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十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 (4)

1. 脹滿方論

陰陽愆伏,營衛凝滯,三焦不能宣行,脾胃不能傳布,此脹滿之所由生也。曰谷脹,曰水脹,曰氣脹,曰血脹,或冷或熱,又不可以無別。失飢傷飽,痞悶停酸,旦則陰消陽長,穀氣易行,故能飲食,暮則陰長陽消,穀氣難化,故不能食,是為谷脹;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而溢於體膚,漉漉有聲,怔忪喘息,是為水脹;七情鬱結,氣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腫大而四肢瘦削,是為氣脹;煩躁漱水,迷忘驚狂,痛悶嘔惡,虛汗厥逆,小便多,大便黑,婦人尤多見之,是為血脹。

白話文:

陰陽錯亂交替,營衛氣血凝固滯留,三焦不能夠宣通運行,脾胃沒辦法運化水谷,這就是脹滿的病因。脹滿可以分為穀脹、水脹、氣脹、血脹,或者寒或者熱,不能沒有區別。飲食不節制,時飢時飽,痞悶不適,停食酸敗的食物,早上陰氣消退陽氣漸長,所以能夠飲食,晚上陰氣增盛陽氣衰退,穀物難以消化,所以不能飲食,這是穀脹;脾土受到濕氣侵襲,不能夠制約水液,水液積聚在腸胃而溢於體表,漉漉有聲,胸悶氣喘,這是水脹;七情鬱結,氣道阻塞,氣血不能上下流通,身體浮腫而四肢消瘦,這是氣脹;煩躁不安,口渴漱水,精神錯亂,驚慌狂躁,胸悶嘔吐,虛汗脫冷,小便增多,大便發黑,多見於女性,這是血脹。

陽熱為邪,則身體有熱,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則吐不下食,脹滿而自利,隨證劑量是固然爾。抑猶有虛實之辨焉,實者,腹中常脹,外堅內痛,按之不陷,法當為之疏利;虛者,時脹時減,虛氣留滯,按之則濡,法當以溫藥和之,此又出於隨證劑量之外。其若久病羸乏,猝然脹滿,喘息不得,與夫臍心突起,或下利頻頻,百藥遍嘗,未見一愈者耳。

白話文:

陽氣過度熱烈而成為邪氣,身體就會感到燥熱、悶脹且喉嚨乾澀;陰氣過度寒冷而成為邪氣,就會嘔吐、吃不下東西、腹部脹滿及腹瀉。根據疾病的證狀來決定藥物的劑量,這是固定的道理。但是還需要判斷虛實。實證,腹中經常脹氣、腹部堅硬、內部疼痛、按壓不凹陷,治療方法應當是疏通和利氣。虛證,腹脹時有時消,虛弱的氣滯留在體內,按壓腹部則鬆軟,治療方法應當是用溫和的藥物來調理。這些都屬於根據疾病證狀來決定藥物劑量的範疇。如果長期患病導致身體虛弱,突然出現腹脹、喘不過氣,以及肚臍和心窩突然凸起,或者腹瀉頻頻,各種藥物試遍了,卻不見好轉。

2. 脹滿證治

十隔散,治七氣為隔,飲食不消,谷脹、氣脹通用。

白話文:

十隔散,治療七氣導致的隔膜問題,飲食不消、食物脹滿、氣體脹滿等症狀皆可使用。

人參茯苓厚朴(制),橘紅莪朮枳殼(制),半夏曲甘草(炙),生白姜,辣桂,檳榔木香(等分)

白話文:

人參、茯苓、厚朴(經過炮製)、橘皮、莪朮、枳殼(經過炮製)、半夏曲、甘草(經過炙烤)、生薑、肉桂、檳榔和木香(各等分)。

上粗末。每三錢,姜二片,棗二枚,煎服。

大異香散,治谷脹、氣脹。

白話文:

每三錢藥粉,生薑兩片、紅棗兩枚,煎煮後服用。

大異香散,治療腹脹、氣脹。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半夏曲,藿香,北梗,益智仁,枳殼(制),香附(炒。各半兩)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京三稜、莪朮、青皮、陳皮、半夏曲、藿香、北梗、益智仁、枳殼(炒製)、香附(炒製,各半兩)

