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 (2)

1. 消渴證治

茯菟丹,三消渴通用,亦治白濁。

白話文:

茯菟丹

三種消渴症通用,也能治療白濁。

菟絲子(酒浸三宿,水淘,砂盆研細,捏餅,焙乾,一十兩,),北五味子(七兩),白茯苓(五兩),石蓮肉(三兩)

白話文:

  • 菟絲子:將菟絲子在酒中浸泡三晚,然後用清水清洗,在砂盆中研磨成細粉,捏成餅狀,烘烤至乾燥,共需一十兩。

  • 北五味子:七兩。

  • 白茯苓:五兩。

  • 石蓮肉:三兩。

上末,山藥六兩,末,為糊,攪和搗三百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前米湯下,神妙。

降心湯,治心火上炎,腎水不濟,煩渴引飲,氣血日消。

白話文:

將以上的藥材粉末,加入山藥粉六兩,製成糊狀,攪拌搗拌三百次,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於飯前以米湯送服,療效非常顯著。

降心湯

用於治療心火上炎,腎水不足,出現煩渴多飲,氣血日漸虛弱的症狀。

人參,遠志(薑醃,取肉,焙),當歸,川芎,熟地,白茯苓,黃耆(蜜炙),北五味子,甘草(微炙。各半兩),天花粉(一兩)

白話文:

人參、遠志(用薑醃漬,取出肉,焙乾)、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茯苓、黃耆(用蜂蜜炙烤)、北五味子、甘草(微烤。各半兩)、天花粉(一兩)

上銼細。每三錢,棗煎,食前服。

生地黃膏,渴證通用。

生地黃(束如常碗大,二把),冬蜜(一碗),人參(半兩),白茯苓(一兩)

上將地黃洗切,研細,以新水一碗調開,同蜜煎至半,次入參、苓末拌和,磁器密收,匙挑服。

黃耆湯,治諸渴疾。

白話文:

生地黃膏

此膏適用於口渴症狀。

材料:

  • 生地黃:兩把(大小如普通碗口)
  • 冬蜜:一碗
  • 人參:半兩
  • 白茯苓:一兩

製法:

  1. 將生地黃洗淨切碎,搗成細末。
  2. 加入一碗清水調開,與冬蜜一起煎製,至濃度減半。
  3. 加入研成細末的人參和白茯苓,攪拌均勻。
  4. 將膏體盛入瓷器中密閉保存,每次取一匙服用。

黃耆湯

此湯用於治療各種口渴症狀。

黃耆,茯神,栝蔞根,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北五味子,甘草(炙。各半兩),生乾地黃(一兩半)

白話文:

中藥材:

  1. 黃耆:一兩

  2. 茯苓:一兩

  3. 栝蔞根:一兩

  4. 麥門冬(去除中心部分):一兩

  5. 北五味子:半兩

  6. 甘草(經過烘烤):半兩

  7. 生乾地黃:一兩半

上銼細。每四錢,新水煎服。

豬肚丸,治諸渴疾。

川黃連(五兩),淨白乾葛,知母,茯神,麥門冬(去心),大熟,地黃(洗,焙。各二兩),栝蔞根,粟米(各三兩),人參(一兩)

白話文:

豬肚丸

**功效:**治療各種口渴疾患。

組成:

  • 川黃連:五兩
  • 乾葛(淨白):二兩
  • 知母:二兩
  • 茯神:二兩
  • 麥門冬(去心):二兩
  • 大熟地(洗,焙):二兩
  • 栝蔞根:三兩
  • 粟米:三兩
  • 人參:一兩

用法:

取四錢藥材,用清水煎服。

上木臼中同搗為散,入淨豬肚內縫密,置甑內蒸極爛,乘熱再杵細,若硬加蜜,丸桐子大。蒸汁下五十丸,或粥飲下。

白話文:

將上列藥物在乾淨的木臼中一同研磨成粉末,裝入已清洗乾淨的豬肚中並縫合好,放入蒸籠中蒸到非常軟爛,趁熱將藥粉再次搗碎,若藥粉太硬可加入蜂蜜調和,丸成像桐子般大小。取蒸過的藥汁服用五十丸,也可以加入粥或湯藥中服用。

