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摘要

明代醫學巨著《內科摘要》,乃醫家薛己畢生經驗之結晶,堪稱該時期內科領域的代表性著作。薛己,字仲昭,號潛溪,浙江嘉興人,生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卒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是明代醫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僅在內科方面造詣深厚,亦兼精外科、婦科等,著有《內科摘要》、《外科摘要》、《婦科摘要》等一系列醫學著作,對後世影響廣泛。

《內科摘要》一書,專論內科疾病,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內容豐富而條理清晰,收錄了逾百種常見內科病症的診斷與治療方法。其學術價值極高,對後世醫學的研究和臨床治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紮實的臨床基礎、獨到的辨證思路以及簡明實用的論述風格,為後學者提供了寶貴的學習範本。

本書貫穿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薛己強調,治療疾病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仔細辨明病因、病性、病位,然後方可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他反對固守成方、一概而論,而是主張靈活變通,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這種思想體現了他對中醫整體觀念的深刻理解,認識到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疾病的發生發展複雜多變,必須透過全面的分析才能找到病機的關鍵所在。

在用藥原則方面,《內科摘要》也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書中雖未直接列出「用藥的六大原則」等固定條目,但在具體醫案和論述中,充分體現了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根據疾病的寒熱虛實辨別藥物的寒熱溫涼屬性,追求陰陽平衡,強調扶正祛邪的重要性,力求標本兼治,並根據病情輕重緩急採取適宜的治法。這些原則是中醫藥應用的基礎,薛己透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將其具體化,使其更具指導意義。例如,在處理虛證時,他極力強調補益元氣、扶助正氣,同時適當兼顧祛邪,而非單純攻伐,這正是扶正祛邪、標本兼治思想的體現。

書中最大的特色之一,也是其學術價值的重要體現,在於收錄了大量真實的臨床病例。這些病例不僅記錄了患者的症狀、脈象、病程,更重要的是詳細闡述了薛己的診斷過程、辨證思路以及治療方藥和效果。透過這些生動的醫案,讀者能夠直觀地學習到薛己如何將理論應用於實踐,如何分析複雜病情,如何精準選方用藥。這些病例對後世醫家的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了解薛己醫學思想和臨床經驗的金鑰匙。

從書中提供的部分卷上內容來看,薛己對於內科疾病的認識,尤其側重於脾胃虛損與元氣虧損在疾病發生髮展中的核心作用。這與明代中葉以來醫家日益重視脾胃的學術趨勢相符,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金元時期李東垣「脾胃內傷學說」的衣缽,並加以發揮。薛己認為,飲食勞倦、七情不節等因素最易損傷脾胃與元氣,導致中氣不足,進而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引發各種病症,即使是看似外感風邪或他臟病變,其根源也常在於脾胃虛弱、正氣不足。

例如,卷上第一節「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等症」中,多個病例都指向了「真氣虛而風邪所乘」、「脾氣虧損」、「脾氣不能運」、「脾氣不能升」、「脾氣不能周」、「手足陽明經虛」等病機。薛己治療這些看似「中風」、「風病」、「痰盛」、「頭暈」的病症時,並非單純使用祛風化痰之劑,而是大量應用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參耆等補益元氣或脾胃的方藥,認為這是「駕驅其邪而補助真氣」、「補脾土」的關鍵。他特別批評了誤用搜風發散、清痰理氣等藥物的做法,認為這會「耗散元氣」,「損傷脾胃生氣」,適足以「取敗」或「招風取中」。他提出的預防中風之法,是「養氣血,節飲食,戒七情,遠幃幕」,從根本上固護正氣,而非預服搜風之藥,這充分體現了他對正氣在疾病預防和治療中的核心地位的認識。

