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內科摘要》~ 卷上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4)

1. 十、脾胃虧損瘧疾寒熱等症

冬官朱省庵,停食感寒而患瘧,自用清脾、截瘧二藥,食後腹脹,時或作痛,服二陳、黃連、枳實之類,小腹重墜,腿足浮腫,加白朮、山楂,吐食未化。謂余曰:何也?余曰:食後脹痛,乃脾虛不能克化也;小腹重墜,乃脾虛不能升舉也;腿足浮腫,乃脾虛不能運行也;吐食不消,乃脾胃虛寒無火也。治以補中益氣加吳茱、炮薑、木香、肉桂,一劑諸症頓退,飲食頓加,不數劑而痊。

大凡停食之症,宜用六君、枳實、厚朴,若食已消而不愈,用六君子湯。若內傷外感,用藿香正氣散。若內傷多而外感少,用人參養胃湯。若勞傷元氣兼外感,用補中益氣加川芎。若勞傷元氣兼停食,補中益氣加神麯、陳皮。若氣惱兼食,用六君加香附、山梔。若咽酸或食後口酸,當節飲食,病作時,大熱躁渴,以薑湯乘熱飲之,此截瘧之良法也。

每見發時,飲啖生冷物者,病或少愈,多致脾虛胃損,往往不治。大抵內傷飲食者,必惡食,外感風寒者,不惡食,審系勞傷元氣,雖有百症,但用補中益氣湯,其病自愈。其屬外感者,主以補養,佐以解散,其邪自退。若外邪既退,即補中益氣以實其表。若邪去而不實其表,或過用發表,虧損脾胃,皆致綿延難治。

凡此不問陰陽日夜所發,皆宜補中益氣,此不截之截也。

夫人以脾胃為主,未有脾胃實而患瘧痢者,若專主發表攻裡,降火導痰,是治其末而忘其本。前所云乃瘧之大略,如不應,當分六經表裡而治之,說見各方。

大尹曹時用,患瘧寒熱,用止截之劑,反發熱惡寒,飲食少思,神思甚倦,其脈或浮洪或微細,此陽氣虛寒,余用補中益氣,內參、耆、歸、術各加三錢,甘草一錢五分,加炮薑、附子各一錢,一劑而寒熱止,數劑而元氣復。

一儒者,秋患寒熱,至春未愈,胸痞腹脹,余用人參二兩,生薑二兩煨熟,煎頓服,寒熱即止。更以調中益氣加半夏、茯苓、炮姜,數劑,元氣頓復。後任縣尹,每飲食勞倦疾作,服前藥即愈。

大凡久瘧乃屬元氣虛,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流則寒熱交作,或吐涎不食,泄瀉腹痛,手足逆冷,寒戰如慄,若誤投以清脾、截瘧二飲,多致不起。

一上舍,每至夏秋,非停食作瀉,必瘧痢霍亂,遇勞吐痰,頭眩體倦,發熱惡寒,用四物、二陳、芩、連、枳實、山梔之類,患瘧服止截之藥,前症益甚,時或遍身如芒刺然。余以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內參、耆各用三錢,歸、術各二錢,十餘劑少愈,若間斷其藥,諸病仍至,連服三十餘劑全愈。又服還少丹半載,形體充實。

一婦人,瘧久不愈,發後口乾倦甚,用七味白朮散加麥門、五味,作大劑,煎與恣飲,再發稍可,乃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十餘劑而愈。

白話文:

十、脾胃虧損瘧疾寒熱等症

朱省庵因飲食停滯受寒而患瘧疾,自行服用清脾、截瘧藥物後,出現食後腹脹、時痛,服用二陳湯、黃連、枳實等藥物後,又出現小腹墜脹、腿足浮腫,加服白朮、山楂後,仍吐出未消化的食物。他詢問我原因,我回答說:食後脹痛是脾虛不能消化食物;小腹墜脹是脾虛不能向上提升;腿足浮腫是脾虛不能運化水液;吐出未消化的食物是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於是處方補中益氣湯,並加入吳茱萸、炮薑、木香、肉桂,一劑藥後諸症頓時減輕,食慾大增,服藥不多久便痊癒。

