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附黃腫

人有病黃腫者。不可誤以為黃疸。蓋黃疸者。遍身如金。眼目俱黃。而面無腫狀。又呼曰黃胖。黃腫之黃則其色帶白。而眼目如故。雖同出脾胃。而病形不同。醫者當審而治之。黃疸之起由於濕熱蒸染。而黃腫之症。則濕熱未甚。而多因蟲積食積之為害也。或偶吞硬食過多。

礙其脾家道路。經久不消。脾胃失運化之權。濁氣上騰。故面部黃而且浮。手足皆無血有蟲者。又吐黃水。毛髮直指肌膚不澤。且好食生米。茶葉之類者是也。若腫及四肢者難治。腫及腹者不治。飲食減少者不治。以其無胃氣也。

大溫中丸,專治黃胖。

香附(一斤童便浸),甘草(二兩),針砂(一斤炒紅醋煆三次),苦參(春夏二兩秋冬一兩)厚朴(五兩薑製),芍藥(五兩酒炒),陳皮(二兩),山楂(五兩),青皮(六兩),蒼朮(五兩米泔浸),白朮,茯苓(各三兩)

俱為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面黑筋骨露。氣實者米飲下。六十丸。麵肥白與氣虛羸弱者白朮湯下四十丸。

調脾湯,一婦年六十。面黃倦甚。足酸口苦。脈散而大此濕傷也。

白朮,陳皮,蒼朮,木通(各一錢),黃芩,砂仁,人參,川芎(各一錢二分),黃柏,甘草(各八分)

水煎食前服。

神效丸,治男婦大小黃病。

皂礬(八兩加面一斤和作餅入火內煨焦為度),蒼朮(米泔浸),厚朴(薑汁炒),陳皮,甘草(各六兩),川椒(十兩去目閉口者)

上為末。用紅棗三斤。煮熟去皮核。胡桃三斤去殼。同搗成膏。和藥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酒服。初服時覺此藥甘美。服至病將愈。便覺藥臭矣。

白話文:

人如果得了黃腫這種病,不可以把它誤認為是黃疸。黃疸的症狀是全身皮膚像金色一樣,眼睛也是黃的,但臉部不會腫脹,又被稱為黃胖。而黃腫的黃色會帶一點白色,眼睛顏色則正常,雖然兩者都與脾胃有關,但疾病的表現形式不同,醫生應該仔細辨別並給予治療。黃疸的發生是由於濕熱之氣薰蒸感染所致,而黃腫則通常是濕熱情況不嚴重,多是因為體內有蟲或食物積滯造成的。有時是因為吃了太多難以消化的硬東西,阻礙了脾臟的正常運作,時間久了無法消化,導致脾胃失去運化功能,濁氣上升,所以臉部會呈現黃色而且浮腫。如果手腳沒有血色而且有蟲,還會吐黃水,頭髮會豎立而沒有光澤,並且喜歡吃生米、茶葉之類的東西,就是這種情況。如果腫脹蔓延到四肢就難以治癒,腫脹到腹部則無法治癒,食量減少的情況也無法治癒,因為這代表沒有胃氣了。

《大溫中丸》這帖藥專門治療黃胖。

香附(一斤,用童子尿浸泡)、甘草(二兩)、針砂(一斤,炒紅後用醋淬三次)、苦參(春夏二兩,秋冬一兩)、厚朴(五兩,用薑製過)、芍藥(五兩,用酒炒過)、陳皮(二兩)、山楂(五兩)、青皮(六兩)、蒼朮(五兩,用米泔水浸泡)、白朮、茯苓(各三兩)。

將以上藥材都磨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製成藥丸,像桐子一樣大。面色發黑、筋骨外露且體質強壯的人,用米湯送服,每次六十丸;面色肥白、體質虛弱的人,用白朮湯送服,每次四十丸。

《調脾湯》:一位六十歲婦人,面色發黃,感到非常疲倦,腳發酸,口中發苦,脈象散亂而大,這是因為濕邪損傷導致。

白朮、陳皮、蒼朮、木通(各一錢)、黃芩、砂仁、人參、川芎(各一錢二分)、黃柏、甘草(各八分)。

用水煎服,飯前服用。

《神效丸》:治療男女老少各種黃病。

皂礬(八兩,加入一斤麵粉做成餅,放入火中煨烤至焦黃)、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厚朴(用薑汁炒過)、陳皮、甘草(各六兩)、川椒(十兩,去除籽和閉口者)。

將以上藥材都磨成粉末,用紅棗三斤煮熟去皮核,再加核桃仁三斤去殼,一同搗成膏狀,再和藥粉製成藥丸,像桐子一樣大。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用酒送服。剛開始吃的時候會覺得這藥很甘甜,吃到快要痊癒時,就會覺得藥味很臭了。

2. 附黃汗

黃汗之為病。身體腫兼發熱。汗出而渴。其汗沾衣。其色黃如柏汁染者。脈來沉細。此症因何而得之。人若以汗出時入水而浴。病從毛孔中入得也。

耆桂酒,治黃汗。

黃耆,白芍(各一兩),桂枝(三錢)