卷上第四節「飲食勞倦虧損元氣等症」進一步深化了對元氣和脾胃虛損導致各種症狀的論述。從遺精、汗證、內熱、口渴、疼痛、失眠、小便赤澀,到體倦畏寒、鼻氣急促,甚至一切「熱症」,薛己都可能將其歸結為「無根虛火」,認為是因「胃虛五臟虧損」所致的「虛症發見」,強調「服補胃之劑,諸症悉退」。他嚴厲批評了在虛證中誤用大黃、黃柏、知母等苦寒攻下或清熱藥物,認為這會「復傷脾血」,「損傷胃中生氣」,「害人多矣」。他運用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等方藥,通過補益脾胃或氣血來消除各種虛熱、虛證表現,並引用「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以及「虛則補其母」的理論,解釋了脾虛為何會導致看似腎陰虛的症狀,以及補脾(土,為腎水之母)和補腎(水)的重要性,同時再次強調避免苦寒傷陽損氣。這部分內容是薛己重視脾胃、辨析虛實、糾正時弊的典型例證。

卷上第六節「脾胃虧損心腹作痛等症」則著重探討了肝脾關係失調導致的腹痛、胸脅脹痛等症。薛己指出,許多心腹疼痛是「脾虛肝邪所乘」、「肝火所乘」、「肝木乘脾土」所致。在脾胃本身虛弱的基礎上,若加上情志不遂(如因怒),肝氣鬱滯或肝火偏亢,就會剋伐脾土,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出現疼痛、脹滿、嘔吐、納差等症狀。治療時,薛己的策略是補脾胃與調肝並行,但重點仍在於補益脾土,如使用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加減,同時輔以疏肝理氣或清瀉肝火的藥物(如山梔、木香、吳茱萸、左金丸、小柴胡湯加減)。對於因怒或情志鬱結導致的症狀,他也從肝脾論治,並認識到長期鬱結可致脾土虛損,進而影響氣血生化。他通過案例再次警示,對於有脾胃虛弱根底的疼痛,不可泥於「痛無補法」而誤用攻伐之藥。

綜合卷上已提供的內容分析,可以看出薛己在《內科摘要》中展現了以下幾個鮮明的學術特點:

  1. 重視脾胃與元氣: 將脾胃視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元氣為生命活動之根本。許多內科疾病的病機都與脾胃虛損、元氣不足緊密相關。這是他臨床辨證論治的核心立足點。
  2. 辨證精細,不泥於病名: 薛己不拘泥於傳統病名,而是深入分析症狀背後的臟腑功能失調和氣血陰陽偏頗。即便同一病名,若病機不同,治法方藥也迥異。例如,將看似「中風」的症狀區分為「真氣虛而風邪所乘」與「脾氣傷也」等不同情況,並給予截然不同的治療。
  3. 強調扶正固本: 在治療中,特別是面對虛證與實證夾雜或虛證為主的情況時,薛己極力強調扶助正氣、固護元氣,認為這是祛邪的前提和根本。他反對在正氣不足的情況下單純攻伐或清熱,認為這會進一步損傷正氣,加重病情。
  4. 臨床實踐為重: 書中大量的臨床醫案是其理論的載體,也是最有說服力的部分。這些案例來源於薛己的親身診療,詳細記錄了治療過程和結果,使得其醫學思想具體而鮮活,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通過對比薛己的治療與其他醫家的誤治,更能突顯其辨證論治的精妙所在。
  5. 語言簡潔明瞭: 書中論述和醫案記錄,語言風格清晰,條理分明,便於讀者理解和學習。

《內科摘要》不僅是薛己個人醫學經驗的總結,更是對前代醫學思想(尤其是李東垣的脾胃學說)的繼承與發展,並結合了明代後期的臨床實際。它通過大量的醫案,生動地詮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特別是在脾胃學說和虛證治療方面,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儘管書中部分內容可能受到時代局限,但其重視脾胃、強調扶正、注重臨床實踐的學術思想,至今仍對中醫臨床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學習和研究《內科摘要》,對於理解明代中醫學的發展、提升中醫臨床辨證論治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

卷下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