砂,血竭,沒藥(各二錢),麝香(五分)

白話文:

【艾灸療法】,例如在發背剛開始形成時,背部會出現微微的紅腫和沈重感,這就是發背的徵兆。運用這種方法可以馬上消除紅腫,多次實踐後都能獲得成效。

使用靠近河流邊緣的泥土,先挖去一尺左右的深度,然後取出一大塊,與人糞混合並充分研磨,做成圓餅狀,大小類似於碗,頂部用針打一個細小的孔洞。將其放置在患處,外部則用艾草進行灸燒。當感到疼痛時便開始灸燒,直到不再感到疼痛;若灸後不感到疼痛,則需繼續灸燒直到再次感到疼痛。

【奇效燻療法】,用於治療發背在第七天後,未成熟的癥狀會自行消失,已經成熟的會自行破潰。對於不發作的病竈,它會使其發作;對於未破潰的病竈,它會促使其破潰。

【雄黃】、【硃砂】、【血竭】、【沒藥】(每種各兩錢),【麝香】(五分)

上為細末每用三分。綿紙裹藥為捻。長尺許。以麻油潤透。照火離瘡半寸許。自外而內。周圍徐徐照之。初用三條。加至五條。候毒勢漸消漸減。

散毒飲,治發背三五日間。身上灑淅惡寒。疼痛急脹。如未成膿即消。已成即潰。調氣血。和脾胃。使毒不攻心。

乳香,沒藥,天花粉,黃耆,防風(各一錢),當歸,白芷,桔梗,穿山甲(各一錢二分),皂角刺,連翹,陳皮,金銀花,牡丹皮,川芎(各八分),水煎食後服。

白話文:

上為細末,每用三分。用綿紙包裹藥材製成捻子,長約一尺多。先以麻油潤透,再對著火焰,距離傷口半寸左右,由外向內,一圈圈地緩慢照射。最初使用三條,可以逐漸增加到五條,直到病癥開始逐漸消退和減少。

「散毒飲」,用於治療發背在三五天內出現的症狀,包括身體冷汗、惡寒、疼痛、急速脹大。如果尚未形成膿包則會自行消退;若已經形成膿包,則會自行破潰。這方能調理氣血,和胃健脾,防止毒氣進入心臟。

成分包括:乳香、沒藥、天花粉、黃耆、防風(各一錢)、當歸、白芷、桔梗、穿山甲(各一錢二分)、皁角刺、連翹、陳皮、金銀花、牡丹皮、川芎(各八分)。以上藥材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蠟礬丸,治發背癰疽並一切腫毒服之能護心膜。毒氣不能攻心。

黃蠟(一斤),明礬(八兩研末),硃砂(八錢研細)

先以蠟熔開。入明礬末。攪和投水中。眾手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百丸。白滾湯下。

生肌丸,治一切發背疽毒。服此長肉收功。

黃蠟(一斤),乳香(研細),沒藥(研細),血竭(各二兩研細),象牙末(四兩)

先用蠟熔化。再入乳沒等藥和勻投水中。眾手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一日二服。

白話文:

【蠟礬丸】,治療發背、癰疽以及各種腫毒,服用後可以保護心膜,防止毒氣侵害心臟。

材料:黃蠟(一斤)、明礬(八兩,研磨成粉)、硃砂(八錢,研磨成細粉)

做法:首先將黃蠟熔化,加入明礬粉,攪拌均勻後倒入水中,用手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再用硃砂包裹。每次服用一百顆,用熱開水送服。

【生肌丸】,治療所有類型的發背、疽毒,服用後能夠促使組織再生,完成療程。

材料:黃蠟(一斤)、乳香(研磨成細粉)、沒藥(研磨成細粉)、血竭(各自研磨成細粉,各二兩)、象牙粉(四兩)

做法:先將黃蠟熔化,再加入乳香、沒藥和血竭等藥材,混合均勻後倒入水中,用手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顆,一天服用兩次。

吸毒竹筒,治發背癰疽腫毒。以此拔出膿血惡水。

蒼朮,白蘞,厚朴,艾葉,白芨,烏柏皮,芽茶,白蒺藜(各等分)

如法用竹筒六七個。長二寸。一頭留節。削去青。今極薄。隨大小用之。以藥煮筒十數沸。煮乾為度。乘筒熱。按上緊吸瘡口。膿水滿自脫落。不然用手拔脫。更換別個竹筒。如此三五次。毒盡消矣。

托裡定痛散,治發背。潰後。血虛。餘毒未盡作疼。

白話文:

治療發背、癰疽、腫毒,可用「吸毒竹筒」,此方法能拔出膿血和惡水。

配方如下:

  • 蒼朮
  • 白蘞
  • 厚朴
  • 艾葉
  • 白芨
  • 紅柏皮
  • 芽茶
  • 白蒺藜(以上各取同等份量)

準備六到七個長約二寸、一頭留著節點的竹筒,削掉青色部分,使其非常薄,根據傷口大小選擇合適的竹筒。將藥物放入竹筒中煮沸數十次,直到水分完全蒸發。當竹筒仍熱時,緊緊地覆蓋在傷口上,使膿水自行流出。如果未流出,可用手拔除。換上另一個竹筒,重複進行三次至五次,直至毒素全部清除。

另外,「託裡定痛散」能治療發背,對於傷口破潰後,因血虛和剩餘毒素未清而引起的疼痛有療效。

歸身,熟地(各二錢),乳香,沒藥,川芎,白芍(各一錢酒炒),肉桂,粟殼(各一錢五分泡去筋膜蜜炒),水煎食後溫服。

五寶飲,治發背不肯收口。作疼作癢。服去即收功。

金銀,黃耆,甘草,歸身,人參(各二錢),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生肌神秘散,治發背將收功。摻上腐肉即去。新肉即生。

白升藥(一兩),輕粉,鉛粉(各一兩二錢),銀硃,珍珠(豆腐內煮過各四錢),上為極細末摻於瘡口。

白話文:

歸身,熟地(各六公克),乳香,沒藥,川芎,白芍(各三公克酒炒),肉桂,粟殼(各七.五公克泡去筋膜蜜炒),用水煎煮後,於餐後溫熱服用。

五寶飲,用於治療發背不願收口,伴有疼痛和癢感。服用後可見效應,促進收口。

金銀,黃耆,甘草,歸身,人參(各六公克),用水二杯,煎至八分,餐後服用。

生肌神祕散,用於治療發背接近收口時使用,塗抹於腐肉之上,腐肉即可去除,新生肉則會生成。

白升藥(一兩),輕粉,鉛粉(各約四兩八錢),銀硃,珍珠(豆腐內煮過各一兩六錢),以上材料研磨成極細粉末,塗抹在傷口上。

十全大補湯,治發背已潰。寒熱往來。或作疼痛膿多。或自汗盜汗。氣血兩虧。神思倦怠。瘡口不斂。

人參,黃耆,川芎,白芍,當歸,肉桂(各二錢),熟地,白茯苓,白朮,甘草(各一錢五分),黑棗五枚。食前煎服。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用於治療發背已經潰爛的病症,以及出現寒熱交織、或有疼痛且膿液多、或自行出汗或盜汗、氣血雙虛、精神疲倦、傷口不易癒合的情況。

人參、黃耆、川芎、白芍、當歸、肉桂(各二錢)、熟地、白茯苓、白朮、甘草(各一錢五分)、黑棗五枚。在飯前煎煮後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