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4)

1. 發熱三日訣

夫痘不熱不發。猶五穀之不熱不結。身有熱也。乃毒與時氣相觸而動內傳百脈外注皮膚。痘未見而先兆。此乃必至者。但熱有輕重。毒輕則熱輕。毒重則熱重。又有熱五六日出者。有熱一日即出者。太過則正不勝邪。愆期則氣血凝滯。唯三四日身涼痘出為正。凡發熱肌膚溫平潮潤。

唇舌滋潔無苔。聲音清亮。睡中微驚。便食如故。或少食貪睡。皆吉兆也。重則反是。一發熱。即唇裂。舌坑。煩燥。狂亂。口渴。惡寒。兩耳灼熱。兩睛紅。二便結方內加玄明粉。或千□馬下之。惡熱者單下。以苔為增減。不可拘在初熱當發之說。此亦百中一二。又毋執以為常。

如唇舌滋潤。雖見惡症。切不可妄下損人。

發熱時。腹疼腰痛。四肢痠痛。皆重症。若表過痛止者吉痛加甚者凶。

發熱吐瀉。切不可行止法。惟吐瀉酸臭。可加消導藥佐之。是傷食也。驚發痘前者吉。何也。由驚陽症。痘屬陰。陽被陰沖。則壅遏之。患息。故吉。照前加減治之。母服驚藥。誤服而冰其毒。釀害匪淺。亦有驚即死。此必中惡。

發熱時。譫語顛狂。見神見鬼。躁亂不寧。是熱甚失表。外邪內毒。兩相搏激也。重發之則愈。舌見黃苔。非下不可。

凡臟腑郁毒。非微汗則不解。故一發熱。必用汗藥也。身熱四五日不退者。知毒猶在內。務要熱退為佳。

身熱四五日不退。痘影焦紫。鬱鬱不出。此必寒氣外郁。閉塞鬼門也。令服驚蟄丸。發出臭汗。則熱自退。痘自出也。

一發熱。頭面中有大痘數點。余不出。復不除熱。此名曰報痘。急用銀針剔破。不去則領敗正氣。為留連之禍。

初發熱。即頭溫足冷。不渴。大便溏。面㿠白。或瀉痢清穀嘔食不化。虛症也。

凡熱時燈照。肉內有隱隱紫紅塊者重面紅唇白亦重。再加形色不善。死必矣。九竅流血者死。目閉無魂。舌墨聲嗄。胸高而凸。掌文出血。皆死症不治。

白話文:

小孩長痘痘,如果身體不發熱,就像五穀不發熱就不會結成果實一樣。身體發熱,是體內的毒素和外界的時氣相互碰撞,毒素傳入體內百脈,再從皮膚顯現出來。痘痘還沒出現前,身體會先有預兆,這表示痘痘一定會發出來。但發熱程度有輕重之分,毒素輕微發熱就輕,毒素嚴重發熱就重。也有發熱五六天痘痘才出來的,也有發熱一天就出來的。發熱太過表示身體的正氣無法抵抗邪氣,太晚發出來則表示氣血凝滯。一般來說,發熱三四天後身體退熱,痘痘出來才是正常的。通常發熱時,皮膚溫和濕潤,嘴唇舌頭乾淨沒有舌苔,聲音清亮,睡覺時會稍微驚醒,大小便和食慾都跟平常一樣,或者稍微吃少一點、比較貪睡,這些都是好現象。如果情況相反,就是嚴重了。

如果一發熱,就嘴唇乾裂、舌頭有坑洞、煩躁不安、胡言亂語、口渴、怕冷、兩耳發燙、眼睛紅腫,大小便不順暢,可以在藥方裡加入玄明粉,或者用牽牛花來通便。如果怕熱,就單獨用通便的藥,藥的劑量要依照舌苔的情況增減,不可以執著於剛發熱就一定要發出來的說法,這種情況只是百中一二的特殊情況,不要把它當成常態。

如果嘴唇和舌頭還是濕潤的,即使出現嚴重的症狀,也不可以隨意用藥通便,這樣反而會傷害身體。

發熱時,如果肚子痛、腰痛、四肢痠痛,都是重症。如果疼痛減輕就好,如果疼痛加劇就不好。

發熱又吐又拉,不可以馬上用止瀉的藥,只有吐瀉物有酸臭味,可以加一些幫助消化的藥來輔助,這是因為吃壞東西了。如果驚嚇後痘痘提早發出來是好現象。因為驚嚇是陽症,痘痘是陰症,陽氣被陰氣衝擊,就會將邪氣壓下去,讓疾病平息,所以是好事。依照之前的方法治療就好,不要服用鎮驚的藥,如果誤服鎮驚藥,反而會讓毒素結冰,造成嚴重的傷害。也有人因為驚嚇而死亡,這一定是中了邪。

發熱時,如果胡言亂語、神智不清、看到奇怪的東西、煩躁不安,這是因為熱氣太盛,邪氣無法從體表排出,外來的邪氣和體內的毒素相互搏鬥。再次發熱就會好轉。如果舌頭出現黃色的舌苔,就一定要用瀉藥。

