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31)
別論 (331)
1. 抵當湯之腹證
大抵亦由於失汗所致,其結既緊,其熱已斂,故勢殆漫,所以專破潰之,但更有輕重之異,是以有湯、丸之分也(六七日,仍有表證者,蓋發汗不徹故耳。仍有表證一句之內,蘊有「其外未解者,不可攻」之義,宜與桃核承氣湯條互看。脈微而沉之微,所謂沉滯不起之狀,而非微弱之微也。
楊士瀛曰:「挾血者,脈來乍澀乍數,閃爍明滅,或沉細隱伏是也,反不結胸之義,未瑩。」…程氏曰:「脈沉者,結胸之脈也。脈沉而不結胸,則邪已深入,可知直結於下焦血分矣」)。
桃核之血,多結於得病之後;抵當之血,多結於得病之先,然未可一例而論也(張兼善曰:「或云桃核承氣及抵當湯證,俱係下焦畜血,中間雖有輕重,然未知緣何致此耶?此皆發汗未得其宜,或當汗不汗,或汗遲,或脈盛汗微,或覆蓋不周而不汗,其太陽之邪,從而不出,故隨經入府,結於膀胱」)。要之病雖在下,然均是屬實,乃陽明病之類變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腹不滿,其人言我滿者。此不特血塊也,而瘀血專在於絡之證也。若驗其證,自能知之。子炳云:『心下痞,按之濡,腹不滿,其人言我滿者,於證則同,於方則異,男子必用三黃丸,婦人則用浮石丸或抵當丸。』誤也。心下痞與瘀血壅滯,豈同證耶?況二方主治所不同,而方用豈可拘泥耶?墮撲折傷,瘀血凝滯,心腹脹滿,二便不通者。或經閉而少腹硬滿,或眼目赤腫,疼痛不能瞻視者。
或經水閉滯,腹底有癥,腹皮見青筋者,皆宜此方。若不能煮服者,為丸以溫酒送下亦佳。」
白話文:
大抵這種情況也是因為發汗不當所導致,其結塊既緊密,熱勢也已收斂,所以病勢看起來好像很廣泛,因此需要用藥強力破除它。但病情的輕重程度有所不同,所以才會有湯劑和丸劑的區別。(如果病了六七天,仍然有表證,那是因為發汗不徹底的緣故。說「仍然有表證」這句話,其中就蘊含著「如果表證未解,就不能攻下」的意思,應該和桃核承氣湯的條文互相參看。脈象如果細微而沉,這個「微」是指脈象沉滯不起,而不是指脈象微弱。)
楊士瀛說:「有血瘀的情況,脈象會時而澀滯時而急數,忽隱忽現,或者沉細不明顯,這和結胸的情況相反,還不太明確。」…程氏說:「脈沉表示有結胸。如果脈沉但沒有結胸,就表示邪氣已經深入,可以判斷是直接結於下焦血分了。」
桃核承氣湯的血瘀,多半是生病之後才形成的;抵當湯的血瘀,多半是在生病之前就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張兼善說:「有人說桃核承氣湯和抵當湯所治療的,都是下焦蓄血的病症,中間雖然有輕重之分,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都是因為發汗的方法不恰當,或是應該發汗卻沒發汗,或是發汗太遲,或是脈象旺盛但汗出微弱,或是保暖不周而沒有出汗,這樣一來,太陽經的邪氣就無法排出,於是就跟著經脈進入體內,結於膀胱。」)總之,雖然病位在下,但都是屬於實證,是陽明病的一種變證。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關於抵當湯的條文說:「腹部沒有脹滿,病人卻說自己覺得脹滿,這不僅僅是血塊,而是瘀血積聚在血絡的病症。如果仔細辨證,自然就能了解。子炳說:『心下覺得痞悶,按壓時柔軟,腹部沒有脹滿,病人卻說自己覺得脹滿,這種情況從症狀來看是相同的,但用藥卻不同,男子必須用三黃丸,婦女則用浮石丸或抵當丸。』這是錯誤的。心下痞悶和瘀血阻塞,怎麼會是相同的病症呢?況且這兩種方劑的主治作用不同,用藥怎麼能拘泥不變呢?跌打損傷、瘀血凝滯、心腹脹滿、大小便不通暢,或是經閉而少腹硬滿,或是眼睛紅腫、疼痛無法看東西,或是月經閉塞、腹底有腫塊、腹部皮膚有青筋,這些情況都適合用這個方子。如果不能煎藥服用,做成藥丸用溫酒送服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