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中 (4)
卷中 (4)
1. 脾胃虛弱隨時為病隨病制方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視物䀮䀮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結秘。
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圍,如繩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胛眼皆痛,頭痛時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陰氣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乃庚大腸,辛肺金為熱所乘而作。
當先助元氣,理治庚辛之不足,黃耆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脾胃虛弱,必定是上焦的氣不足。遇到夏天天氣炎熱,會損傷元氣,使人感到疲倦懶散、喜歡躺臥,四肢無力、精神不振,兩腳軟弱無力。遇到早晚寒冷的時候會出現手腳冰涼,到白天太陽升起、陽氣開始旺盛時,又會像火燒一樣燥熱。這是因為陰陽氣血都不足,所以有時會因為陰虛而出現熱厥,有時則因為氣虛而出現寒厥。會感到嘴巴沒味道,眼睛發熱、視力模糊不清。小便次數頻繁,大便則難以排出,甚至便秘。
胃部(胃脘)像心臟一樣疼痛,兩側肋骨會疼痛或緊縮。肚臍下方周圍,感覺像繩子緊緊捆綁一樣,嚴重時會像刀刺一樣疼痛,腹部難以伸展。胸口感到悶塞,時常想嘔吐,或是咳嗽有痰,嘴裡吐出白色泡沫,舌頭僵硬。腰、背、肩胛骨和眼睛都感到疼痛,頭痛也時常發作。吃不下東西,或是一吃就覺得飽,完全不想吃東西。容易流汗,尤其是大量出汗,就像陰氣覆蓋在皮膚表面一樣。這些都是因為天氣的炎熱加重了原有的疾病,是屬於大腸和肺受熱邪侵襲所造成的。
應該先幫助身體恢復元氣,調理大腸和肺的不足,可以用黃耆人參湯來治療。
2. 黃耆人參湯
黃耆(一錢,如自汗過多,更加一錢),升麻(六分),人參(去蘆),橘皮(不去白),麥門冬(去心),蒼朮(無汗更加五分),白朮(以上各五分),黃柏(酒洗,以救水之源),炒曲(以上三分),當歸身(酒洗),炙甘草(以上各二分),五味子(九個)
上件同㕮咀。都和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
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二分或三分;如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如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二分或三分;如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二分或三分、川芎三分;如頭痛,目不清利,上壅上熱,加蔓荊子、川芎以上各三分,藁本、生地黃以上各二分,細辛一分;如氣短,精神如夢寐之間,困乏無力,加五味子九個;如大便澀滯,隔一二日不見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麻子仁泥以上各五分,桃仁三枚(湯泡去皮尖,另研);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
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煨)五分。
如不利者,非血結血秘而不通也,是熱則生風,其病人必顯風證,單血藥不可復加之,止常服黃耆人參湯藥,只用羌活、防風以上各五錢,二味,㕮咀,以水四盞,煎至二盞,去渣,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
如胸中氣滯,加青皮皮用清香可愛者一分或二分,並去白橘皮倍之,去其邪氣。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元氣,不當瀉之;如氣滯大甚,或補藥大過,或病人心下有憂滯鬱結之事,更加木香、縮砂仁以上各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與正藥同煎;如腹痛不惡寒者,加白芍藥五分,黃芩二分,卻減五味子。
夫脾胃虛弱,過六七月間,河漲霖雨,諸物皆潤,人汗沾衣,身重短氣,甚則四肢痿軟,行步不正,腳欹,眼黑欲倒,此腎水與膀胱俱竭之狀也,當急救之。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腸不受邪熱,不令汗大泄也。汗泄甚則亡津液,亡津液則七神無所依。經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者,庚大腸所主,三伏之義,為庚金受囚也。