甘草(炙製,三分)

銼散。每三錢,姜五片,棗二枚,煎服。

五膈寬中散,治七氣留滯,飲食不下,氣滿膨脹。(方見諸氣門。)

蓽澄茄丸,治痞滿脹痛,欲脹、氣脹通用。

白話文:

五膈寬中散,用於治療七氣鬱滯,飲食不下,氣滿腹脹。(方劑詳見諸氣門。)

蓽澄茄丸,用於治療痞滿脹痛,欲嘔、氣脹通治。

蓽澄茄白豆蔻仁,縮砂仁,青皮,蘿蔔子,木香(各三分),肉豆蔻,茴香(炒),辣桂,丁香(各一分半),陳皮(三分)

白話文:

蓽澄茄、白豆蔻仁、縮砂仁、青皮、蘿蔔子、木香(各三錢),肉豆蔻、茴香(炒過)、辣桂、丁香(各一錢五分),陳皮(三錢)

上末,飛面煮稀糊,丸桐子大。每三十丸,陳皮煎湯下。

調氣散,治氣滯脹滿,宿食不消。(方見諸氣門。)

白話文:

調氣散,用於治療氣體阻塞脹滿,食物停留在體內無法消化。(方劑見於治氣滯一類中。)

方劑:

末藥,飛面,煮稀糊,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陳皮煎煮的湯劑送服。

大半夏湯(方見痰涎門。),小半夏茯苓湯(方見水飲門。)二藥加橘紅、北梗、檳榔、甘草(炙,)並主水氣脹滿。

白話文:

「大半夏湯」(方見痰涎門)和「小半夏茯苓湯」(方見水飲門)這兩種藥物,再加上橘紅、北梗、檳榔、甘草(炒過的)一起使用,都能治療因水氣引起的脹滿。

和劑流氣飲,調營衛,利三焦,行痞滯,消腫。(方見諸氣門,加減見水飲門。)

白話文:

和劑流氣飲,可以調和營衛,幫助三焦運行順暢,去除身體的結滯和腫脹。此方子見於「諸氣門」,針對水飲問題,可以添加額外的藥物。

調降湯,治氣脹。(方見喘門。)

白話文:

調降湯,治療氣脹。(方劑見喘門。)

沉香降氣湯,治陰陽交滯,心腹脹滿,留飲停酸,積冷諸證。(方見諸氣門。)

白話文:

沉香降氣湯,用於治療陰陽互相阻滯,導致心腹脹滿,停食積酸,或寒邪積蓄等症狀。(具體方劑請見諸氣門。)

人參芎歸湯,治血脹。

白話文:

人參芎歸湯

組成:

  • 人參二錢
  • 川芎一錢
  • 當歸一錢
  • 黃耆一錢
  • 赤芍一錢
  • 白芍一錢
  • 黨參一錢
  • 杜仲一錢
  • 生地一錢
  • 熟地一錢
  • 茯苓一錢
  • 甘草二錢

主治: 用於治療氣血瘀滯引起的漲痛。

當歸,半夏(制,三分),川芎(一兩),莪朮,木香,縮砂仁,烏藥,甘草(炙。各半兩),人參,辣桂,五靈脂(炒。各一分)

白話文: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

半夏(制,三分):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

川芎(一兩):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

莪朮:具有燥濕化痰、溫中止瀉之功效。

木香:具有行氣止痛、調和脾胃之功效。

縮砂仁:具有溫中止瀉、行氣化濕之功效。

烏藥:具有溫中止瀉、行氣止痛之功效。

甘草(炙。各半兩):具有甘緩急、補中益氣之功效。

人參:具有補中益氣、回陽救逆之功效。

辣桂: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效。

五靈脂(炒。各一分):具有活血止痛、散瘀消腫之功效。

上銼散。每服三錢,姜五片,棗二枚,紫蘇四葉煎,食前服。

溫胃湯,治冷則氣聚脹滿,不下食。

白話文:

溫胃湯

**用途:**治療因受寒導致的腹脹、食慾不振。

**用法:**每劑三錢,加入五片薑、兩枚大棗、四片紫蘇葉煎煮。於飯前服用。

附子,當歸,厚朴(制),人參,橘紅,半夏曲,生白姜,甘草(炙。各一兩),川椒(去合口者,三分)

白話文:

  • 熟附子:具有溫補腎陽、益氣養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腎陽虛引起的腰膝痠痛、畏寒肢冷、陽痿遺精、宮寒不孕等症狀。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可治療血虛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血虛、腸燥便祕等症狀。

  • 厚朴(制):具有理氣化痰、燥濕健脾、消積化滯的功效,可治療痰濕引起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噁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

  • 人參:具有補氣健脾、益氣養陰、生津止渴的功效,可治療氣虛引起的疲倦乏力、氣短息促、心悸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

  • 橘紅:具有理氣化痰、健脾開胃、燥濕化痰的功效,可治療痰濕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氣促、噁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

  • 半夏曲:具有化痰止嘔、燥濕健脾、消積化滯的功效,可治療痰濕引起的咳嗽痰多、噁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

  • 生白姜: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瀉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惡寒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

  • 甘草(炙):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脾虛引起的疲倦乏力、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

  • 川椒(去合口者,三分):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化痰、止痛止癢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惡寒發熱、咳嗽痰多、皮膚瘙癢等症狀。

上銼散。每服三錢,棗二枚,食前煎服。

順氣木香散,治冷證腫脹泄瀉。(方見諸氣門。)

枳殼銼散,治熱證脹滿。

厚朴(制),枳殼(制),北梗(各半兩),甘草(炙),大黃(蒸。各一分)

上銼。每三錢,姜五片,棗二枚,烏梅一枚,煎服。

感應丸

白話文:

順氣木香散

治療因寒冷導致的腫脹、腹瀉。(配方見諸氣門類)

枳殼銼散

治療因熱邪導致的脹滿。

原料:

  • 厚朴(處理過),枳殼(處理過),北梗(各半兩)
  • 甘草(烤過),大黃(蒸過。各一分)

上方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薑片五片、紅棗兩枚、烏梅一枚,煎服用。

感應丸

丁香,木香(各一兩半),乾薑(一兩,煨),深村百草霜(二兩,淨),大杏仁(一百四十個,去皮尖),肉豆蔻(二十個),肥巴豆(七十粒,略去油),黃蠟(四兩,用老酒煮),麻油(一兩,秋冬添半兩,減蠟半兩。)

白話文:

丁香、木香各一兩半,乾薑一兩(煨過),深村的百草霜二兩(過篩取淨),大杏仁一百四十個(去皮和尖端),肉豆蔻二十個,肥巴豆七十粒(略去油),黃蠟四兩(用老酒煮過),麻油一兩(秋冬時增加半兩,減少黃蠟半兩)。

上將丁香、木香、薑、蔻為細末,並三味研極得所,煉油、蠟和劑,油單裹,漸丸綠豆大。每五七丸加至十五丸,熱水下,夾蘇合香丸(方見諸氣門。),通利脹滿。雖然感應丸只可治痢,不可治瀉,蓋痢家服之,有積則行,無積則止,若以此亦可治瀉,誤人。以上數劑,前氣類多用之,方卻在此。

白話文:

將丁香、木香、生薑、白蔻仁研成細末,混合均勻。將煉過的油、蠟加入藥末中,製成丸劑。先用油單裹一層,再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服五到七丸,逐漸增加至十五丸,用熱水送服。可以搭配蘇合香丸服用(方劑在諸氣門中提到)。治療脹滿有很好的效果。雖然感應丸只能治療痢疾,不能治療腹瀉,但它對痢疾患者來說,有積滯就會排出,沒有積滯就不會排出。如果認為它也能治療腹瀉,那就是誤導人了。以上提到的幾個方劑,在治療前文的氣類疾病時經常使用,但方劑卻在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