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摘要》~ 卷下 (5)
卷下 (5)
1. 六、脾肺腎虧損小便自遺淋澀等症
大司徒許函谷,在南銀臺時,因勞發熱,小便自遺,或時不利,余作肝火陰挺不能約制,午前用補中益氣加山藥、黃柏、知母,午後服地黃丸,月餘諸症悉退。
此症若服燥劑而頻數或不利,用四物、麥門、五味、甘草。若數而黃,用四物加山茱、黃柏、知母、五味、麥門。若肺虛而短少,用補中益氣加山藥、麥門。若陰挺、痿痹而頻數,用地黃丸。若熱結膀胱而不利,用五淋散。若脾肺燥不能化生,用黃芩清肺飲。若膀胱陰虛,陽無以生而淋瀝,用滋腎丸。
若膀胱陽虛,陰無以化而淋澀,用六味丸。若轉筋小便不通,或喘急欲死,不問男女孕婦,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若老人陰痿思色,精不出而內敗,小便道澀如淋,用八味丸料加車前、牛膝。若老人精已竭而復耗之,大小便道牽痛,愈痛愈欲便,愈便則愈痛,亦治以前藥,不應,急加附子。若喘嗽吐痰,腿足冷腫,腰骨大痛,面目浮腫,太陽作痛,亦治以前藥。
若痛愈而小便仍澀,宜用加減八味丸以緩治之。(詳見《褚氏遺書·精血篇》,但無治法耳。)
司徒邊華泉,小便頻數,澀滯短赤,口乾唾痰,此腎經陽虛熱燥,陰無以化,用六味、滋腎二丸而愈。
司馬李梧山,莖中作痛,小便如淋,口乾唾痰,此思色精降而內敗,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而愈。
考功楊村庵,口舌乾燥,小便頻數,此膀胱陽燥陰虛,先用滋腎丸以補陰,而小便愈,再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以補肺腎而安。若汗多而小便短少,或體不禁寒,乃脾肺氣虛也。
司空何燕泉,小便赤短,體倦食少,缺盆作痛,此脾肺虛弱,不能生腎水,當滋化源,用補中益氣、六味丸加五味而安。
商主客,素膏粱,小便赤數,口乾作渴,吐痰稠黏,右寸關數而有力,此脾肺積熱遺於膀胱,用黃芩清肺飲調理脾肺,用滋腎、六味二丸,滋補腎水而愈。
一儒者,發熱無時,飲水不絕,每登廁小便澀痛,大便牽痛,此精竭復耗所致,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及補中益氣,喜其謹守得愈。若肢體畏寒,喜熱飲食,用八味丸。
儒者楊文魁,痢後,兩足浮腫,胸腹脹滿,小便短少,用分利之劑,遍身腫兼氣喘。余曰:兩足浮腫,脾氣下陷也;胸腹脹滿,脾虛作痞也;小便短少,肺不能生腎也;身腫氣喘,脾不能生肺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而愈。半載後因飲食勞倦,兩目浮腫,小便短少,仍服前藥頓愈。
甲戌年七月,余奉侍武廟湯藥,勞役過甚,飲食失節,復兼怒氣。次年春莖中作癢,時出白津,時或痛甚,急以手緊捻才止,此肝脾之氣虛也,服地黃丸及補中益氣加黃柏、柴胡、山梔、茯苓、木通而愈。至丁酉九月,又因勞役,小便淋瀝,莖癢竅痛,仍服前湯加木通、茯苓、膽草、澤瀉及地黃丸而愈。
白話文:
六、脾肺腎虧損小便自遺淋澀等症
許函谷因勞累發熱導致小便失禁或排尿困難,醫生診斷為肝火旺盛,陰虛不能約束膀胱。上午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黃柏、知母;下午服用地黃丸,一個多月後症狀痊癒。
若服用燥熱藥物後小便頻數或排尿困難,則服用四物湯、麥門冬湯、五味子湯、甘草湯。若小便頻數且顏色發黃,則服用四物湯加山茱萸、黃柏、知母、五味子、麥門冬。若肺虛導致小便量少,則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麥門冬。若陰虛、痿痹導致小便頻數,則服用地黃丸。若膀胱熱結導致排尿困難,則服用五淋散。若脾肺乾燥不能化生津液,則服用黃芩清肺飲。若膀胱陰虛,陽氣不足導致尿頻尿急,則服用滋腎丸。
