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下 (3)
卷下 (3)
1. 調理脾胃治驗治法用藥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損論
予病脾胃久衰,視聽半失,此陰盛乘陽,加之氣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脈令虛,多言之過,皆陽氣衰弱,不得舒伸,伏匿於陰中耳。癸卯歲六七月間,淫雨陰寒,逾月不止,時人多病泄利,濕多成五泄故也。一日,予體重、肢節疼痛,大便泄並下者三,而小便閉塞。思其治法,按:《內經·標本論》:大小便不利,無問標本,先利大小便。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別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當利其小便,必用淡味滲泄之劑以利之,是其法也。噫!聖人之法,雖布在方冊,其不盡者,可以求責耳。
今客邪寒濕之淫,從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從以上法度,用淡滲之劑以除之,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氣矣,是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強而陽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謂也。故必用升陽風藥即瘥,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截半錢,炙甘草根截半錢,同㕮咀,水四中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大法云:濕寒之勝,助風以平之。
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去矣。又法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夫聖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病者,若不達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戊申六月初,樞判白文舉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予謂大黃、牽牛,雖除濕熱,而不能走經絡。下咽,不入肝經,先入胃中。
大黃苦寒,重虛其胃;牽牛其味至辛,能瀉氣,重虛肺本,嗽大作,蓋標實不去,本虛愈甚。加之適當暑雨之際,素有黃證之人,所以增劇也。此當於脾胃肺之本臟,瀉外經中之濕熱,制清神益氣湯主之而愈。
白話文:
我長久以來脾胃虛弱,聽力和視力都衰退了一半。這是陰氣過盛壓制陽氣,加上氣短、精神不足,是因為脈象虛弱,說話太多所致。這些都是因為陽氣衰弱,無法伸展,潛伏在陰氣之中。癸卯年六七月間,連日陰雨寒冷,持續超過一個月,當時很多人都拉肚子,這是濕氣太重導致腹瀉。有一天,我感到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拉肚子三次,小便卻排不出來。我思考如何治療,根據《內經·標本論》所說:「大小便不順暢,無論是標還是本,都要先利大小便。」
又說:「在下部的,要引導它排出。」也是要先利小便。又說:「各種腹瀉,如果小便不順暢,要先區分清楚。」又說:「治療濕氣而不利小便,不是正確的方法。」都應該要利小便,必須使用味道清淡的滲濕藥來幫助小便排出,這是正確的方法。唉!聖人的方法雖然記載在書本上,但還是有不足之處,可以從其他地方來尋求解答。
現在外來的寒濕邪氣,從外侵入體內,突然發作。如果按照以上的方法,用清淡滲濕的藥物來去除,病雖然會好,但卻是讓陰氣下降又下降,更加加重陰氣,反而耗竭陽氣,這樣陽氣會更加衰弱,精神也會更加不濟,這就是陰氣更強盛而陽氣更衰弱,反而助長邪氣了。所以必須使用升陽發散風寒的藥才能痊癒,用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和炙甘草根各半錢,一起切碎,用水四大碗,煎至一碗,去渣,稍微溫熱時服用。大法說:「濕寒過盛,要用風藥來調和。」
又說:「下沉的要使其升起來。」這樣陽氣升騰,邪氣就會離去。又說:「外來的邪氣要去除。」這是要根據情況來調整。聖人的方法是可以類推的,能夠舉一反三,知道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如果不懂得升降浮沉的道理,而一概用相同的方法治療,能治好的只能說是僥倖。
戊申年六月初,樞判白文舉六十二歲,原本就有脾胃虛弱的毛病,眼睛經常發病,身體、臉和眼白都發黃,小便時黃時白,大便不規律,食慾減退,氣短,懶散嗜睡,四肢無力。到了六月中,眼睛的毛病又發作,醫生用瀉肝的藥物讓他腹瀉了好幾次,但之前的毛病反而更加嚴重。我認為大黃和牽牛雖然能去除濕熱,但無法通過經絡傳到病灶。吞下後,並不會直接進入肝經,而是先進入胃中。
大黃苦寒,會更加損傷虛弱的胃;牽牛味道辛辣,能瀉氣,會更加損傷虛弱的肺,導致咳嗽加劇。這是因為病邪還沒去除,而身體的根本卻更加虛弱。加上當時正值暑雨天氣,原本就有黃疸病的人,病情就更加嚴重了。這時應該從脾胃肺的根本來治療,瀉掉外經的濕熱,用清神益氣湯來治療才能痊癒。
2. 清神益氣湯
茯苓,升麻(以上各二分),澤瀉,蒼朮,防風(以上各三分),生薑(五分)
此藥能走經,除濕熱而不守,故不瀉本臟,補肺與脾胃本中氣之虛弱。
青皮(一分),橘皮,生甘草,白芍藥,白朮(以上各二分),人參(五分)
此藥皆能守本而不走經。不走經者,不滋經絡中邪;守者,能補臟之元氣。
黃柏(一分),麥門冬,人參(以上各二分),五味子(三分)
此藥去時令浮熱濕蒸
上件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
