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三 (44)
卷之三 (44)
1. 附諸方
麥門冬飲子,治膈消,胸脹滿,心煩,津液乾燥,短氣消渴。
人參,茯神,麥門冬,知母,五味子,生地黃,甘草(炒),栝蔞根,葛根(各等分)
每服水二鍾,竹葉十四片,煎,去滓溫服。
生津甘露飲子(東垣方),治膈消,大渴飲水無度,舌上赤澀,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痛,食不下,腹時脹痛,渾身色黃白,白睛黃,甚則四肢痿弱無為,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臀腰背寒,兩丸冷甚。
石膏(一錢二分),人參,炙甘草(各二錢),生甘草,山梔子,蓽澄茄,白豆蔻,香白芷,連翹(各一錢),杏仁(去皮尖),黃柏(酒拌。各一錢半),白葵,麥門冬(各半錢),黃連,木香(各三分),桔梗(三錢),升麻,知母(酒製。各二錢),薑黃(一錢),當歸身(半錢),全蠍(二個),藿香(二分),柴胡(三分),蘭香(半錢)
上件為細末,如法湯浸蒸餅,和勻成劑,捻作餅子,曬半乾,杵碎篩,如黃米大。食後每服二錢,抄於掌中,以舌舐之,隨津唾下,或送以白湯少許亦可。此制之緩也,不惟不成中滿,亦不傳下消矣。戊申正月七日葉律千戶服此大效。
枇杷葉散,治消渴,胸滿心煩,津液大消。
枇杷葉(去毛,水洗二張),麥門冬(去心,一錢),五味子(去梗,五分),栝蔞實,生地黃,人參(去苗蘆。各七分),茯神(去木),粉葛(家種者佳,一錢),知母(去毛),甘草(炙。以上各七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竹葉十四片,入烏梅一個,去內仁,煎七分,去滓,食遠溫服,不拘時。
人參石膏湯(即白虎加人參湯),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飲食。
人參(半兩),石膏(一兩二錢),甘草(四錢),知母(七錢),東垣加黃芩、杏仁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粳米一撮,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
硃砂黃連丸(秘方),治心虛蘊熱,或因飲酒過多,發為消渴。
硃砂(二兩,另研),黃連(三兩),生地黃(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燈心棗子湯送下。
人參白朮湯(《宣明方》),治胃膈癉熱煩滿,飢不欲食,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燥熱鬱甚,而成消渴,多飲而數小便。兼療一切陽實陰虛,風熱燥郁,頭目昏眩,中風偏枯,酒過積毒,一切腸胃燥澀,倦悶壅塞,瘡疥痿痹,並傷寒雜病,產後煩渴,氣液不得宣通。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荊芥穗,薄荷,桔梗,知母,澤瀉(各半兩),茯苓(去皮),連翹,栝蔞根,乾葛(各一兩),甘草(三兩),藿香葉,青木香,官桂(各一分,即二錢半是也),石膏(四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半斤)
上為細末。每服抄五錢,水一茶盞,入盆硝半兩,生薑三片,煎至半盞,絞汁,入蜜少許,溫服。漸加至十餘錢,得臟腑流利取效。如常服,以意加減,兼服消痞丸散,以散腸胃結,治濕熱內甚自利者,去了大黃、芒硝。
調胃承氣湯,治消中,暑熱在胃而能飲食,小便黃赤。(方見傷寒門。)
三黃丸(方見火門)
加減八味丸,治腎水枯竭,心火炙炎,煩燥渴,小便頻數,白濁陰痿,飲食不多,肌膚日削,本方減附子加五味子。
六味地黃丸(方並見虛勞門)
針灸法,脾俞二穴,(在十一椎下,各開寸半。)中脘一穴,(在臍上四寸。),治飲不止渴。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大脛骨外廉兩筋間,舉足取之。)治食不充飢。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治房勞腎消。
