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下 (5)
卷下 (5)
1. 陽明病濕勝自汗論
或曰:濕之與汗,陰乎陽乎?曰:西南坤土也。脾胃也,人之汗,猶天地之雨也。陰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陰濕寒,下行之地氣也。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也,甚為寒中。濕勝則音聲如從甕中出,濕若中水也。相家有說,土音如居深甕中,言其壅也,遠也,不出也,其為濕審矣。
又知此二者,一為陰寒也。《內經》曰: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表虛亡陽,不任外寒,終傳寒中,多成痹寒矣。色以候天,脈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陰陽也,故以脈氣候之,皆有形無形可見者也。
白話文:
有人問:「濕氣和汗水,是屬於陰還是陽?」回答說:「西南方屬坤土,對應人體的脾胃,人的汗水就像天地間的雨水一樣。陰氣滋長濕氣,就會形成霧露或雨水。陰濕屬於寒性,是向下流動的地氣。汗出太多會導致陽氣耗散,陽氣散失則陰氣旺盛,情況嚴重就會導致寒邪侵入體內。濕氣過盛時,說話聲音會像從甕中發出一樣,如同濕氣浸在水中。相術家有說,土音像住在深甕中,是指聲音被阻塞、遙遠、發不出來,這就說明體內有濕氣了。
由此可知,這兩者(濕氣和汗水)都屬於陰寒的範疇。《黃帝內經》說:「氣虛則體表會感到寒冷,即使身體內部發熱,蒸騰出汗,最終也會轉為嚴重的寒症。」說明一開始是體內發熱,但這是由於體表虛弱、陽氣耗散,無法抵禦外來的寒氣,最終會導致寒邪侵入體內,大多會形成痹症、寒症。觀察臉色可以了解天象,診察脈象可以了解地氣。形體是了解地氣陰陽的表現,所以要透過觀察脈氣來診斷,這些有形無形的變化都是可以察覺的。
2. 調衛湯
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
蘇木,紅花(以上各一分),豬苓(二分),麥門冬(三分),生地黃(三分),半夏(湯洗七次),生黃芩,生甘草,當歸梢(以上各五分),羌活(七分),麻黃根,黃耆(以上各一錢),五味子(七枚)
上㕮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中風證必自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調衛湯」,是用來治療因為體內濕氣太重導致的自汗,同時也能補養因為衛氣虛弱、體表虛弱無法抵禦外來寒氣的狀況。
藥材包含:蘇木、紅花(各一份),豬苓(二份),麥門冬、生地黃(各三分),半夏(用湯水洗過七次)、生黃芩、生甘草、當歸梢(各五分),羌活(七分),麻黃根、黃耆(各一錢),五味子(七枚)。
將以上藥材切碎,大小像麻豆一樣。每次取一份,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濾掉藥渣,稍微溫熱後服用。中風的症狀一定會有自汗,如果汗流太多就不能再用發汗的藥,所以禁用麻黃而改用麻黃根。
3. 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論
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以清燥湯主之。
白話文:
在農曆六、七月的時候,濕氣特別旺盛,濕氣會增強體內熱氣,使得熱氣也跟著旺盛起來。濕氣和熱氣結合在一起,會傷害到屬於金的庚大腸。所以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
當屬於金的肺部受到濕熱邪氣的侵擾,就會阻斷寒水的生成來源。寒水來源被阻斷,就會導致腎虛,造成痿軟無力的疾病大量出現,使得腰部以下的肢體痿軟癱瘓,無法活動,走路時會東倒西歪,兩腳傾斜。這種情況要用清燥湯來治療。
4. 清燥湯
黃連(去須),酒黃柏,柴胡(以上各一分),麥門冬,當歸身,生地黃,炙甘草,豬苓,曲(以上各二分),人參,白茯苓
上㕮咀,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
白話文:
黃連(去除鬚根)、用酒浸泡過的黃柏、柴胡(以上各取一份),麥門冬、當歸身、生地黃、炙甘草、豬苓、神曲(以上各取二份),人參、白茯苓。
將以上藥材切碎,像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半兩,用水兩碗半煎煮至一碗,去除藥渣,稍微溫熱後,在空腹時服用。
