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大便不通」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大便不通是中醫常見的病症,在中醫上稱為「便秘」。便秘的症狀包括大便乾硬、排便困難、排便時間延長、排便不盡、排便費力等。

中醫認為,便秘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飲食不節:飲食過於油膩、辛辣、生冷,或者飲食不定時、不定量,都會導致腸胃功能紊亂,引起便秘。
  • 情志不遂:長期情緒不佳、精神緊張、壓力過大,會導致肝氣鬱結,脾胃功能失調,引起便秘。
  • 久病體虛:長期患有慢性疾病,或者年老體弱,氣血不足,腸胃功能衰弱,也容易引起便秘。
  • 其他原因:如某些藥物、疾病等,也可能引起便秘。

中醫治療便秘,主要以調理脾胃、通利大便為主。常用的方法有:

  • 飲食調理: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豆類等,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
  • 藥物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可以使用潤腸通便、行氣導滯等中藥治療。
  • 針灸推拿:針灸、推拿等中醫外治方法,可以有效緩解便秘的症狀。

便秘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如果長期不治療,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引起其他疾病。因此,如果出現便秘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病情加重。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小兒停食,兼有外邪,或如瘧狀者,以此方解之。又久久大便不通者,此方亦能通大便而解病,即上焦和,津液通之義也。後世名三禁湯者,蓋用於禁汗、吐、下故也。
  • 2.《証治準繩‧幼科》:「【焮裂出血】〔薛〕聞人氏云:痘瘡大便不通,小便如血,或結癰毒,身痘破裂,乃內火熾盛,失於解利,急用犀角地黃湯、小柴胡湯加生地黃、四順飲之類治之。竊謂前證若心脾熱盛,用犀角地黃湯。心肝熱盛,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若大便不通,先用四順飲,次用犀角湯。
  • 3.《保嬰撮要》:「聞人氏云:痘瘡大便不通,小便如血,或結癰毒,身痘破裂,乃內火熾盛,失於解利,急用犀角地黃湯、小柴胡湯加生地黃,四順飲之類治之。竊謂前症若心脾熱盛,用犀角地黃湯。心肝熱盛,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若大便不通,先用四順飲,次用犀角湯。若色赤焮痛,二便不通,急用活命飲加硝、黃。
  • 4.《方機》:「芒潮熱不去。大便不通者。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於小柴胡湯方內。加芒硝六兩。(柴胡八分。半夏芒硝各六分。人參黃芩甘草生薑大棗各三分。上八味。以水二合四勺。煮取一合二勺。去滓。再煎。取六勺。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令消。)
  • 5.《儒醫心鏡》:「大便不通口乾涸,蔞實黃連並枳樸。
▼ 展開更多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心下滿痛,大便不通者。胸脅苦滿,腹拘攣,大便不通者。」
  • 2.《皇漢醫學》:「盡十帖,諸證漸安,疹子收,身熱猶未退,胸腹滿悶,大便不通五六日,兩目黯然,晝不見物,更作大柴胡湯服之,兼用芎黃散,時以紫圓攻之,每服下利數行,約五十日許,始復原。」
  • 3.《長沙方歌括》:「治太陽病未解便傳入陽明。大便不通。熱實心煩。或寒熱往來。其脈沉實者。以此方下之。
  • 4.《醫方集宜》:「一瘧病煩熱作渴大便不通者宜用 大柴胡湯
  • 5.《普濟本事方》:「僧垣曰:脈洪而實,必有宿食,不用大黃,必無瘥理。元帝從之,果下宿食乃愈。合用與不合用,必心下明得諦當,然後可。又記有人患傷寒,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大便不通。尺寸脈俱大,已數日。一夕汗出,予謂速以大柴胡下之。醫駭曰:陽明自汗,津液已漏,法當行蜜兌,何苦須用大黃藥。
▼ 展開更多

