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集》~ 卷五 (19)
卷五 (19)
1. 產後脅痛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此證若肝經瘀血,延胡索散;若肝經氣虛,四君子加柴胡、青皮;若肝經血虛,四物加參、朮、柴胡;若腎水不足,不能生肝,六味丸;若肺金勢盛,剋制肝木,瀉白散。仍參前證治之,此證苟非用薑桂辛溫,助脾肺以行藥,不惟無以施功,而反助其脹矣。
慎齋按:已上二條,序產後有脅痛之證也。脅者,肝之部。肝藏血。產後惡露不盡,與去血過多,均足以致脅痛,未必屬於水氣相激。必參立齋一條,始攸當爾。
白話文:
薛立齋說:產後脅痛這種症狀,如果是由於肝經有瘀血導致的,可以使用延胡索散治療;如果是由於肝經的氣虛引起的,則應使用四君子湯加上柴胡和青皮;如果是肝經血虛造成的,應使用四物湯再加入人參、白朮和柴胡;如果是因爲腎水不足,無法滋養肝臟,應使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因爲肺金過旺,剋制了肝木,則應使用瀉白散。
然而,還需參考前面的證狀來治療,這種情況如果不使用薑和桂皮等辛溫的藥物,幫助脾肺運行藥力,不僅無法發揮藥效,反而可能加重脹痛的情況。
慎齋補充說明:以上兩點,都是在描述產後可能會出現脅痛的症狀。脅痛通常與肝臟有關,因為肝臟負責儲存血液。產後如果惡露未完全排出,或是失血過多,都可能引發脅痛,並不一定是由於水氣激動所致。必須參照薛立齋所提的治療原則,才能更恰當地處理這種情況。
2. 產後遍身疼痛屬血氣失其常度
郭稽中曰:產後遍身疼痛者何?曰:因產走動氣血,升降失其常度,留滯關節,筋脈引急,是以遍身疼痛,甚則腰背強硬,不能俯仰,手足拘攣,不能屈伸,或身熱頭痛,不可作他病。但服趁痛散,循流血氣,使筋脈舒暢,疼痛自止。
陳無擇曰:趁痛散,不特治產後氣弱血滯,兼能治太陽經感風頭痛,腰背疼,自汗發熱。若感寒傷食,憂恐驚怒,皆致身疼發熱頭痛。況有蓐勞,諸證尤甚,趁痛皆不能療,不若五積散,入醋煎用,卻不妨。
立齋按:五積散,治產後身痛,兼感寒傷食。若氣虛血弱人,似非所宜。如手按而痛,是血瘀滯也,用四物,炮薑、桃仁、紅花、澤蘭補散之。按而痛稍緩者,血虛也,四物加參、朮、炮姜補養之。
慎齋按:已上一條,序產後有遍身疼痛證也。產後百節開張,血脈流散,曰遍身,則自筋骨、皮肉、手足、脅、腹、腰背,無處不痛。《大全》以為血滯經絡,似屬有餘,然去血過多,虛而風寒襲之,亦為疼痛。故趁痛散為的對藥,無擇乃云不能療,不若五積散,殊未確也。
白話文:
郭稽中說:產後全身疼痛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生產時氣血大量消耗,導致氣血運行失調,氣血停留在關節處,造成筋脈緊繃,因此全身會感到疼痛,嚴重時可能腰背僵硬,無法彎腰或抬頭,手腳也會抽筋,無法自由活動,或是出現身體發熱和頭痛的情況,但這不能當作其他疾病來看。只要服用趁痛散,可以幫助血液和氣血流通,使筋脈放鬆,疼痛自然就會消失。
陳無擇提到:趁痛散不僅能治療產後氣血不足和血滯問題,也能治療由太陽經絡引起的風邪頭痛、腰背痛以及自汗發熱等症狀。如果感受寒冷、飲食不當、憂慮恐懼、驚嚇或生氣,都可能引起身體疼痛、發熱和頭痛。尤其是產褥期的勞累,這些症狀會更加嚴重,趁痛散可能效果不佳,不如使用五積散,加入醋一同煎煮服用,效果更好。
立齋認為:五積散適用於產後身體疼痛,且有感受寒冷或飲食不當的情況。但對於氣血虛弱的人來說,可能不太適合。如果按壓會感到疼痛,表示有血瘀,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炮薑、桃仁、紅花、澤蘭來補血和散瘀。如果按壓後疼痛稍微減輕,表示是血虛,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人參、白朮、炮薑來補血和養血。
慎齋認為:以上所述,是在描述產後全身疼痛的症狀。產後全身各個關節開放,血液分散,所謂全身疼痛,是指從筋骨、皮膚、手腳、側腹部、腰部到背部,無處不痛。《大全》認為這是血液在經絡中滯留,看似過剩,但實際上產後出血過多,身體虛弱,風寒侵襲也可能導致疼痛。所以趁痛散是最適合的藥物,陳無擇卻說趁痛散不能治療,不如五積散,這樣的說法並不是很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