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29)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29)

1. 抵當湯之注釋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傷寒論》)

【註】

成無己氏曰:「身黃脈沉結,小便不利者,胃熱發黃也,宜與茵陳蒿湯。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非胃中有瘀熱,為熱結下焦而蓄血也,與抵當湯以下其蓄血。」

錢潢氏曰:「此由小便之利不利,以別是否為血證。身黃者,遍身俱黃也。」

求真按:「本條是述血性黃疸之證治也。」

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傷寒論》)

【註】

成無己曰:「《內經》(《素問.調經論》)曰:『血并於下,則亂而喜忘。』此本下有久瘀血,所以喜忘也。」

程應旄曰:「血蓄於下,則心竅易塞,而智識昏,故應酬問答,必失常也。病屬陽明,故屎硬。血與糞並,故易黑。」

《傷寒準繩》曰:「按邪熱燥結,色未嘗黑,但瘀血則溏而黑黏如漆,若燥結則硬,黑晦如煤,此為明辨。」

山田正珍曰:「喜忘者,謂數忘也。…此是陽明證,論下焦有蓄血也。凡論中稱少陰證、陽明證者,皆於章中言之,其為起首者,特此一條耳。『陽明』二字以其久不大便言,言病人久不大便,喜忘前言往事者,下焦久有瘀血也,抵當湯下之則愈矣。」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傷寒論》)

【註】

病人無表證及半表半裡證七八日,繼續發熱者,明為裡證也。故雖有浮數脈,亦可以適方下之。假令雖已下之,惟浮脈去,而數脈不解者,此為熱合瘀血,必發多嗜證。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明為有瘀血,宜用本方下之也。

婦人經水不利下者,抵當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雖無特解之必要,然此經水不利,對於下瘀血湯及土瓜根散之經水不利而言,是示其障礙更高度也。

抵當湯方

水蛭、虻蟲、桃仁各1.6克,大黃4.8克。

上為細末,以水一合,煎五勺,頓服之。

白話文:

抵當湯之注釋

太陽病如果出現全身發黃,脈象沉而結,小腹部硬,小便不順暢,這是體內沒有血的表現。如果小便順暢,但人卻像發狂一樣,這就是確切的血證,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釋】

成無己說:「全身發黃,脈象沉而結,小便不順暢,這是因為胃有熱引起的黃疸,應該用茵陳蒿湯來治療。但如果全身發黃,脈象沉而結,小腹部硬,小便卻順暢,而且人像發狂一樣,這不是胃中有瘀熱,而是熱邪結在下焦而造成瘀血,應該用抵當湯來攻下體內的瘀血。」

錢潢說:「這裡用小便的順暢與否,來區分是否是血證。全身發黃,指的是全身都出現黃色。」

求真認為:「這條文講的是血性黃疸的辨證論治。」

陽明病,如果病人容易忘事,一定是體內有瘀血。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原本就有長期的瘀血,所以導致容易忘事。雖然大便乾燥,但卻容易排出,而且顏色一定是黑色的,應該用抵當湯來攻下瘀血。(出自《傷寒論》)

【註釋】

成無己說:「《內經》(《素問.調經論》)說:『血聚集在下部,就會導致心神紊亂而容易忘事。』這裡是因為病人下焦有長期的瘀血,所以才會容易忘事。」

程應旄說:「血積聚在下焦,會使心竅容易被堵塞,導致意識不清,所以才會出現反應遲鈍、答非所問的情況。病症屬於陽明病,所以大便乾燥。血和糞便混合在一起,所以大便顏色會是黑色的。」

《傷寒準繩》說:「按理說,邪熱燥結的大便顏色不會是黑色的,但是瘀血導致的大便會是稀黑黏稠如漆,如果是燥結的大便,則會硬而黑灰如煤炭,這是用來辨別瘀血的方法。」

山田正珍說:「容易忘事,指的是常常忘記事情。…這是陽明病的表現,說明下焦有瘀血。凡是提到少陰證、陽明證的,都在條文中說明,只有這條是以『陽明』開頭的。這裡說的『陽明』,指的是病人長期不大便,而且容易忘記以前的事情,說明下焦有長期的瘀血,用抵當湯攻下就會痊癒。」

病人沒有表證或裡證,發燒七八天,即使脈象浮而快,也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假設已經用攻下的方法治療,脈象的浮消失了,但快的脈象沒有消失,並且出現能吃但容易餓的情況,而且六七天不大便,這就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釋】

病人沒有表證和半表半裡證,發燒七八天,說明是裡證。所以即使脈象浮而快,也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假設已經用攻下的方法治療,浮脈消失了,但快脈沒有消失,這是熱和瘀血結合在一起,一定會出現能吃但容易餓的情況。如果又出現六七天不大便,說明體內有瘀血,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攻下。

婦女月經不順暢,難以下來,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釋】

雖然沒有特別需要解釋的地方,但是這裡說的月經不順暢,與下瘀血湯和土瓜根散所針對的月經不順暢相比,說明這裡的障礙程度更嚴重。

抵當湯的配方

水蛭、虻蟲、桃仁各1.6克,大黃4.8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一合煎煮至五勺,一次性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