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30)
別論 (330)
1. 抵當湯之腹證
仲景謂本方之腹證為小腹硬滿或小腹硬,然視觸診上,與大黃牡丹皮湯之小腹腫痞多不能區別,宜參照脈證、外證而決之。
《金匱要略》本方小注曰:「亦治男子膀胱滿急而有瘀血者。」
《瘟疫論》曰:「按傷寒太陽病不解,從經傳府,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血結不行者,宜抵當湯。」
求真按:「是以桃核承氣湯無效者,宜抵當湯也。」
然抵當湯為行瘀逐蓄之最者,前後二便不分,亦可取用。然蓄血之結甚者,非桃仁之力所可及,宜抵當湯。蓋非大毒猛厲之劑,則不足以抵當之,故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瘀血者(凡有瘀血者,二焉。少腹硬滿,小便快利者,一也。腹不滿,其人言我滿者,二也。急則以湯,緩則以丸)。」
求真按:「若不改作治最陳久之瘀血者,則難為定義。又腹不滿,其人言我滿者,為瘀血之一般徵侯,非特此方為然也。」
《方機》本方主治項中曰:「小腹硬滿,小便自利,發狂者。喜忘,大便硬,反易通,色黑者。脈浮數,善饑,大便不通者。經水不利者。」
《漫游雜記》曰:「一婦人,三十餘歲,月事即斷,年年肥大,腰帶數圍,每月必發大頭痛一二次,藥食皆吐,不能下咽。余診之,腹脈堅實,心下硬塞,推之難以徹底,與抵當丸、濕漆丸數百帖,血亦不來,乃以瓜蒂末一錢,大吐一日。翌日,按心下硬塞減半,又作抵當湯與之。
數日,大便溏瀉,日五六次。十日後再與瓜蒂五分,又與抵當湯如前,肚腹劇痛,代用以丸,日三五分。三十餘日,經水來已如常,頭痛亦除。」
《古方便覽》曰:「一婦人,年三十,患癩病三年,眉毛脫落,鼻梁腫大,一身盡腫,赤斑如云,手足麻痹,月經不通。余乃作抵當丸使飲之,日服三錢,三十日,血下數升,百日痊愈。」
《方輿輗》曰:「抵當湯,此方云蓄血與小腹硬滿,若比桃核承氣湯證,則其病沉結,而根深蒂固矣,此時若不以水蛭、虻蟲之類,不能破之。以上二方,詳考本論,則可盡其變化。」
上證有體虛者,夫體虛之人,雖有瘀血在小腹,亦不可專攻,然不攻則病不去,善哉。陳自明以此方去大黃,加地黃,名通經丸。去加僅一味,即有攻守兼施之妙,豈非孫吳之兵法乎!余嘗以此四味煎水,有療乾血勞者。
《傷寒論述義》曰:「瘀血者,血失常度,瘀留下焦是也(《說文》曰:『瘀血,積血也。』然瘀血之瘀,與瘀熱之瘀,恐同其義)。」
蓋邪熱壅鬱血中,則相搏為瘀,唯其瘀也,血為水之類,故必就下。以結於小腹,其證有結日淺而病勢劇者,有結日深而病勢漫者,治之之法亦隨而別。結日淺,病勢劇者,桃核承氣湯證是也。此蓋因失汗,邪熱內併所致,其結未緊,故熱未斂,而勢殊劇,故以此方逐利之也(膀胱者,猶言下焦也,蓋與胃中有燥屎同例)。結日深而病勢漫者,抵當湯丸證是也。
白話文:
《抵當湯之腹證》
張仲景認為此方證的腹部特徵是小腹硬滿或小腹硬,但在觸診上,往往與大黃牡丹皮湯證的小腹腫脹痞塞難以區分,應該參照脈象、其他症狀來判斷。
《金匱要略》在抵當湯的註解中提到,此方也適用於男子膀胱脹滿且有瘀血的情況。
《瘟疫論》說:「傷寒太陽病沒有治癒,病邪從經絡傳到臟腑,熱邪結於膀胱,病人會出現類似發狂的症狀,如果能排出瘀血就會好轉,如果瘀血凝結不能排出,就應該用抵當湯。」
求真認為:「所以桃核承氣湯無效的情況,就應該使用抵當湯。」
抵當湯是活血化瘀、排除積滯藥力最強的方劑,無論大便或小便是否順暢,都可以使用。但如果瘀血結得很嚴重,不是桃仁的藥力所能解決的,就應該使用抵當湯。因為不是使用猛烈藥性的方劑,就不足以對抗頑固的瘀血,所以才叫做抵當湯。
東洞翁對抵當湯的定義是:「治療瘀血的(凡是有瘀血的,有兩種情況:一是小腹硬滿,小便順暢;二是腹部不滿,但病人自己覺得滿。急症用湯劑,緩症用丸劑)。」
求真認為:「如果說此方是治療最陳舊的瘀血,還算貼切,否則難以定義。而且腹部不滿,病人自己覺得滿,是瘀血常見的症狀,不只是此方適用。」
《方機》中記載抵當湯的主治症狀包括:「小腹硬滿、小便順暢、出現發狂症狀。健忘、大便乾燥但容易排便、大便顏色發黑。脈象浮數、容易飢餓、大便不通暢。以及月經不順。」
