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28)
別論 (328)
1. 土瓜根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王瓜(《釋名》土瓜)根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消渴內痹,瘀血月閉,寒熱酸疼,益氣,愈聾。(《本經》)
療諸邪氣,熱結鼠痿,散癰腫留血,婦人帶下不通,下乳汁,止小便不禁,逐四肢骨節中水。(《別錄》)
天行熱疾,酒黃病,壯熱,心煩悶,熱勞。排膿,消撲損瘀血,落胎。(大明)
利大小便,治面黑面瘡。(時珍)
《本草備要》曰:「王瓜(即土瓜根),苦寒。瀉熱,利水。治天行熱疾,黃疸,消渴,便數帶下,月閉瘀血。利大小腸,排膿消腫,下乳(通乳,藥多用之,單服亦可),落胎。」
列觀上說,則本藥為驅瘀血的利尿藥,兼有消炎排膿作用矣。
白話文:
土瓜根的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說:
王瓜(又稱土瓜)的根
【氣味】味苦,性寒,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可以治療口渴內熱、身體麻木、瘀血導致的月經不來、寒熱交替的酸痛、增補氣力、治療耳聾。(《本經》記載)
能治療各種不正之氣引起的疾病、熱邪積聚導致的鼠瘡、散瘀消腫、治療婦女白帶異常、月經不通、促進乳汁分泌、治療小便失禁、排除四肢骨節中的積水。(《別錄》記載)
能治療流行性熱病、黃疸病、高熱、心煩意亂、熱病引起的勞損。可以排膿、消除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墮胎。(《大明本草》記載)
可以使大小便順暢、治療面部黑斑和青春痘。(李時珍記載)
《本草備要》說:「王瓜(也就是土瓜根),味苦,性寒。可以清瀉熱邪,利尿。能治療流行性熱病、黃疸病、口渴、頻尿、白帶異常、月經不來、瘀血。能使大小腸通暢、排膿消腫、促進乳汁分泌(通乳,藥方中多用它,單獨服用也可以)、墮胎。」
綜合以上說法,這種藥主要是用來驅除瘀血的利尿劑,同時具有消炎排膿的作用。
2. 抵當湯之注釋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傷寒論》)
【註】
劉棟曰:「『所以然者』以下十五字,為後人之注文,誤入本文也。」
山田正珍曰:「此辨太陽病有蓄血者,比桃核承氣湯證則更重也。彼則小腹急結,此則小腹硬滿;彼則如狂,此則發狂;彼則在於汗後,此則因於下後,自有差別也。且桃核承氣湯證,其血自下,故其為瘀血病也,不俟辨矣;此則血不下,故因小便之利不利,以斷其為是否瘀血也。
桃核承氣主治傷寒病中,熱邪結於下焦,其血因之不行而滯為瘀者;抵當湯丸主治素有瘀血而邪熱乘之者,故陽明篇曰:『其人喜忘者,本有久瘀血,宜抵當湯。』其別如是,下焦本有積血之人,適病傷寒,熱乘瘀血、穢氣上而乘心,使人發狂也。
按劉向新序云:『楚惠王因食寒葅而得蛭,遂吞之,有腹疾不能食,令尹入,問曰:“王安得此疾?”王曰:“我食寒葅得蛭,念譴之,不行其罪乎?是法廢威不立也;譴而行其誅乎?則庖宰食鹽,法皆當死,心又不忍也,故吾恐見蛭,因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賀曰:“臣聞天道無親,惟德是輔。
君有仁德,天所奉也,雖病不傷。”是夕,惠王自後出蛭,故其久病心腹之疾皆愈。』王充《論衡‧福虛篇》云:『蛭性食血,惠王心腹之積,殆積血也。故食血之蟲死,而積血之病亦愈矣。由此觀之,雖男子亦有積血之疾,自古已然,第婦人最多,不及言耳。』此章大意:『太陽病六七日,下之後,仍有頭痛、發熱、惡寒等證,脈沉而微者,當變為結胸。』如大陷胸湯條之脈沉而緊也。
