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回本書目錄

1. 脹滿

2. 脹滿方論

陰陽愆伏,營衛凝滯,三焦不能宣行,脾胃不能傳布,此脹滿之所由生也。曰谷脹,曰水脹,曰氣脹,曰血脹,或冷或熱,又不可以無別。失飢傷飽,痞悶停酸,旦則陰消陽長,穀氣易行,故能飲食,暮則陰長陽消,穀氣難化,故不能食,是為谷脹;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而溢於體膚,漉漉有聲,怔忪喘息,是為水脹;七情鬱結,氣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腫大而四肢瘦削,是為氣脹;煩躁漱水,迷忘驚狂,痛悶嘔惡,虛汗厥逆,小便多,大便黑,婦人尤多見之,是為血脹。

陽熱為邪,則身體有熱,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則吐不下食,脹滿而自利,隨證劑量是固然爾。抑猶有虛實之辨焉,實者,腹中常脹,外堅內痛,按之不陷,法當為之疏利;虛者,時脹時減,虛氣留滯,按之則濡,法當以溫藥和之,此又出於隨證劑量之外。其若久病羸乏,猝然脹滿,喘息不得,與夫臍心突起,或下利頻頻,百藥遍嘗,未見一愈者耳。

白話文:

脹滿方論

陰陽失調,氣血運行受阻,三焦(人體上、中、下焦)的氣機不能通暢,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這就是脹滿發生的原因。脹滿可分為谷脹、水脹、氣脹、血脹幾種類型,有的表現為寒證,有的表現為熱證,不能一概而論。

飢飽失常,胸腹痞悶、停滯、酸痛,早晨陰氣消退陽氣旺盛,谷氣容易運行,所以能吃東西;晚上陰氣旺盛陽氣衰退,谷氣難以消化,所以吃不下東西,這就是谷脹;脾土受濕邪侵犯,不能運化水液,水停留在腸胃,甚至溢出體表,聽到咕嚕咕嚕的聲音,神志恍惚,呼吸急促,這就是水脹;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鬱結,氣機阻滯,氣無法下降,也無法上升,身體腫脹而四肢消瘦,這就是氣脹;煩躁不安,口乾舌燥,神志不清,驚恐狂躁,腹部疼痛嘔吐,出虛汗,四肢厥冷,小便量多,大便黑色,婦女更容易患此病,這就是血脹。

如果陽熱之邪為病,則身體發熱,脹滿伴隨口乾;如果陰寒之邪為病,則嘔吐,吃不下東西,脹滿伴隨腹瀉。治療時要根據具體症狀用藥。

此外,還要區分脹滿的虛實。實證的脹滿,腹部總是脹滿,按壓堅硬疼痛,按壓不凹陷,治療方法應當是疏通利氣;虛證的脹滿,脹滿程度時輕時重,是虛弱導致氣機阻滯,按壓感覺柔軟,治療方法應當是用溫和的藥物調理。這也是根據具體症狀用藥的範疇之外的考量。

對於那些久病體虛的人,如果突然出現脹滿,呼吸困難,肚臍突出,或者腹瀉不止,即使嘗試過各種藥物,也往往難以痊癒。

3. 脹滿證治

十隔散,治七氣為隔,飲食不消,谷脹、氣脹通用。

人參,茯苓,厚朴(制),橘紅,莪朮,枳殼(制),半夏曲,甘草(炙),生白姜,辣桂,檳榔木香(等分)

上粗末。每三錢,姜二片,棗二枚,煎服。

大異香散,治谷脹、氣脹。

京三稜,莪朮,青皮,陳皮,半夏曲,藿香,北梗,益智仁,枳殼(制),香附(炒。各半兩)甘草(炙,三分)

上銼散。每三錢,姜五片,棗二枚,煎服。

五膈寬中散,治七氣留滯,飲食不下,氣滿膨脹。(方見諸氣門。)

蓽澄茄丸,治痞滿脹痛,欲脹、氣脹通用。

蓽澄茄,白豆蔻仁,縮砂仁,青皮,蘿蔔子,木香(各三分),肉豆蔻,茴香(炒),辣桂,丁香(各一分半),陳皮(三分)

上末,飛面煮稀糊,丸桐子大。每三十丸,陳皮煎湯下。

調氣散,治氣滯脹滿,宿食不消。(方見諸氣門。)

大半夏湯(方見痰涎門。),小半夏茯苓湯(方見水飲門。)二藥加橘紅、北梗、檳榔、甘草(炙,)並主水氣脹滿。

和劑流氣飲,調營衛,利三焦,行痞滯,消腫。(方見諸氣門,加減見水飲門。)

調降湯,治氣脹。(方見喘門。)

沉香降氣湯,治陰陽交滯,心腹脹滿,留飲停酸,積冷諸證。(方見諸氣門。)

人參芎歸湯,治血脹。

當歸,半夏(制,三分),川芎(一兩),莪朮,木香,縮砂仁,烏藥,甘草(炙。各半兩),人參,辣桂,五靈脂(炒。各一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姜五片,棗二枚,紫蘇四葉煎,食前服。