一般來說,飲食停滯的症狀,宜用六君子湯、枳實、厚朴;若食物已消化但症狀未愈,則用六君子湯;若內傷兼外感,則用藿香正氣散;若內傷較重而外感較輕,則用人參養胃湯;若勞傷元氣並兼外感,則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若勞傷元氣並兼飲食停滯,則用補中益氣湯加神麴、陳皮;若兼有氣滯與飲食停滯,則用六君子湯加香附、山梔子;若有咽喉酸痛或飯後口酸,應節制飲食,如瘧疾發作時,感到燥熱口渴,可用生薑湯趁熱服用,這是治療瘧疾的良方。

我經常見到患者在瘧疾發作時,食用生冷食物,雖然病情可能暫時減輕,但大多會導致脾胃虛損,久治不愈。總而言之,內傷飲食者,必厭惡飲食;外感風寒者,則不厭惡飲食。如果確診為勞傷元氣,即使症狀繁多,只要服用補中益氣湯,疾病自然會痊癒。如果是外感,則應以補養為主,輔以疏散邪氣,邪氣自然會退去。邪氣退去後,就要服用補中益氣湯來增強體表正氣。如果邪氣已退,卻沒有及時補益正氣,或過度使用發散藥物,損傷脾胃,都會導致病情延綿難治。

無論瘧疾發作時間是陰陽日夜,都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這是“不截而截”的方法。

人體以脾胃為本,脾胃強健則不會患瘧疾痢疾。如果專門使用發散、攻下、瀉火、化痰的方法治療,這是治標不治本。以上是治療瘧疾的大致方法,如果療效不佳,則應根據六經表裡辨證施治,詳見各個方劑的說明。

曹時用患瘧疾,服用止截瘧疾的藥物後,反而發熱惡寒,食慾不振,精神倦怠,脈象時而浮洪,時而微細,這是陽氣虛寒的表現。我用補中益氣湯,並增加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的用量,加大黃耆的用量,並加入炮薑、附子,一劑藥後寒熱即止,服藥數劑後元氣恢復。

一位儒生,秋天患瘧疾,到春天仍未痊癒,胸部痞悶腹脹,我用人參二兩,生薑二兩煨熟後煎服,寒熱即止。之後再用調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炮薑,服藥數劑後,元氣恢復。後來他做了縣令,每當飲食勞累後疾病復發,服用之前的藥物就能痊癒。

久患瘧疾,大多是元氣虛弱所致。因為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行則寒熱交替發作,有時還伴有吐涎、不食、泄瀉、腹痛、手足厥冷、寒戰等症狀。如果誤用清脾、截瘧藥物,往往會危及生命。

一位士紳,每到夏秋季節,不是飲食停滯就是瀉痢,或者瘧疾、霍亂,勞累後就會吐痰,頭暈乏力,發熱惡寒。他服用四物湯、二陳湯、黃芩、黃連、枳實、山梔子等藥物,服用止截瘧疾的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有時全身刺痛。我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並增加人參、黃耆的用量,服藥十幾劑後病情稍有好轉,但如果間斷服藥,諸病又會復發,連續服用三十幾劑後才痊癒。他又服用還少丹半年,身體變得更加強健。

一位婦人,久患瘧疾不愈,發病後口乾倦怠,我用七味白朮散加麥冬、五味子,加大劑量煎服,讓她盡情飲用,下次發作時症狀稍輕,然後再服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十幾劑後痊癒。

治療瘧疾,我經常使用人參、白朮各一兩,生薑四兩,煨熟後煎服,就能止住瘧疾發作;或用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湯加煨薑,效果更好;單用生薑也有效。

馬志卿患瘧疾後,形體消瘦,發熱惡寒,食慾不振,身體疲倦,我用補中益氣湯,增加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的用量,並加入炮薑,一劑藥後寒熱即止,服藥數劑後元氣恢復。

一位婦人,久患寒熱,服用清脾飲等藥物後,胸膈飽脹,食慾減退,我用調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薑,服藥兩劑後痊癒。

一位婦人,因勞累導致飲食停滯而患瘧疾,服用消導止截藥物後,食慾不振,身體消瘦,腹部脹滿,我用補中益氣湯,加倍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甘草,並加入茯苓、半夏、炮薑,一劑藥後病情頓時減輕。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炮薑用量減為一錢,服藥不多久,元氣恢復,痊癒。

產後瘧疾,詳見《女科撮要》。