小陷胸湯

  • 1.《皇漢醫學》:「《麻疹一哈》曰:「一人年四十餘,發熱三四日,發疹未及半,而心下結痛一日夜,頭出冷汗,兩足微厥,喉中痰鳴,胸滿短氣,大便不通,與小陷胸湯及滾痰九,下利二三行。翌日,發熱大甚,炎炎如燃,大汗洗然,疹子皆發出而安。」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又曰:「治消渴,貪飲不止,口舌乾燥,身熱不食,多夢寢汗,身體枯槁者。若大便不通,腹微滿,舌上黑苔者,兼用調胃承氣湯。」
  • 2.《皇漢醫學》:「**大便不通,胃氣不和者,宜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 3.《皇漢醫學》:「《口齒類要》曰:「調胃承氣湯,治中熱,大便不通,咽喉腫痛或口舌生瘡者。」
  • 4.《經方實驗錄》:「沈寶寶,(上巳日),病延四十餘日,大便不通,口燥渴,此即陽明主中土,無所復傳之明證。前日經用瀉葉下後,大便先硬後溏,稍稍安睡,此即病之轉機。下後,腹中尚痛,余滯未清,脈仍滑數,宜調胃承氣湯小和之。
  • 5.《醫碥》:「風火消涸腸胃,此腸胃之消也。)調胃承氣湯,(見大便不通。)或三黃丸,(見發熱。)生地、白蓮藕各自然汁,牛乳各一斤,熬膏,和黃連末一斤,丸如桐子大,白湯下三五十丸,日十服。黃連豬肚丸、清涼飲子。(見傷燥。)
▼ 展開更多

半夏厚朴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證後世所謂梅核氣也,加桔梗尤佳,兼用南呂丸,治妊娠惡阻,極妙。大便不通者,兼用黃鐘丸或大簇丸。若用蘇子,則效勝蘇葉。」

小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腹滿而大便不通者;汗多而大便硬,譫語者;發潮熱,大便初頭硬,後必溏者;微煩,小便數,大便硬者;下利譫語者;大便不通,噦而譫語者。」
  • 2.《醫方集宜》:「治四五日後潮熱譫語,大便不通
  • 3.《証治準繩‧幼科》:「〔聞人氏〕云:痘出正盛,喘促腹滿,手掌心並腋下有汗,或譫語妄言,小便赤而大便不通者,小承氣湯(傷寒)之類下之。若面赤黃,大便秘澀,小便少而或嘔者,宜小柴胡湯(發熱)。
  • 4.《仁術便覽》:「一方,治大便不通。用獨頭大蒜,煨熟去皮,綿裹塞糞門內。
  • 5.《金匱方歌括》:「(見上。),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皇漢醫學》:「盡十帖,諸證漸安,疹子收,身熱猶未退,胸腹滿悶,大便不通五六日,兩目黯然,晝不見物,更作大柴胡湯服之,兼用芎黃散,時以紫圓攻之,每服下利數行,約五十日許,始復原。」
  • 2.《醫學實在易》:「防風通聖(散)神方外(表證發解,里證又急,必用此散以兩解之,)白虎三承虛實論(熱渴自汗,表裡不實者白虎湯,大便不通者三承氣湯。)

大承氣湯

  • 1.《醫方集宜》:「治陽明裡熱譫語,大便不通,潮熱不惡寒,煩渴不識人。
  • 2.《長沙方歌括》:「治陽明病大實大滿。大便不通。腹痛大熱。其脈沉實者。此方主之。(此內臺方原文。與傷寒論大同小異。)
  • 3.《皇漢醫學》:「大便不通,則氣結不舒。若大便行,小便立解矣。誤服行氣利水之藥,無益。
  • 4.《醫碥》:「熱盛於裡,火能生風,衝突元氣,氣從火散,故凜凜而寒,甚則振顫,鼓頷咬牙,戰慄如傷神守,有以大承氣湯(見大便不通)下之而愈者。此外假寒,而內真熱之症也。(此為陽盛格陰,與陰盛格陽相反。陽,指內熱言;陰,指外寒言。內熱外寒,兩相格拒,所謂陽盛格陰也。)
  • 5.《醫碥》:「不可離白朮,為濕也。忌枳殼。為能寬腸也。忌當歸,為能滑腸也。(用補中益氣者白芍代之。)瀉已愈,至明年此月復發者,有積也。熱積大承氣湯,(見大便不通。)虛者保和丸(見傷飲食)加三稜、蓬朮之屬。寒積備急丸。(見傷飲食。)理中(見中寒)加茯苓、黃連,名連理湯,寒熱雜合而瀉者最宜。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產後大便不通,或秘澀者,緣內無津液,腸胃乾燥,切不可用猛烈藥下之,恐生他疾,可與四物湯,加青皮去白,每服入半錢,拌勻同煎服。更不通者,可與麻仁丸、三和散。
  • 2.《醫方集宜》:「一大便不通,腸胃虛澀,宜用 四物湯合三化湯。
  • 3.《婦科百辨》:「利腸散,治產後大便不通,四物湯多加青皮。
  • 4.《一見能醫》:「俾邪氣潛消,而正氣安固,不愧為王者之師矣。又有雜症中,大便不通,其用藥之法,可相參者,如老人、久病人,新產婦人,每多大便閉結之症,丹溪用四物湯(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生地。東垣用通幽湯通幽湯:生地、熟地、歸身、桃仁、紅花、升麻、甘草)。
  • 5.《醫學集成》:「又有雜症中,大便不通,其用藥之法,可相參者,如老人,久病人,新產婦人,每多大便閉結之症,丹溪用四物湯,東垣用通幽湯,予嘗合而酌之,而加以蓯蓉、枸杞、柏子、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之類,隨手取效。
▼ 展開更多

