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32)
別論 (232)
1. 小半夏加茯苓湯之注釋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也。今反不渴者,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千金方》作「嘔家不渴,渴者為欲解也。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為是,故欲隨而解之。本來嘔吐者,為胃內有停水,故普通概不渴。時而有渴者,因停水下降,胃內停水減少也。故嘔家不渴者,因嘔吐者胃內有停水,則不渴也。渴為欲解者,若先不渴,今至於渴者,當作停水下降之徵,則有治愈之傾向也。
以下本來不渴,今至於渴者,為胃內來停水,是即以本方為主治也。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金匱》「半夏」,上無「小」字,今從《千金方》加之。卒嘔吐者,突然嘔吐也。心下痞者,雖為胃部停滯膨滿之義,但與大黃黃連瀉心湯等異,乃由停水而然,故欲示此意,為加「膈間有水」一句。又眩悸者,有眩暈、心悸亢進之二證,皆為茯苓、半夏之所治也。以是可知本條之義矣。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本條注釋已詳於前數條。
由仲景云,先渴後嘔,則本方證為有渴也明矣。但由余之經驗,則此渴為極輕微。若劇者,宜加用石膏。又嘔吐甚者,加橘皮,以伏龍肝汁(黃土汁)煎用。
白話文:
小半夏加茯苓湯之注釋
嘔吐的人,本來應該會感到口渴,因為口渴是身體想要解除不適的表現。但如果嘔吐的人反而不覺得口渴,那是因為胃部下方有停滯的水液(稱為「支飲」)的緣故,這種情況就要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
【註解】
《千金方》記載說:「嘔吐的人不應該口渴,如果感到口渴,那是身體想要解除不適的表現。本來不渴,現在反而口渴,是因為胃部下方有支飲的緣故,這種情況就要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這句話的意思是,口渴是因為身體想要解除停滯的水液。本來嘔吐的人,因為胃裡有積水,所以通常不會口渴。如果出現口渴的情況,是因為積水下降,胃裡的積水減少了。因此,嘔吐的人不覺得口渴,是因為胃裡有積水。而如果本來不渴,後來卻覺得口渴,這表示體內停滯的水液正在下降,是身體好轉的跡象。
以下的情況也是這樣,本來不渴,後來卻口渴,表示胃裡的積水正在移動,這時就適合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
突然嘔吐,感覺胃部脹滿不舒服,胸膈之間有停滯的水液,並伴隨頭暈、心悸等症狀,這種情況就要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
【註解】
《金匱要略》原本只寫「半夏」,沒有「小」字,現在依照《千金方》加上「小」字。「卒嘔吐」是指突然發生的嘔吐。「心下痞」是指胃部停滯脹滿的感覺,但這種脹滿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等治療的脹滿不同,這裡的脹滿是因為水液停滯引起的。為了強調這一點,所以才加上「膈間有水」這句話。此外,「眩悸」是指頭暈和心悸亢進兩種症狀,這些症狀都可以用茯苓和半夏來治療。透過這些解釋,就可以理解這一條文的含義了。
先感到口渴,然後才開始嘔吐,是因為水液停留在胃部下方,這種情況屬於「飲家」的症狀,應該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
【註解】
這一條的註解在前面幾條已經詳細說明過了。
根據仲景的說法,先口渴後嘔吐,就表示這種情況的確有口渴的症狀。但根據我的經驗,這種口渴通常非常輕微。如果口渴很嚴重,應該加上石膏來治療。如果嘔吐很厲害,可以加上橘皮,並用伏龍肝(黃土)的汁液煎煮藥材服用。