又方,一味黃連末,入豬肚內縫密,滿甑粳米上蒸熟,曬過,杵丸如前法。

川黃連丸,治諸渴。

川黃連(淨,五兩),白天花粉,麥門冬(去心。各二錢半)

白話文:

川黃連丸,治療各種口渴。

川黃連(五錢,洗淨)、白天花粉、麥門冬(去心,各二錢半)。

將黃連研成細末,裝入豬肚內,縫密,放在蒸籠中,以滿甑的粳米蒸熟,曬乾後,搗碎成丸,方法同前。

上末,以生地黃汁並牛乳汁夾和搗,丸桐子大。每三十丸,粳米飲下。

玉泉丸,治煩渴口乾。

白話文:

將上兩味藥材研成粉末,加入生地黃汁和牛奶,混合均勻後搗成丸,每一丸大小和桐子差不多。每次服用30丸,用粳米湯送服。

玉泉丸

治療: 口渴乾澀。

麥門冬(去心,曬),人參,茯苓,黃耆(半生半蜜炙),烏梅肉(焙),甘草(各一兩),栝蔞根乾葛(各一兩半)

上末,煉蜜丸,彈子大。每一丸,溫湯嚼下。

止渴銼散

白話文:

  • 麥門冬(去掉根部,曬乾)

  • 人參

  • 茯苓

  • 黃耆(一半生曬,一半用蜜炙)

  • 烏梅肉(烘烤)

  • 甘草(各一兩)

  • 栝蔞根、乾葛(各一兩半)

止渴散末,煉製成蜜丸,大小如彈珠。每次取一丸,用溫水嚼服。

枇杷葉(新布拭去毛,炙),白乾葛,生薑(切片,焙。各一兩),大烏梅(七個),大草果(二個,去皮),淡竹葉,甘草(生。各半兩)

上銼。每四錢,新水煎服。

衛生天花丸,治渴通用。

白話文:

枇杷葉(用新的布把茸毛擦掉,然後烤),白乾葛,生薑(切片,烤。每樣各一兩),大烏梅(七個),大草果(兩個,去除外皮),淡竹葉,甘草(生。每樣各半兩)

衛生天花丸,用於治療口渴,適用於各種情況。

每四錢,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黃連(淨三兩,童尿浸三宿,焙),白扁豆(薑製,去皮炒,二兩),辰砂,白茯苓,牡蠣粉,知母,苦參,天花粉,鐵粉(各半兩),蘆薈(一分),金銀箔(各二十片)

上末,取栝蔞根生汁和生蜜,丸桐子大。每三十丸,麥門冬湯下。

白話文:

黃連(清洗乾淨、重三兩,用童尿浸泡三晚,低溫烘乾)、白扁豆(用生薑處理,去皮炒熟,重二兩)、辰砂、白茯苓、牡蠣粉、知母、苦參、天花粉、鐵粉(各半兩)、蘆薈(重一分)、金箔和銀箔(各二十片)

收集栝蔞的根部榨取汁液,加入生蜂蜜,製成像桐子一樣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 30 粒,搭配麥門冬湯服用。

桑椹方,治渴疾。桑椹熟時,盡意食之為妙。

白話文:

桑椹方,治療口渴的方劑。桑椹成熟時,盡情食用效果最佳。

又方,生牛乳細呷。

又方,生蘿蔔搗取汁,時飲少許。

蠟苓丸,補虛,治濁,止渴。

黃蠟,雪白茯苓(各四兩)

上茯苓為末,熔蠟和丸,彈子大。每一丸,不飢飽細嚼下。

繭絲湯,治渴神效。煮繭搔絲,湯任意飲之,頓效。如非時,以絲或綿煎湯服。

白話文:

另一個偏方:直接喝新鮮牛乳,慢慢細品。

另一個偏方:將新鮮蘿蔔搗碎取汁,經常喝少量。

蠟苓丸

功效:補虛、治濁、止渴。

材料:

  • 黃蠟(4兩)
  • 雪白茯苓(4兩)

做法:

  1. 將茯苓研磨成粉末。
  2. 將黃蠟融化。
  3. 將茯苓粉末和融化的黃蠟混合,揉成彈珠大小的丸子。
  4. 每服一丸,不論飢餓或飽足,慢慢咀嚼後吞服。