白話文:
附諸方
麥門冬飲子:治療胃部灼熱、胸部脹滿、心煩、口乾舌燥、呼吸短促、消渴症。藥材:人參、茯苓、麥門冬、知母、五味子、生地黃、炒甘草、栝蔞根、葛根(各等分)。用法:每服藥用水兩碗,加入竹葉十四片煎煮,去渣後溫服。
生津甘露飲子(東垣方):治療胃部灼熱、口渴難忍、大量飲水、舌頭乾燥發紅、牙齒麻木、舌根僵硬腫痛、食慾不振、腹部脹痛、全身皮膚發黃發白、眼白發黃、嚴重者四肢無力萎軟、臉色蒼白、脅肋部疼痛、容易打噴嚏發怒、臀部腰部背部寒冷、手腳冰冷。藥材:石膏(一錢二分)、人參、炙甘草(各二錢)、生甘草、山梔子、蓽澄茄、白豆蔻、香白芷、連翹(各一錢)、杏仁(去皮尖)、黃柏(酒拌,各一錢半)、白葵子、麥門冬(各半錢)、黃連、木香(各三分)、桔梗(三錢)、升麻、知母(酒製,各二錢)、薑黃(一錢)、當歸身(半錢)、全蠍(兩個)、藿香(二分)、柴胡(三分)、蘭香(半錢)。用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湯浸泡蒸餅,混合均勻製成藥餅,曬半乾後搗碎過篩,使其顆粒如黃米大小。飯後每次服用二錢,放在掌心,用舌頭舔服,或用少量白開水送服。此法緩和,既不會造成胃部飽脹,也不會引起腹瀉。
枇杷葉散:治療消渴症、胸部飽滿、心煩、津液大量消耗。藥材:枇杷葉(去毛,水洗兩張)、麥門冬(去心,一錢)、五味子(去梗,五分)、栝蔞實、生地黃、人參(去蘆頭,各七分)、茯苓(去木心)、粉葛(家種的較好,一錢)、知母(去毛)、炙甘草(以上各七分)。用法:將以上藥材為一劑,用水兩碗,加入竹葉十四片、烏梅一個(去核)煎煮至七分,去渣後溫服,不拘時間。
人參石膏湯(即白虎加人參湯):治療胃部灼熱、上焦燥熱口渴、不想吃東西。藥材:人參(半兩)、石膏(一兩二錢)、甘草(四錢)、知母(七錢),東垣加黃芩、杏仁。用法:將藥材咀嚼後服用,每次服用一兩,用水兩碗,加入少量粳米,煎煮至一碗,去渣後服用。
硃砂黃連丸(秘方):治療心虛蘊熱,或因飲酒過多引起的消渴症。藥材:硃砂(二兩,另研)、黃連(三兩)、生地黃(二兩)。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燈芯草熬制的棗湯送服。
人參白朮湯(《宣明方》):治療胃膈熱盛煩悶、飢餓不想吃東西、消瘦、燥熱嚴重而導致消渴症、多飲水且頻尿。也治療一切陽盛陰虛、風熱燥鬱、頭暈目眩、中風半身不遂、飲酒過度積毒、一切腸胃燥澀、倦怠阻塞、瘡疥痿痹、傷寒雜病、產後煩渴、氣血運行不暢。藥材: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荊芥穗、薄荷、桔梗、知母、澤瀉(各半兩)、茯苓(去皮)、連翹、栝蔞根、乾葛(各一兩)、甘草(三兩)、藿香葉、青木香、官桂(各一分,即二錢半)、石膏(四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半斤)。用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茶盞,加入芒硝半兩、生薑三片,煎煮至半盞,絞汁,加入少量蜂蜜,溫服。逐漸增加劑量至十餘錢,直到臟腑通暢見效。若長期服用,可根據情況增減藥量,同時服用消痞丸散,以疏通腸胃結滯。對於濕熱內盛而自利者,去掉大黃、芒硝。
調胃承氣湯:治療消中,暑熱在胃但能進食,小便黃赤。(方見傷寒門。)
三黃丸:(方見火門)
加減八味丸:治療腎水枯竭,心火熾盛,煩躁口渴,小便頻數,白濁遺精,食慾不振,肌膚消瘦,本方減附子加五味子。
六味地黃丸:(方並見虛勞門)
針灸法: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各開寸半)、中脘穴(在肚臍上四寸)、治療飲水不止口渴。三里穴(在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兩筋之間,舉足取之)、治療食慾不振。太溪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治療房事過度導致腎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