厚朴七物湯

  • 1.《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腹滿發熱,脈浮數而嘔,大便不通者,痢疾,手足惰痛,或發熱脈浮數,或嘔者。」
  • 2.《方機》:「腹滿發熱。脈浮數而嘔。大便不通者。

五苓散

  • 1.《古今醫統大全》:「痘瘡嘔吐要分虛實寒熱。有脾胃虛弱不思飲食,二便清利不煩渴而作嘔吐,要分虛寒也。宜服理中湯、六君子湯、加減異功散。有胃火壅滯,大便不通,煩渴而作嘔吐者,實熱也,宜用清胃散、竹葉石膏湯、黃連橘皮湯。大便不通者,微下之,以小承氣湯、五苓散。

桂枝麻黃各半湯

  • 1.《普濟本事方》:「嘗記一親戚病傷寒,身熱頭疼無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訊問之,見醫者治大黃、朴硝等欲下之。予曰:子姑少待。予為視之,脈浮緩,臥密室中,自稱其惡風。予曰:表證如此。雖大便不通數日,腹又不脹,別無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須表證罷方可下。不爾,邪乘虛入,不為結胸,必為熱利也。

當歸芍藥散

  • 1.《皇漢醫學》:「余診之,胸中無動悸,短氣有緩急,非腳氣衝心證也。乃以當歸芍藥散,作湯液與之,服三帖,痛退,腹中雷鳴,小便快利,其色紫黑,忽知人事,好飲不吐。翌日,腹滿,大便不通,兼以消塊丸,大便下黑血,腹滿頓退。服煎劑十餘日,行步如常。」

八味地黃丸

  • 1.《瘍醫大全》:「而王肯堂、繆仲醇治疝氣上攻,心腹窘迫者,用八味地黃丸投之立應者,又非補腎之一證乎?甚有疝證大便不通者,當利大便,如許叔微、羅謙甫皆用芫花是已。小便不通者,當利小便,如許叔微治宋荀甫以五苓散是已。

十全大補湯

  • 1.《內科摘要》:「後用十全大補湯,其大便不通,小腹作脹,此直腸乾澀,令豬膽通之,形體殊倦,痰熱頓增,急用獨參湯而安,再用前藥而愈。但勞發熱無時,其脈浮洪,余謂其當慎起居,否則難治。彼以余言為迂,至乙巳夏復作,乃服四物、黃柏、知母而歿。

逍遙散

  • 1.《內科摘要》:「一婦人,年七十有三,痰喘內熱,大便不通,兩月不寐,脈洪大重按微細,此屬肝肺腎虧損,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遙散,各三十餘劑,計所進飲食百餘碗,腹始痞悶,乃以豬膽汁導而通之,用十全大補調理而安。若間前藥,飲食不進,諸症復作。

麻子仁丸


平胃散

  • 1.《資生集》:「平胃散,治妊娠上氣喘急,大便不通,嘔吐不食,腹脅脹痛。
  • 2.《大方脈》:「若不下血,只大腫大痛,大便不通者,此非臟毒下血之症,乃臟毒下血之瘍也,先用大黃皂刺湯攻之(見攻裡門),或服梔子金花湯(見瀉火門),攻後用平胃散加地榆和之(見消導門)。余法詳外科三卷。

茵陳蒿湯

  • 1.《方機》:「發黃色。小便不利。渴而欲飲水。大便不通者。
  • 2.《藥徵》:「或問曰:發黃之證,治之之方,其不用茵陳蒿者,間亦有之,如何?答曰:發黃、小便不利、或渴無餘證者,茵陳五苓散主之。發黃、大便不通者,茵陳蒿湯主之。若乃一身盡黃、腹脹、大便必黑、時溏者,硝礬散主之。發黃、心中懊憹,柏子大黃豉湯。發黃、腹滿、小便不利,大黃硝石湯。