若亡津液,汗大泄,濕令亢甚,則清肅之氣亡,燥金受囚,風木無可以制,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一身盡痛,亢則害,承乃制是也。孫思邈云:五月常服五味子,是瀉丙火,補庚大腸,益五臟之元氣。
壬膀胱之寒已絕於巳,癸腎水已絕於午,今更逢濕旺,助熱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絕矣。聖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令人夏食寒是也。為熱傷元氣,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生脈。脈者,元氣也。人參之甘,補元氣,瀉熱火也;麥門冬之苦寒,補水之源,而清肅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瀉火,補庚大腸與肺金也。
白話文:
黃耆人參湯
這帖藥的組成是:黃耆一錢(如果自汗過多,可以加到兩錢)、升麻六分、人參(去掉蘆頭)五分、橘皮(不要去掉白色的部分)五分、麥門冬(去掉心)五分、蒼朮(如果沒有出汗,可以加到一錢)五分、白朮五分、黃柏(用酒洗過,為了保護水的源頭)三分、炒過的麥芽(炒曲)三分、當歸身(用酒洗過)二分、炙甘草二分、五味子九個。
把這些藥材一起稍微搗碎。把所有藥材加在一起,用兩碗水煎到剩下一碗,去掉藥渣,稍微溫熱的時候服用,最好在飯前或空腹時服用。服藥期間要避免喝酒、吃濕麵、大料(指八角、桂皮等調味品)之類的東西,也要避免吃過冷的食物。
如果覺得心窩處脹悶不舒服,可以加黃連二分或三分;如果胃脘(胃的部位)感覺像心痛一樣,要減少寒涼的藥,加入草豆蔻仁五分;如果覺得脅肋(胸腔兩側)疼痛或肌肉痙攣,可以加柴胡二分或三分;如果頭痛,眼睛有發熱的感覺,可以加黃連二分或三分、川芎三分;如果頭痛,眼睛看不清楚,感覺頭部脹熱,可以加蔓荊子、川芎各三分,藁本、生地黃各二分,細辛一分;如果感到氣短,精神恍惚,疲倦無力,可以加五味子九個;如果大便乾燥,隔一兩天都沒有大便,導致食慾不振、吃不下東西、血虛、體內有潛在的火氣無法滋潤腸道,可以加當歸身、生地黃、麻子仁泥各五分,桃仁三枚(用熱水泡過,去掉皮和尖端,另外搗碎);如果大便已經通暢,就不要再服用這些加藥。
如果大便仍然不順暢,不要用其他的藥,可以稍微加一些煨過的大黃五分。
如果大便還是不通,不是因為血瘀或便秘,而是因為體內有熱而生風,病人一定會出現風症狀,單純用活血藥是沒有用的,這時只要繼續服用黃耆人參湯,另外用羌活、防風各五錢,把這兩味藥稍微搗碎,用四碗水煎到剩兩碗,去掉藥渣,空腹服用,大便就會通暢,服用一次就夠了。
如果覺得胸悶氣滯,可以加一些青皮(用香味清新的那種)一分或二分,同時把橘皮用量加倍(去掉白色的部分),以去除邪氣。這種病主要是因為元氣不足,應該補養元氣,不應該用瀉下的藥。如果氣滯非常嚴重,或是補藥用量過大,又或者病人有心事鬱結,可以加木香、縮砂仁各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和原來的藥一起煎煮。如果腹痛但不怕冷,可以加白芍藥五分、黃芩二分,並減少五味子的用量。
如果脾胃虛弱,在六七月之間,遇到河水上漲、連綿陰雨,各種東西都變得潮濕,人們容易出汗,衣服濕透,身體感到沉重、氣短,嚴重的話,會四肢軟弱無力,走路不穩,腳會歪斜,眼前發黑想暈倒,這是腎水和膀胱的精氣都已經衰竭的表現,必須趕緊治療。應該滋養肺氣來補充水的源頭,同時讓大腸不受邪熱,避免汗液大量流失。汗液大量流失會耗損津液,津液耗損會導致精神沒有依附,就像經典說的「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液是大腸主管的,三伏天的意思就是庚金被囚禁。
如果津液耗損,汗液大量流失,濕氣過於旺盛,就會導致清肅之氣衰亡,乾燥的金氣被囚禁,風木失去制約,所以風濕相互搏鬥,導致骨節疼痛,全身疼痛,這就是「亢則害,承乃制」的道理。孫思邈說:五月經常服用五味子,是為了瀉掉丙火,補養庚大腸,增強五臟的元氣。
壬水(膀胱)的寒氣在巳時已經衰竭,癸水(腎)的寒氣在午時也已經衰竭,現在又遇到濕氣旺盛,助長了熱邪,西方的寒氣和北方的寒氣都衰竭了。聖人制定法則,夏天應該進補,是為了補充天元之真氣,不是為了補充熱火,應該讓人們在夏天吃一些寒涼的東西。因為熱會損傷元氣,所以用人參、麥門冬、五味子來生脈(生養元氣)。人參的甘味可以補元氣,瀉熱火;麥門冬的苦寒可以補充水的源頭,清肅乾燥的金氣;五味子的酸味可以用來瀉火,補養庚大腸和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