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0)
1. 水漬法
舌見白苔。中有黑小點亂生者。尚有表症。其病來之雖惡。宜涼隔散。微表之即退。速當下之。下用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方見前)
舌見如灰色。中間更有黑暈兩條。此熱乘腎與命門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湯。下三五次。遲則難治。如初服量加大黃。
解毒湯(方見後)
舌見微黃色者。初病即得之發譫語者。由於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之。以雙解散。加解毒湯。兩停主之。
雙解散
解毒湯(方俱見後)
舌中見白苔。外則微黃者。必作瀉。宜服解毒湯。惡寒者五苓散。
解毒湯
五苓散(方俱見後)
舌見微黃色者。乃表症未罷宜用小柴胡湯。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湯下之。表裡雙除。臨證時當審用之。
大柴胡湯(方俱見前)
舌見黃色者。必初白苔而變黃色也。皆表而傳裡。熱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遲必變黑色。為惡症為亢害。鬼邪氣深也。宜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方見前)
舌左白苔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湯。加人參三錢服之。
白虎湯(方見前)
舌右白苔滑者。病在肌肉。為邪在半表半裡。必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小柴胡湯(方見前)
舌左見白苔滑。此臟結之症。邪併入臟難治。
舌見四圍白而中黃者。必作煩渴嘔吐之症。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須待黃盡方可下。
益元散(方見前)
五苓散(方見後)
舌見黃色。而有小黑點者。邪遍六腑。將入五臟。急服調胃承氣湯下之。次進和解散。
調胃承氣湯(方見前)
和解散
藁本,桔梗,甘草(炙各五錢),蒼朮(三錢),陳皮,厚朴(薑製各一錢)
上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渣不拘時服解毒湯。
黃連(一兩),黃柏(五錢),黃芩(五錢),山梔(六錢)
上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煎至一鍾。熱服。
五苓散加茵陳(即茵陳五苓散)
澤瀉(二錢五分),茯苓,豬苓,白朮(各一兩),肉桂(五錢)
上每服六錢。水二鍾。煎至一鍾。溫服。
涼隔散
生甘草(二錢),連翹(四錢),山梔仁(八錢),大黃(二錢),黃芩,薄荷,朴硝(各一錢)
上作一劑。水二鍾。加淡竹葉二十片。煎一鍾。不拘時服。以利為度。
梔子豆豉湯
梔子(二錢),淡豆豉(五錢)
上水二鍾。煎七分。去渣服。
雙解散(加解毒湯)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藥,大黃,麻黃,連翹,芒硝(各五錢),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朮,山梔(各五錢)
上每服一兩。水一鍾半。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服。
茵陳湯
茵陳(五錢),大黃(三錢),山梔仁(二錢)
上水一鍾半。煎至一鍾。去渣服。
白話文:
水漬法
舌頭上出現白色舌苔,中間有黑色小點散亂分佈,表示還有表證,雖然病情來勢兇猛,但應該用涼隔散稍微發散一下表邪就會退去。如果很快就應該用瀉下藥,用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方子見前面。)
舌頭呈現灰色,中間還有兩條黑暈,這是熱邪侵犯到腎和命門的表現,應該趕緊用瀉下藥,服用解毒湯,瀉下三五次,如果拖延就難以治療。如果初次服用,可以加大黃的用量。
(解毒湯,方子見後面。)
舌頭呈現微黃色,剛發病就出現胡言亂語,是因為沒有發汗,表邪進入到裡面了,必須同時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用雙解散,加上解毒湯,一起服用。
(雙解散,解毒湯,方子都見後面。)
舌頭中間是白色舌苔,外面是微黃色,一定會腹瀉,應該服用解毒湯;如果怕冷,就用五苓散。
(解毒湯,五苓散,方子都見後面。)
舌頭呈現微黃色,說明表證還沒解除,應該用小柴胡湯,合用天水散來治療;如果可以瀉下,就用大柴胡湯瀉下,表裡同時解除。臨床用藥時,應該仔細辨證。
(大柴胡湯,方子見前面。)
舌頭呈現黃色,一定是從最初的白色舌苔轉變成黃色的,這都是表邪傳入到裡面,熱邪已經進入到胃了,應該趕緊用瀉下藥。如果瀉下太遲,一定會變成黑色,成為危重病症,邪氣很深了,應該用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方子見前面。)
舌頭左邊是白色舌苔,並且出汗,不能用瀉下藥,應該用白虎湯,加上人參三錢服用。
(白虎湯,方子見前面。)
舌頭右邊是白色光滑的舌苔,表示病邪在肌肉,屬於半表半裡的狀態,一定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
(小柴胡湯,方子見前面。)
舌頭左邊出現白色光滑的舌苔,這是內臟積結的症狀,邪氣侵入到臟腑,很難治療。
舌頭四周是白色,中間是黃色,一定會出現煩躁口渴、嘔吐的症狀,如果同時有表證,就用五苓散,益元散一起服用,必須等到黃色消退才可以瀉下。
(益元散,方子見前面。五苓散,方子見後面。)
舌頭呈現黃色,並且有黑色小點,表示邪氣已經遍佈六腑,快要進入五臟了,趕緊服用調胃承氣湯瀉下,然後再服用和解散。
(調胃承氣湯,方子見前面。)
和解散
藁本、桔梗、炙甘草(各五錢),蒼朮(三錢),陳皮、厚朴(薑製,各一錢)
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至七分,去掉藥渣,不拘時間服用。解毒湯。
黃連(一兩),黃柏(五錢),黃芩(五錢),山梔子(六錢)
每服五錢,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一碗,趁熱服用。
五苓散加茵陳(即茵陳五苓散)
澤瀉(二錢五分),茯苓、豬苓、白朮(各一兩),肉桂(五錢)
每服六錢,用水兩碗,煎煮至一碗,溫服。
涼隔散
生甘草(二錢),連翹(四錢),山梔子仁(八錢),大黃(二錢),黃芩、薄荷、朴硝(各一錢)
作為一劑,用水兩碗,加入淡竹葉二十片,煎煮至一碗,不拘時間服用,以瀉下為度。
梔子豆豉湯
梔子(二錢),淡豆豉(五錢)
用水兩碗,煎煮至七分,去掉藥渣服用。
雙解散(加解毒湯)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藥、大黃、麻黃、連翹、芒硝(各五錢),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朮、山梔(各五錢)
每服一兩,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八分,去掉藥渣服用。
茵陳湯
茵陳(五錢),大黃(三錢),山梔子仁(二錢)
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一碗,去掉藥渣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