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中 (5)
卷中 (5)
1. 黃耆人參湯
當此之時,無病之人,亦或有二證,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屋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世多以大順散主之是也。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蒼朮白虎湯主之。潔古云: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
中暑者,陰證,當發散也。中熱者,陽證,為熱傷元氣,非形體受病也。
若虛損脾胃,有宿疾之人,遇此天暑,將理失所,違時伐化,必困乏無力,懶語氣短,氣弱氣促,似喘非喘,骨乏無力,其形如夢寐,朦朦如煙霧中,不知身所有也,必大汗泄。
若風犯汗眼,皮膚必搐,項筋皮枯毛焦,身體皆重,肢節時有煩疼,或一身盡痛,或渴或不渴,或小便黃澀,此風濕相搏也。
頭痛或頭重,上熱壅盛,口鼻氣短氣促,身心煩亂,有不樂生之意,情思慘淒,此陰勝陽之極也。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厥者,四肢如在火中,為熱厥;四肢寒冷者,為寒厥。寒厥則腹中有寒,熱厥則腹中有熱,為脾主四肢故也。若肌肉濡潰,痹而不仁,傳力肉痿誣。證中皆有肺疾,用藥之人,當以此調之。
氣上衝胸,皆厥證也。痿者,四肢痿軟而無力也,其心煩冤不止。厥者,氣逆也,甚則大逆,故曰厥逆。其厥痿多相須也,於前已立黃耆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湯中,每服加白茯苓二分、澤瀉四分,豬苓、白朮以上各一分。如小便快利,不黃澀者,只加澤瀉二分,與二術上下分消其濕。
如行步不正,腳膝痿弱,兩足欹側者,已中痿邪,加酒洗黃柏、知母三分或五分,令二足湧出氣力矣。
如汗大泄者,津脫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六枚,炒黃柏五分,炒知母三分。不令妨其食,當以意斟酌;若防食則止,候食進,則再服。三里、氣街,以三稜針出血;若汗不減不止者,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濕面。
夫痿者,濕熱乘腎肝也,當急去之。不然,則下焦元氣竭盡而成軟癱,必腰下不能動,心煩冤而不止也。若身重減,氣不短,小便如常,及濕熱之令退時,或所增之病氣退者,不用五味子、澤瀉、茯苓、豬苓、黃柏、知母、蒼朮、白朮之藥,只依本病中證候加減。常服藥亦須用酒黃柏二分或三分,如更時令,清燥之氣大行,卻加辛溫瀉之。
若濕氣勝,風證不退,眩運麻木不已,除風濕羌活湯主之。
白話文:
當這種時候,即使是沒生病的人,也可能出現兩種狀況。一種是為了避暑而待在陰涼的深堂大廈裡所導致的,這種情況稱為「中暑」。它的症狀一定是頭痛、怕冷、身體感到拘束僵硬、四肢關節疼痛且心煩,皮膚表面很熱卻沒有汗,這是因為被屋裡的陰冷之氣所阻礙,使得全身的陽氣無法舒展開來。一般人大多用大順散來治療這種情況。另一種是行路的人或農夫,在太陽下勞動所造成的,這種情況稱為「中熱」。它的症狀一定是頭痛劇烈、煩躁發熱、怕熱,摸皮膚會感覺非常燙,一定會覺得非常口渴而大量喝水,汗也大量流失,虛弱到沒有力氣活動,這是因為天氣熱而傷到了肺氣,可以用蒼朮白虎湯來治療。「潔古」說過:活動時得到的叫做「中熱」,靜止時得到的叫做「中暑」。
中暑屬於陰證,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中熱屬於陽證,是因為熱傷了元氣,並不是身體外形受了傷。
如果本身脾胃虛弱,有舊病的人,遇到這種炎熱的天氣,沒有好好調養,不按時調養身體,就會感到疲憊無力、懶得說話、氣短、氣息微弱而急促,感覺像喘氣又不像喘氣,骨頭虛弱無力,整個人像在做夢一樣,迷迷糊糊像在煙霧中,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而且會大量出汗。
如果風邪侵犯到汗孔,皮膚一定會抽搐,頸部肌肉乾枯、毛髮焦黃,全身感到沉重,四肢關節時而感到疼痛,或者全身都痛,可能口渴也可能不渴,或者小便呈現黃色且不順暢,這是風濕相互作用的結果。
如果頭痛或頭重,上身感到熱而壅塞,口鼻呼吸急促,身心煩躁,甚至有不想活下去的念頭,心情非常悲慘淒涼,這是陰氣過盛而陽氣極度衰弱的表現。病情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腎臟和肝臟,導致痿厥(四肢軟弱無力)。厥的表現是,四肢如同在火中燒灼一樣,這叫做熱厥;四肢冰冷者,叫做寒厥。寒厥通常是腹中有寒氣,熱厥通常是腹中有熱氣,因為脾主四肢。如果肌肉潰爛,麻木不仁,導致肌肉萎縮無力,這些病症都和肺有關,用藥的人應該注意這一點。
氣往上衝到胸口,都是厥證。痿的表現是四肢軟弱無力,內心感到煩躁不安。厥的表現是氣逆,嚴重的話會氣逆不止,所以說厥是氣逆的表現。痿和厥常常同時出現,之前已經有了黃耆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湯的配方,每服藥可以加入白茯苓二分、澤瀉四分、豬苓和白朮各一分。如果小便順暢,不黃澀,就只需要加入澤瀉二分,和白朮一起將體內的濕氣由上而下排出。
如果走路不穩,腳和膝蓋軟弱無力,兩腳偏向一側,這是已經中了痿邪,可以加入用酒洗過的黃柏和知母各三分或五分,使雙腳重新恢復力氣。
如果汗大量流失,是津液耗盡的表現,要趕快止汗,可以加入五味子六枚、炒黃柏五分、炒知母三分。不要影響進食,要斟酌用藥,如果影響食慾就暫時停止用藥,等食慾恢復再服藥。可以在足三里穴和氣街穴用三稜針放血;如果汗仍然止不住,可以在足三里穴下方三寸的上廉穴放血。要戒酒,不要吃濕麵。
痿的病因是濕熱侵犯了腎臟和肝臟,要趕快去除濕熱。不然的話,下焦的元氣就會耗盡,導致軟癱,腰部以下不能動,內心煩躁不安。如果身體沉重的感覺減輕,氣也不短,小便正常,以及濕熱的病氣消退,或者增加的病氣也消退,就不用五味子、澤瀉、茯苓、豬苓、黃柏、知母、蒼朮、白朮這些藥,只要依照原本病症的狀況來加減藥方。平常服藥也需要加入酒黃柏二分或三分,如果天氣轉變,秋天的燥氣開始盛行,就可以加入辛溫的藥來瀉火。
如果濕氣過盛,風邪沒有消退,頭暈麻木的症狀沒有停止,可以用除風濕羌活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