火熾之極,金伏之際,而寒水絕體,於此時也。故急救之以生脈散,除其濕熱,以惡其太甚。肺欲收,心苦緩,皆酸以收之。心火盛則甘以瀉之,故人參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孫思邈云: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是也。麥門冬之微苦寒,能滋水之源於金之位,而清肅肺氣,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斂其痰邪。
復微加黃柏之苦寒,以為守位,滋水之流,以鎮墜其浮氣,而除兩足之痿弱也。
範天駷之內,素有脾胃之證,時顯煩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歸,為寒氣怫鬱,悶亂大作,火不得升故也。醫疑有熱,治以疏風丸,大便行而病不減。又疑藥力小,復加七八十丸,下兩行,前證仍不減,復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黏,湧出不止,眼黑頭旋,噁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不欲言。心神顛倒,兀兀不止,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
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余謂前證乃胃氣已損,復下兩次,則重虛其胃,而痰厥頭痛作矣。製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而愈。
白話文:
清神益氣湯
藥材:茯苓、升麻(各二分),澤瀉、蒼朮、防風(各三分),生薑(五分)
這帖藥能疏通經絡,排除濕熱而不停留在體內,所以不會瀉傷內臟,而是補養肺部和脾胃原本就虛弱的中氣。
藥材:青皮(一分),橘皮、生甘草、白芍藥、白朮(各二分),人參(五分)
這帖藥都具有固守本元而不疏通經絡的特性。不疏通經絡,就不會滋養經絡中的邪氣;固守本元,就能夠補養臟腑的元氣。
藥材:黃柏(一分),麥門冬、人參(各二分),五味子(三分)
這帖藥能去除季節性的浮熱和濕悶。
使用方法:以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合為一服。用水兩碗煎至一碗,去藥渣,稍微溫熱後,空腹服用。
在極熱的夏季,金氣虛弱的時候,寒水之氣幾乎消散的時候,就應該使用生脈散來緊急救治,並排除體內濕熱,以避免情況惡化。肺喜歡收斂,心臟卻難以緩解,所以要用酸味來收斂。心火旺盛則要用甘味來瀉火,所以用人參的甘味,輔助五味子的酸味。孫思邈說過:夏天經常服用五味子,可以補養五臟之氣。麥門冬的微苦寒性,能夠滋養水氣的源頭,並在肺部的位置清肅肺氣,也能去除火氣過旺導致的咳嗽,並收斂痰邪。
再稍微加入黃柏的苦寒之性,用來固守本位,滋養水氣的流動,以鎮壓浮動的氣,並去除雙腳的痿弱無力。
範天駷的身體內,原本就有脾胃方面的問題,時常感到煩躁,胸悶不舒服,大便不通暢。初冬時外出晚歸,因為寒氣鬱積,導致悶亂嚴重,這是因為火氣無法上升的緣故。醫生懷疑他有熱邪,用疏風丸治療,大便通暢但病情沒有減輕。又懷疑藥力不足,再加服七八十丸,排便兩次,但之前的症狀仍然沒有改善,反而出現嘔吐,吃不下東西,痰液稠黏,不斷湧出,眼前發黑,頭暈目眩,噁心煩悶,呼吸短促上氣不接下氣,身體無力,不想說話。心神恍惚顛倒,呆滯不動,眼睛不敢睜開,感覺像在風雲中一樣。
頭痛欲裂,身體沉重如山,四肢冰冷,無法安睡。我認為之前的症狀是因為胃氣已經受損,又排便兩次,更是嚴重損耗了胃氣,導致痰厥頭痛發作。用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才痊癒。
3. 半夏白朮天麻湯
黃柏(二分),乾薑(三分),天麻,蒼朮,白茯苓,黃耆,澤瀉,人參(以上各五分),白朮,炒曲(以上各一錢),半夏(湯洗七次),大麥糵面,橘皮(以上各一錢五分)
上件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帶熱服,食前。此頭痛苦甚,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為定風草,獨不為風所動也。
黃耆甘溫,瀉火補元氣;人參甘溫,瀉火補中益氣;二術俱苦甘溫,除濕補中益氣;澤、苓利小便導濕;橘皮苦溫,益氣調中升陽;曲消食,蕩胃中滯氣;大麥糵面寬中助胃氣;乾薑辛熱,以滌中寒;黃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發躁也。
戊申有一貧士,七月中病脾胃虛弱,氣促憔悴,因與人參芍藥湯。
白話文:
黃柏(二分)、乾薑(三分)、天麻、蒼朮、白茯苓、黃耆、澤瀉、人參(以上各五分)、白朮、炒麥芽(以上各一錢)、半夏(用湯洗七次)、大麥芽粉、橘皮(以上各一錢五分)。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半兩(約15克),用水兩杯煎煮至一杯,去除藥渣,趁熱在飯前服用。這種頭痛非常劇烈,屬於足太陰經絡的痰厥頭痛,不用半夏是無法治癒的。眼睛發黑、頭暈目眩,是體內風虛引起的,不用天麻就無法消除;天麻的苗被稱為定風草,獨自不被風吹動。
黃耆味甘性溫,可以瀉火並補充元氣;人參味甘性溫,可以瀉火並補中益氣;白朮和蒼朮都味苦甘性溫,可以去除濕氣、補中益氣;澤瀉和茯苓可以利小便、排除濕氣;橘皮味苦性溫,可以益氣、調理中焦、升舉陽氣;炒麥芽可以幫助消化,消除胃中滯留的氣;大麥芽粉可以寬胸理氣、幫助胃氣運行;乾薑味辛性熱,可以驅除中焦的寒氣;黃柏味苦性大寒,用酒洗過後可以用來治療冬天體內虛火上炎的症狀。
戊申年有一個貧困的讀書人,在七月患病,是脾胃虛弱引起的,出現氣短、憔悴的症狀,於是給他服用人參芍藥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