若膀胱陽虛,陰氣不足導致排尿困難,則服用六味地黃丸。若出現轉筋、尿閉,或喘促欲死,無論男女孕婦,都需緊急服用八味丸,延遲治療則難以挽回。若老年人陰痿、性慾亢進,精液不能排出且內傷,小便澀痛如淋,則服用八味丸加車前子、牛膝。若老年人精氣已竭且繼續損耗,大小便時會牽扯疼痛,疼痛越劇烈越想排泄,排泄後疼痛加劇,也可用上述藥物治療,若無效,則需緊急加用附子。若出現喘咳吐痰、腿腳腫脹冰冷、腰部劇痛、面部浮腫、太陽穴疼痛,也可用上述藥物治療。
若疼痛減輕但小便仍澀痛,則應服用加減八味丸緩慢治療。(詳見《褚氏遺書·精血篇》,但其中並無具體療法)。
邊華泉小便頻數、排尿困難、尿色短赤、口乾舌燥,這是腎經陽虛熱燥,陰液不足所致,服用六味地黃丸、滋腎丸後痊癒。
李梧山莖部疼痛,尿頻尿急,口乾舌燥,這是因性慾亢進,精液虧損內傷所致,服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後痊癒。
楊村庵口乾舌燥,小便頻數,這是膀胱陽虛陰虛所致,先服用滋腎丸補益陰液,小便症狀痊癒後,再服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補益肺腎,以鞏固療效。若多汗且小便量少,或畏寒,則屬脾肺氣虛。
何燕泉小便短赤,身體疲倦,食慾不振,鎖骨疼痛,這是脾肺虛弱,不能滋生腎水,應滋補脾肺,服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後痊癒。
一位喜好膏粱厚味的人,小便頻數且尿色發紅,口乾渴,吐痰稠黏,右寸脈洪數有力,這是脾肺積熱蘊積膀胱所致,服用黃芩清肺飲調理脾肺,再服用滋腎丸、六味地黃丸滋補腎水後痊癒。
一位儒者經常發熱,飲水不止,每次小便時澀痛,大便時也牽扯疼痛,這是精氣虧損過度所致,服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及補中益氣湯,謹慎遵守醫囑後痊癒。若肢體畏寒,喜愛溫熱飲食,則服用八味丸。
楊文魁痢疾痊癒後,雙腳浮腫,胸腹脹滿,小便量少,服用瀉下藥物後,全身浮腫且氣喘。醫生診斷為:雙腳浮腫是脾氣下陷;胸腹脹滿是脾虛導致痞塊;小便量少是肺不能生腎水;全身浮腫氣喘是脾不能生肺氣。服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後痊癒。半年後因飲食勞累,雙目浮腫,小便量少,再次服用前藥後痊癒。
甲戌年七月,因侍奉武廟而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加上怒氣攻心。次年春天,莖部瘙癢,時而排出白色分泌物,時而疼痛劇烈,需用手緊握才能緩解,這是肝脾之氣虛弱所致,服用地黃丸及補中益氣湯加黃柏、柴胡、山梔子、茯苓、木通後痊癒。丁酉年九月,再次因勞累導致尿頻尿急,莖部瘙癢疼痛,再次服用前藥加木通、茯苓、膽草、澤瀉及地黃丸後痊癒。
顧榮甫尾閭瘙癢,小便赤澀,左尺脈洪數,屬腎經虛熱,應滋補治療。他不相信,服用黃柏、知母等寒涼藥物,一年後,脊椎骨腫痛,小便淋瀝,肺腎二脈洪數紊亂。醫生診斷為:陰陽俱虛,無藥可救。最終去世。
甲辰年仲夏,在橫金陳白野家,為其外舅顧同崖診脈,左尺脈澀滯,右寸脈洪數。醫生診斷為:肺金不能生腎水,情況堪憂。果然在季冬時出現莖部澀痛如淋,疼痛越劇烈越想排泄,排泄後疼痛加劇,最終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