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中 (3)

回本書目錄

卷中 (3)

1. 補中益氣湯

上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末傳為寒中,則不可用也,蓋甘酸適足益其病爾,如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之類也。

今詳《內經》、《針經》熱中寒中之證列於下。

《調經論》云: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又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又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曰內熱。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寒獨留則血凝泣;血凝泣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曰寒中。

先病熱中證者,衝脈之火附二陰之裡,傳之督脈;督脈者,第二十一椎下長強穴是也。與足太陽膀胱寒氣為附經督脈,其盛也,如巨川之水,疾如奔馬,其勢不可遏。太陽寒氣,細細如線,逆太陽寒氣上行,沖頂入額,下鼻尖,入手太陽於胸中,手太陽者,丙,熱氣也;足膀胱者,壬,寒氣也。壬能克丙,寒熱逆於胸中,故脈盛大。

其手太陽小腸熱氣不能交入膀胱經者,故十一經之盛氣積於胸中,故其脈盛大。其膀胱逆行,盛之極,子能令母實,手陽明大腸經,金,即其母也,故燥旺,其燥氣挾子之勢,故脈澀而大便不通。以此言脈盛大以澀者,手陽明大腸脈也。

《黃帝針經》: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以補之。

若見此病中一證,皆大寒,禁用諸甘酸藥,上已明之矣。

白話文:

這個「補中益氣湯」的加減運用,是針對因為飲食不當、過度勞累、情緒失調等原因,導致剛開始發病的「熱中」狀況。如果病情發展成「寒中」,就不能用這個方子,因為像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這些藥,性味偏甘酸,反而會加重病情。

現在我來詳細解釋《內經》、《針經》裡關於「熱中」和「寒中」的描述:

《調經論》提到:「血跑到陽分,氣跑到陰分,就會形成熱中。」又說:「血跑到上面,氣跑到下面,就會心煩、容易生氣。」還說:「病因是陰分引起的,通常是因為飲食和居住環境不當,以及情緒波動造成的。」另外也說:「過度勞累會導致身體虛弱,消化功能不好,使得上焦不暢通,下腹不通暢,胃部產生熱,熱氣上燻胸部,所以說是內熱。」「陰氣過盛會導致體內產生寒氣,寒氣逆行向上,累積在胸中無法排出。寒氣積聚會使身體陽氣衰退,寒氣獨留,造成血液凝滯,血脈不通暢。這種情況的脈象會變得強大且澀滯,這就是寒中。」

如果先發生的是「熱中」的狀況,那是因為衝脈的火氣附著在二陰的內部,再傳到督脈;督脈的位置在第二十一椎下方的長強穴。衝脈的火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寒氣結合,附在督脈上。當這種火氣盛的時候,就像大河的水一樣,來勢洶湧,無法阻擋。太陽寒氣則像細細的線,從太陽經逆行向上,衝到頭頂,再到額頭,然後下到鼻尖,最後進入手太陽小腸經,進入胸部。手太陽經屬丙火,是熱氣;足膀胱經屬壬水,是寒氣。壬水能克制丙火,寒熱在胸中交錯,所以脈象會變得強大。

如果手太陽小腸經的熱氣無法進入膀胱經,導致十一條經絡的盛氣都積聚在胸中,脈象也會因此變得很強大。膀胱經如果逆行,盛到極點,「子能令母實」,手陽明大腸經屬金,是膀胱經的母親,大腸經會變得乾燥旺盛。乾燥之氣挾帶著膀胱經的勢力,所以脈象會變得澀滯,而且大便不通。這就是說脈象強大且澀滯,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的脈象。

《黃帝針經》說:「胃病會導致腹脹,胃脘部靠近心臟的地方會疼痛,痛到兩脅,膈膜和咽喉不通暢,食物難以下嚥,可以針灸足三里穴來補益。」

如果發現這些病症中的任何一種,都屬於大寒症,絕對不能使用任何甘酸的藥物,這在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