2.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7.2克,生薑4.8克,茯苓2.4克。
煎法用法同前。
《仁齋直指方》曰:「小半夏加茯苓湯,治水結胸證,心下忪滿,無大熱,頭汗出。」
《張氏醫通》曰:「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痰飲汗多,小便不利。」
《婦人良方》曰:「大半夏湯(即本方也)治痰飲脾胃不和,咳嗽,嘔吐,飲食不入。」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小半夏證而眩悸者。」
求真按:「眩悸非必在證,故此定義不完全。」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一商人,患腳氣,咳嗽甚,一身皆腫,呼吸迫促,有衝心之兆。與越婢如朮、附,無驗。轉豁胸湯,又無效。與甘遂丸,不下利。一日忽嘔逆,水藥皆不受,氣息急迫,不能平臥,坐而按摩脊背,陰囊腫脹,寸時不安。以其嘔甚,投小半夏加茯苓,能飲而不吐,次日依然,但欲其少嘔吐,故使連服之。
三日許,嘔吐止,而食粥,小便清利,故猶用前方,逐日快利,腫亦隨消,呼吸穩安,得以平臥。乃更守服前方,三十日許,痊愈。」
求真按:「本方不惟為鎮嘔之對方證,亦可為拔本塞源之劑。」
《方輿輗》曰:「小半夏加茯苓湯,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
方下所敘之一種病證,往往有之。西尾氏曾於中途卒發眩暈,從者來請余治,即往診之。手足微厥,脈細欲絕。坐中一醫云:「虛候可畏。」余潛心診之,脈與證雖似危候,但嘔多悸甚,心下痞滿,此乃仲景氏所謂膈間有水之一證也,決不足慮。即作大劑之小半夏加茯苓湯,連進六七帖。
至次早,數證稍安。用前方數日,雖漸痊,唯有冒眩意,因用澤瀉湯二三旬而平復。凡藥若能中病,即微飲微湯,能立偉效者如此。余遇此證卒發者兩三人,皆以此方取效。因思本文之「卒」字,可謂大眼目矣。《外臺》改作「諸」字,非也。又於《金匱》注書,作病中卒然嘔吐解,亦非也。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前方證(求真按:『前方,指小半夏湯』)兼停飲而渴者,又有停飲而嘔吐不食,心下痞硬(求真按:『心下痞硬,為心下痞滿之誤』)或頭眩者,有效。總之,飲食不進者,或瘧疾經日而食不進者,此方倍加生薑,能奏效。」
求真按:「不進食者,胃內有停水故也。」
《橘窗書影》曰:「一男子傷寒數十日不解,羸瘦骨立,臍上築築而動悸甚,飲食不納,脈虛數,瀕於死。余以為厥陰正證(本柯琴之說),與烏梅丸。其人惡藥臭,不能服,消渴殊甚。即權與小半夏加茯苓湯,雜以前丸服之。五日,嘔氣止,諸證退。連服三十日,病痊愈。」
余於似此證而有水氣在胸脅者,用石膏,而危險證有得救者,今記其一二於下。胸膈有水氣,其證有吐水者,有眩暈者,有動氣者,有因動氣而呼吸不穩者,皆以小半夏加茯苓、石膏,或半夏瀉心加石膏等,能收效。按心下有水氣停飲證,證候不一,非一方一藥可得而治之。
白話文:
小半夏加茯苓湯的組成是:半夏7.2克,生薑4.8克,茯苓2.4克。煎煮和服用的方法和之前一樣。
《仁齋直指方》說:「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因為水液停滯在胸部引起的病症,表現為心下感覺悶脹不舒服,沒有明顯的發熱,但頭部會出汗。」
《張氏醫通》說:「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痰飲引起的汗多,小便不順暢。」
《婦人良方》說:「大半夏湯(就是這個方子)治療因為痰飲導致脾胃不和,引起的咳嗽、嘔吐、吃不下東西。」
東洞翁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治療有小半夏湯證的同時,又出現頭暈心悸的狀況。」
求真認為:「頭暈心悸不一定每次都會出現,所以這個定義不夠全面。」