體內臟腑的毒素,一定要靠微微出汗才能解除。所以一發熱,一定要用發汗的藥。如果發熱四五天都沒有退,表示毒素還在體內,一定要讓熱退下來才好。

如果發熱四五天沒有退,痘痘看起來焦黑、呈現紫色,悶悶的不出來,這一定是體內的寒氣鬱積,堵塞了毛孔。要服用驚蟄丸,讓身體發出臭汗,這樣熱就會退,痘痘也會出來。

如果剛發熱,頭部和臉上出現幾顆很大的痘痘,其他地方都沒有,而且發熱也不退,這叫做「報痘」。要趕快用銀針把痘痘挑破,不挑破會損害身體的正氣,留下後患。

剛發熱時,如果頭部發熱腳卻冰冷,不口渴,大便稀軟,臉色蒼白,或者拉肚子拉出沒有消化的食物,這是虛症。

發熱時,用燈光照射,如果肉裡面有隱隱的紫紅色塊,這是重症;臉色發紅嘴唇蒼白也是重症。如果再加上氣色不好,就一定會死亡。如果九竅流血也會死亡。如果眼睛閉著沒有神采,舌頭發黑聲音沙啞,胸部高高凸起,手掌紋路出血,都是死亡的徵兆,沒有辦法治療。

2. 見點三日訣

見點三日。死生判矣。斷於此時。方稱高列。關竅。唯面部為吃緊。面者。諸會之首。天庭印堂。尤面部最緊要者。天庭為看痘把柄。何者。元神所歸也。元神者。元氣也。小兒出痘。不過氣血毒三字。氣血又元氣所統也。元氣勝毒。開落應期。毒勝元氣。內攻外剝。毒既勝矣。

又安望元氣之復勝哉。故此處先見。先起。先貫。先靨。密而癢。慘而黯。皆死症也。毒從虛發。信矣哉。

凡見點磊落。摸得礙手。色潤澤。眼部以下先見身熱漸退。吉症也。磊落礙手。稀而有神者也。色潤澤。謂有彩也。天庭後見。元氣固也。反是者逆。

痘初出時。三五相連者。後必密。單見者稀。毒之淺深。於此預見矣。

形屬氣。色屬血。兩者均可驗吉凶。決生死。人何專言血。而不及氣。氣無形難知。血有色易見。故見點三日。色如豬肝者死。如紅米飯者死。如洗過舊紅紬者太重雖然面部上有數十顆有神彩者。亦可救活。不慮形惡。慮無神。不慮色惡。慮無彩。神綻而凸。彩潤而明。惡痘中。

見有一二紅活可愛。雖凶亦吉。何者元氣猶存也。大都自眉以上。幾點悅目可愛。又不瑣屑。又不歪斜。雖遍體稠密。雜症百出。終不至於死。悅目二字。即予筆舌難盡罄。在學者意會。

見點頭焦。面色或紫者。血分毒熾也。滿天秋治之。唇燥舌苔。熱見愁。黃苔起者。千里馬。蓋焦紫雖血熱。而未必不由內熱也。審之以舌。藥斯當矣。

見點白如水珠者重。若稀疏不密。其人平素色黃。而兼痘起發。氣至而血不至也。當與散火。倘神不內寧。痘日增多。頭尖作㾦。子形。毒太甚也。恐非藥可愈矣。若見點色白。不紅不可便作虛治。白而無神。唇舌淡白。或吐或瀉。虛症也。若白而起㿠色。唇舌赤紅。非虛也。

是伏火痘也。三日後必漸變紅紫。倘作虛治。其誤人不淺。見點腳米冷者。不必慮。氣未下行也。

見點兩日。而大便尚秘。舌上無苔。知是血燥。非毒壅也。急行清解。枳殼。玄明粉治之。恐貫時。咽痛作瀉而不起。方內歸芎宜倍用。

初見時。大小不一。有色點如痱者。曰夾疹。救苦丹治之。又一等瑣屑紅點隱隱肉間。曰夾痧。治亦同前。丹症亦然。但有此症。必正痘悅目可愛。方為痧疹之夾。不然皆痘也。識者詳辨之。

又有痘出數顆。而夾疹遍身。圓淨疏朗。顏色紅活。現兩日而盡沒。眾醫莫不驚愕。予曰疹也。非痘也。痘沒必悶亂煩燥。此則寧靜。且正痘依然。予故知其為疹也。治以平劑。後漸愈。未沒特亦難辨焉。

點見身熱。毒未盡也。但所感不同。有寒氣外郁者。有熱毒內郁者。兩者均且散之。救苦丹是其治也。內郁黃苔。加千里馬。其色漸焦紫。隱隱不出。而身熱壯盛。或肌膚腫亮。再加賽春雷發之。

白話文:

觀察出疹三天,生死就可判斷。能在此時做出判斷,才算得上高明。關鍵之處,在於臉部。臉是所有經脈交會之處,天庭(額頭)和印堂(兩眉之間)更是臉部最重要的部位。天庭是觀察痘症的關鍵,因為那是元神所歸之處。所謂元神,就是元氣。小兒出痘,不外乎氣、血、毒三字。而氣血又歸元氣所統領。元氣勝過毒邪,痘就會按時出現和消退;毒邪勝過元氣,就會由內向外侵蝕。毒邪既然勝出,又怎能期望元氣能夠反勝呢?因此,如果痘疹先出現,先長起,先串連,先凹陷,密集而癢,顏色慘淡而黯黑,都是死症。毒邪從虛弱的地方發出,真是如此啊!

