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摘要》~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一、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等症
車駕王用之,卒中昏憒,口眼喎斜,痰氣上湧,咽喉有聲,六脈沉伏,此真氣虛而風邪所乘,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若遺尿手撒,口開鼾睡為不治,用前藥亦有得生者。夫前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藥,有斬關奪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驅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無益,適足以取敗矣!觀先哲用耆附、參附等湯,其義可見。
州判蔣大用,形體魁偉,中滿吐痰,勞則頭暈,所服皆清痰理氣。余曰:中滿者,脾氣虧損也;痰盛者,脾氣不能運也;頭暈者,脾氣不能升也;指麻者,脾氣不能周也。遂以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以補脾土,用八味地黃以補土母而愈。後惑於《乾坤生意方》云:凡人手指麻軟,三年後有中風之疾,可服搜風、天麻二丸以預防之。乃朝餌暮服,以致大便不禁,飲食不進而歿。
愚謂預防之理,當養氣血,節飲食,戒七情,遠幃幕可也。若服前丸以預防,適所以招風取中也。
一男子,卒中,口眼喎斜,不能言語,遇風寒四肢拘急,脈浮而緊,此手足陽明經虛,風寒所乘,用秦艽升麻湯治之,稍愈,乃以補中益氣加山梔而痊。若舌喑不能言,足痿不能行,屬腎氣虛弱,名曰痱症,宜用地黃飲子治之。然此症皆由將息失宜,腎水不足,而心火暴盛,痰滯於胸也。輕者自蘇,重者或死。
一男子,體肥善飲,舌本硬強,語言不清,口眼喎斜,痰氣湧盛,肢體不遂。余以為脾虛濕熱,用六君加煨葛根、山梔、神麯而痊。
吾師僉憲高如齋,自大同回,謂余曰:吾成風病矣,兩腿逸則痿軟而無力,勞則作痛如針刺,脈洪數而有力。余告之曰:此肝腎陰虛火盛,而致痿軟無力,真病之形,作痛如錐,邪火之象也。用壯水益腎之劑而愈。先生曰:向寓宦邸,皆以為風,恨無醫藥,若服風劑,豈其然哉,乃吾之幸也。竊謂前症,往往以為風疾,徹用發散,而促其危者多矣。
大尹劉孟春,素有痰,兩臂作麻,兩目流淚,服祛風化痰藥,痰愈甚,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攣。余曰:麻屬氣盛,因前藥而復傷肝,火盛而筋攣耳。況風自火出,當補脾肺,滋腎水,則風自息,熱自退,痰自清。遂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不三月而痊。
一儒者,素勤苦,惡風寒,鼻塞流清涕,寒禁嚏噴。余曰:此脾肺氣虛不能實腠理。彼不信,服祛風之藥,肢體麻倦,痰涎自出,殊類中風。余曰:此因風劑耗散元氣,陰火乘其土位。遂以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治之而愈。
外舅,年六十餘,素善飲,兩臂作痛,恪服祛風治痿之藥,更加麻木發熱,體軟痰湧,腿膝拘痛,口噤語澀,頭目暈重,口角流涎,身如蟲行,搔起白屑,始信。謂余曰:何也?余曰:臂麻體軟,脾無用也;痰涎自出,脾不能攝也;口斜語澀,脾氣傷也;頭目暈重,脾氣不能升也;癢起白屑,脾氣不能營也。遂用補中益氣加神麯、半夏、茯苓三十餘劑,諸症悉退,又用參朮煎膏治之而愈。
白話文:
一、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等症