溫胃湯,治冷則氣聚脹滿,不下食。

熟附子,當歸,厚朴(制),人參,橘紅,半夏曲,生白姜,甘草(炙。各一兩),川椒(去合口者,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棗二枚,食前煎服。

順氣木香散,治冷證腫脹泄瀉。(方見諸氣門。)

枳殼銼散,治熱證脹滿。

厚朴(制),枳殼(制),北梗(各半兩),甘草(炙),大黃(蒸。各一分)

上銼。每三錢,姜五片,棗二枚,烏梅一枚,煎服。

感應丸

丁香,木香(各一兩半),乾薑(一兩,煨),深村百草霜(二兩,淨),大杏仁(一百四十個,去皮尖),肉豆蔻(二十個),肥巴豆(七十粒,略去油),黃蠟(四兩,用老酒煮),麻油(一兩,秋冬添半兩,減蠟半兩。)

上將丁香、木香、薑、蔻為細末,並三味研極得所,煉油、蠟和劑,油單裹,漸丸綠豆大。每五七丸加至十五丸,熱水下,夾蘇合香丸(方見諸氣門。),通利脹滿。雖然感應丸只可治痢,不可治瀉,蓋痢家服之,有積則行,無積則止,若以此亦可治瀉,誤人。以上數劑,前氣類多用之,方卻在此。

白話文:

脹滿證治

十隔散:治療七氣阻滯,飲食消化不良,穀脹、氣脹等症。藥材包含人參、茯苓、制厚朴、橘紅、莪朮、制枳殼、半夏曲、炙甘草、生白薑、辣桂、檳榔、木香,各等量。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取三錢,加薑片兩片,大棗兩枚,水煎服。

大異香散:治療穀脹、氣脹。藥材包含京三稜、莪朮、青皮、陳皮、半夏曲、藿香、北梗、益智仁、制枳殼、炒香附(各半兩)、炙甘草(三分)。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三錢,加薑片五片,大棗兩枚,水煎服。

五膈寬中散:治療七氣停滯,飲食不進,氣脹滿等症。(處方詳見諸氣門)

蓽澄茄丸:治療痞滿脹痛,欲脹、氣脹等症。藥材包含蓽澄茄、白豆蔻仁、縮砂仁、青皮、蘿蔔子、木香(各三分)、肉豆蔻、炒茴香、辣桂、丁香(各一分半)、陳皮(三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陳皮煎湯送服。

調氣散:治療氣滯脹滿,宿食不消。(處方詳見諸氣門)

大半夏湯、小半夏茯苓湯:這兩種藥方(詳見痰涎門、水飲門)加入橘紅、北梗、檳榔、炙甘草,也可治療水氣脹滿。

和劑流氣飲:調和營衛,通利三焦,疏通痞滯,消腫。(處方詳見諸氣門,加減用量詳見水飲門)

調降湯:治療氣脹。(處方詳見喘門)

沉香降氣湯:治療陰陽氣滯,心腹脹滿,留飲停滯,積寒等症。(處方詳見諸氣門)

人參芎歸湯:治療血脹。藥材包含當歸、制半夏(三分)、川芎(一兩)、莪朮、木香、縮砂仁、烏藥、炙甘草(各半兩)、人參、辣桂、炒五靈脂(各一分)。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薑片五片,大棗兩枚,紫蘇四葉,水煎服,飯前服用。

溫胃湯:治療寒邪導致氣滯脹滿,飲食不下的症狀。藥材包含熟附子、當歸、制厚朴、人參、橘紅、半夏曲、生白薑、炙甘草(各一兩)、去蒂川椒(三分)。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棗子兩枚,飯前水煎服。

順氣木香散:治療寒證引起的腫脹泄瀉。(處方詳見諸氣門)

枳殼銼散:治療熱證引起的脹滿。藥材包含制厚朴、制枳殼、北梗(各半兩)、炙甘草、蒸大黃(各一分)。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薑片五片,大棗兩枚,烏梅一枚,水煎服。

感應丸:藥材包含丁香、木香(各一兩半)、煨乾薑(一兩)、淨深山百草霜(二兩)、去皮尖大杏仁(一百四十個)、肉豆蔻(二十個)、略去油肥巴豆(七十粒)、老酒煮黃蠟(四兩)、麻油(一兩,秋冬加半兩,減蠟半兩)。將丁香、木香、乾薑、肉豆蔻研磨成細末,與其他藥材煉油、蠟和劑,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到十五丸,熱水送服,配合蘇合香丸(處方詳見諸氣門)一起服用,治療脹滿。雖然感應丸主要治療痢疾,不宜治療泄瀉,但痢疾患者服用後,如有積滯則使其排出,無積滯則使其停止。如果誤用於治療泄瀉,則可能產生不良後果。 以上幾種藥方,多用於治療氣滯類疾病,但詳細處方在此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