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卷之三 (8)
卷之三 (8)
1. 癍疹門
癍屬少陽。三焦相火。有色痕而無頭粒。重者紅如錦紋。疹屬少陰君火。浮小而有頭粒。隨出隨沒。沒而復出也。傷寒發斑有四。惟濕毒發斑至重。紅赤者為胃熱。紫黑者為胃爛也。一則下之早。一則下之晚。乃外感熱病發斑也。陰症發斑。皆出背胸之間手足雖有。亦稀少而微紅。
此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止獨熏肺。傳於皮膚。而為斑點。但如蚊蚋蚤蝨形狀。而非錦紋也。內傷發斑者。胃氣極重。一身之火遊行於外。所致輕如蚊跡。多在手足也。疹雖屬少陰君火。見於面多者。乃心火入肺而然。背上多者。足太陽膀胱火熱而然。胸前多者。足陽明火熱而然。
白話文:
['癍'屬於'少陽','三焦相火'。表現爲有痕跡但無明顯頭粒,嚴重時紅如錦紋。'疹'屬於'少陰君火',表現爲浮小且有頭粒,隨出隨沒,反覆出現。'傷寒發斑'有四種情況,其中溼毒發斑最爲嚴重。紅色的表示胃熱,紫色黑色的表示胃腐爛。一種是早下,一種是晚下,這是外感熱病導致的發斑。陰症發斑都出現在背部和胸部之間,手腳雖有,但也稀少且輕微發紅。這是無根之火聚集於胸中,只燻灼肺部,傳至皮膚形成斑點,形狀類似蚊蟲、蚤蝨,並非錦紋。內傷導致的發斑,胃氣非常沈重,全身的火氣在外遊走,所以症狀輕如蚊跡,多發生在手腳。'疹'雖然屬於'少陰君火',但在面部出現較多的是心火入肺所致,在背部出現較多的是足太陽膀胱火氣過熱所致,在胸前出現較多的是足陽明火氣過熱所致。']
四肢多者。脾與心火熱而然也。又有所謂癮疹者。多屬脾。隱隱然在皮膚之間。故曰癮疹。發則多癢不仁。有風熱風濕之殊。又有所謂丹疹者。皆惡熱毒血蓄於命門。遇相火合發。即發也。色有赤白。熱有微甚耳。在小兒得之名曰赤瘤。自有治法。見啞科。
白話文:
身體出現多處症狀,通常是因為脾臟和心火過熱所導致的。另外還有一種稱為癮疹的情況,大多與脾臟有關,它會在皮膚下隱隱約約地出現,因此被稱為癮疹。癮疹發作時會讓人感到瘙癢和不適,其特徵有風熱、風濕之分。再者,還有一種叫做丹疹的病症,這些都是由於熱毒和血液在命門積聚,與相火結合而引發的。丹疹的顏色可能為紅或白,熱度有輕重之別。在小孩身上出現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赤瘤」,有著特定的治療方法,這類問題可以參考「啞科」(即耳鼻喉科)的治療原則。
2. 脈云
陽浮而數。陰實而大。火盛於表。故陽浮而數。下焦實熱。故陰實而大。
白話文:
陽氣浮現且頻率高。陰氣實在且體積大。體表熱度旺盛,因此見到陽氣浮現且頻率高。下部的焦點有熱度,因此陰氣實在且體積大。
3. 立方
消斑青黛飲,治熱傳裡。裡實有虛。血熱不散。熱氣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色黑者不治。柴胡,玄參,黃連,知母,石膏(各一錢五分),生地,山梔,犀角,青黛,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
棗二枳。竹葉十五片。不拘時服。
白話文:
【消斑青黛飲】是一種治療熱邪內傳的藥方。此方適用於裡部實症伴虛證,因血熱難以消散,熱氣趁虛而入,從皮膚表現為斑點。黑色的斑點通常不易治癒。
藥方包括:
- 柴胡(9克)
- 玄參(12克)
- 黃連(9克)
- 知母(12克)
- 石膏(9克)
- 生地(9克)
- 山梔(9克)
- 犀角(9克)
- 青黛(9克)
- 人參(9克)
- 甘草(3克)
以上藥物均需各取一錢五分,加上生地、山梔、犀角、青黛、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使用方法為將所有藥物加水煎煮後,加入兩枚棗子和十五片竹葉,不分時間隨便服用。
玄參升麻湯,治熱毒發斑。咽痛煩躁譫語。
玄參,升麻,甘草(各二錢),石膏,知母(各二錢五分)
水煎服。
消毒犀角湯,治癍及癮疹。
牛蒡子(五錢),荊芥,甘草,防風(各二錢)
水煎溫服。
