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十七 (3)
卷之十七 (3)
1. 附諸方
麥門冬飲子,治膈消,胸脹滿,心煩,津液乾燥,短氣消渴。
白話文:
麥門冬飲子
治療膈氣虛弱、胸中脹滿、心煩、津液不足、呼吸短促、口渴。
人參,茯神,麥門冬,知母,五味子,生地黃,甘草(炒),栝蔞根,葛根(各等分)
每服水二鍾,竹葉十四片,煎,去滓溫服。
白話文:
人參:補氣健脾,益氣生津。
茯神:寧心安神,健脾益氣。
麥門冬:清肺潤燥,益氣生津。
知母:滋陰清熱,生津止渴。
五味子:補腎益氣,生津止渴。
生地黃: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甘草(炒):益氣健脾,潤肺止咳。
栝蔞根:清熱化痰,生津止渴。
葛根:解肌透疹,生津止渴。
每次服用約兩碗水,加入十四片竹葉,煎煮,濾去渣滓後趁溫熱服用。
生津甘露飲子(東垣方),治膈消,大渴飲水無度,舌上赤澀,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痛,食不下,腹時脹痛,渾身色黃白,白睛黃,甚則四肢痿弱無為,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臀腰背寒,兩丸冷甚。
白話文:
生津甘露飲(東垣方):用於治療膈消症,症狀包括口渴難耐,喝水無法止渴,舌頭發紅粗糙,上下牙齒都麻木,舌根僵硬腫痛,難以進食,腹部時常脹痛,全身皮膚呈現黃白色,眼白發黃,嚴重時四肢無力、萎靡不振,臉色枯槁,脅下急痛,容易打噴嚏、發怒,臀部、腰部和背部寒冷,睪丸極度寒冷。
石膏(一錢二分),人參,炙甘草(各二錢),生甘草,山梔子,蓽澄茄,白豆蔻,香白芷,連翹(各一錢),杏仁(去皮尖),黃柏(酒拌。各一錢半),白葵,麥門冬(各半錢),黃連,木香(各三分),桔梗(三錢),升麻,知母(酒製。各二錢),薑黃(一錢),當歸身(半錢),全蠍(二個),藿香(二分),柴胡(三分),蘭香(半錢)
白話文:
石膏(12克),人參、炙甘草(各20克),生甘草、山梔子、黃芩、白豆蔻、香白芷、連翹(各10克),杏仁(去皮尖)、黃柏(用酒泡製。各15克),白葵、麥門冬(各5克),黃連、木香(各3克),桔梗(30克),升麻、知母(用酒泡製。各20克),薑黃(10克),當歸身(5克),全蠍(2個),藿香(2克),柴胡(3克),蘭香(5克)。
上件為細末,如法湯浸蒸餅,和勻成劑,捻作餅子,曬半乾,杵碎篩,如黃米大。食後每服二錢,抄於掌中,以舌舐之,隨津唾下,或送以白湯少許亦可。此制之緩也,不惟不成中滿,亦不傳下消矣。戊申正月七日葉律千戶服此大效。
枇杷葉散,治消渴,胸滿心煩,津液大消。
白話文:
上例考慮得很細緻,仿製方法是將藥汁浸潤蒸餅,均勻地作成劑量,捏成餅狀,曬到半乾,再用杵搗碎,篩成黃米大小的顆粒。服食時每次兩錢,用手掌托住,用舌頭舔舐,隨着津液吞嚥下去,也可以用少量白湯送服。這種服用方法比較緩和,不僅不會引起中滿,也不會引起泄瀉。戊申年正月七日,葉律千戶服用了這種藥,效果很好。
枇杷葉散:治療消渴症,胸悶心煩,體液大量流失。
枇杷葉(去毛,水洗二張),麥門冬(去心,一錢),五味子(去梗,五分),栝蔞實,生地黃,人參(去苗蘆。各七分),茯神(去木),粉葛(家種者佳,一錢),知母(去毛),甘草(炙。以上各七分)
白話文:
枇杷葉(去除葉毛,用水清洗兩片),麥門冬(去除中心,一錢),五味子(去除梗,五分),栝蔞實,生地黃,人參(去除苗與蘆頭,各七分),茯神(去除木頭),粉葛(家種的較佳,一錢),知母(去除毛),甘草(烤過的,以上各七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竹葉十四片,入烏梅一個,去內仁,煎七分,去滓,食遠溫服,不拘時。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加入兩杯水中一起煎煮,煮到只剩下七分之一的水量後,濾渣取藥汁,不拘時間服用,溫服即可。
人參石膏湯(即白虎加人參湯),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飲食。
白話文:
人參石膏湯(就是白虎湯加上人參),主治膈消症,上焦燥渴,不想要飲食。
人參(半兩),石膏(一兩二錢),甘草(四錢),知母(七錢),東垣加黃芩、杏仁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粳米一撮,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
白話文:
取人參半兩、石膏一兩二錢、甘草四錢、知母七錢,加黃芩、杏仁,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加水兩杯和少許粳米,煎煮至剩一杯,去渣,趁熱服用。
