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下 (3)
卷下 (3)
1. 調理脾胃治驗治法用藥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損論
予病脾胃久衰,視聽半失,此陰盛乘陽,加之氣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脈令虛,多言之過,皆陽氣衰弱,不得舒伸,伏匿於陰中耳。癸卯歲六七月間,淫雨陰寒,逾月不止,時人多病泄利,濕多成五泄故也。一日,予體重、肢節疼痛,大便泄並下者三,而小便閉塞。思其治法,按:《內經·標本論》:大小便不利,無問標本,先利大小便。
白話文:
我因脾胃虛弱已久了,視力和聽力也減退了一半,這是因為陰氣旺盛侵犯了陽氣,加上氣短,精神不足,這是因為脈象弦緊導致虛弱,說話過多,都是陽氣衰弱,不能運行暢通,躲藏在陰氣之中。癸卯年(1633年)六、七月份,連日淫雨濕冷,一個多月未止,當時很多人得了腹瀉,這是濕氣過多導致了五種洩瀉症。一天,我感到身體沉重,四肢疼痛,大便三泄,小便不通。我思考治療方法,根據《內經·標本論》記載:大小便不通,不論是表證還是裡證,首先要讓大小便通暢。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別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當利其小便,必用淡味滲泄之劑以利之,是其法也。噫!聖人之法,雖布在方冊,其不盡者,可以求責耳。
白話文:
此外,古人也說:在下方的藥物,會將水液引出耗盡,因此也能先利尿。又說:各種腹瀉利水,小便卻不利,先要區分清楚。又說:治療濕氣過重導致小便不利,並不是對症療法。都應當以促進小便排出的方法來治療,必須使用清淡的滲利藥物來幫助排尿,這是正確的方法。唉!聖人留下的方法,雖然都記載在書本中,但沒有說盡的地方,我們可以探討探求。
今客邪寒濕之淫,從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從以上法度,用淡滲之劑以除之,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氣矣,是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強而陽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謂也。故必用升陽風藥即瘥,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截半錢,炙甘草根截半錢,同㕮咀,水四中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大法云:濕寒之勝,助風以平之。
白話文:
現在因為患者體內寒濕過重,從外面侵入身體,而且病情發展得很快。如果按照以前的治療方法,使用清淡利尿的藥物來治療,雖然病情可以很快得到緩解,但也同時加重了身體的寒氣,消耗了陽氣。這樣一來,陽氣就會越來越少,精神也會越來越差,寒氣越來越重,陽氣越來越弱,反而會助長疾病的發展。
因此,治療這種疾病一定要使用升陽散寒的藥物才能痊癒。可以用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半錢,炙甘草根半錢,一起研磨成粉末,加水四碗煎煮,直到剩下一碗,去掉渣滓,趁熱服用。
根據醫學經典記載:治療寒濕過重,可以用升陽祛風的方法來平衡。
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去矣。又法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夫聖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病者,若不達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白話文:
古人還說:下陷的臟氣,把它提升起來,就能獲得陽氣,使它升騰而散。另一種方法說:客邪要除去,這是因為歪曲而要把它矯正過來。因此,聖人的方法可以類推,舉一反三就可以知道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如果不懂升降浮沉的道理,而一概而論地治療,那些治癒的病人也是僥倖而已。
戊申六月初,樞判白文舉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予謂大黃、牽牛,雖除濕熱,而不能走經絡。下咽,不入肝經,先入胃中。
白話文:
戊申年六月初,樞密院判官白文舉,年六十二歲,原本就有脾胃虛弱的問題,眼睛也常常發作病痛,身體、臉色和眼睛都發黃,小便有時呈黃色,有時呈白色,大便不正常,飲食減少,氣短,容易感到疲倦嗜睡,四肢無力。到了六月中旬,眼睛的病痛又發作了,醫生用瀉肝散給他服下,瀉了幾次大便,但之前的病痛卻更加嚴重。我認為大黃和牽牛,雖然能去除濕熱,但不能行經絡。它們在服下後,不能進入肝經,而是先進入胃中。
大黃苦寒,重虛其胃;牽牛其味至辛,能瀉氣,重虛肺本,嗽大作,蓋標實不去,本虛愈甚。加之適當暑雨之際,素有黃證之人,所以增劇也。此當於脾胃肺之本臟,瀉外經中之濕熱,制清神益氣湯主之而愈。
白話文:
大黃性寒苦,長期服用會損傷胃氣;牽牛味辛極,能瀉去肺氣,長期服用會加重肺臟的虛弱,導致咳嗽加重。這是因為沒有去除病根,反而加重了虛弱。再加上夏季多雨潮濕,原本有黃疸的人,病情就會加重。此時應針對脾胃肺等臟腑的本質,清除外經中濕熱,採用清神益氣湯治療,就能痊癒。
2. 清神益氣湯
茯苓,升麻(以上各二分),澤瀉,蒼朮,防風(以上各三分),生薑(五分)