某位車駕官員突發中風,昏迷不醒,口眼歪斜,痰氣上涌,咽喉有聲,脈象沉弱,這是元氣虛弱被風邪侵襲所致。用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立刻就甦醒了。如果出現遺尿、手抖、張口打鼾等症狀,則難以治愈,但即使用上述藥方,也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三生飲是疏通經絡,治療寒痰的藥物,有迅速奏效的功效。每次服用都必須加用適量人參,以驅除邪氣,補充元氣,否則無效,反而有害。古人使用耆舊附子湯、參附湯等方劑的道理也是如此。
州判蔣大用,身材魁梧,患胸腹脹滿,吐痰,勞累則頭暈,他服用的是清熱化痰、理氣的藥物。我說:胸腹脹滿是脾氣虛損;痰多是脾氣不能運化;頭暈是脾氣不能升舉;手指麻木是脾氣不能周流。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以補益脾土,再用八味地黃丸補益腎臟,便痊癒了。後來他受《乾坤生意方》的影響,書中說人手指麻軟,三年後會中風,可以服用搜風丸、天麻丸預防。他便早晚服用,結果導致大便失禁,飲食不進而亡故。
我認為預防疾病的方法,應該注重養護氣血,節制飲食,戒除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遠離潮濕陰暗的環境即可。如果服用上述丸藥預防,反而會招致風寒,導致中風。
一位男子突發中風,口眼歪斜,不能說話,遇風寒則四肢拘緊,脈象浮緊,這是手足陽明經虛弱,被風寒侵襲所致,用秦艽升麻湯治療,稍有好轉,然後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子,便痊癒了。如果舌頭僵硬不能說話,腳軟不能行走,屬於腎氣虛弱,稱為痱症,宜用地黃飲子治療。然而,這種病都是因為生活起居不規律,腎水不足,心火旺盛,痰滯於胸所致。輕者自愈,重者可能死亡。
一位男子,體胖嗜酒,舌根硬直,說話不清,口眼歪斜,痰氣上涌,肢體不遂。我認為他是脾虛濕熱,用六味地黃湯加煨葛根、山梔子、神麴,便痊癒了。
我的老師高如齋僉憲從大同回來,告訴我說:我得了風痺病,雙腿休息時痿軟無力,勞累時疼痛如針刺,脈象洪數有力。我告訴他:這是肝腎陰虛火盛,導致痿軟無力,這是本病的表現;疼痛如錐刺,是邪火旺盛的象徵。用滋陰補腎的藥物治療,便痊癒了。老師說:以前住在官邸,大家都認為是風痺,可惜沒有好的醫生,如果服用祛風藥物,後果不堪設想,真是我的幸運啊!我私下認為,許多上述症狀,往往被誤認為是風痺,使用發散藥物治療,反而加重病情,導致危急情況的很多。
大尹劉孟春,素有痰飲,雙臂麻木,雙目流淚,服用祛風化痰藥物後,痰反而更多,手臂更痛,不能伸展,手指都攣縮了。我說:麻木屬於氣盛,由於服用之前的藥物,反而損傷了肝臟,肝火旺盛而導致筋脈攣縮。況且風從火生,應該補益脾肺,滋養腎水,則風自息,熱自退,痰自清。於是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不到三個月就痊癒了。
一位儒生,平素勤勞辛苦,怕風寒,鼻子堵塞流清水涕,受寒則打噴嚏。我說:這是脾肺氣虛,不能固護肌表。他不相信,服用祛風藥物後,肢體麻木疲倦,痰涎自出,非常像中風。我說:這是因為祛風藥物耗傷了元氣,陰寒之邪乘虛侵犯脾土。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子治療,便痊癒了。
我的外舅,六十多歲,平素嗜酒,雙臂疼痛,服用祛風治痿的藥物後,反而更加麻木發熱,身體軟弱,痰液上涌,腿膝拘緊疼痛,口噤語澀,頭目暈重,嘴角流涎,身上如同蟲子爬行,搔抓後起白色皮屑,他才相信。他問我:這是怎麼回事?我說:手臂麻木,身體軟弱,是脾氣虛弱無力;痰涎自出,是脾氣不能收攝;口眼歪斜,說話困難,是脾氣受損;頭目暈重,是脾氣不能升舉;皮膚瘙癢起白色皮屑,是脾氣不能濡養。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神麴、半夏、茯苓三十多劑,諸症都消失了,又用參術膏劑治療,便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