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31)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31)

1. 小半夏湯之注釋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除熱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聖惠方》「欲自利」作「不利」,似是,故隨之而解。黃疸病之腹滿而喘者,似大承氣湯證,若是此證時,則尿色必當赤濁,今尿色無變化,有自利之傾向,而尿利不充分者,非大承氣湯證也明矣,故不可用此方瀉下其熱。若誤以承氣湯,除去其熱時,必至於發噦。其噦者,即以本方為主治也。

由是觀之,本方之所關者,尿色不變、尿利減少、及噦之三證,故不僅黃疸病而已。總之,其病證以噦,即呃逆為主目的,尿色不變,尿利減少為副目的而用之可也。

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雖解如字義,但「穀」字,是飲食物也,不僅限於穀物而已。然仲景特選此字者,欲示與五苓散之水逆證區別也。

小半夏湯方

半夏9.6克,生薑6.4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放冷,微量頻服之。

《楊氏家藏方》曰:「水玉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眉棱骨痛不可忍者,此痰厥也。」

求真按:「可見中藥方鎮痛是為原因療法也。」

《聖濟總錄》曰:「小半夏湯,治霍亂嘔吐涎沫,醫反下之,作心下痞者。」

《保赤全書》曰:「半夏生薑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小兒痘瘡,噎氣者。」

東洞翁曰:「小半夏湯,治吐而不渴者。」

求真按:「本方證不渴,故云爾。」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諸病嘔吐甚,或病人惡湯藥,而嘔吐噁心,不能服對證方者,皆宜兼用此方。」

求真按:「此等證,先宜選用本方,或小半夏加茯苓湯、生薑半夏湯、半夏厚朴湯、乾薑半夏人參丸等,待鎮吐後,用對證方為佳。」

此方雖為嘔吐之主藥,若嘔吐而渴,飲而復嘔吐,嘔渴俱甚者,非此方為主治也,宜選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五苓散、茯苓澤瀉湯等。

求真按:「小半夏加茯苓湯之渴,不如五苓散、茯苓澤瀉湯之劇。」

此方雖能治噦,然傷寒大熱,譫語煩躁,腹滿便閉諸證未退者,當治其主證。主證治,則噦將自止。若噦甚,兼用亦甚佳。

求真按:「本方加用橘皮,則益妙,是本方與橘皮湯合方之意。」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嘔家之聖劑,尤以水飲嘔吐為宜。水飲證,心下痞硬,背七八椎處,冷如掌大者,若以此等證為目的而用此方,則百發百中焉(求真按:『此說根據仲景所論之“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冷如掌大”,但非必發證,故難以為目的』)。又胃虛嘔吐,穀不得下者,先使服此方。

不愈者,與大半夏湯。此大小之別也(求真按:『與本方不愈者,必不可與大半夏湯也』)。」

白話文:

小半夏湯之注釋

患有黃疸病,小便顏色沒有改變,有腹瀉的傾向,肚子脹滿且呼吸急促,這時候不能用清熱的方法治療,如果用清熱的方法,一定會引起呃逆(噦)。這種情況的呃逆,要用小半夏湯來治療。(《金匱要略》)

【註解】

《聖惠方》裡,「有腹瀉的傾向」寫成「沒有腹瀉的傾向」,似乎比較合理,所以我們跟著這個解釋。黃疸病出現肚子脹滿和呼吸急促的症狀,看起來像大承氣湯證,但如果是大承氣湯證,小便顏色應該是紅濁的。現在小便顏色沒有變化,卻有腹瀉的傾向,而且小便量不足,這就明顯不是大承氣湯證,所以不能用大承氣湯來瀉下熱邪。如果誤用承氣湯來清熱,一定會導致呃逆。這種呃逆,就要用小半夏湯來治療。

由此可見,小半夏湯主要針對小便顏色不變、小便量減少、以及呃逆這三個症狀,所以不只是治療黃疸病而已。總之,這個方劑主要針對呃逆(也就是打嗝)的症狀,小便顏色不變和尿量減少是輔助的治療目標。

各種嘔吐,食物難以嚥下,用小半夏湯來治療。(《金匱要略》)

【註解】

雖然字面上是這樣解釋,但「穀」這個字指的是食物,不僅僅限於穀物。仲景特別選用這個字,是為了和五苓散治療的「水逆」症區分開來。

小半夏湯的組成

半夏9.6克,生薑6.4克

將藥材切碎,加入一合五勺的水煎煮成五勺。濾去藥渣,放涼後,少量多次服用。

《楊氏家藏方》說:「水玉湯(也就是小半夏湯),可以治療眉棱骨疼痛難忍,這是痰厥引起的。」

(求真按:可見中藥的鎮痛作用是針對病因的。)

《聖濟總錄》說:「小半夏湯,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吐出黏液,如果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物,會導致心下痞塞。」

《保赤全書》說:「半夏生薑湯(也就是小半夏湯),可以治療小兒出痘瘡時,出現噎氣的情況。」

東洞翁說:「小半夏湯,可以治療嘔吐但不口渴的狀況。」

(求真按:小半夏湯的適用症狀是不口渴的,所以他這樣說。)

《類聚方廣義》中關於小半夏湯的條文說:「各種疾病引起的嚴重嘔吐,或者病人討厭湯藥,出現嘔吐噁心,不能服用對症的藥方時,都可以合併使用小半夏湯。」

(求真按: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先選用小半夏湯,或者小半夏加茯苓湯、生薑半夏湯、半夏厚朴湯、乾薑半夏人參丸等,等到嘔吐止住後,再用對症的藥方比較好。)

雖然小半夏湯是治療嘔吐的主要藥方,但是如果嘔吐伴隨口渴,喝了又吐,而且口渴和嘔吐都很嚴重,就不是小半夏湯的主要治療範圍,應該選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五苓散、茯苓澤瀉湯等。

(求真按:小半夏加茯苓湯引起的口渴,不如五苓散和茯苓澤瀉湯那麼嚴重。)

小半夏湯雖然能治療呃逆,但是如果傷寒引起高燒、說胡話、煩躁、肚子脹滿、便秘等症狀還沒有消除,就應該先治療這些主要症狀。主要症狀解決了,呃逆自然就會停止。如果呃逆嚴重,可以合併使用小半夏湯,效果也很好。

(求真按:小半夏湯加入橘皮,效果會更好,這相當於小半夏湯和橘皮湯合用。)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關於小半夏湯的條文說:「小半夏湯是治療嘔吐的聖藥,特別適合治療因為水飲引起的嘔吐。水飲證的特點是心下痞硬,背部第七八椎骨處,像手掌大小的地方冰涼。如果以此症狀為目標使用小半夏湯,就會百發百中。(求真按:這個說法是根據仲景所說的「心下有水飲,其人背部冷如手掌大小」,但這並不是必然出現的症狀,所以很難以此為目標。)另外,對於胃虛引起的嘔吐,食物難以嚥下的情況,應該先服用小半夏湯。

如果沒效果,再用大半夏湯,這就是大小半夏湯的區別。(求真按:如果用了小半夏湯沒有效果,絕對不能用大半夏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