此藥能走經,除濕熱而不守,故不瀉本臟,補肺與脾胃本中氣之虛弱。
白話文:
茯苓、升麻(各 30 克),澤瀉、蒼朮、防風(各 45 克),生薑(75 克)
青皮(一分),橘皮,生甘草,白芍藥,白朮(以上各二分),人參(五分)
此藥皆能守本而不走經。不走經者,不滋經絡中邪;守者,能補臟之元氣。
白話文:
青皮(1份),橘皮、生甘草、白芍藥、白朮(以上各2份),人參(5份)
黃柏(一分),麥門冬,人參(以上各二分),五味子(三分)
此藥去時令浮熱濕蒸
上件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
白話文:
黃柏(60 克),麥門冬,人參(以上各 120 克),五味子(180 克)
火熾之極,金伏之際,而寒水絕體,於此時也。故急救之以生脈散,除其濕熱,以惡其太甚。肺欲收,心苦緩,皆酸以收之。心火盛則甘以瀉之,故人參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孫思邈云: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是也。麥門冬之微苦寒,能滋水之源於金之位,而清肅肺氣,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斂其痰邪。
復微加黃柏之苦寒,以為守位,滋水之流,以鎮墜其浮氣,而除兩足之痿弱也。
白話文:
在火氣極盛、金氣衰退、寒水離體的時候,就是使用生脈散的時機。生脈散可以消除濕熱,防止病情惡化。肺氣想要收斂,心氣想要緩解,都需要酸味來收攝。心火旺盛,要用甘味來瀉火,因此人參的甘味輔以五味子的酸味。孫思邈曾說:夏季經常服用五味子,可以補益五臟之氣。麥門冬帶有微苦寒性,可以滋養位於金位的腎水之源,清肅肺氣,還能消除火熱損傷金氣引起的咳嗽,並收斂化痰。
範天駷之內,素有脾胃之證,時顯煩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歸,為寒氣怫鬱,悶亂大作,火不得升故也。醫疑有熱,治以疏風丸,大便行而病不減。又疑藥力小,復加七八十丸,下兩行,前證仍不減,復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黏,湧出不止,眼黑頭旋,噁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不欲言。心神顛倒,兀兀不止,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
白話文:
在範天駷的內科門診中,經常遇到脾胃方面的疾病。患者時常感到煩躁、胸悶不舒,大便不通。初冬時節,患者在外逗留至深夜才歸家,受寒氣影響,導致胸悶加劇,這是因為陽氣無法上升的緣故。醫生懷疑患者有熱症,遂給予疏風丸治療。服藥後,大便通暢,但病情未見好轉。醫生又懷疑藥力不足,於是將藥量增加至七八十丸。患者服藥後大便兩次,但前期提到的症狀並未減輕,反而新增嘔吐、食慾不振,且痰液黏稠,不斷湧出。另外,患者出現眼前發黑、頭暈目眩、噁心煩悶,呼吸短促,不想說話。患者心神恍惚,無法入睡,不敢睜眼,彷彿置身於風雲之中。
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余謂前證乃胃氣已損,復下兩次,則重虛其胃,而痰厥頭痛作矣。製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而愈。
白話文:
頭痛劇烈像頭要裂開,身體沉重如山,四肢冰冷,無法安穩躺臥。我認為前面的證狀是胃氣已經受損,又再服了兩次瀉藥,導致胃氣更加虛弱,於是出現痰厥和頭痛症狀。使用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患者便痊癒了。
3. 半夏白朮天麻湯
黃柏(二分),乾薑(三分),天麻,蒼朮,白茯苓,黃耆,澤瀉,人參(以上各五分),白朮,炒曲(以上各一錢),半夏(湯洗七次),大麥糵面,橘皮(以上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黃柏(10 克),乾薑(15 克),天麻、蒼朮、白茯苓、黃耆、澤瀉、人參(以上各 25 克),白朮、炒曲(以上各 5 克),半夏(用沸水洗 7 次,約 5 克),大麥糙米粉、橘皮(以上各 7.5 克)
上件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帶熱服,食前。此頭痛苦甚,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為定風草,獨不為風所動也。
白話文:
頭部劇烈疼痛,稱為「足太陰痰厥頭痛」。若不使用半夏,無法治療。如果出現眼前發黑、頭暈目眩,表示是風氣虛弱在體內發作。若不使用天麻,無法消除。天麻的嫩芽是一種定風草,即使風吹也不會搖動。
黃耆甘溫,瀉火補元氣;人參甘溫,瀉火補中益氣;二術俱苦甘溫,除濕補中益氣;澤、苓利小便導濕;橘皮苦溫,益氣調中升陽;曲消食,蕩胃中滯氣;大麥糵面寬中助胃氣;乾薑辛熱,以滌中寒;黃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發躁也。
戊申有一貧士,七月中病脾胃虛弱,氣促憔悴,因與人參芍藥湯。
白話文:
黃耆特性溫和甘甜,可以瀉火補元氣。 人參特性溫和甘甜,可以瀉火補中益氣。 白術和蒼朮都具有苦甘溫的特點,可以除濕補中益氣。 澤瀉和茯苓具有利小便、導濕的作用。 橘皮特性溫和苦澀,可以益氣調中、升陽。 神曲可以幫助消化,清除胃中的滯氣。 大麥粉具有寬中助胃氣的作用。 乾薑特性熱辛,可以溫中散寒。 黃柏特性寒苦,用酒清洗後入藥,可以主治冬季邪熱留滯泉口導致的發熱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