梔子豉湯

  • 1.《方機》:「若大便不通。胸脅滿痛者。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者。梔子大黃豉湯主之。梔子十二枚(一分五釐。)大黃一兩(一分五釐。)枳實五枚(七分五釐。)豉一升(一錢八分。)

防風通聖散

  • 1.《景岳全書》:「若瘟疫內外俱有實邪,大便不通,當表裡雙解者,防風通聖散。若瘟疫病八九日不退,而發斑發黃。但脈不虛不浮緊,而腹見痞滿者,率可以承氣、五苓合服而下之。若瘟疫頭身紅赤,肢體熱甚,煩躁不能當者。宜用解瘟疫熱毒法,及內飲雪梨漿,或用井花水調玉泉散,俱妙。
  • 2.《証治準繩‧雜病》:「下部腫痛,五苓、八正、大橘皮湯,加燈心、竹葉利小便。若腫痛而大便不通者,大柴胡湯,防風通聖散主之。大勢既退,當隨其所因之本病施治,防其再發,忌羊肉、法酒、濕面、房勞。寒濕相合,腦戶痛,惡寒,項筋脊強,肩背胛卵痛,膝臏痛無力行步,能食,身沉重,其脈沉緩洪上急,宜蒼朮復煎散。
  • 3.《醫辨》:「若腫痛而大便不通者,大柴胡湯、防風通聖散主之。

人參白虎湯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_效果_,服此藥時,令食熱稀粥一碗以助藥力。始進一劑,得汗熱減,各症均已小愈。惟口乾思飲,大便不通,寒已化熱,改以仲景人參白虎湯加味以逐餘邪,原方加白芍、陳皮、薄荷者,亦取行氣和血兼涼散之意。

三黃湯

  • 1.《傷寒廣要》:「治熱病壅熱。大便不通。宜服三黃丸。方。
  • 2.《醫通祖方》:「治水腫脹急、大便不通、大實大滿證。
  • 3.《張氏醫通》:「浚川散,治水腫脹急。大便不通。大實大滿證。
  • 4.《千金翼方》:「散發虛羸,不能食飲,大便不通,調臟腑方:
  • 5.《兒科要略》:「其有僅小便不通者,用蔥白三四寸搗爛,拌入人乳中與服,謂之蔥乳湯,方頗平淡而有效,或以食鹽置臍中熨之。如少腹作脹者,用針略砭少腹數下,刺出紫血少許,小便即通。其有僅大便不通者,三黃湯加大黃服之,即通。

大黃甘草湯

  • 1.《方機》:「大便不通急迫者。
  • 2.《皇漢醫學》:「《方機》大黃甘草湯主治曰:「大便不通急迫者。食已即吐,大便不通者。」

厚朴三物湯

  • 1.《方機》:「腹滿心下痛。而大便不通者。(屢所經驗也。)
  • 2.《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腹滿,心下痛而大便不通者;心下滿痛,吐出水者。」

大黃黃連瀉心湯

  • 1.《金鏡內臺方議》:「答曰:大黃黃連瀉心湯者,乃瀉其虛熱之邪,心下痞,大便不通者用之。

抵當湯

  • 1.《方機》:「脈浮數而善飢。大便不通者。
  • 2.《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項中曰:「小腹硬滿,小便自利,發狂者。喜忘,大便硬,反易通,色黑者。脈浮數,善饑,大便不通者。經水不利者。」

大黃附子湯

  • 1.《方機》:「惡寒甚腹痛大便不通者。
  • 2.《皇漢醫學》:「《方機》大黃附子湯主治曰:「胸下偏痛,發熱者。惡寒甚,腹痛,大便不通者。」

獨參湯

  • 1.《石山醫案》:「一人形短蒼白,平素善飲。五月間忽發寒熱,醫作瘧治,躁渴益甚,時常啖梨,嘔吐痰多,每次或至碗許,飲食少進,頭暈昏悶,大便不通,小便如常或赤,夜夢不安,或一日連發二次,或二日三日一發,或連發二日,平素兩關脈亦浮洪,邀予適以事阻,令服獨參湯二三帖,嘔吐少止,寒熱暫住。
  • 2.《內科摘要》:「後用十全大補湯,其大便不通,小腹作脹,此直腸乾澀,令豬膽通之,形體殊倦,痰熱頓增,急用獨參湯而安,再用前藥而愈。但勞發熱無時,其脈浮洪,余謂其當慎起居,否則難治。彼以余言為迂,至乙巳夏復作,乃服四物、黃柏、知母而歿。