消風散,治丹疹。屬血風血熱。
荊芥,甘草,陳皮,厚朴(各五錢),白殭蠶,人參,蟬蛻,茯苓,防風(各二錢),川芎藿香,羌活(各一錢)
白話文:
【玄參升麻湯】,用於治療熱毒引發的斑疹,咽喉疼痛、焦躁和神智不清。配方包含玄參、升麻、甘草(各取2錢),石膏、知母(各取2錢5分)。需用水煎煮後服用。
【消毒犀角湯】,適用於治療癬疹和癥狀疹。配方為牛蒡子(取5錢)、荊芥、甘草、防風(各取2錢)。同樣需用水煎煮後溫服。
【消風散】,用於治療丹疹,主要由於血液風熱所引起。配方包括荊芥、甘草、陳皮、厚朴(各取5錢),白殭蠶、人參、蟬蛻、茯苓、防風(各取2錢),川芎、藿香、羌活(各取1錢)。同樣需用水煎煮後服用。
上為末。每服三錢。清茶調下。
通聖散,治諸癍。身上熱疹子。
防風,川芎,當歸,麻黃,薄荷,連翹,芒硝,大黃,白芍(各二錢),黃芩,石膏,桔梗,滑石,荊芥,山梔,白朮,甘草(各一錢五分),水煎熱服。
白話文:
「通聖散」是一種藥方,用於治療各種斑疹,特別是身上的熱疹。使用以下成分:防風、川芎、當歸、麻黃、薄荷、連翹、芒硝、大黃、白芍、黃芩、石膏、桔梗、滑石、荊芥、山梔、白朮和甘草。每種成分的用量分別是:防風、川芎、當歸、麻黃、薄荷、連翹、芒硝、大黃、白芍各2錢,黃芩、石膏、桔梗、滑石、荊芥、山梔、白朮、甘草各1錢5分。所有成分用水煎煮後,熱服即可。
4. 內外傷辨
(附內傷)
凡傷寒。惡寒。猛火不除。內傷。惡寒。稍就溫暖即止。傷風。惡風。不耐一切風寒。內傷。惡風。偏惡夢小賊風。外傷。惡熱。無有休歇。日晡轉劇。直待汗下方退。內傷發熱煩躁。時作時止。或自袒裸亦便清涼。內傷寒熱間作而不齊。外傷寒熱齊作而不間。內傷頭痛時止時作外傷頭疼非發散直待入里方罷。
內傷元氣不足。神思昏怠。語言倦懶。外傷邪氣有餘。神思猛壯語言強健。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外傷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邪在血脈中而不渴。外傷邪氣傳裡則大渴。又以手按心口不痛為勞役傷。痛為飲食傷。勞役傷發熱兼惡寒。頭骨節俱痛。飲食傷不惡寒但發熱。
頭不甚痛。骨節不痛。但中脘飽悶。見食即惡。宜細辨之。
白話文:
【涉及內傷的情況】
所有關於傷寒的病症,若出現畏寒的症狀,且強烈的熱力無法消除,那麼可能是內傷所導致的畏寒。當處於溫暖環境下,這種畏寒會逐漸減輕直至停止。
風寒感冒引起的畏風症狀,通常不耐受任何風寒的侵襲;而內傷所引致的畏風,則可能特別害怕夢中的風和微風。外傷引起的畏熱症狀,持續不斷,並在下午時分加重,直到出汗後症狀才能緩解。
內傷引起的發熱和煩躁,表現為時斷時續,偶爾自我脫衣裸露身體後,會感到舒適。內傷所引發的寒熱交替,與外傷所引發的寒熱同步但不間斷有所不同。
內傷表明元氣不足,精神萎靡,說話遲緩;外傷則是邪氣過盛,精神亢奮,言語有力。內傷的特徵是手掌心熱而手掌背不熱;外傷則相反,手掌背熱而手掌心不熱。內傷的邪氣停留於血液和脈絡中,因此不感到口渴;外傷的邪氣進入內部後,會感到口渴。
以手按壓心口位置不感到疼痛,表示是勞累過度所致的傷害;如果感到疼痛,則表示是飲食過度所致的傷害。勞累過度導致的發熱伴有畏寒,頭部和骨骼都感到疼痛;飲食過度的發熱則不伴有畏寒,只是單純的發熱。
頭部不怎麼疼痛,骨骼也不疼痛,但中腹部感到飽滿不適,看到食物就覺得噁心,這都需要細心分辨。
以上所述,主要針對了內傷和外傷的不同表現,以及兩者在臨牀診斷上的差異。
5. 脈云
凡內傷氣口脈洪盛外傷人迎脈浮緊。然內傷勞役。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澀者脈之本脈。代者元氣不相接也。若不甚勞役。惟宿食不消。則獨右關脈沉而滑。經曰。脈沉滑者有宿食也。
白話文:
所有涉及內傷的情況,氣口脈會呈現洪盛的狀態;而外傷的情況,人迎脈則會表現為浮緊。
然而,對於內傷勞役所導致的情況,氣口脈會變得急大且頻率加快。這種脈象會間歇性地出現滯塞(澀)。其中,「澀」是脈象的基本特徵,表示血液循環的阻礙;「代」則代表元氣未能順利傳遞。
