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摘要》~ 卷上 (7)
卷上 (7)
1. 五、命門火衰不能生土等症
廷評張汝翰,胸膈作痞,飲食難化,服枳朮丸,久而形體消瘦,發熱口乾,脈浮大而微,用補中益氣加薑、桂,諸症悉退。惟見脾胃虛寒,遂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不月而飲食進,三月而形體充。此症若不用前丸,多變腹脹喘促,腿足浮腫,小便淋瀝等症,急用濟生加減腎氣丸,亦有得生者。
一儒者,雖盛暑喜燃火,四肢常欲沸湯漬之,面赤吐痰,一似實火,吐甚宿食亦出,惟食椒姜之物方快。余謂食入反出,乃脾胃虛寒,用八味丸及十全大補加炮姜漸愈,不月平復。
一婦人,飲食無過碗許,非大便不實,必吞酸噯腐,或用二陳、黃連,更加內熱作嘔。余謂:東垣先生云,邪熱不殺穀,此脾胃虛弱,末傳寒中。以六君加炮薑、木香,數劑胃氣漸復,飲食漸進。又以補中益氣加炮薑、木香、茯苓、半夏數劑痊愈。後怒飲食頓少,元氣頓怯,更加發熱,誠似實火,脈洪大而虛,兩尺如無,用益氣湯八味丸兩月,諸症悉愈。佐云:向因失足,劃然有聲,坐立久則左足麻木,雖夏月足寒如冰。
嘉靖巳亥夏月,因醉睡,覺而飲水,復睡,遂覺右腹痞結,以手摩之,腹間瀝漉有聲,熱摩則氣泄而止,每每加劇,飲食稍多則作痛瀉,求治於醫,令服枳朮丸固守勿效。甲辰歲,求治於立齋先生,診之,喟然嘆曰:此非脾胃病,乃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土虛寒使之然也,若專主脾胃,誤矣,可服八味丸則愈。予亦敬服,果驗。
蓋八味丸有附子,醫家罔敢輕用,夫附子斬關奪旗,回生起死,非良將莫能用,立齋先生今之武侯也。家貧不能報德,故序此以記治驗。嘉靖甲辰十二月望後二日,杉墩介庵朱佐頓首拜書。
光祿鄺子涇,面白神勞,食少難化,所服皆二陳、山梔、枳實之類,形體日瘦,飲食日減。余謂此脾土虛寒之症,法當補土之母。彼不信,乃徑補土,以致不起。
羅工部,仲夏腹惡寒而外惡熱,鼻吸氣而腹覺冷,體畏風而惡寒,脈大而虛微,每次進熱粥甌許,必兼食生薑甌許,離火食腹內即冷。余曰: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用八味丸壯火之源,以消陰翳。彼反服四物、玄參之類而歿。
工部陳禪亭,發熱有痰,服二陳、黃連、枳殼之類,病益甚,甲辰季冬請治,其脈左尺微細,右關浮大,重按微弱。余曰:此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脾病,當補火以生土,或可愈也。不悟,仍服前藥,脾土愈弱,至乙巳閏正月,病已革。復邀治,右寸脈平脫,此土不能生金,生氣絕於內矣,辭不治。
經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凡病在子,當補其母,況病在母而屬不足,反瀉其子,不死何俟?