涼膈散

  • 1.《景岳全書》:「瘡疹非熱不出。凡疹子欲出,必遍身發熱或煩躁,或頭眩,或身體拘急。及既出則身便涼,諸證悉解,此一層疹子隨即收者,極輕者也。如疹子既出而熱甚不減,此毒盛者也,宜大青湯解其毒。便澀者,宜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或大連翹飲解其里。大便不通者,《局方》涼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 2.《麻疹專論》:「麻症收及收後,大便不通者,熱留於胃,須防喘,涼膈散主之(方見發不出)。
  • 3.《外科證治秘要》:「按:喉蛾初宜解散,至三四日脹甚痰鳴,湯水難入,宜以刀刺喉間腫處;用皂角燒灰,加膽礬、犀黃、冰片研末吹之,必大吐痰涎而鬆。再服清火化痰等藥,如犀角地黃湯。若大便不通者用涼膈散。過七日後,寒熱自退,腫脹自消。
  • 4.《專治麻痧初編》:「痘疹非熱不出,凡疹子欲出必遍身發熱,或煩躁,或頭眩,或身體拘急,及既出則身便涼,諸證悉解,此一層疹子隨即收者極輕者也,如疹子既出而熱甚不減,此毒盛者也,宜大青湯解其毒。便澀者宜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或大連翹飲解其里。大便不通者,《局方》涼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清胃散

  • 1.《古今醫統大全》:「痘瘡嘔吐要分虛實寒熱。有脾胃虛弱不思飲食,二便清利不煩渴而作嘔吐,要分虛寒也。宜服理中湯、六君子湯、加減異功散。有胃火壅滯,大便不通,煩渴而作嘔吐者,實熱也,宜用清胃散、竹葉石膏湯、黃連橘皮湯。大便不通者,微下之,以小承氣湯、五苓散。

黃連解毒湯

  • 1.《醫學輯要》:「驅賊火四法(一日發風塞壅閉火邪內郁宜升發之如升陽散火湯之類是也二日清內熱極盛宜用寒涼如黃連解毒湯之類是也三日攻火氣鬱結大便不通法當攻下此釜底抽薪之法如承氣湯之類是也四曰制熱氣拂鬱清之不去攻之不可此本來真水有虧不能制火所謂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滋其腎如地黃湯之類可用也)

玉女煎

  • 1.《南病別鑑》:「參入涼血清熱方中若加煩燥大便不通金汁亦或加入老年及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速透斑為要若斑出縶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則玉女煎輕則梨皮蔗漿之類或其人腎水素虛病雖未及下焦每多先自彷徨`驚疑恐懼之貌蓋腎水虛則生恐也`

生化湯

  • 1.《絳雪丹書》:「十二、大便不通,生化湯加肉蓯蓉二錢,日服二三帖以助血,血旺則便自通矣,另研芝麻三兩為末加米一升作粥時時食之。慎勿用大黃等藥。若結燥日久多用大黃,反成膨脹。
  • 2.《家用良方》:「_大便不通:_,生化湯加肉蓯蓉、火麻仁各一錢。或芝麻煮粥。
  • 3.《女科仙方》:「產後大便不通,用生化湯,內減黑姜,加麻仁。脹滿加陳皮,血塊痛加肉桂、元胡。如燥結十日以上,肛門必有燥糞,用蜜棗導之。
  • 4.《盤珠集胎產症治》:「大小便不通,陰血不足,津液枯燥。宜服牛乳、人乳;或惡血流入小腸,閉塞水道,小便不通;流入大腸,瘀積成塊,形如雞肝,肛門燥結,大便不通,宜服生化湯加桃仁、麻仁、郁李仁、瞿麥等味。(和二十四)
  • 5.《寧坤秘笈》:「產後大便不通,因血少腸燥,其虛弱產婦多服生化湯,則血旺氣順,自無便澀之症。切不可用硝黃等下藥,重亡陰血,便閉愈甚。致成脹滿者,或致瀉不能止者,又當服生化湯加減治之。
▼ 展開更多

竹葉石膏湯

  • 1.《古今醫統大全》:「痘瘡嘔吐要分虛實寒熱。有脾胃虛弱不思飲食,二便清利不煩渴而作嘔吐,要分虛寒也。宜服理中湯、六君子湯、加減異功散。有胃火壅滯,大便不通,煩渴而作嘔吐者,實熱也,宜用清胃散、竹葉石膏湯、黃連橘皮湯。大便不通者,微下之,以小承氣湯、五苓散。
  • 2.《皇漢醫學》:「又曰:「治消渴,貪飲不止,口舌乾燥,身熱不食,多夢寢汗,身體枯槁者。若大便不通,腹微滿,舌上黑苔者,兼用調胃承氣湯。」