如果勞役的程度並不太嚴重,只是因為消化不良而造成宿食積聚,那麼脈象可能會在右關處呈現沈而滑的特徵。經典中提到,脈象沈滑正是存在宿食的表徵。
6. 立方
補中益氣湯,治內傷勞倦。加減於後。
人參,黃耆,甘草,當歸,白朮(各一錢二分),升麻(五分),柴胡,陳皮(各八分)
如咳嗽去人參加五味子麥門冬。秋冬加不去節麻黃。春加款冬花。心下痞悶加芍藥。黃連能食心下痞者。加枳實黃連。不能食心下痞者。加生薑陳皮。胃脘當心痛。加草豆蔻。腹痞脹。加枳實厚朴。木香砂仁。天寒加乾薑。腹痛加白芍。寒痛加桂。夏加黃芩。冬加益智。臍下痛加熟地。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主要用於治療因內傷或過度勞累導致的疲憊。以下是根據古方加減調整的配方:
- 人參:滋補元氣,強壯體力。
- 黃耆:補脾益肺,增強免疫力。
- 甘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
- 當歸:養血活血,滋潤肌膚。
- 白朮:健脾燥濕,改善消化。
- 升麻:清熱解毒,提升氣血。
- 柴胡:疏肝解鬱,調理肝膽。
- 陳皮:理氣化痰,助消化。
若出現咳嗽,則去掉人參並添加五味子和麥門冬來止咳。在秋冬季節,為了散寒,可以不去節的麻黃替代。春季則加入款冬花以應對春寒。如果心下有不適感,可以加入芍藥來緩解。如果食慾不佳且心下有不適,可以加入生薑和陳皮來促進飲食和消化。胃部疼痛可以加入草豆蔻來調理。腹脹可以加入枳實和厚朴來消脹。木香和砂仁可以幫助調理腸胃。天冷時,可以加入乾薑來溫暖身體。若腹部疼痛,可以加入白芍來緩解。寒冷引起的疼痛可以加入桂枝來散寒。夏季可以加入黃芩來清熱,冬季可以加入益智來補腎。若臍下疼痛,可以加入熟地來滋陰養血。
不已是寒也。加桂。腳軟痛。加黃柏。不已加防己。身刺痛。倍當歸。加枳殼。身體重痛。乃風濕相搏。去人參黃耆。加羌活蒼朮防風。宿食加山楂麥芽。食不知味。加神麯。飢餓日久。去柴胡。加乾山藥。食不下。胃中有寒。或氣滯。加青皮木香。精神短少。倍參。加五味。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和藥物使用法則:
- 如果症狀不是因寒氣引起,可以加入桂枝來治療腳軟痛的症狀。
- 如果腳軟痛的情況仍未改善,可以加入黃柏來進一步調理。
- 若出現全身刺痛的現象,應增加當歸的用量,並加入枳殼來舒緩疼痛。
- 身體感到沈重且疼痛,多是風濕病所引起的,應去除人參和黃耆,改用羌活、蒼朮和防風來治療。
- 若有宿食的問題,可以加入山楂和麥芽來促進消化。
- 如果對食物失去味覺,可加入神麯來增強食慾。
- 長時間饑餓後,應去除柴胡,改用乾山藥來補益脾胃。
- 若出現食不下嚥的現象,可能是胃中有寒氣或是氣滯所致,此時可以加入青皮和木香來調理。
- 精神萎靡不振時,應增加人參的用量,並加入五味子來滋養心神。
以上內容主要針對不同症狀進行對症下藥,並調整藥物組合以達到最佳療效。在實際應用中,請遵循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以確保治療的安全與有效性。
犯房者。陽虛去升柴。加桂附。陰虛者。去升柴。加熟地山藥茱萸。傷飲食。視其所傷何物。各以主藥治之。如傷於魚肉。用山楂陳皮。蓬朮三稜。甚至有加阿魏砂仁巴豆霜。如傷於米食。用麥芽神麯。枳實檳榔草果。如傷於麵食。用萊菔子為君。而佐以蒼朮厚朴陳皮。如傷於生冷。
用官桂木香。乾薑砂仁。
白話文:
進行房事的人,若出現陽虛的情況,應使用升柴,並添加桂枝和附子;若為陰虛,則去除升柴,並加入熟地、山藥和茱萸。
若傷害到飲食,需根據所傷的物質不同,選擇相對應的主藥來治療。例如,如果傷害了魚肉類食物,可以使用山楂、陳皮、蓬朮(三稜)等藥材;甚至還可能加入阿魏、砂仁、巴豆霜等藥材。如果傷害了米類食物,則可以使用麥芽、神麯、枳實、檳榔、草果等藥材;如果傷害了麵食,則以萊菔子為主藥,並配合蒼朮、厚朴、陳皮等藥材。若是因為食用生冷食物導致傷害,則使用官桂、木香、乾薑、砂仁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