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六 (22)
卷之六 (22)
1. 附:調理脾胃
(新增)
白話文:
(新增)
2. 調理脾胃方論
《內經》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六腑之大源也。又曰: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以此論之,若夫飲食有節,寒溫適宜,脾胃壯實,則外邪不能侵內,邪不能起,何恙之有哉?苟因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虛弱,而百病生焉。況脾胃屬土,土為五行之本,萬物藉土而生,故古人以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厥有旨哉!予鄙見,欲人知節飲食,適寒溫,以養脾胃之本。倘有脾胃虛弱,最易作疾,故開諸方於後,擇而用之,苟得脾壯實,固本澄源之事也矣。
調中益氣湯(東垣方),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或洪緩而沉,按之無力中之下時得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倦懶,百節煩疼,胸滿短氣,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鳴耳聾,目有淤肉,熱壅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怠惰嗜臥,忽肥忽瘦,溺色變,或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夏月飧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
升麻,柴胡,橘皮(各二分),木香(二分),甘草(炙),人參,蒼朮(各五分),黃耆(一錢),當歸(五分),芍藥(三分),五味子(七個,此後三味出東垣證效方有之)
上㕮咀,作一處水煎,食前熱服。如時顯熱躁,是下元陰火蒸蒸然發也,加生地黃、黃柏;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常逼迫,血虛血澀也,加歸身。
治中湯,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中滿虛痞,或泄瀉。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泄瀉,及大病後調助脾胃,此藥最好。(方並見虛勞門。)平胃散,治脾胃不和,嘔吐痰水,胸膈痞滯,不美飲食,並皆治之。(方見泄瀉門。)枳朮丸,治痞消食,理脾強胃。
(方見內傷門。)家秘加味枳朮丸,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胸膈膨悶,酒傷食積,氣滯腹滿。常服則進食寬中,和暢脾胃。(方見內傷門。)
養胃湯(《三因方》),治脾胃虛寒,嘔逆噁心,腹脅脹痛,腸鳴泄瀉,或有外感寒熱如瘧,骨節煩疼,並皆治之。(方見痎瘧門。)
白朮和胃丸,治病久不能食,而臟腑或結或溏,此胃氣虛弱也。常服則和中理氣,消痰去濕,和脾胃,進飲食。
厚朴(制),半夏(各一兩),白朮(一兩二錢),陳皮(八錢),檳榔,枳實(各二錢半),木香(一錢),人參(七錢),甘草(炙,三錢)
上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三十丸,溫水食遠服。
補脾丸(《心法秘方》),有脾虛而惡湯藥者,制此丸用湯吞,省口苦而易於從也。
白話文:
調理脾胃方論
《黃帝內經》說:胃是五臟六腑之海,水谷都進入胃,五臟六腑都從胃中獲得精氣。胃是五臟的根本,是六腑的源頭。又說:胃是水穀之海。飲食進入胃,精氣遊走溢散,上輸送到脾,脾氣散布精氣,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布散全身,五經氣血運行,與四時五臟陰陽相合,以此作為常態。
以此理論來看,如果飲食有節制,寒溫適宜,脾胃強健,那麼外邪就無法入侵,疾病也就不會產生。如果因為飲食無節制,寒溫不適,那麼脾胃就會虛弱,百病叢生。況且脾胃屬土,土是五行的根本,萬物依靠土而生長,所以古人認為調理脾胃是醫學中最重要的方法,很有道理!我的淺見是,希望人們知道節制飲食,適應寒溫,以保養脾胃的根本。如果脾胃虛弱,最容易生病,因此,我在後面列出一些方劑,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只要能使脾胃強健,就能達到固本培元的目的。
調中益氣湯(東垣方):治療因飢飽勞累損傷脾胃,元氣不足,脈象弦細,或洪緩而沉,按之無力,有時按壓時感到微微澀滯,症狀為身體沉重,四肢倦怠,全身關節疼痛,胸悶氣短,咽喉堵塞,心煩不安,耳鳴耳聾,眼睛充血,熱盛如火,視物模糊,口中唾液多,飲食無味,嗜睡懶動,忽胖忽瘦,小便顏色改變,或清澈而次數多,或有上吐下瀉,或夏天容易腹瀉,腹部空虛疼痛,不想吃東西。
組成:升麻、柴胡、橘皮(各二分)、木香(二分)、甘草(炙,五分)、人參、蒼朮(各五分)、黃耆(一錢)、當歸(五分)、芍藥(三分)、五味子(七個,此三味出自東垣證效方)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水煎煮,飯前溫服。如果出現明顯的煩躁,是下焦陰虛火旺,可以加生地黃、黃柏;如果大便不成形或解不乾淨,腹部經常絞痛,是血虛血瘀,可以加當歸尾。
治中湯:治療脾胃不和,嘔吐腹瀉,胸腹脹滿,或腹瀉。參苓白朮散:治療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或嘔吐腹瀉,以及大病後調理脾胃,此藥最好。(方劑詳見虛勞門)平胃散:治療脾胃不和,嘔吐痰涎,胸膈痞滿,飲食不香。(方劑詳見泄瀉門)枳朮丸:治療痞滿、消化不良,健脾益胃。(方劑詳見內傷門)家秘加味枳朮丸:治療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胸膈脹滿,酒傷食積,氣滯腹脹。經常服用可以增進食慾,調理脾胃。(方劑詳見內傷門)
養胃湯(《三因方》):治療脾胃虛寒,嘔吐噁心,腹部脅肋脹痛,腸鳴腹瀉,或有外感寒熱像瘧疾一樣,骨節酸痛。(方劑詳見痎瘧門)
白朮和胃丸:治療久病不思飲食,臟腑功能失調,這是胃氣虛弱引起的。經常服用可以和胃理氣,消痰祛濕,健脾和胃,增進食慾。
組成:厚朴(制)、半夏(各一兩)、白朮(一兩二錢)、陳皮(八錢)、檳榔、枳實(各二錢半)、木香(一錢)、人參(七錢)、甘草(炙,三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生薑汁調和,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溫水送服,飯後服用。
補脾丸(《心法秘方》):針對脾虛而討厭喝湯藥的人,製作此藥丸,用溫水送服,避免服用湯藥的苦味,更容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