辛丑年,余在嘉興屠漸山第,有林二守,不時昏憒,請余治之,譫語不絕,脈洪大,按之如無,此陽虛之症也,當用參附湯治之。有原醫者揚喜而迎曰:先得我心之同然,遂服之,即靜睡,覺而進食,午後再劑,神思如故,其脈頓斂。余返後,又詐云用附子多矣,吾以黃連解之,陰仍用參附湯。
白話文:
五、命門火衰不能生土等症
張汝翰胸悶、消化不良,服用枳朮丸後,日漸消瘦,發熱口乾,脈搏浮大而微弱。後用補中益氣湯加薑、桂,症狀全消。但脾胃虛寒,於是服用八味丸補益命門之火,一個月後食慾增加,三個月後身體恢復飽滿。若不先用補中益氣湯,很可能發展成腹脹、呼吸困難、腿腳浮腫、尿頻等症狀,此時需服用濟生加減腎氣丸才能治癒。
一位儒生,即使盛夏也喜歡生火取暖,四肢總是想要泡在熱水中,臉紅咳嗽痰多,看似實熱,吐出的痰中甚至還有宿食,只有吃辣椒薑才能舒服些。我認為這是食物吃進去了又吐出來,是脾胃虛寒,於是給他服用八味丸和十全大補湯加炮薑,很快痊癒。
一位婦女,每次只能吃少量食物,若非大便不通暢,就會反胃、打嗝、吐酸水,服用二陳湯、黃連等藥物,反而加重嘔吐。我認為,正如東垣先生所說,「邪熱不殺穀」,這是脾胃虛弱,寒邪未除。我用六君湯加炮薑、木香,幾劑藥後胃氣漸復,食慾漸增。之後再用補中益氣湯加炮薑、木香、茯苓、半夏數劑,痊癒。後來她因為生氣,食慾驟減,元氣大傷,又開始發熱,看似實熱,脈搏洪大而虛弱,兩尺脈幾乎摸不到,服用益氣湯和八味丸兩個月後,症狀痊癒。她還提到,之前不小心摔跤,聽到一聲響,久坐久站左腳就會麻木,即使夏天腳也冰冷。
嘉靖巳亥年夏天,因醉酒睡著,醒來後喝水又睡著,醒來後發現右腹部痞塊,用手按摩,腹內有流水聲,熱敷後氣體排出,症狀減輕,但經常加重,稍吃多一點就會腹痛腹瀉。他曾求醫,服用枳朮丸,但無效。甲辰年,他向立齋先生求醫,立齋先生感嘆道:這不是脾胃病,而是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土虛寒導致的,如果只治脾胃,就錯了,服用八味丸即可痊癒。我對此深信不疑,果然有效。
八味丸含有附子,許多醫生不敢輕易使用,但附子能起死回生,非名醫不能駕馭,立齋先生正是當今的諸葛亮。家貧無法報答恩德,故寫下此文記錄治療經過。嘉靖甲辰十二月望後二日,杉墩介庵朱佐頓首拜書。
光祿鄺子涇,面色蒼白,精神疲憊,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服用二陳湯、山梔子、枳實等藥,身體越來越消瘦,食慾越來越差。我認為這是脾土虛寒,應該補益脾土的根本。他不相信,直接補脾土,結果病情沒有好轉。
羅工部,仲夏時節腹部惡寒,體表發熱,吸氣時腹部感覺寒冷,怕風惡寒,脈搏洪大而虛弱,每次只吃一小碗熱粥,就必須同時吃一小碗生薑,離火後腹部就感覺寒冷。我說:熱而不熱,就是沒有火,應該服用八味丸壯旺火源,以消除陰寒。但他卻服用四物湯、玄參等藥物,最終去世。
工部陳禪亭,發熱咳嗽痰多,服用二陳湯、黃連、枳殼等藥物,病情加重。甲辰年冬天求醫,脈搏左尺脈微細,右關脈浮大,重按則微弱。我說:這是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導致脾病,應該補火生土,或許能治癒。他不理解,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脾土越來越虛弱,到乙巳年閏正月,病情危急。再次求醫,右寸脈幾乎摸不到,這是土不能生金,生機斷絕於內了,我拒絕治療。
經書上說: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凡是疾病在子,應該補其母,何況疾病在母而不足,反而瀉其子,不死才怪呢?
辛丑年,我在嘉興屠漸山第,遇到林二守,時常昏迷,求我治療,神志不清,脈搏洪大,按之如無,這是陽虛之症,應該服用參附湯治療。一位原先的醫生揚言和我見解相同,於是服用參附湯,立即安靜睡著,醒來後進食,下午再服用一劑,精神如常,脈搏也恢復正常。我回來後,他又謊稱服用太多附子,用黃連解毒,卻暗中繼續服用參附湯。
我觀察仲景先生治療傷寒的經驗,說:桂枝下咽,陽盛則死;硝黃入胃,陰盛則亡。不加辨證就自行用藥,其結果可想而知。我擔心前面所言會誤導患者,因此寫下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