《漫游雜記》中記載:「一位婦人三十多歲,月經停止,每年體型都變肥胖,腰圍變粗,每個月都會發作一兩次嚴重頭痛,吃藥或食物都會吐,無法下嚥。我診斷發現她腹部脈象堅實,心下部位硬塞,難以按壓到深處,於是給她服用抵當丸和濕漆丸幾百帖,但是月經依然沒有來。後來用瓜蒂末一錢,讓她吐了一天。隔天,心下硬塞感減輕一半,再給予抵當湯。幾天後,開始拉稀,一天五六次。十天後,再次給予瓜蒂五分,並搭配抵當湯,腹部劇痛,於是改用丸劑,每天服用三五分。三十多天後,月經恢復正常,頭痛也消失了。」
《古方便覽》中記載:「一位婦人三十歲,患有癩病三年,眉毛脫落,鼻樑腫大,全身浮腫,皮膚出現雲狀紅斑,手腳麻痺,月經不通。我使用抵當丸給她服用,每天三錢,三十天後,排出幾升瘀血,一百天後痊癒。」
《方輿輗》說:「抵當湯的適應症是蓄血和小腹硬滿,如果與桃核承氣湯證相比,此病更為嚴重且根深蒂固,此時如果不使用水蛭、虻蟲等藥物,就無法攻破。以上這兩種方劑,詳細研讀相關論述,就能了解其變化。」
如果患者體質虛弱,即使小腹有瘀血,也不可以過度攻伐,但不攻伐又無法治好疾病。陳自明將此方去除大黃,加入地黃,改名為通經丸,僅僅增減一味藥,就能達到攻補兼施的效果,可謂是兵法中的精髓!我曾經用此四味藥煎水,治療乾血勞的患者。
《傷寒論述義》說:「瘀血是指血液運行失常,積聚在下焦(《說文》說:『瘀血,是積聚的血液。』瘀血的『瘀』,可能和瘀熱的『瘀』是同一個意思)。」
大體上是邪熱阻滯在血液中,導致血液凝結成瘀血,因為血屬於水液,所以會向下積聚在小腹。瘀血形成的時間有長有短,病勢也有輕重緩急,治療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瘀血形成時間短,病勢急劇的,屬於桃核承氣湯證,這通常是因為汗液排泄不暢,導致邪熱內陷所引起,瘀血還未凝結緊密,熱邪還沒收斂,病勢顯得比較急,所以要用此方來活血排瘀。瘀血形成時間長,病勢較為緩和的,屬於抵當湯或抵當丸證,通常也是因為汗液排泄不暢,瘀血凝結緊密,熱邪已經收斂,病勢較為緩慢,所以要用此方攻破。瘀血也有輕重之分,所以有湯劑和丸劑的區別。
(六七天後,仍然有表證,是因為發汗不徹底的緣故。仍有表證這句話,隱含著「外邪未解,不可攻」的意思,應該與桃核承氣湯的條文互相參看。脈象微而沉,是指脈象沉滯不流暢,而不是微弱無力。)
楊士瀛說:「有瘀血的人,脈象會時而澀滯,時而快速,忽隱忽現,或是沉細隱伏,並不是結胸的脈象。」程氏說:「脈象沉,是結胸的脈象。脈象沉但不是結胸,就表示邪氣已經深入,直接結在下焦血分了。」
桃核承氣湯的瘀血,多半是生病之後形成的;抵當湯的瘀血,多半是生病之前就形成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張兼善說:「有人說桃核承氣湯和抵當湯的症狀都是下焦瘀血,雖然有輕重之分,但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這都是因為發汗處理不當,或者應該發汗卻沒發汗,或者發汗太遲,或者脈象旺盛但發汗不足,或者保暖不周導致不能發汗,太陽經的邪氣無法排出,所以就隨著經脈進入臟腑,積聚在膀胱。」)總之,雖然病位在下,但都屬於實證,是陽明病的變證。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說:「腹部不滿,但病人自己覺得滿,這不僅僅是血塊,而是瘀血堵塞在脈絡的表現,仔細辨證就能知道。子炳說:『心下痞悶,按壓時柔軟,腹部不滿,但病人覺得滿,症狀相同,但使用的方劑不同,男子應該用三黃丸,婦女應該用浮石丸或抵當丸。』這是錯誤的說法。心下痞悶與瘀血壅滯的症狀怎麼會相同呢?況且兩方主治不同,怎麼可以拘泥於方劑呢?跌撲損傷導致瘀血凝結,心腹脹滿,大小便不通暢。或者月經閉止且小腹硬滿,或者眼睛紅腫,疼痛難以張開眼睛。或者月經閉止不通,腹底有腫塊,腹部皮膚出現青筋,都適合用此方。如果不能煎服,可以做成丸劑,用溫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