硃砂黃連丸(秘方),治心虛蘊熱,或因飲酒過多,發為消渴。
白話文:
硃砂黃連丸(祕方),用於治療心陰虛火旺,或因飲酒過度,引起消渴症。
硃砂(二兩,另研),黃連(三兩),生地黃(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燈心棗子湯送下。
白話文:
將硃砂(兩兩,另研磨)、黃連(三兩)、生地黃(兩兩)研磨成細末。
煉製蜂蜜丸,形狀如桐子的種子般大小。
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燈心棗子湯送服。
人參白朮湯(《宣明方》),治胃膈癉熱煩滿,飢不欲食,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燥熱鬱甚,而成消渴,多飲而數小便。兼療一切陽實陰虛,風熱燥郁,頭目昏眩,中風偏枯,酒過積毒,一切腸胃燥澀,倦悶壅塞,瘡疥痿痹,並傷寒雜病,產後煩渴,氣液不得宣通。
白話文:
人參白朮湯(出自《宣明方》)可以治療胃腸道不適、發熱煩悶、飢餓不想吃東西,還有因疾病導致的身體消瘦症狀,適合食量大但依然消瘦的人,可以緩解因燥熱導致的不適,也能緩解糖尿病,症狀包括飲水多、小便次數多。此外,還可以治療所有陽氣太盛而陰氣不足的症狀,像是頭暈眼花、中風偏癱、過量飲酒導致中毒、腸胃乾燥發澀、感到疲倦悶塞、癤瘡疥瘡萎縮麻痺,以及各種傷寒雜病、產後煩渴,以及氣血不通暢的症狀。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荊芥穗,薄荷,桔梗,知母,澤瀉(各半兩),茯苓(去皮),連翹,栝蔞根,乾葛(各一兩),甘草(三兩),藿香葉,青木香,官桂(各一分,即二錢半是也),石膏(四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半斤)
白話文: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荊芥穗、薄荷、桔梗、知母、澤瀉(各半兩),茯苓(去皮)、連翹、栝蔞根、乾葛(各一兩),甘草(三兩),藿香葉、青木香、官桂(各一分,即二錢半是也),石膏(四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半斤)。
上為細末。每服抄五錢,水一茶盞,入盆硝半兩,生薑三片,煎至半盞,絞汁,入蜜少許,溫服。漸加至十餘錢,得臟腑流利取效。如常服,以意加減,兼服消痞丸散,以散腸胃結,治濕熱內甚自利者,去了大黃、芒硝。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取用五錢,加入一杯水和半兩的明礬,再放入三片生薑,煎煮到剩下一半的水量,過濾掉渣滓,加入少量蜂蜜,溫熱後服用。逐漸增加藥量到十幾錢,直到臟腑通利為止。如果作為常規服用,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藥量,同時服用消痞丸散,以緩解腸胃積結。對於濕熱內盛、腹瀉嚴重的患者,應去大黃和芒硝。
調胃承氣湯,治消中,暑熱在胃而能飲食,小便黃赤。(方見傷寒門。)
三黃丸(方見火門)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治療消瘦,暑熱積聚在胃中而仍然能進食,小便黃赤。(方劑載錄於傷寒門。)
三黃丸:(方劑載錄於火門)
加減八味丸,治腎水枯竭,心火炙炎,煩燥渴,小便頻數,白濁陰痿,飲食不多,肌膚日削,本方減附子加五味子。
六味地黃丸(方並見虛勞門)
白話文:
加減八味丸,用於治療腎水枯竭,心火炙炎,煩燥口渴,小便頻繁,白濁陰痿,飲食量不多,肌膚日益消瘦。在原方基礎上,減少了附子,增加了五味子。
六味地黃丸(參照虛勞門)
針灸法,脾俞二穴,(在十一椎下,各開寸半。)中脘一穴,(在臍上四寸。),治飲不止渴。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大脛骨外廉兩筋間,舉足取之。)治食不充飢。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治房勞腎消。
白話文:
針灸的方法,取脾俞穴位兩個,(在第十一椎骨下,各針刺一寸半深。)中脘穴一個,(在肚臍上四寸。)可以治飲水不止,口不渴的症狀。取三里穴兩個,(在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兩條筋中間,抬起腳來取穴。)可以治吃很多東西還是覺得飢餓的症狀。取太谿穴兩個,(在內踝後方,跟骨上動脈凹陷處。)可以治房事勞累、腎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