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六 (25)
卷之六 (25)
1. 調理脾胃方論
白朮(二兩,去梗),枳實(一兩,麩炒)
上為細末,荷葉包飯燒,取出杵爛,和藥杵勻,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湯下。此法一補一消,取飲食緩化,不令有傷。東垣加陳皮一兩,名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衰弱,飲食少進,久服令人多食而不傷。
若元氣素弱,飲食難化,食多即腹中不和,疼痛泄瀉,此虛寒也,加人參、白芍藥(酒炒)、神麯(炒)、大麥芽(炒,杵去皮。各一兩)、縮砂、木香(各五錢。)
若素有痰火,胸膈鬱塞,咽酸噎氣,及素有吞酸、吐酸之證,或有酒積、泄瀉、結痛,此皆濕熱也,加黃連(薑汁炒)、白芍藥(酒炒)、陳皮(各一兩)、石膏、生甘草(各五錢,)縮砂、木香(各二錢)、川芎(四錢。)
若傷食飽悶,痞塞不消,加神麯、大麥芽、山楂子(各一兩);如有食積痞塊在腹者,再加黃連、厚朴、栝蔞(制,各五錢);積堅者,再加蓬莪朮(醋煮)、昆布(各三錢。)
若傷冷食不消,腹痛溏泄,加半夏(薑製,一兩,)縮砂、乾薑(各炒,)神麯、大麥芽(各五錢)。
若人性多氣惱,夾氣傷食,氣滯不通,加川芎、香附米(各一兩,)木香、黃連(薑製,各五錢。)
若胸膈不利,人過服辛香燥熱之藥,以致上焦受傷,胃脘乾燥嘔吐,噎膈反胃,加黃連(姜炒)、山梔子(炒。各五錢,),白芍藥、當歸(各一兩),桔梗、生甘草、石膏(各五錢;)胸膈頑痰膠結及大便燥秘,再加芒硝(五錢。)
若素有痰者,加半夏(姜炒)、橘紅、白茯苓(各一兩,)黃芩(炒)、黃連(姜炒,各五錢。)
若人能食好食,但食後反飽難化,此胃火旺,脾陰虛也,加白芍藥(酒炒一兩半)、人參(七錢,)石膏(火煅,一兩,),生甘草(五錢,),黃連(炒,),香附米(炒,)木香(各四錢。)
若年高人,脾虛血燥,易飢易飽,大便燥難,加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人參(七錢)、升麻、甘草(炙。各四錢)、山楂子、大麥芽、桃仁(去皮尖。各五錢,)此老人常服藥也。
白話文:
調理脾胃方論
基本方劑:白朮(兩錢,去梗)、枳實(一錢,麩炒)。將藥磨成細末,用荷葉包著飯一起蒸煮,取出後搗爛,再與藥末混合均勻,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六十丸,用清米湯送服。此方一補一消,能促進飲食消化,避免損傷脾胃。東垣(張仲景)在此基礎上加陳皮一錢,名為橘皮枳朮丸,用於治療老年人和兒童元氣衰弱、食慾不振,長期服用能增進食慾而不傷身。
針對不同情況的加減:
-
若元氣虛弱,消化不良,吃得多反而腹脹不適、疼痛腹瀉,這是脾胃虛寒,需加入人參、白芍藥(酒炒)、神麴(炒)、大麥芽(炒,去皮)、縮砂仁、木香(各五錢)。
-
若有痰火,胸悶氣堵,咽喉酸痛,呃逆,以及經常胃酸反流、吐酸,或有酒積、腹瀉、腹痛,這是濕熱體質,需加入黃連(薑汁炒)、白芍藥(酒炒)、陳皮(各一錢)、石膏、炙甘草(各五錢)、縮砂仁、木香(各二錢)、川芎(四錢)。
-
若因飲食過量而導致飽脹、痞悶、消化不良,需加入神麴、大麥芽、山楂(各一錢);如有食積導致腹中痞塊,再加黃連、厚朴、栝樓(制,各五錢);如果積塊堅硬,再加蓬莪朮(醋煮)、昆布(各三錢)。
-
若因食用生冷食物而消化不良,腹痛腹瀉,需加入半夏(薑製,一錢)、縮砂仁、乾薑(各炒)、神麴、大麥芽(各五錢)。
-
若個性急躁,情緒影響消化,氣機阻滯不通,需加入川芎、香附(各一錢)、木香、黃連(薑製,各五錢)。
-
若胸膈不暢,因服用辛辣燥熱的藥物而損傷上焦,出現胃脘乾燥、嘔吐、呃逆、反胃等症狀,需加入黃連(薑炒)、山梔子(炒,各五錢)、白芍藥、當歸(各一錢)、桔梗、炙甘草、石膏(各五錢);如果胸膈痰結嚴重且大便乾燥,再加芒硝(五錢)。
-
若本身痰濕較重,需加入半夏(薑炒)、橘紅、白茯苓(各一錢)、黃芩(炒)、黃連(薑炒,各五錢)。
-
若能吃得多,但飯後飽脹難消,這是胃火旺盛,脾陰虛弱,需加入白芍藥(酒炒,一錢半)、人參(七錢)、石膏(火煅,一錢)、炙甘草(五錢)、黃連(炒)、香附(炒)、木香(各四錢)。
-
若老年人脾虛血燥,容易飢餓又容易飽脹,大便秘結,需加入白芍藥、當歸(各一錢)、人參(七錢)、升麻、炙甘草(各四錢)、山楂、大麥芽、桃仁(去皮尖,各五錢),此方適合老年人長期服用。
(注意:以上僅為古代方劑的現代白話文翻譯,並非現代醫療建議。 任何疾病都應諮詢專業醫生,切勿自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