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74)
別論 (274)
1.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參照總論脈應及診脈法。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實者,實證也。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下利病者,而不好飲食,因不消化物停滯也,故宜本方下之。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三部之脈平者,寸、關、尺三脈皆為平脈,即常脈也。按之,指心下也。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利未欲止者,謂病毒尚熾而未止也。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下利,脈反滑者,下利病者之脈,常微小,今反得滑脈,故曰反也。當有所去者,病毒有自去之機也。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白話文:
[問:如何判斷病人是否有宿食積滯?] 醫師說:寸口的脈象摸起來浮在表面且感覺較大,但按下去反而覺得澀滯不順,尺部的脈象也稍微感到澀,這就表示有宿食積滯。應當用瀉下的方式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脈象快而滑,這是實證。] 這種情況是有宿食積滯,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就會好,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腹瀉且不想吃東西,這是因為有宿食積滯。] 應當用瀉下的方式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腹瀉,三部的脈象都正常,但按壓心下部位感覺堅硬,這種情況要趕緊用瀉下的方式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三部脈象平,指的是寸、關、尺三個部位的脈象都正常,也就是正常的脈象。按壓,指的是按壓心下這個部位。
[腹瀉,脈象慢而滑,這是實證。] 腹瀉的狀況還沒有要停止的跡象,要趕緊用瀉下的方式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腹瀉,脈象反而滑利,表示體內有東西需要排除,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就會好,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腹瀉病人的脈象通常是微弱的,現在反而出現滑脈,所以說是「反」。表示身體有讓病毒排除的機制。
[腹瀉已經痊癒了,但在特定的年月日時又復發,這是因為病邪沒有完全清除。] 應當用瀉下的方式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口噤者,牙關緊急也。臥不著席者,因角弓反張,背部不能緊著於席上也。齘齒者,上下齒相切,即牙關緊急之劇者。本條為說明破傷風之證治也。
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白話文:
痙攣是一種疾病,症狀是胸部悶脹、牙關緊閉、身體僵硬到無法平躺在席子上,腳會抽筋,而且一定會磨牙,這種情況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解】
所謂的「口噤」指的是牙關緊閉。而「臥不著席」指的是因為身體向後彎曲成弓形,背部無法緊貼在席子上。至於「齘齒」則是上下牙齒互相摩擦,也就是牙關緊閉更嚴重的表現。這條內容是在說明破傷風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有人問:「新產婦女有三種常見的疾病,第一種是痙攣,第二種是昏厥,第三種是大便困難,這是為什麼呢?」醫生回答說:「新產婦女因為氣血虛弱,容易出汗,容易受到風邪侵襲,所以才會導致痙攣。又因為失血過多,加上出汗,身體虛寒,所以才會導致昏厥。因為失去津液,胃部乾燥,所以才會導致大便困難。」
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而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宜大承氣湯。
【註】
在少陽病篇小柴胡湯條。
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更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裡,結在膀胱也。
【註】
《脈經》作「日晡所發熱者,不能食而譫語,刺之則愈,利之亦愈」,頗合理,故可從之。且末句之「熱在裡,結在膀胱也」為後人羼入,宜去之。無太陽證者,脈不浮,無頭項強痛、惡寒也。少腹堅痛者,下腹部堅滿,有自他覺的疼痛也,因已存之裡熱與停滯之惡露(因有裡熱,使惡露停滯也)相合所致。大便秘,煩躁發熱亦然。
切脈微實者,診為微實脈也。更倍發熱者,二次發熱,較初次更劇也。日晡時煩躁者,即日沒時煩躁也。如是之更倍發熱,日晡煩躁,不能食而譫語,與不大便,使煩躁發熱之增進,皆由裡熱熾盛所致,故以大承氣湯瀉下之,則諸證及小腹堅痛皆治愈,而惡露亦盡下矣。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證脈實裡實,發熱煩躁,便閉譫語及小腹堅痛者,皆非急結之比,所以用大承氣湯也。子炳為桃核承氣湯證,未深考耳。」
由是可以鑒別二方證矣。
大承氣湯方
大黃2.4克,厚朴4.8克,枳實2.8克,芒硝3.6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納芒硝溶而頓服之。
白話文:
[產後虛弱,頭暈嘔吐,便秘頭汗]
產婦生產後感到頭暈目眩,脈搏微弱無力,想吐卻吃不下東西,大便反而變得堅硬,只有頭部出汗。這是因為產後血虛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氣血運行不暢就會感到頭暈目眩,想要緩解這種狀況,就需要大量出汗。由於血虛導致氣血下行不足,虛陽浮越於上,所以才會頭部出汗。產婦之所以容易出汗,是因為陰血虧虛,陽氣相對旺盛,需要出汗來使陰陽重新恢復平衡。因為便秘、想吐又吃不下東西,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病症緩解,可以正常進食後,過了七八天又開始發燒,這是因為胃腸積滯,需要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產後腹痛發熱,大便不通]
產後七八天,沒有出現類似感冒的太陽症狀,卻感到下腹部脹痛,這是因為惡露沒有排乾淨,同時伴隨便秘、煩躁、發熱,把脈可以感覺到脈象細微但有力,而且發熱情況更加嚴重,到了傍晚時分會更加煩躁,吃不下東西,吃了還會說胡話,但到了晚上症狀就會減輕。這種情況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是因為熱邪積聚在體內,與停滯的惡露結聚在膀胱部位。
《脈經》記載說:「傍晚發熱,不能吃東西,還會說胡話,用針刺治療或者服用瀉藥就可以痊癒。」這樣說比較合理,可以採納。而後面說的「熱邪在體內,結聚在膀胱部位」是後人添加的,應該刪除。沒有太陽症狀,是指脈象不會浮在表面,沒有頭痛、脖子僵硬、怕冷等症狀。下腹部脹痛,是指下腹部感覺脹滿,有明顯的疼痛感,這是因為體內已經存在的熱邪與停滯的惡露(因為有熱邪,導致惡露停滯)相互結合所導致。便秘、煩躁、發熱也是同樣的道理。
把脈可以感覺到脈象細微但有力,是指診斷為微實脈。發熱情況更加嚴重,是指第二次發熱,比第一次更劇烈。傍晚時分煩躁,是指在太陽下山時煩躁。如果出現這種更加嚴重的發熱、傍晚煩躁、吃不下東西、說胡話、以及便秘等症狀,導致煩躁發熱加重,都是因為體內熱邪過於旺盛所導致,所以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這樣所有症狀以及小腹脹痛都可以治癒,惡露也會順利排出。
《類聚方廣義》在討論這個方子的時候說:「這個證狀的脈象有力,體內有實邪,發熱煩躁,便秘說胡話以及小腹脹痛等症狀,並不是急迫的結聚,所以才用大承氣湯。子炳把這個症狀當成了桃核承氣湯的症狀,沒有深入研究。」
通過這些可以區分這兩個方子的證狀。
大承氣湯的配方
大黃2.4克,厚朴4.8克,枳實2.8克,芒硝3.6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一合五勺煎至五勺,去掉藥渣,加入芒硝溶解後,一次性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