補中益氣湯

  • 1.《脾胃論》:「其手太陽小腸熱氣不能交入膀胱經者,故十一經之盛氣積於胸中,故其脈盛大。其膀胱逆行,盛之極,子能令母實,手陽明大腸經,金,即其母也,故燥旺,其燥氣挾子之勢,故脈澀而大便不通。以此言脈盛大以澀者,手陽明大腸脈也。

大陷胸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傷寒表未解,而醫反下之,鬲內拒痛,手不可近,短氣煩躁,心中懊憹,心下硬,大便不通,舌燥而渴,熱實,脈沉而緊。又治身無大熱,有水結在胸脅間者。

人參湯

  • 1.《皇漢醫學》:「《續建殊錄》曰:「一老人大便不通數日,上逆頭眩,醫與以備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於是身體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復結。更醫診之,與以大劑承氣湯。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傾盆,身體冷痛不得臥,大便復結。又轉醫作地黃劑使服之,上逆尤劇,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

八正散

  • 1.《醫碥》:「琥珀(末,一錢),珍珠(末,五分),硃砂(末,五分),滑石(飛,六錢),甘草(末,一錢),每服三錢,引用整木通,去粗皮,黃色者,煎湯調服。(若有熱,尿澀,導赤散加牛膝、鬱金清之。大便不通,八正散加牛膝、鬱金下之,利後仍服此方自效。)

烏頭桂枝湯

  • 1.《金匱方歌括》:「道光庚辰歲。予大小兒年二十六歲。初病時少腹滿。兩旁相去有六寸遠。結二癰。長三寸。闊二寸。不紅不痛。其氣似相通狀。大便不通。發作寒熱。食少。醫者紛紜不一。或以托裡發散。或用下法。藥多不效。至二三日之後。少腹滿。漸高脹及腹上。及胸脅。逆氣衝及咽喉。

大黃牡丹皮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年甫十九,已八月經水不來,大便不通,小便自調,飲食如故,時腹自痛,至十一月,大便始一通,他無所苦。醫時與下劑,則大便少通。明年自春至夏,大便僅一次,經水亦少來。至七月下旬,請先生治。診之腹軟弱,小腹突兀如有物狀,按之即痛,與大黃牡丹湯,一月許,諸證盡治。

生地黃湯

  • 1.《嬰童百問》:「胎黃候,則小兒生下,遍體面目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如梔子汁,乳食不思,啼叫不止,皆因母受熱而傳於胎也,凡有此症,乳母可服生地黃湯,仍忌熱毒之物。胎肥則生下肌肉厚,遍身色紅,滿月以後,漸漸羸瘦,目白睛粉紅色,五心煩熱,大便難,時時生涎,浴體法主之。
  • 2.《明醫指掌》:「兒生下遍體黃如金,此胎中受濕熱也。其證壯熱,大便不通,小便如梔汁,乳母可服生地黃湯加茵陳,忌食熱毒之物。

瀉青丸

  • 1.《証治準繩‧幼科》:「肝癇者,虛證用地黃丸。抽搐有力為實邪,用柴胡清肝散。大便不通用瀉青丸。腎癇者,用地黃丸、紫河車丸之類,腎無瀉法,故徑從虛治之。肺癇者,屬氣虛,用補肺散。面色痿黃者,土不能生也,用五味異功散。面色赤者,陰火上衝於肺也,用地黃丸。脾癇者,用五味異功散。
  • 2.《証治準繩‧幼科》:「血淋者,心熱,血散,失其常經,溢滲入胞。寒淋者,膀胱氣冷,與正氣交爭,寒戰氣解是也。亦有因妊母肝熱,及乳母恚怒者,當分五臟蓄熱治之。若心臟有熱者,導亦散加黃連。肝臟有熱者,柴胡梔子散。大便不通瀉青丸。脾臟有熱者,瀉黃散。脾氣不足者,異功散。脾氣下陷,補中益氣湯。
  • 3.《保嬰撮要》:「若心臟有熱者,導赤散加黃連。肝臟有熱者,柴胡梔子散;大便不通,瀉青丸。脾臟有熱者,瀉黃散;脾氣不足,異功散;脾氣下陷,補中益氣湯。肺臟有熱者,瀉白散;肺氣虛熱,異功散加炒黑山梔。腎臟有熱者,地黃丸。或因乳母肝經熱者,用梔子清肝散;恚怒者,用柴胡清肝散。
  • 4.《保嬰撮要》:「肝癇者,虛症用地黃丸;抽搐有力為實邪,用柴胡清肝散;大便不通,用瀉青丸。腎癇者用地黃丸、紫河車丸之類;腎無瀉法,故徑從虛治之。肺癇者屬氣虛,用補肺散;面色痿黃者,土不能生也,用五味異功散;面色赤者,陰火上衝於肺也,用地黃丸。
  • 5.《景岳全書》:「發而重者死,病甚者亦死,如面赤目瞪,吐舌齧唇,心煩氣短,其聲如羊者曰心癇。血虛者用養心湯;發熱飲冷為實熱,用虎睛丸;發熱飲湯為虛熱,用辰砂妙香丸。面青唇青,兩眼上竄,手足攣掣反折,其聲如犬者曰肝滴。肝之虛者,用地黃丸;抽搐有力為實邪,用柴胡清肝散;大便不通,用瀉青丸。

