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8)

1. 癍疹門

癍屬少陽。三焦相火。有色痕而無頭粒。重者紅如錦紋。疹屬少陰君火。浮小而有頭粒。隨出隨沒。沒而復出也。傷寒發斑有四。惟濕毒發斑至重。紅赤者為胃熱。紫黑者為胃爛也。一則下之早。一則下之晚。乃外感熱病發斑也。陰症發斑。皆出背胸之間手足雖有。亦稀少而微紅。

此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止獨熏肺。傳於皮膚。而為斑點。但如蚊蚋蚤蝨形狀。而非錦紋也。內傷發斑者。胃氣極重。一身之火遊行於外。所致輕如蚊跡。多在手足也。疹雖屬少陰君火。見於面多者。乃心火入肺而然。背上多者。足太陽膀胱火熱而然。胸前多者。足陽明火熱而然。

四肢多者。脾與心火熱而然也。又有所謂癮疹者。多屬脾。隱隱然在皮膚之間。故曰癮疹。發則多癢不仁。有風熱風濕之殊。又有所謂丹疹者。皆惡熱毒血蓄於命門。遇相火合發。即發也。色有赤白。熱有微甚耳。在小兒得之名曰赤瘤。自有治法。見啞科。

2. 脈云

陽浮而數。陰實而大。火盛於表。故陽浮而數。下焦實熱。故陰實而大。

3. 立方

消斑青黛飲,治熱傳裡。裡實有虛。血熱不散。熱氣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色黑者不治。柴胡玄參黃連知母石膏(各一錢五分),生地,山梔,犀角青黛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

棗二枳。竹葉十五片。不拘時服。

玄參升麻湯,治熱毒發斑。咽痛煩躁譫語。

玄參,升麻,甘草(各二錢),石膏,知母(各二錢五分)

水煎服。

消毒犀角湯,治癍及癮疹。

牛蒡子(五錢),荊芥,甘草,防風(各二錢)

水煎溫服。

消風散,治丹疹。屬血風血熱。

荊芥,甘草,陳皮厚朴(各五錢),白殭蠶,人參,蟬蛻茯苓,防風(各二錢),川芎藿香羌活(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清茶調下。

通聖散,治諸癍。身上熱疹子。

防風,川芎,當歸麻黃薄荷連翹芒硝大黃白芍(各二錢),黃芩,石膏,桔梗滑石,荊芥,山梔,白朮,甘草(各一錢五分),水煎熱服。

4. 內外傷辨

(附內傷)

凡傷寒。惡寒。猛火不除。內傷。惡寒。稍就溫暖即止。傷風。惡風。不耐一切風寒。內傷。惡風。偏惡夢小賊風。外傷。惡熱。無有休歇。日晡轉劇。直待汗下方退。內傷發熱煩躁。時作時止。或自袒裸亦便清涼。內傷寒熱間作而不齊。外傷寒熱齊作而不間。內傷頭痛時止時作外傷頭疼非發散直待入里方罷。

內傷元氣不足。神思昏怠。語言倦懶。外傷邪氣有餘。神思猛壯語言強健。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外傷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邪在血脈中而不渴。外傷邪氣傳裡則大渴。又以手按心口不痛為勞役傷。痛為飲食傷。勞役傷發熱兼惡寒。頭骨節俱痛。飲食傷不惡寒但發熱。

頭不甚痛。骨節不痛。但中脘飽悶。見食即惡。宜細辨之。

5. 脈云

凡內傷氣口脈洪盛外傷人迎脈浮緊。然內傷勞役。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澀者脈之本脈。代者元氣不相接也。若不甚勞役。惟宿食不消。則獨右關脈沉而滑。經曰。脈沉滑者有宿食也。

6. 立方

補中益氣湯,治內傷勞倦。加減於後。

人參黃耆甘草當歸白朮(各一錢二分),升麻(五分),柴胡陳皮(各八分)

如咳嗽去人參加五味子麥門冬。秋冬加不去節麻黃。春加款冬花。心下痞悶加芍藥。黃連能食心下痞者。加枳實黃連。不能食心下痞者。加生薑陳皮。胃脘當心痛。加草豆蔻。腹痞脹。加枳實厚朴木香砂仁。天寒加乾薑。腹痛加白芍。寒痛加桂。夏加黃芩。冬加益智。臍下痛加熟地

不已是寒也。加桂。腳軟痛。加黃柏。不已加防己。身刺痛。倍當歸。加枳殼。身體重痛。乃風濕相搏。去人參黃耆。加羌活蒼朮防風。宿食加山楂麥芽。食不知味。加神麯。飢餓日久。去柴胡。加乾山藥。食不下。胃中有寒。或氣滯。加青皮木香。精神短少。倍參。加五味。

犯房者。陽虛去升柴。加桂附。陰虛者。去升柴。加熟地山藥茱萸。傷飲食。視其所傷何物。各以主藥治之。如傷於魚肉。用山楂陳皮。蓬朮三稜。甚至有加阿魏砂仁巴豆霜。如傷於米食。用麥芽神麯。枳實檳榔草果。如傷於麵食。用萊菔子為君。而佐以蒼朮厚朴陳皮。如傷於生冷。

用官桂木香。乾薑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