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六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4)

1. 調理脾胃方論

木香(三錢),人參(三錢半),乾生薑(一錢半),枳實(一兩,炒),白朮(一兩半),橘皮(四錢)

上件為末,用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服。

藿香安胃散(《衛生寶鑑》)治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丁香,人參(各二錢半),橘紅(半兩)

上㕮咀。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溫服,不拘時。

寬中進食丸,滋形氣,美飲食。

神麯(炒,四錢),木香(五分),草豆蔻仁(五錢),枳實(炒,四錢),半夏(七錢),甘草(炙,一錢),人參,乾生薑,青皮,豬苓(各一錢),陳皮,白朮,白茯苓,澤瀉(各二錢),砂仁(一錢半),大麥芽(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米飯下,食遠服之。

八珍湯(《御藥院方》),和血氣,理脾胃。

當歸,赤芍藥,川芎,熟地黃,人參,白茯苓,甘草,砂仁(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三枚,煎至七分,空心溫服。

凝神散,病後收斂胃氣,清涼肌表。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各一兩),粳米,扁豆(炒),知母,生苄,甘草(炙。各五錢),淡竹葉,地骨皮,麥門冬(各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加減保和丸,消痰利氣,扶脾胃,進飲食。

山楂,神麯(炒),半夏(湯泡七次),茯苓(去皮。各三兩),陳皮(洗),連翹,蘿蔔子(各二兩),白朮(五兩),蒼朮(米泔浸,去粗皮),枳實(去白。各一兩),香附(去皮,酒浸),厚朴(薑製。各二兩),黃芩(去腐,酒浸,炒),黃連(去須,酒浸,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七八十丸,食後茶湯任下。

加味枳朮丸(《明醫雜著》),論曰:人之一身,脾胃為主,胃陽主氣,脾陰主血,胃司納受,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無病矣。人惟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損傷脾胃,脾損則不能納,胃損則不能化,脾胃俱損,納化皆難,元氣斯弱,百邪易侵,而飽悶痞積,關格吐逆,腹痛泄痢等證作矣。

況人於飲食豈能一一節調,一或有傷,脾胃便損,飲食減常,元氣漸憊矣,故潔古制枳朮之丸,東垣發脾胃之論,使人常以調理脾胃為主,後人稱為醫中王道,厥有旨哉!近世論治脾胃者,不分陰陽氣血,而率皆理胃,所用之藥,又皆辛溫燥熱,助火消陰之劑,遂致胃火益旺,脾陰愈傷,清純中和之氣,變為燥熱,胃脘乾枯,大腸燥結,脾臟漸絕,而死期迫矣。

殊不知脾胃屬土、屬濕,位居長夏,故濕熱之病十居七八,況土旺四季,寒熱溫涼各依其時,豈可偏用辛熱之劑哉?今舉枳朮丸方,立加減法於後。

白話文:

調理脾胃方論

一、某方

藥材:木香三錢、人參三錢半、乾生薑一錢半、枳實一兩(炒)、白朮一兩半、橘皮四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荷葉燒飯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每次服用三、五十丸,溫水送服,飯前服用。

二、藿香安胃散(出自《衛生寶鑑》) 治脾胃虛弱,無法進食,嘔吐且食物未消化。

藥材:藿香、丁香、人參(各二錢半)、橘紅半兩。

製法:將藥材研磨。

用法:用兩盞水,加三片生薑,煎成一盞,溫服,不限時間。

三、寬中進食丸 滋養形氣,促進食慾。

藥材:神麴(炒,四錢)、木香五分、草豆蔻仁五錢、枳實(炒,四錢)、半夏七錢、甘草(炙,一錢)、人參、乾生薑、青皮、豬苓(各一錢)、陳皮、白朮、白茯苓、澤瀉(各二錢)、砂仁一錢半、大麥芽一兩。

製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湯水浸泡蒸餅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每次服用三、四十丸,溫米飯送服,飯後較長時間服用。

四、八珍湯(出自《御藥院方》) 調和氣血,調理脾胃。

藥材:當歸、赤芍藥、川芎、熟地黃、人參、白茯苓、甘草、砂仁(各等分)。

製法:將藥材研磨。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水,加七片薑、三枚棗,煎至七分,空腹溫服。

五、凝神散 病後收斂胃氣,清涼肌表。

藥材:人參、白朮、茯苓、山藥(各一兩)、粳米、扁豆(炒)、知母、生地黃、甘草(炙,各五錢)、淡竹葉、地骨皮、麥門冬(各二錢半)。

製法:將藥材研磨。

用法:每次服用五錢,用半盞水,加三片薑、一枚棗,煎成一盞,去渣溫服。

六、加減保和丸 消痰利氣,調理脾胃,增進食慾。

藥材:山楂、神麴(炒)、半夏(湯泡七次)、茯苓(去皮,各三兩)、陳皮(洗)、連翹、蘿蔔子(各二兩)、白朮(五兩)、蒼朮(米泔浸,去粗皮)、枳實(去白,各一兩)、香附(去皮,酒浸)、厚朴(薑製,各二兩)、黃芩(去腐,酒浸,炒)、黃連(去須,酒浸,炒,各一兩)。

製法:將藥材磨成細粉,用薑汁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每次服用五十丸,逐漸增加至七八十丸,飯後用茶湯送服。

七、加味枳朮丸(出自《明醫雜著》)

論述:人體脾胃為根本,胃陽主氣,脾陰主血,胃負責吸收,脾負責運化,吸收和運化協調,就能化生精氣,津液上行,糟粕下排,自然不會生病。但如果飲食不節,作息不規律,就會損傷脾胃,脾虛則無法吸收,胃虛則無法運化,脾胃都虛弱,吸收和運化都困難,元氣就會衰弱,百病易生,就會出現飽脹、痞積、呃逆、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人們不可能時時注意飲食調理,一旦飲食稍有不慎,脾胃就會受損,食慾下降,元氣漸衰。因此,古人創造了枳朮丸,東垣(指張仲景)闡述了調理脾胃的重要性,後人稱之為醫學的王道,確實很有道理!近代治療脾胃的,不分陰陽氣血,都偏向於調理胃,所用的藥也都是辛溫燥熱的,助火耗陰,導致胃火更旺,脾陰更虛,清氣平和變成燥熱,胃脘乾燥,大腸燥結,脾臟衰竭,最終走向死亡。

其實脾胃屬土屬濕,位於長夏,因此濕熱之症十之八九,況且土旺的四季,寒熱溫涼都應隨著季節調整,怎可單用辛熱之藥呢?現在介紹枳朮丸方,並附加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