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內科摘要》~ 卷下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5)

1. 十一、各症方藥

當歸,芍藥,茯苓,白朮(炒),柴胡(各一錢),牡丹皮,山梔(炒),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煎服。

逍遙散,即前方去山梔、牡丹皮。

還少丹,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又治真氣虧損,肌體瘦弱等症。

肉蓯蓉,遠志(去心),茴香,巴戟,乾山藥,枸杞子,熟地黃,石菖蒲,山茱萸(去核),牛膝,杜仲(去皮薑製),楮實子,五味子,白茯苓(各一兩)

上各另為末,和勻,用棗肉百枚,並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日三服。

交加散,治食瘧神效。

肉豆蔻(二個,一生一煨),草豆蔻(二個,一生一煨),厚朴(二錢,半制用,半生用),甘草(二錢,半炙,半生用),生薑(一兩,煨五錢生五錢)

上姜水煎,發日五更服。

仲景白虎加桂枝湯,治溫瘧。

知母(六錢),甘草(炙,二錢),石膏(五錢),桂枝(一錢),粳米(一合)

上水煎服。此太陽、陽明經藥也。

柴胡桂薑湯,治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名曰牝瘧。

桂枝,黃芩,牡蠣,甘草(炙),乾薑(各一錢),栝蔞根,柴胡(各二錢)

上水煎服。汗出即愈,此少陽經藥也。

桂枝羌活湯,治瘧。處暑以前發,頭項痛,脈浮,惡風,有汗。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各一錢五分)

上水煎,發而服,如吐,加半夏曲。

麻黃羌活湯,治症如前,但惡風而無汗。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

上如前服,加法同。以上二方,太陽經藥也。

白芷湯,治瘧病,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先以大柴胡下之,餘熱不盡,當服此藥。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上依前服,此陽明經藥也。

桂枝芍藥湯,治瘧寒熱大作,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寒熱作則必戰慄。經曰:熱勝而動也。發熱汗出不愈,內熱也,此湯主之。

桂枝(五分),黃耆,知母,石膏,芍藥(各二錢)

上水煎,此太陽、陽明經藥也。

桂枝黃芩湯,如服前藥轉劇,三陽合病也,宜此和之。

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人參,甘草(各八分),半夏,石膏,知母(各五分),桂枝(二分)

上依前服。如外邪已解,而內邪未已,從卯至午發者,宜大柴胡下之;從午至酉發者,邪氣在內也,宜大承氣下之;從酉至子發者,或至寅發者,邪氣在血也。

桂枝石膏湯,治瘧隔日發,先寒後熱,寒少熱多。

桂枝(五錢),黃芩(一兩),石膏,知母(各一兩五錢)

上水煎,分三服。此太陽、陽明經藥也。

麻黃黃芩湯,治瘧發如前而夜發者。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炙,三錢),桃仁(三十個,去皮尖),黃芩(五錢),桂(二錢)

上依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驟則肝氣燥,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桃仁散血緩肝,謂邪氣深遠而入血,故夜發。此湯散血中風寒,乃三陰經藥也。

白話文:

十一、各症方藥

藥方一:

當歸、芍藥、茯苓、炒白朮、柴胡(各一錢),牡丹皮、炒山梔、炙甘草(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藥方二(逍遙散):

與前方藥方相同,但去除山梔和牡丹皮。

藥方三(還少丹):

用於治療脾腎虛寒,食慾不振,發熱,盜汗,遺精、白濁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真氣虧損,身體瘦弱等症。

肉蓯蓉、遠志(去除心)、茴香、巴戟、乾山藥、枸杞子、熟地黃、石菖蒲、山茱萸(去核)、牛膝、杜仲(去除外皮後用薑汁炮製)、楮實子、五味子、白茯苓(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各自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加入一百枚棗肉和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時用溫酒或鹽水送服,每日三次。

藥方四(交加散):

治療食瘧(一種瘧疾),效果顯著。

肉豆蔻(兩個,一個生用,一個煨過)、草豆蔻(兩個,一個生用,一個煨過)、厚朴(二錢,一半炮製過,一半生用)、甘草(二錢,一半炙過,一半生用)、生薑(一兩,煨過五錢,生用五錢)。

將以上藥材加薑水煎煮,於發病當日五更時服用。

藥方五(仲景白虎加桂枝湯):

治療溫瘧(一種瘧疾)。

知母(六錢)、炙甘草(二錢)、石膏(五錢)、桂枝(一錢)、粳米(一合)。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此方藥屬於太陽、陽明經的藥物。

藥方六(柴胡桂薑湯):

治療寒冷症狀明顯,略有發熱,或者只有寒冷沒有發熱,這種情況稱為「牝瘧」。

桂枝、黃芩、牡蠣、炙甘草、乾薑(各一錢)、栝蔞根、柴胡(各二錢)。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服用後出汗即會痊癒,此方藥屬於少陽經的藥物。

藥方七(桂枝羌活湯):

治療瘧疾。適用於處暑以前發作,伴隨頭部和頸部疼痛,脈象浮,怕風,有汗的情況。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各一錢五分)。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於發病時服用。如果出現嘔吐,可加入半夏曲。

藥方八(麻黃羌活湯):

治療症狀與前方相似,但怕風而沒有汗。

麻黃(去除節)、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

服用方法與前方相同,如有嘔吐也加入半夏曲。以上兩個藥方,都屬於太陽經的藥物。

藥方九(白芷湯):

治療瘧疾,伴隨發熱、眼睛疼痛、熱多寒少、脈象較長。先用大柴胡湯來瀉熱,如果剩餘熱未除,再服用此藥。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將以上藥材煎煮後服用。此方藥屬於陽明經的藥物。

藥方十(桂枝芍藥湯):

治療瘧疾,不論先後發作,寒熱症狀都很嚴重。這種情況是太陽、陽明兩經同時發病,寒熱發作時一定會戰慄。醫書說:熱勝則會發動。如果發熱出汗後仍未痊癒,說明是內熱,此湯藥適用於這種情況。

桂枝(五分)、黃耆、知母、石膏、芍藥(各二錢)。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此方藥屬於太陽、陽明經的藥物。

藥方十一(桂枝黃芩湯):

如果服用前述藥方後病情加重,說明是三陽經同時發病,宜用此方調和。

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人參、甘草(各八分)、半夏、石膏、知母(各五分)、桂枝(二分)。

將以上藥材煎煮後服用。如果外邪已經解除,但內邪未消,從卯時(早上五點到七點)到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發病,宜用大柴胡湯瀉熱;如果從午時到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發病,說明邪氣在內,宜用大承氣湯攻下;如果從酉時到子時(晚上十一點到一點)發病,或者到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發病,說明邪氣進入血液。

藥方十二(桂枝石膏湯):

治療瘧疾,隔日發作,先寒後熱,寒冷症狀較輕,發熱症狀較重。

桂枝(五錢)、黃芩(一兩)、石膏、知母(各一兩五錢)。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分三次服用。此方藥屬於太陽、陽明經的藥物。

藥方十三(麻黃黃芩湯):

治療瘧疾,發病情況與前方相似,但發作時間在夜間。

麻黃(一兩,去除節)、炙甘草(三錢)、桃仁(三十個,去除外皮和尖端)、黃芩(五錢)、桂(二錢)。

服用方法與前方相同。桃仁味道苦、甘、辛,肝臟是血液的儲藏地,血液突然增多會使肝氣燥熱,醫書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所以桃仁可以散血、緩和肝臟。這說明邪氣已經深入血液,所以會在夜間發作。此方藥用於散血中風寒,屬於三陰經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