5. 助陽和血補氣湯
治眼發後,上熱壅,白睛紅,多眵淚,無疼痛而癮澀難開。此服苦寒藥太過,而真氣不能通九竅也,故眼昏花不明,宜助陽和血補氣。
香白芷(二分),蔓荊子(三分),炙甘草,當歸身(酒洗),柴胡(以上各五分),升麻,防風(以上各七分),黃耆(一錢)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熱服,臨臥。避風處睡,忌風寒及食冷物。
白話文:
這個藥方適用於眼睛發病後,出現上火、眼睛白眼球發紅、眼屎多、流淚,沒有疼痛但感覺眼睛澀滯難以睜開的情況。這是因為之前吃了太多苦寒藥,導致身體的陽氣無法順暢運行至頭部九竅所致。因此眼睛才會昏花看不清楚,此時應該要用藥來幫助陽氣、調和血液並補益氣。
藥方組成:香白芷(二分)、蔓荊子(三分)、炙甘草、當歸身(用酒洗過)、柴胡(以上各五分)、升麻、防風(以上各七分)、黃耆(一錢)。
將上述藥材切碎。全部藥材加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趁熱在睡前服用。服藥後應在避風的地方睡覺,並避免吹風受寒及食用生冷食物。
6. 升陽湯
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泄瀉,腹中鳴,小便黃。
柴胡,益智仁,當歸身,橘皮(以上各三分),升麻(六分),甘草(二錢),黃耆(三錢),紅花(少許)
上㕮咀。分作二服,每服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白話文:
治療大便一天三、四次,大便稀軟但不量多,有時候會腹瀉,肚子裡咕嚕咕嚕叫,小便顏色黃。
使用柴胡、益智仁、當歸身、橘皮(以上各三份),升麻(六份),甘草(二錢),黃耆(三錢),紅花(少許)。
將以上藥材切碎。分成兩份,每次取一份用兩大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稍微溫熱後服用。
7. 升陽除濕湯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弱。
甘草,大麥糵面(如胃寒腹鳴者加),陳皮,豬苓(以上各三分),澤瀉,益智仁,半夏防風,神麯,升麻,柴胡,羌活(以上各五分),蒼朮(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大盞,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脾胃虛弱,導致沒有食慾、腸鳴腹痛、腹瀉不止、小便黃、四肢疲倦無力的狀況。
藥材包含:甘草、大麥芽麵(如果胃寒腹鳴可以加入)、陳皮、豬苓(以上各用三分)、澤瀉、益智仁、半夏、防風、神麴、升麻、柴胡、羌活(以上各用五分)、蒼朮(用一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當作一帖藥。用水三大碗,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顆,一起煎煮至剩下一碗的量,去除藥渣,在空腹時服用。
8. 益胃湯
治頭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黃色,身體昏悶,口乾不喜食冷。
黃耆,甘草,半夏(以上各二分),黃芩,柴胡,人參,益智仁,白朮(以上各三分),當歸梢陳皮,升麻(以上各五分),蒼朮(一錢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飲食失節、生冷、硬物、酒、濕面。
白話文:
這個藥方[益胃湯],是用來治療頭部昏悶,勞動後會稍微疼痛,不想吃東西,四肢疲乏無力,容易煩躁發熱、呼吸短促,嘴巴吃東西沒味道,肚子咕嚕叫,大便稍微稀溏呈現黃色,身體昏沉不舒服,口乾卻不想喝冷的。
藥材包含:黃耆、甘草、半夏(以上各取二分),黃芩、柴胡、人參、益智仁、白朮(以上各取三分),當歸梢、陳皮、升麻(以上各取五分),蒼朮(取一錢五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做成一帖。用兩大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稍微溫熱後在飯前服用。服用期間,忌諱飲食不規律、生冷食物、堅硬食物、酒類和濕麵類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