繭絲湯

功效:止渴效果極佳。

材料:

  • 煮過的蠶繭(任意數量)

做法:

  1. 將蠶繭煮後,取出其中的絲。
  2. 將取出的絲煎湯。
  3. 直接飲用煎湯,可以快速止渴。
  4. 如果沒有蠶繭,可以用絲線或棉線煎湯服用。

辰砂妙香散,治渴證,小便澀數而瀝,兼有油濁。(方見疸門。)用燈心草、茯苓煎湯下。

白話文:

辰砂妙香散,治療口渴症狀,小便澀痛次數多而且小便滴瀝而出,同時伴有油脂濁液。(詳細的藥方請見疸證。) 使用燈心草、茯苓煎湯服用。

天花粉丸,治消渴,飲水多,身體瘦。

天花粉,黃連(去須。各一兩),茯苓,當歸(各半兩)

上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三十丸,茅根煎湯下

瓜連丸,治消渴骨蒸。

黃連(淨銼,用冬瓜汁浸一宿,曬乾,凡七次)

上末,冬瓜汁丸桐子大。每三四十丸,半飢飽熟水下,或五十丸米飲下。

玉壺丸,治消渴引飲無度。

人參,栝蔞根(等分)

上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三十丸,麥門冬煎湯下。

天花散,治消渴。

天花粉,生乾地黃(洗。各一兩),乾葛,麥門冬(去心),北五味子(各半兩),甘草(一分)

上粗末。每服三錢,粳米百粒,同煎服。

錢氏白朮散,治消中,消穀善飢。

白話文:

天花粉丸 治療口渴、愛喝水、身體瘦弱。

天花粉、黃連(去除鬚根,各一兩)、茯苓、當歸(各半兩)

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茅根煎的湯送服。

瓜連丸 治療口渴骨熱。

黃連(研磨淨化,用冬瓜汁浸泡一晚,曬乾,重複七次)

研磨成細末,用冬瓜汁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四十丸,在半飢半飽時,用溫水或米飲送服,也可以服用五十丸,用米飲送服。

玉壺丸 治療無限制地口渴引飲。

人參、栝蔞根(等量)

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麥門冬煎的湯送服。

天花散 治療口渴。

天花粉、生乾地黃(清洗,各一兩)、乾葛、麥門冬(去除核)、北五味子(各半兩)、甘草(一分)

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配上百粒粳米,一起煎服。

錢氏白朮散 治療中氣虛弱、消化不良、易飢餓。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炙),藿香葉(一兩),白乾葛(二兩),木香(半兩),加北五味子柴胡,枳殼(制。各半兩)

白話文:

人參、白朮、白茯苓、炙甘草、藿香葉(一兩)、白乾葛(二兩)、木香(半兩),再加上北五味子、柴胡、枳殼(分別切制後,各半兩)。

上粗末。每三錢,新水煎服。

茯神丸,治消中,煩渴消穀,小便數。

白話文:

茯神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口渴、體內津液耗盡、小便次數多等症狀。

每次服用三錢,以清水煎服。

人參,茯神,生乾地黃,黃連(淨),麥門冬(去心,焙),枳殼(制),牡蠣粉(各一兩),石蓮肉,黃耆(炙),知母(各半兩),栝蔞根(三分)

上末,煉蜜同搗三百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清粥飲下。

白話文:

人參,茯神,生乾地黃,黃連(去雜質),麥門冬(去掉芯,烘烤),枳殼(製過的),牡蠣粉(各一兩),石蓮肉,黃耆(烘烤過的),知母(各半兩),栝蔞根(三分)

將蜂蜜和搗碎的桐子同搗三百次,製成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以清粥送服。

小菟絲子丸,治消腎,以天花粉、北五味子煎湯下。(方見疸門。)

枸杞子丸,治消腎,久渴困乏,小便滑數。

白話文:

小菟絲子丸,可以用來治療腎臟虛弱,用天花粉、北五味子煎煮成湯藥服用。(詳細的藥方請參閱疸門相關的內容。)