《叢桂亭醫事小言》記載:「有一個商人,得了腳氣病,咳嗽得很厲害,全身都腫了,呼吸急促,有心臟受壓迫的跡象。用了越婢加朮附湯,沒有效果。改用豁胸湯,還是無效。用甘遂丸,也沒有腹瀉。有一天突然開始嘔吐,水和藥都喝不進去,呼吸急促,無法躺下,只能坐著按摩背部,陰囊腫脹,一刻都不得安寧。因為他嘔吐嚴重,就給他用了小半夏加茯苓湯,他能喝下藥,也不吐了。第二天情況依舊,只是希望他能少吐一點,所以就讓他繼續服用。
大概過了三天,嘔吐停止了,可以吃粥了,小便也變得清澈順暢。所以繼續使用之前的方子,每天情況都好轉,腫也跟著消退,呼吸也變得平穩,可以躺下了。接著就繼續服用之前的方子,大約三十天左右,就痊癒了。」
求真認為:「這個方子不僅是治療嘔吐的對症藥方,也可以說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藥劑。」
《方輿輗》說:「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突然嘔吐,心下感覺痞悶,胸膈間有水液停滯,出現頭暈心悸的狀況。」
書中記載的一種病症,常常會遇到。西尾先生曾經在半路上突然暈倒,他的隨從來請我去看診。我趕到後,發現他手腳冰涼,脈搏微弱,幾乎感覺不到。同行的醫生說:「這種虛弱的情況很危險。」我仔細診脈,發現脈象和症狀雖然看似危險,但嘔吐頻繁、心悸嚴重,心下痞悶,這是張仲景所說的胸膈間有水液停滯的症狀,不需過於擔心。我立刻開了大劑量的小半夏加茯苓湯,連續服用了六七帖。
到了第二天早上,幾種症狀都稍微好轉了。繼續使用之前的方子,數日後,雖然漸漸痊癒,但還是有頭暈的感覺,於是用了澤瀉湯調理了二三十天後才完全恢復。凡是藥物對症,即使是少量的藥湯,也能產生非常好的效果。我遇到兩三個這種突然發病的患者,都是用這個方子治好的。所以我覺得原文中的「卒」字,非常重要。《外臺》把「卒」字改成「諸」字,是不對的。另外,《金匱》的註解,把「病中突然嘔吐」解釋成「嘔吐時病就好了」,也是不對的。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關於這個方子的部分說:「這個方子治療有小半夏湯證(求真按:『小半夏湯證』指的是小半夏湯所針對的症狀)同時又因為停飲而口渴的患者,也治療因為停飲而嘔吐,吃不下東西,心下痞硬(求真按:『心下痞硬』應該是『心下痞滿』的筆誤)或者頭暈的患者,效果很好。總之,對於吃不下東西的患者,或者瘧疾多日不退而導致食慾不振的患者,這個方子加倍用生薑,就能有效。」
求真認為:「吃不下東西,是因為胃裡面有停滯的水液。」
《橘窗書影》記載:「有一個男子得了傷寒,幾十天都沒好,變得非常瘦弱,臍部上方跳動得很厲害,心悸嚴重,吃不下東西,脈搏虛弱而快,已經瀕臨死亡。我認為這是厥陰病的症狀(根據柯琴的說法),就給他用了烏梅丸。但是他討厭藥的味道,喝不下去,而且口渴得很厲害。就權宜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和烏梅丸一起服用。五天後,嘔吐停止了,各種症狀也消退了。繼續服用了三十天,病就痊癒了。」
我對於類似這種症狀,但是有水液停留在胸脅部位的患者,會用石膏,有幾個危急的病人因此得救,現在記錄一兩個例子如下。胸膈部位有水液停滯,其症狀有的是吐水,有的是頭暈,有的是腹部跳動,有的是因為腹部跳動而導致呼吸不穩,這些都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石膏,或是半夏瀉心湯加石膏等來治療,都能見效。總之,心下有水液停滯的症狀,症狀不盡相同,不能用一個方子、一種藥物就能治好。
其中比較輕微的,像是桂苓朮甘湯治療頭暈,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水液停滯在心下,都是通過燥濕利水、利小便來治療的。這些地方,如果能注意用附子、石膏,都能產生非常好的效果。
有一個婦人多年患有反胃,到今年冬天病情加重。吃不下東西,從心下到肚臍上方,疼痛難忍。我就給她用了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湯,同時配合起廢丸。在飲食方面,只能喝一點點蕎麥湯。過了四五天,嘔吐停止了,疼痛也減輕了。繼續服用之前的方子,就沒有再發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