五積散

  • 1.《雜病廣要》:「有患生瘡,用干瘡藥太早,致遍身腫,不可妄施他劑。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氣飲(按:此方引《和劑》,即於五積散中,去麻、桂、樸、芎,加乾葛、大黃、升麻、燈心煎)。若大便如常,或以自利,當導其氣,自小便導之。(《要訣》)

清涼飲

  • 1.《保嬰撮要》:「_清涼飲_(方見痘大便不通)
  • 2.《保嬰撮要》:「_清涼飲_(方見大便不通)
  • 3.《保嬰撮要》:「_清涼飲_(方見大便不通)

芍藥湯

  • 1.《醫碥》:「利濕,五苓散(見傷濕)、益元散(見傷暑)等。清熱,香連丸、白頭翁湯等。蕩積,承氣湯(見大便不通)、芍藥湯、利積丸、導氣湯。脈浮大忌下。調氣,霍香正氣散(見中風)加木香,吞感應丸(見傷飲食)。血痢加黑豆三十粒,黃連阿膠丸、白頭翁湯、香連丸、蘇合丸。

保和丸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瘧將愈,飲食過多,腹脹發熱,大便不通,用消積丸、保和丸、異功散尋愈。後飲食不節,寒熱吐瀉,用異功散、柴胡、升麻而愈。
  • 2.《保嬰撮要》:「一小兒七歲,食菱、芡過多,腹脹發熱,大便不通,小便下血,先用消積丸,大便即通,小便血止,又用保和丸及異功散而愈。

潤腸丸

  • 1.《癘瘍機要》:「_潤腸丸_,治脾胃伏火,傷血或失血,大腸乾燥,大便不通,或風熱血結,便秘食少。
  • 2.《蘭室秘藏》:「如病入不大便,為大便不通而澀,其邪盛者,急加酒洗大黃以利之。
  • 3.《醫學正傳》:「久病,腹中有實熱,大便不通,宜用潤腸丸微利之,不宜用峻利之劑。
  • 4.《丹溪心法》:「_潤腸丸_,能潤血燥、大便不通。
  • 5.《醫碥》:「治以甘寒潤劑,清肺以滋水源,庶幾血充液滿,澤及百骸,滋燥養榮湯、大補地黃丸、清涼飲子、導滯通幽湯、潤腸丸、(二方見大便不通。)八正散,(見淋。)皆可隨證選用也。《內經》每云秋傷於濕,蓋運氣之說,以立秋、處暑、白露三氣屬濕土也,畢竟傷燥者多。
▼ 展開更多

瀉黃散

  • 1.《醫碥》:「(脾陰土,夜屬陰。)症見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實熱,以瀉黃散、調胃承氣湯(見大便不通)治之。虛熱,以人參黃耆散、補中益氣湯(見氣)治之。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心神被火灼,故懸懸不寧也。)善飢,臍以上皮熱,(胃居臍上也。)腸中熱則出黃如糜,(糜粥也。

桃仁承氣湯

  • 1.《醫學三字經》:「_桃仁承氣湯_,治心腹痛,大便不通,其人如狂,屬死血。
  • 2.《景岳全書》:「桃仁承氣湯(攻四),凡傷寒蓄血證,小腹急痛,大便不通而黑者宜此。