枸杞子丸

【適應症】 治療消渴(頻尿),久渴乏力,小便滑脫、次數頻繁。

枸杞,菟絲子(酒浸,研,焙),白茯苓,黃耆(炙),牡蠣粉,牛膝,熟地黃(洗),麥門冬(去心。各一兩),雞內金(微炙,一兩半),桑螵蛸,栝蔞根(各三分),山茱萸,牡丹皮(各半兩)

上末,煉蜜和搗三百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前粥飲下。

白話文:

枸杞,菟絲子(用酒浸泡,研磨,烘烤),白茯苓,黃耆(炙烤),牡蠣粉,牛膝,熟地黃(洗淨),麥門冬(去除芯,各一兩),雞內金(略微炙烤,一兩半),桑螵蛸,栝蔞根(各三分),山茱萸,牡丹皮(各半兩)

煉蜜,搗三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餐前用稀飯送服。

八味丸,治消腎,補虛止渴。(方見痼冷門。)本方去附子,以北五味子代之,納澤瀉截塊再蒸,熟地黃再蒸。

平補丸,治消腎不渴,肌肉瘦削,小便澀數而瀝,如欲滲之狀。

白話文:

八味丸,治療腎虛,補虛止渴。(具體方劑見《痼冷門》。)本方去掉附子,改用北五味子代替,將澤瀉切塊後再蒸,熟地黃也再蒸一次。

平補丸,用於治療消渴卻不口渴、肌肉瘦削、小便次數多且量少,有如滲漏之狀。

菟絲子(酒浸,研,焙),山茱萸(酒浸,焙),當歸,益智仁(各半兩),川楝肉,牛膝,葫蘆巴(炒),厚杜仲(薑製,炒),巴戟(去心),蓯蓉(酒浸,焙。各三錢半),乳香(二錢)

白話文:

菟絲子(用酒浸泡,研磨,再烘焙),山茱萸(用酒浸泡,再烘焙),當歸、益智仁(各半兩),川楝肉、牛膝、葫蘆巴(炒過),厚杜仲(用薑汁加工,再炒過),巴戟(去掉籽),蓯蓉(用酒浸泡,再烘焙),各三錢半,乳香(二錢)。

上末,糯米糊丸桐子大。每五十丸,棗湯或鹽湯食前服。

雙補丸,治腎虛水涸,燥渴勞倦。

白話文:

將主藥搗碎至粉末,再將糯米糊製成如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五十丸,用棗湯或鹽湯在飯前服用。

雙補丸

**功效:**治療腎氣虛弱、津液虧損、口渴勞累。

鹿角膠(二兩),沉香(半兩),澤瀉(截塊再蒸,半兩),覆盆子,白茯苓,人參,宣木瓜,薏苡仁,黃耆(炙),熟地黃(洗,再蒸),蓯蓉(酒浸,焙),菟絲子(酒浸,蒸,碾焙),北五味子,石斛(炒),當歸(酒浸,焙。各一兩),麝香(一錢)

白話文:

鹿角膠(80公克),沉香(20公克),澤瀉(切成塊並蒸,20公克),覆盆子,白茯苓,人參,宣木瓜,薏苡仁,黃耆(炒過),熟地黃(洗淨後蒸),蓯蓉(用酒浸泡,再烘烤),菟絲子(用酒浸泡,蒸過後磨碎並烘烤),北五味子,石斛(炒過),當歸(用酒浸泡,烘烤。各40公克),麝香(4公克)

上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衣。每五十丸,空心棗湯下。

煞蟲方,治消渴有蟲。(出夷堅志。)

白話文:

治療寄生蟲方,治癒糖尿病引起的腹內生蟲。(出自《夷堅志》。) 將蜜丸煉製成桐子般大小,並以硃砂粉衣。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以棗湯送服。

苦楝根取新白皮一握,切焙,入麝少許,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飲之。雖困頓不妨,自後下蟲三四條,狀如蛔蟲,其色真紅,而渴頓止,乃知消渴一證,有蟲耗其津液。

白話文:

取新鮮的苦楝根皮一握,切碎後焙乾,加入少許麝香,加入兩碗水,煎煮至一碗,空腹飲用。即使病情嚴重也不妨礙,服用後會排出三四條像蛔蟲一樣的蟲子,顏色鮮紅。口渴的症狀立即停止,由此可知,消渴症是由體內的蟲子消耗體液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