夫結胸之脈多沉,今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此為熱乘蓄血也。試看小腹雖硬滿,小便則快利如常,是以決其為蓄血而宜下之也。何以知其已經攻下耶?以『仍在』二字,及『反不結胸』四字知之,且下篇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是也。』再按結胸,必為下後之病也。
傷寒下法雖有種種,然皆宜俟其表解後下之。今此條表證仍在,而用下法者,何也?因其脈已變為沉微也。若猶浮大者,未可下之也。下條曰:『太陽病,身黃,脈沉結。』亦以其脈,假在於表,而實則決其已解也。」
求真按:「患太陽病,經過六七日,下之,而後尚有頭痛、發熱、惡寒等證,若加脈微而沉者,因誤下,表熱內陷於下腹部,與已存之瘀血相合,而成少腹硬滿,其餘波波及於上部而使發狂。
其熱專迫於血,不與水結,故在上不成結胸,在下無小便不利,且表證雖如仍在,但止有其痕跡,餘皆陷入內部,與瘀血相合,使成諸證者,故用本方下其瘀血,則熱亦隨而泄,前證悉愈也。」
白話文:
抵當湯之注釋
太陽病六七天,表證還在,脈象微弱而沉,反而沒有出現胸部結塊的症狀,這個人卻出現了發狂的現象,是因為熱邪積聚在下焦,小腹部應該會感到脹硬,小便卻正常,這時排出瘀血就會好轉。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隨著經絡傳入體內,瘀熱積聚在裡面的緣故,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傷寒論》)
【註】
劉棟認為:「『所以然者』以下十五個字,是後人加的註解,不小心被誤當成原文了。」
山田正珍說:「這是辨別太陽病有蓄血的情況,比桃核承氣湯證還要嚴重。桃核承氣湯證是小腹部急迫且結塊,這裡則是小腹部脹硬;桃核承氣湯證是如狂,這裡則是發狂;桃核承氣湯證是在發汗後出現,這裡是因瀉下後出現,它們之間是有差別的。而且桃核承氣湯證,血會自然排出,所以是瘀血病,不需要再辨別了;這裡血排不出來,所以要根據小便是否正常來判斷是否為瘀血。
桃核承氣湯主要治療傷寒病中,熱邪積聚在下焦,導致血流不暢而瘀積的狀況;抵當湯丸主要治療本身就有瘀血,又被邪熱侵襲的人,所以陽明篇說:『如果這個人常常忘事,那一定是本身就有長期的瘀血,適合用抵當湯。』它們的區別就是這樣,下焦本來就有積血的人,剛好得了傷寒,熱邪趁著瘀血,邪氣上擾心神,使人發狂。
根據《劉向新序》記載:『楚惠王因為吃了冷的醃菜而感染了水蛭,就把水蛭吞了下去,結果得了腹部疾病無法進食,令尹進來詢問,問道:“大王是怎麼得這個病的?”大王說:“我吃了冷的醃菜,感染了水蛭,我想要責備做菜的人,但若不執行責罰,法律的威嚴就建立不起來;如果責罰並且處死做菜的人,那廚師和負責調味的人都要死,我又不忍心,所以我害怕看到水蛭,因此就把牠吞下去了。”令尹離開座位,再次叩拜祝賀說:“臣聽說天道沒有偏愛,只幫助有德行的人。大王您有仁德,是上天所保佑的,即使生病也不會受到傷害。”當天晚上,惠王從肛門排出水蛭,所以他長期的心腹疾病都好了。』王充《論衡‧福虛篇》說:『水蛭的特性是吸血,惠王心腹的積聚,大概是積血造成的。所以吸血的蟲死了,積血的病也就好了。』由此來看,即使男子也會有積血的疾病,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只是婦女最多,所以就沒有特別提到。這段話的大意是:『太陽病六七天,瀉下之後,仍然有頭痛、發熱、怕冷等症狀,脈象沉而微弱,應該會轉變成胸部結塊。』就像大陷胸湯條文裡描述的脈象沉而緊一樣。
胸部結塊的脈象大多是沉脈,現在反而沒有結胸,這個人卻發狂,這是熱邪乘著積血的緣故。試看小腹部雖然脹硬,小便卻像平常一樣順暢,這就可以判斷為積血,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要如何知道已經攻下病邪了呢?可以從『仍在』這兩個字,以及『反而沒有結胸』這四個字知道,而且下篇說:『病從陽經開始,反而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熱邪會進入體內,因此造成胸部結塊。』再說,結胸一定是瀉下之後才會發生的疾病。
