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內科摘要》~ 卷上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9)

1. 十二、各症方藥

黃耆(炙,一兩),當歸(二錢,酒製)

上水煎服。

當歸六黃湯

當歸,黃耆(炒),生地黃,熟地黃(各一錢),黃芩,黃連,黃柏(各炒焦,五分)

上水煎服。

獨參湯,治一切失血,惡寒發熱,作渴煩躁。蓋血生於氣,故血脫補氣,陽生陰長之理也。

人參(二兩)

上棗十枚,水煎服。

歸脾湯,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或心脾作痛,嗜臥少食,大便不調;或肢體重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或思慮傷脾而患瘧、痢。

人參,白朮,白茯苓,黃耆,龍眼肉,酸棗仁(各二錢),遠志(一錢),木香,甘草(炙,各五分),當歸(一錢)

上薑、棗,水煎服。

加味歸脾湯,即前方加柴胡、山梔。

加減八味丸,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爛,咽喉作痛;或形體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即六味丸加肉桂一兩。

六味丸(一名地黃丸,一名腎氣丸。)

治腎經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秘,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燥舌痛,齒牙不固,腰腿痿軟,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發熱等症。其功不能盡述。

熟地黃(八兩,杵膏),山茱萸肉,乾山藥(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

上各另為末,和地黃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湯下。

八味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臍腹疼痛,夜多漩溺等症。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兩。

余方見下卷。

白話文:

十二、各症方藥

黃耆當歸湯

黃耆(炙烤過,約37.5克),當歸(約7.5克,用酒炮製過)

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當歸六黃湯

當歸,黃耆(炒過),生地黃,熟地黃(各約3.75克),黃芩,黃連,黃柏(各炒焦,約1.875克)

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獨參湯

此方用於治療各種失血症狀,伴隨惡寒發熱、口渴煩躁等情況。這是因為氣能生血,所以失血時需要補氣,符合陽氣生長陰血的道理。

人參(約75克)

以上藥材加紅棗十枚,加水煎煮後服用。

歸脾湯

此方用於治療因思慮過度損傷脾臟,導致脾臟無法統攝血液,使血液不正常流動;或出現健忘、心悸、驚恐不安、盜汗;或心脾疼痛、嗜睡少食、大便不順;或肢體沉重疼痛、月經不調、白帶或赤帶;或因思慮傷脾而患上瘧疾、痢疾等病症。

人參,白朮,白茯苓,黃耆,龍眼肉,酸棗仁(各約7.5克),遠志(約3.75克),木香,甘草(炙烤過,各約1.875克),當歸(約3.75克)

以上藥材加薑、紅棗,加水煎煮後服用。

加味歸脾湯

即歸脾湯原方再加入柴胡、山梔子。

加減八味丸

此方用於治療腎水不足,導致虛火上炎,出現發熱口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爛、咽喉疼痛;或身體消瘦、盜汗、發熱,五臟皆虛損等情況。即六味丸再加入肉桂約37.5克。

六味丸(又名地黃丸,又名腎氣丸)

此方用於治療腎經不足,出現發熱口渴、小便淋漓不暢、氣壅痰多咳嗽、頭暈目眩、眼花耳聾、咽喉乾燥疼痛、牙齒不牢固、腰腿無力、自汗盜汗、便血及各種出血症狀、失聲、水液停滯形成痰、血虛發熱等病症。其功效無法一一列舉。

熟地黃(約300克,搗成膏狀),山茱萸肉,乾山藥(各約150克),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約112.5克)

以上藥材分別研磨成粉,再與地黃膏混合,加入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飯前用溫開水送服。

八味丸

此方用於治療命門火衰,不能溫養脾土,導致脾胃虛寒,食慾不振、大便稀溏、肚臍腹部疼痛、夜間頻尿等症狀。即六味丸再加入肉桂、附子各約37.5克。

其餘藥方請參考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