凡是出疹,顆粒分明,摸起來有礙手感,顏色潤澤,且發熱是從眼部以下開始,然後逐漸退燒,這是吉症。顆粒分明且礙手,又稀疏且有精神,顏色潤澤,表示有光彩。如果天庭是之後才出疹,代表元氣穩固。反之則是不好的徵兆。

痘疹剛出現時,三五顆連在一起,之後必定密集;單獨出現的,則會稀疏。毒邪的深淺,可以從這裡預先判斷。

形狀屬於氣,顏色屬於血。兩者都可以用來判斷吉凶、決定生死。為什麼人們只說血,而不說氣呢?因為氣無形難以察覺,而血有顏色容易看到。所以觀察出疹三天,如果顏色像豬肝或紅米飯,就會死亡。如果像洗過的舊紅色綢布,病情就太嚴重了。即使臉上有幾十顆痘子,只要有神采,也能救活。不要擔心形狀不好,要擔心沒有神采;不要擔心顏色不好,要擔心沒有光彩。痘子有神采而凸起,顏色潤澤而明亮,這樣即使是惡性的痘子也能好轉。

如果看到一兩顆紅活可愛的痘子,即使病情兇險,也會轉危為安。因為這表示元氣尚存。大致上,眉毛以上有幾顆痘子,看起來悅目可愛,又不瑣碎,又不歪斜,即使全身密集,雜症百出,最終也不會死。悅目這兩個字,實在是筆墨難以詳盡表達,需要學者用心體會。

如果出疹時,頭部焦躁,面色發紫,是血分的毒火熾盛。要用「滿天秋」這個藥方來治療。如果嘴唇乾燥、舌苔發黃,表示內熱嚴重,是「千里馬」這個方子適用的症狀。要知道焦躁和發紫雖然是血熱的表現,但也未必不是因為內熱引起的,需要仔細觀察舌苔,才能正確用藥。

如果出疹顏色白如水珠,病情就嚴重了。如果稀疏不密集,而這個人平時臉色就黃,又同時發痘,是氣到了而血沒到的表現。應該用清散火氣的藥方。如果神志不清,痘疹日益增多,痘尖像瘡皰,呈子形,那就是毒邪太過嚴重了,恐怕不是藥物可以治癒的。如果出疹顏色是白色的,但不紅,不要馬上當成虛症來治療。如果白色而無光澤,嘴唇和舌頭顏色淡白,或嘔吐或腹瀉,這才是虛症。如果白色,且邊緣隆起,嘴唇和舌頭發紅,就不是虛症。

這是潛伏的火毒痘疹。三天後必定會逐漸轉為紅色或紫色。如果當成虛症來治療,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出疹後手腳冰涼,不用擔心,那是氣還沒下行的緣故。

出疹兩天,如果大便還秘結,舌苔沒有苔,就知道是血燥,而不是毒邪壅滯。要趕快用清解的藥方,例如枳殼和玄明粉來治療。恐怕到疹子連成一片時,會咽喉疼痛,腹瀉不止,這時可以加倍使用當歸和川芎。

剛開始出疹時,大小不一,有些顏色像痱子一樣的小點,稱為「夾疹」,可以用「救苦丹」來治療。還有一種是細碎的紅色小點隱藏在肉間,稱為「夾痧」,治療方法也和前面相同。「丹」症也是一樣,但如果出現這種症狀,必須是正痘看起來悅目可愛,才是痧疹夾雜的表現。不然就都是痘疹。明白的人要仔細分辨。

還有一種情況,痘疹只出了幾顆,卻夾雜著遍佈全身的疹子,圓潤乾淨又稀疏,顏色紅活,出現兩天就全部消失。許多醫生都感到驚訝,我說這是疹子,不是痘疹。痘疹消退時,一定會悶亂煩躁,而這種情況卻很寧靜。而且正痘仍然存在,所以我知道是疹子。用平性的藥方治療,之後就會逐漸痊癒。疹子沒消退時,也很難辨別。

出疹後發燒,表示毒邪還沒有完全清除。但感受到的情況不同。有的是寒氣外鬱,有的是熱毒內鬱。這兩種情況都應該疏散。救苦丹就是治療這種情況的藥方。如果是內鬱,舌苔發黃,要加用「千里馬」這個方子。如果顏色逐漸轉為焦紫,隱隱不出現,而身體發熱嚴重,或肌膚腫脹發亮,要再加用「賽春雷」這個方子來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