傷寒的瀉下方法有很多種,但都應該等表證解除後再用瀉下法。現在這個條文,表證還在,卻使用瀉下法,是為什麼呢?因為脈象已經轉變成沉微了。如果脈象仍然浮大,就不能用瀉下法。下條說:『太陽病,身體發黃,脈象沉而結。』也是因為這個脈象,表面上好像還在表證,但實際上已經可以判斷表證解除了。」
求真認為:「得了太陽病,經過六七天,瀉下之後,仍然有頭痛、發熱、怕冷等症狀,如果加上脈象微弱而沉,是因為誤用瀉下法,表面的熱邪內陷到下腹部,與原本就有的瘀血結合,形成小腹部脹硬,其餘波及到上部而使人發狂。
熱邪專門迫使血瘀,不與水液結合,所以上面不會形成結胸,下面沒有小便不順暢的狀況,而且表證雖然看起來還在,但只是殘留的痕跡,其他的都已經陷入體內,與瘀血結合,形成了各種症狀,所以要用這個方子瀉下瘀血,熱邪也會隨著瘀血排出,之前的症狀都會好轉。」
太陽病,身體發黃,脈象沉而結,小腹部脹硬,小便不順暢,這是沒有瘀血的現象。如果小便順暢,而且這個人發狂,那就是確實有瘀血的症狀,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傷寒論》)
【註】
成無己說:「身體發黃,脈象沉而結,小便不順暢,這是胃熱引起的黃疸,應該用茵陳蒿湯來治療。身體發黃,脈象沉而結,小腹部脹硬,小便順暢,而且這個人發狂,這不是胃中有瘀熱,而是熱邪結在下焦而導致蓄血,應該用抵當湯來瀉下蓄血。」
錢潢說:「這是透過小便是否順暢來區分是否為血證。身體發黃,是全身都發黃。」
求真認為:「這條條文是在描述血性黃疸的證治。」
陽明證,如果這個人常常忘事,那一定是有蓄血。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本身就有長期的瘀血,所以會健忘,大便雖然硬,但是排便反而容易,而且顏色一定是黑色的,應該用抵當湯來瀉下。(《傷寒論》)
【註】
成無己說:「《內經》(《素問.調經論》)說:『血聚集在下部,就會心亂而健忘。』這是因為下部有長期的瘀血,所以才會健忘。」
程應旄說:「血積聚在下部,心竅容易被阻塞,導致意識不清,所以應對問答時,一定會出現失常。病屬於陽明,所以大便會硬。血與糞便混合在一起,所以顏色容易變黑。」
《傷寒準繩》說:「一般來說,邪熱燥結,顏色不會是黑色的,但如果是瘀血,就會稀軟而黑,黏稠像漆一樣,如果是燥結,就會硬,顏色黑灰像煤一樣,這是明顯的辨別方法。」
山田正珍說:「健忘,是指常常忘事。…這是陽明證,討論下焦有蓄血的情況。凡是條文提到少陰證、陽明證,都是在條文裡面提到,而這條是第一次在條文開頭就提到。用『陽明』這兩個字是因為病人長期不大便,說病人長期不大便,又常常忘記以前的事情,就是下焦有長期的瘀血,用抵當湯瀉下就會好。」
病人沒有表證和半表半裡的症狀,發燒七八天,即使脈象浮數,也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假設已經瀉下,脈象數的狀況沒有解除,加上發熱,就會食慾大增,甚至六七天不大便,這就是有瘀血了,應該用抵當湯。(《傷寒論》)
【註】
病人沒有表證和半表半裡的症狀,發燒七八天,持續發熱,很明顯是裡證。所以即使有浮數脈,也可以用適合的方子瀉下。假設已經瀉下,只有浮脈消退,數脈沒有解除,這是熱邪與瘀血結合,一定會出現食慾大增的現象。到了六七天不大便,很明顯是有瘀血,應該用這個方子瀉下瘀血。
婦女經血不順暢,難以排出,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金匱要略》)
【註】
雖然沒有特別解釋的必要,但這裡說的經血不順暢,對於下瘀血湯和土瓜根散所指的經血不順暢來說,是顯示其障礙更加嚴重。
抵當湯的藥方
水蛭、虻蟲、桃仁各1.6克,大黃4.8克。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一合煎煮,取五勺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