地黃飲子

  • 1.《幼科類萃》:「_地黃飲子_ 治小兒生下滿身面目皆黃,狀如金色,或面赤身熱,眼閉不開,大便不通,小便如梔子汁,滿身生瘡。

升陽散火湯

  • 1.《醫學輯要》:「驅賊火四法(一日發風塞壅閉火邪內郁宜升發之如升陽散火湯之類是也二日清內熱極盛宜用寒涼如黃連解毒湯之類是也三日攻火氣鬱結大便不通法當攻下此釜底抽薪之法如承氣湯之類是也四曰制熱氣拂鬱清之不去攻之不可此本來真水有虧不能制火所謂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滋其腎如地黃湯之類可用也)

通關散

  • 1.《痘治理辨》:「心經有熱則煩躁,脾少津液則口燥咽乾而渴。痘瘡已出、未出,皆宜用甘草散。心煩發渴,大便不通,小便澀者,通關散。煩而喘悶,燈草湯。虛煩發躁而渴,五苓散、酒蒸黃連丸,皆要藥也,宜擇用之。夏月大熱夾暑,煩躁熱渴,大便秘,小便赤,白虎加人參湯。
  • 2.《奇效良方》:「心經有熱則煩躁,脾臟津液少,必口燥咽乾而渴也。瘡疹已出未出,皆宜用甘草散。若心煩發渴,大便不通,小便赤澀者,宜服通關散。煩而喘悶,燈心湯主之。夏月天氣大熱,夾暑煩躁熱渴,大便秘而小便赤者,白虎湯人參煎服之。虛煩發燥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酒蒸黃連丸皆要藥也,宜擇而用之。

當歸龍薈丸

  • 1.《痙病與腦膜炎全書》:「[用法]服藥後,大便不通者,去當歸龍薈丸,加生川軍三錢,芒硝一錢五分;頭痛不減者,加羚羊角三分,銼粉化服,並可加玉樞丹以解疫。

滾痰丸

  • 1.《身經通考》:「_滾痰丸_,治一切怪症痰火,癲狂,氣喘咳嗽,痰唾稠黏,頭眩耳響,煩躁欲狂,大便不通,咽乾口苦。
  • 2.《古今醫統大全》:「_滾痰丸_(方見痰門)並治熱壅嘔吐反胃,大便不通。
  • 3.《奇方類編》:「治一切怪症,痰火顛狂,胡言亂語,稱鬼說神,氣喘咳嗽,唾痰稠黏,頭眩耳響,煩躁欲狂,大便不通,喉干口苦,皆有神效。

滋燥養榮湯

  • 1.《醫碥》:「治以甘寒潤劑,清肺以滋水源,庶幾血充液滿,澤及百骸,滋燥養榮湯、大補地黃丸、清涼飲子、導滯通幽湯、潤腸丸、(二方見大便不通。)八正散,(見淋。)皆可隨證選用也。《內經》每云秋傷於濕,蓋運氣之說,以立秋、處暑、白露三氣屬濕土也,畢竟傷燥者多。

蘇合香丸

  • 1.《古今醫統大全》:「_蘇合香丸_,治小兒鎖肛,大便不通。(方見驚風門。)
  • 2.《仁齋直指方論》:「氣秘者,停宿不消,腸胃留滯,大便不通,蘇合香丸夾和感應丸,或楊氏麝香丸,局方麻仁丸,並用枳殼散送下。

增液湯

  • 1.《溫病指南》:「_增液湯_(凡溫病大便不通。皆宜先服此方。萬不可遽用承氣。蓋此方通便生津而不傷氣也。)

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瘧將愈,飲食過多,腹脹發熱,大便不通,用消積丸、保和丸、異功散尋愈。後飲食不節,寒熱吐瀉,用異功散、柴胡、升麻而愈。
  • 2.《保嬰撮要》:「一小兒七歲,食菱、芡過多,腹脹發熱,大便不通,小便下血,先用消積丸,大便即通,小便血止,又用保和丸及異功散而愈。

五仁丸

  • 1.《寧坤秘笈》:「手足冷,口氣漸冷加熟附子五分,人參共加二三錢,痰加橘紅五分,竹瀝半酒盞,薑汁二匙;汗加黃耆一錢;血塊痛加肉桂五分;虛弱甚加人參三四錢。大便不通加麻仁一錢五分,再服五仁丸。雖熱不可用承氣湯,寒厥不可用四逆湯,熱厥不可用白虎湯,大產後厥症氣血兩虛多脫,用藥必大補少佐丹、桂回陽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