苦酒半碗。水一碗。煎八分。空心服。

又方

黃柏,黃耆(各一錢),棗仁,人參,牡蠣,黃連,白朮(各一錢五分)

水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黃汗這種病,會導致身體腫脹且發燒,出汗後會感到口渴。汗液沾到衣服上,顏色會像被柏樹汁染過一樣黃。把脈時會感覺到脈象沉細。這種病是如何引起的呢?如果人在出汗的時候跑去洗澡,病邪就會從毛孔進入體內而得病。

有一個名為「耆桂酒」的藥方,可以治療黃汗。

藥方內容包含:黃耆、白芍(各一兩),桂枝(三錢)。

使用方法是:加入半碗苦酒、一碗水,煎煮至剩八分,空腹服用。

另一個藥方是:

黃柏、黃耆(各一錢),棗仁、人參、牡蠣、黃連、白朮(各一錢五分)。

用水煎煮,不拘時間服用。

3. 火門

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慘。何者?蓋緣燔灼焚焰,飛走狂越,一動便傷元氣,偏寒遺害他經。《內經》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劉河間推廣五運,為病屬肝者,諸風之火;屬脾胃者,諸濕痰火;屬心肺者,諸實熱火;屬腎者,諸虛之火;散於各經,浮游之火。

入氣分,無根之火;入血分,消陰伏火。故曰:「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症。」要分內外虛實。外因邪郁經絡,積熱臟腑,此為有餘火;內因飲食情欲,氣盛似火,此為有餘之中不足;陰虛火動,乃不足之火。又有大怒之火,起於肝,則手掉目眩;醉飽之火,起於胃,則痞塞腫滿;悲哀之火,

起於肺,則氣鬱喘息;房勞之火,起於腎,則骨蒸潮熱。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熱從腳下起至腹者,虛之極也;若壯實之人有此,是濕鬱成熱之候也,不可不辨。實火內外皆熱,口渴,日夜潮熱,大小便閉;虛火潮熱有間,口燥不渴。虛火可補,實火可瀉。

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之。君火正治,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相火反治,不可以水濕折,惟從其性而伏之。即如實火發狂,宜三黃湯治;虛火發狂,先與薑湯,然後補陰,其火自降。凡火盛不可猛用涼藥,必酒炒過,或兼溫散,能緩急,火不妄動。動由於心,靜之一字,

其心中之水乎?

白話文:

火這種病,造成的危害非常大,變化速度非常快,發病時的聲勢很明顯,死亡的狀況也很慘烈。為什麼呢?因為火就像燃燒的火焰,會四處亂竄,一旦發作就會傷害人體的元氣,導致身體偏寒,還會遺留病根到其他經絡。內經的病機十九條,關於火的病症就有五種。劉河間推廣五運,認為火的病症,屬於肝的,就是各種風火;屬於脾胃的,就是各種濕痰火;屬於心肺的,就是各種實熱火;屬於腎的,就是各種虛火。這些火會散布在各個經絡,像是沒有固定位置到處游走的火,進入氣分;沒有根源的火,進入血分;還有會消耗陰液潛伏在體內的火。

所以說各種疾病的產生都是因為痰和火,痰火會產生各種奇怪的病症,必須分辨是體內還是體外,是虛證還是實證。外在因素是邪氣鬱積在經絡,累積熱在臟腑,這是多餘的火。內在因素是飲食和情慾,導致氣盛就像火一樣,這是多餘之中又不足的狀況。陰虛火旺,這是不足的火。還有大怒引起的火,從肝產生,會造成手抖、眼睛昏花;吃太飽喝醉引起的火,從胃產生,會感到堵塞腫脹;悲傷引起的火,從肺產生,會感到氣鬱喘不過氣;房事過度引起的火,從腎產生,會感到骨頭發熱、潮熱。如果氣從左邊上升,是肝火;如果氣從肚臍下面上升,是陰火;如果熱從腳底升到腹部,這是虛到極點的現象。如果是身體強壯的人出現這種狀況,是濕氣鬱積成熱的徵兆,必須要分辨清楚。實火是體內體外都感到熱,口渴,白天晚上都潮熱,大小便不順暢。虛火的潮熱會斷斷續續,口乾但不口渴。虛火要用補的方法治療,實火要用瀉的方法治療。

輕微的可以用降火的方法,嚴重的要順應火的特性來提升它。君火的治療,可以用濕氣來壓制,用水來撲滅,也可以用直接的方法去折損它。相火的治療,不能用水和濕氣去折損它,只能順應它的特性來壓制。就像實火導致發狂,要用三黃湯治療;虛火導致發狂,要先喝薑湯,然後補陰,火自然就會降下來。凡是火氣旺盛,不可以猛用寒涼的藥,必須用酒炒過,或是同時用溫散的藥,這樣才能緩解病情。火不會無緣無故亂動,它的發動是受到心的影響,保持心靜,就像心中有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